张跃;马祖泰;江涌;葛玮;郭克逊
尽管小肠镜检查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小肠疾病的检测上仍存在许多盲区与不足,部分患者对小肠镜的检查也难以耐受.2000年5月在美国举行的消化病周会议上,胶囊内镜的报告引起了消化内镜界极大的兴趣[1].胶囊内镜又称M2A,由以色列Given Imaging公司制造.它是一个尺寸为11 mm×30 mm药丸大小的无线肠镜,由电池、光源、成像系统和传送器等部件构成[1,2].这种无创性的检查不仅能达到目前内镜普遍难以到达的小肠位置,而且可获得清晰的图像,为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白杨;张亚历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胰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胰管狭窄患者,病因包括慢性胰腺炎、胰腺分裂症、胰头癌、胰腺假性囊肿等,分别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基础上行内镜治疗,包括胰管支架置入、气囊扩张、探条扩张以及经内镜胰管括约肌切开术(EPS)、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同时观察术后症状缓解情况(如腹痛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近期与远期疗效.结果36例分别进行了胰管支架引流术、气囊扩张、探条扩张、EPS和EST,术后腹痛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随访1个月~3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近期(≤3个月)腹痛缓解率为72.2%(26/36),长期(>3个月)随访显示47.2%(17/36)的患者腹痛缓解无复发,63.9%(23/36)的患者体重增加,生活质量改善.高淀粉酶血症、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3.9%(5/36)和5.6%(2/36),均经一般内科治疗于3 日内缓解.支架阻塞、支架脱落的发生率分别为12.5%(3/24)和4.2%(1/24). 结论经内镜治疗胰管狭窄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兆申;江华;许国铭;孙振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1998年9月~2001年6月经内镜微波姑息性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所致狭窄者2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军;李学林;黄桂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近11年来,我院胃镜室配合普外科在剖腹手术中紧急内镜检查5例原因不明的便血患者,全部诊断明确并抢救成功,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侯激流;张亚平;李桂芳;朱爱红;张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男,28岁.主诉体重下降,进食困难.外院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见全食管粘膜凹凸不平,怀疑食管癌来我院.内镜检查时发现,患者口腔、咽喉部、声带及全食管粘膜均有严重的霉菌感染,未发现食管癌变迹象,见图1、图2.当即考虑如此严重的霉菌感染与患者免疫力低下有关.细究病史,患者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症状3月余,治疗无效,进食困难疼痛,体重明显下降1月余.结合临床表现,高度怀疑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的可能.嘱患者抽血检查HIV抗体,结果呈强阳性反应,确诊为HIV性霉菌性食管炎.当即转院隔离治疗.
作者:赖少清;于桂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37岁.因间断发作性吞咽困难5年,自感咽部异物1 d来诊.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血尿常规正常.X线钡餐透视食管上段相当于第一胸椎处轻度狭窄,无异物影.胃镜检查:食管上段距门齿约18~19 cm前壁呈类圆形重复食管开口,其直径约为正常管径的2/5,其内侧与正常食管共壁,重复食管长约9.5~10 cm,全段具有完整食管粘膜结构特征,下行至食管中段距门齿长约29 cm处,与主食管汇通终结,下段食管正常.除食管重复段上口呈轻度点状糜烂外,畸形食管未见其他病变征象,其蠕动与张力运动与主食管谐同.活检呈慢性浅表性胃炎改变.
作者:王修德;褚桂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晚期食管癌置入食管支架是一种有效的姑息疗法,可达到进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对伴有食管气管瘘者,经安装带膜支架后可避免食物进入气管内而减少气管感染[1,2].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对比了三种不同直径的支架导入器安置支架的效果.
作者:苏鲁;潘洪珍;洪梅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1年7月,为335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硬化治疗(endoscopic sclerothrapy,ES)共计386例次.其中17例在硬化治疗后48 h内发生再出血,达4.4%,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陈建平;沈云志;蒋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前国内常规胃镜清洗消毒方法多为三步法,即清洗、消毒和冲洗,现观察两种常用消毒剂对胃镜幽门螺杆菌(Hp)的清除效果.
作者:刘秀梅;阎柱;林三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肠镜是诊断结肠病变准确的一种方法,但患者有一定的痛苦。我们对临床上常用的结肠检查方法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检查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探讨两种检查方法患者的可接受性、检查过程中受检者的耐受性及重复该检查的意愿,探讨其常见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内镜检查的质量。
作者:郝洪升;赵幼安;贾晓青;陈建;闫明;李延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性,60岁.上腹部烧灼感、反酸、嗳气2年,近1个月反复出现黑便收入院.体检:贫血貌,右上腹可触及包块,约6 cm×4 cm,质软,轻微压痛,其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红细胞2 8×1012/L,血红蛋白70 g/L,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正常.CT检查示:胰头占位性病变.B超:腹腔内有一低密度实质性肿物,与十二指肠关系密切.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巨大息肉伴糜烂出血.开腹探查,见肿物位于十二指肠腔内,6 5 cm×4 cm×3 cm,分叶状,形似佛手,粉红色,粘膜表面糜烂出血,息肉基底部蒂宽为2 0 cm×1 8 cm,连接于十二指肠球部上壁.
作者:刘捷;金晓荣;郑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平衡失常的结果.癌细胞的转移是其主要的致死原因,其转移和扩散是依靠细胞与细胞外间质及其他细胞的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其中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粘附分子CD44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能介导淋巴细胞归巢并参与细胞-细胞间粘附,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宇宏;刘敬忠;肖白;王世鑫;夏成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消化性溃疡被称为肝源性溃疡(hepatogenic ulcer, HU), 近年来, 随着急诊内镜的广泛开展, 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中, HU的因素已被认识和重视.我院1996年5月至 2001年5月共收治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198例,其中HU并出血 42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李明;甘少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新方法--胃镜下腔内折叠术(ELGP)的操作方法、适应证及禁忌症等问题.方法选择无服药情况下出现每周3次以上烧心或反酸、食物反流,并且24 h食管pH监测证实胃酸异常者,共26例进行ELGP, 其中2例为贲门切除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6例GERD患者食管下端裂口直径1.5~3.5 cm,平均2.5 cm;并食管裂孔疝20例,达77%.缝合器为美国BARD公司二代缝合器.术前检查、常规胃镜观察后,辅助静脉麻醉,在齿状线下或吻合口下1~3 cm缝合,采用环行、纵行或两种方法结合治疗.记录手术前后食管裂口大小、缝合位置、针间距、缝合皱褶数、术中不良反应等.结果共缝合32例次,其中环行缝合17例次,纵行缝合11例次,环行和纵行结合缝合4例次.两针间距1~3 cm,两褶间距约1.5~2 cm.每例次1~4个褶,平均每例2.3个褶.缝合后食管裂口平均约1.5 cm.烧心及反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76%(完全缓解36%,部分缓解40%),无效24%.1例感冒患者术中出现呼吸困难,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胃镜下腔内折叠术能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2 cm以上的食管裂孔疝及贲门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均可应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术程安全.
作者:杨云生;令狐恩强;孙刚;王向东;孟江云;杜红;郭荣斌;王志强;程留芳;汪鸿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91年以来,我们采用硬质胆囊镜(rigid cholelithoscope,RC)多途径治疗原发性胆管结石已有372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梁志鹏;高焱明;王和鑫;张卓军;陈博艺;张宏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CD44是粘附分子家族成员之一,可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其多种拼接变异体与肿瘤转移、复发有明显关系[2].研究表明,CD44拼接变异体(CD44 splice variants, CD44v)的表达,特别是CD44V6的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复发关系密切[3].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CD44V6表达在判断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中的意义.
作者:张军;赵志泉;徐顺福;孙士其;陈志坦;王自正;王书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2001年10月至12月,我院用金属内支架治疗结肠癌2例,其中1例为横结肠脾曲癌,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锁林;薛祥龙;魏云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泛嗜性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慢肝)2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44例,共72例作为观察组,无肝病的胃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受检者常规胃镜检查,取胃窦幽门周围3 cm以内活体组织3块,除普通病理检查外,分别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检测及快速尿素酶、品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p.结果慢肝组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慢性炎症者达92.9%(26/28)、肝硬化组达 95.5%(42/44),其中慢肝组以单纯慢性炎症为多,而肝硬化组以伴萎缩和肠化者为多.72例慢性肝病者中有51例胃粘膜HBV阳性,其中HBsAg、HBcAg双阳性16例;肝硬化组HBV抗原表达高于慢肝组,而HBsAg、HBcAg双阳性者低于慢肝组(P均<0.05).在慢肝和肝硬化组有炎症的胃粘膜中 Hp 阳性率分别为76.9%(20/26)、69.0%(29/42),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慢性肝病Hp 阳性、阴性者胃粘膜HBV抗原表达率分别为69.8%(37/53)、73.7%(14/19),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HBV在慢肝及肝硬化患者胃粘膜表达明显,应重视其在胃粘膜病变中的作用,加强防护措施.(2)在胃粘膜中HBV与 Hp 表达未见相关关系.
作者:陈乃玲;白玲;邓涛;张昶;陈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一般来说,胃镜诊疗术是非创伤性技术,但在操作中,由于部分患者难以忍受镜体局部刺激带来的痛苦,因而拒绝接受此项在疾病早期诊断等方面非常有价值的诊疗技术.为此,我们对不同麻醉剂在胃镜诊疗术中镇静作用以及对部分生命体征的影响进行了临床研究,试图找出一种镇静麻醉作用可靠、对生命体征影响小,并且安全、易推广的麻醉剂或麻醉剂配伍.
作者:傅汉中;陆卫升;赵宝钰;李争峰;周晨燕;雒小平;王仲玉;李仲启;魏义胜;王丽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结肠镜广泛应用在结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但在操作中人为肠袢或肠痉挛等因素,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完全没有痛苦的操作是医患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2001
作者:黄艳兰;黄锦联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