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群
目的:探讨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西医治疗,在血糖控制稳定后开始观察,治疗组(25例)给予补气活血通痹汤加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25例)予以补气活血通痹汤加甲钴胺臀部肌肉注射。2组患者均持续用药2周,记录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岳国荣;刘东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水床式鸟巢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方法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符合条件的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早产儿置培养箱中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水床式鸟巢护理方法,观察记录2组早产儿住院第7天及第14天的自行摄奶量、体重,体温差、呼吸暂停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住院第7天及第14天的早产儿自行摄奶量的增加、体重的增长,体温差的减小及住院时间的缩短均优于对照组,呼吸暂停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床式鸟巢护理有利于早产儿自行摄奶量增加,促进体重增长,减小体温波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对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促进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彩梅;曾秋月;莫国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随着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导致小腿严重毁损伤不断增加。此种损伤多由高能量、高速度、强暴力所造成的,表现为伤口严重污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血管、神经、肌肉绞榨挫灭、粉碎性骨折等,按Gustilo分型属ⅢB型~ⅢC型,往往预后很差[1]。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损失,严重神经、血管、肌肉毁损,感染、骨缺损、截肢以及反复手术等棘手问题是临床治疗上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其治疗仍然是当今创伤外科医生颇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作者:梁子聪;胡建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患者中抽选5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采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术后Bolher角与Gissane角以及足部功能评分。结果手术后试验组的Bolher角明显高于对照组,Gissane角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足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能减小损伤,且可以将跟骨关节面直接暴露出来,有利于骨折的复位;此外,克氏针固定对技术的要求不是很高,操作起来较为简单,能减少患者Ⅱ期复位时的丢失。
作者:邵旭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肺癌是为常见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占全世界癌症死因的首位,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1]。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辅以化疗和放疗,而围术期有效的健康指导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现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9例肺癌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探讨如下。
作者:芮爱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自由体位分娩中采用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130例进行自由体位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65例)和观察组(进行人性化护理,65例),对比2组产妇出血量、分娩时间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结果观察组产妇出血量、分娩时间、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取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李富秀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0例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将4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2组同时进行彩超多普勒检测,分析对比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病患下肢动脉硬化率、一半以上血管狭窄、血管闭塞以及血栓发生概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效果显著,对其预防具有很大帮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井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0月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9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2组临床给予常规护理,A1组临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2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护理后,在并发症表现以及护理满意度方面,A1组明显优于A2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临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后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终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曹晓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在我院手术治疗,预计需要术中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4年9月1日为分界,之前的患者采用术中开放性输血原则,之后的患者采用术中限制性输血原则,其中开放性输血患者共1638例,限制性输血患者共1641例。比较2组患者实际输血率、人均输血量、输血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A组输血率(7.0%)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人均输血量(3.2±0.6)U显著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15例患者输血,其中11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占9.6%,B组67例患者输血,其中1例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占1.5%,2组输血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限制性输血能够降低输血率,减少人均输血量,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鑫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放疗后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放疗后睡眠障碍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结果影响肿瘤放疗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心理因素、疼痛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放疗因素、情绪因素。2组患者护理后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后PSQI评分较对照组优良(P<0.05);而对照组护理后PSQI评分与其护理前评分相较,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个体化护理干预用于肿瘤放疗后睡眠障碍患者,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极佳,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韩丽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诊治的9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采取内固定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LCP组、DHS组和PFNA组,比较3组手术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PFNA组比其他2组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骨折愈合时间短(P<0.05);PFNA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0%,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且PFN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结论对于粗隆间股骨骨折患者应用PFNA治疗较LCP和DHS治疗时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愈合时间短,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李学群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比较2组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13.67±4.66)d、出血量(1587±138.98)mL、抢救成功率90.91%,试验组住院时间(8.07±3.21)d、出血量(1322±78.23)mL、抢救成功率100.0%,试验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满意率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工作中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抢救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艳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剖宫产切口憩室是导致剖宫产术后子宫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对其诊治标准尚未作出明确定义。其临床症状主要为不孕、剖宫产术后阴道不规则流血,再次妊娠可引发切口妊娠大出血、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剖宫产切口憩室临床诊断需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经阴道手术及药物保守治疗等。目前经腹手术较为少用,多采用经阴道手术或腔镜手术进行治疗。
作者:谢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行肩袖损伤微创术后1周转入我院进行康复训练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短波、脉冲磁疗治疗;观察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按照康复训练计划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在Fugl-Meyer评分方面,治疗前2组患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2组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手术的患者按照计划实施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郭诗毅;卓玉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骨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0例2014年2月—2015年8月期间进行手术的骨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增加心理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进行4周心理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1.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9%,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骨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疗效显著,可以加快康复速度,减轻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晓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对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的因素。方法选取50例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均为我院2014年1月—12月收集,回顾在分析过程中对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的因素。结果本次选取的血液生化检验标本50例,其中5例标本不合格,占10%,分析不合格原因:血液标本保存不当导致1例,抗凝剂和血量比例不当1例,标本采集方法不当3例。结论采集标本的方法、设置的血量和抗凝剂比例、保存血液标本的方法均会影响检验结果,需充分重视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获取准确的结果,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作者:解晨婧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前期患者予以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前期患者7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西医治疗)、试验组(中医治疗)各35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33例(94.3%),高于对照组的27例(77.1%);不良反应发生率(2.9%)低于对照组(17.1%);经治疗后空腹血糖值(FBG)、餐后2 h血糖值(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上述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前期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高路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2例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62例作为对照组,均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比较2组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LVDD、LAD高于对照组(P<0.05),LVEF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明显,敏感性及客观性较高,操作简便无创,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童应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并用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将其分成2组,30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丙卡特罗片治疗;30例患者为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统计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哮喘的平均发作次数、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哮喘平均发作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哮喘症状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比例为10%,比对照组的36.6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并用方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秦恒玺;李振瑞;乔晓林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采取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并分析2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术后近1年的随访。结果对照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2%,高于观察组的2%,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行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作者:乔名亲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