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王维宁;杜鑫;丁芬芳;王佳;温晓燕;樊现岗;朱利敏
[目的]探讨院校合作模式的护生志愿者服务实践效果。[方法]采取院校合作模式,通过公开招募、护生自愿报名、学校动员推荐、医院选拔面试、体检、公示、录取等程序招募护生志愿者,安排到临床各科室及门诊为病人提供基础生活护理及志愿服务,院校双方共同对护生志愿者进行协调监督与管理。在护生志愿服务进行半年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护生志愿者服务所在科室的医护人员、接受过志愿服务的病人及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护生对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认同评价调查。[结果]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受到医院、病人及护生的一致认同,95.0%医护人员、94.1%病人及家属对护生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表示满意,95.30%护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96.31%认为志愿服务实践对自己将来的护理工作很有帮助。[结论]院校合作模式的护生志愿者服务实践促进了护生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培养护生专业价值观与提升专业认同,增强职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作者:曾亚珍;肖晓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的居家护理模式。[方法]对治疗后出院的48例脑卒中病人,由我院与所属的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共同开展居家护理。[结果]实施居家护理3个月后,病人巴氏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及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IADL)评分明显提高(P <0.01)。[结论]医院社区一体化的居家护理模式保证了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实施居家护理可以改善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病人康复。
作者:施巧玲;黄红美;王洪娟;王萍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研究照护者康复护理技能培训对脑卒中病人出院后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3月神经内科普通病区初次临床诊断为脑卒中住院病人的主要照护者31人为对照组,选择我院2013年4月—7月神经内科普通病区初次临床诊断为脑卒中住院病人的主要照护者32人为观察组。对照组住院期间对照护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住院期间对照护者进行系统的上肢康复护理技能培训。比较两组照护者所照护的病人 Barthel 指数、WMFT 评分。[结果]出院后3个月两组病人 Barthel指数、WMFT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照护者康复护理技能培训能够促进脑卒中病人出院后上肢功能恢复,提高脑卒中病人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刘婧桓;霍春暖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评价 PDCA 循环在提高体检者抽血服务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科接受抽血服务者300名作为对照组,2014年10月—2014年12月实施 PDCA 循环后接受抽血服务者572名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电话随访调查抽血服务的满意度。观察组采用 PDCA 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以提高体检抽血者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抽血服务满意率、投诉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DCA 循环能够有效提高体检者对抽血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焦月新;林小兰;黄琼芳;吴伟晴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援助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病毒国际医疗队员习练中医八段锦操对身心状况的作用。[方法]将41名援助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病毒国际医疗队员分为观察组25人和对照组16人,其中观察组每日习练八段锦操30 min,持续6周。记录两组队员的自觉症状变化情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 BEFF)对两组进行生存质量测定。[结果]观察组乏力、失眠、便秘、肌肉酸痛、烦躁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 QOL BEFF 量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国际救援医疗人员习练中医八段锦操对身心状况具有积极改善作用。
作者:刘冰;朱云;黄顺;王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了解杭州市社区护士院前急救培训的现状和社区护士对院前急救培训的需求。[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杭州市5个主城区269名社区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设调查表进行基本情况、参加院前急救培训现状、院前急救知识技能掌握及需求情况调查。[结果]89.6%调查对象在社区工作期间参加过院前急救相关培训,但参加的培训时间间隔较长。培训来源以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为主,培训师资力量以社区护士、临床护士为主,专题培训、医护合作培训是主要的培训形式,操作示范、理论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社区护士自评院前急救知识技能项目掌握程度总体不高,但需求程度总体较高。[结论]杭州市社区护士院前急救培训可针对目前培训现状的不足之处做改善,并结合参考社区护士院前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需求程度建立系统、规范化的社区护士院前急救培训方案。
作者:周月;许虹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索团体辅导干预在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大庆市两所大学1年级新生中贝克抑郁量表得分≥14分55人(1.7%)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8人和对照组27人,对照组没有采用干预方式,观察组接受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比较两组护生干预前后抑郁得分,同时采用自行编制的反馈表分析团体辅导对观察组护生的影响。[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抑郁情绪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干预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作者:邹路琦;尹迪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行为心理护理对后循环动脉狭窄植入术病人焦虑及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将240例后循环动脉狭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均成功实施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术后采用行为心理护理,护理周期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焦虑、抑郁评分与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疾病认知程度的差异。[结果]两组护理前都存在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护理后焦虑与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P <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护理后症状管理、角色功能、情绪控制、医生沟通及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护理后对疾病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循环动脉狭窄植入术后病人采用行为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焦虑及抑郁情况,提高病人自我效能与疾病认知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滕海艳;王普清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中央输液系统在 ICU 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7月 ICU 收治的前10位疾病种类且采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输液治疗的病人128例,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以单体输液泵为输液治疗方式,观察组以贝朗中央输液治疗系统为输液治疗方式。[结果]两组输液时间、非计划拔管及药物差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发生2次药物配伍禁忌及2次药物剂量错误,观察组无一例发生药物配伍禁忌及药物剂量错误。[结论]中央输液治疗系统在 ICU 的应用,可以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病人的护理安全。
作者:叶碧玲;张蕾;于利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在骨科病房建立一套规范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护理模式。[方法]建立系统的预防 DVT 的工作流程和指引,对骨科护士进行规范培训,针对 DVT 高风险人群实施 DVT 风险评估,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通过监测腿围、小腿压痛等 DVT 形成相关症状,及时发现及预防 DVT 发生。比较实施护理模式前后 DVT 发生情况、术后 DVT 相关症状及病人遵医行为情况。[结果]实施护理模式后 DVT 发生率较实施前下降(P <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第7天腿围明显小于对照组,而掌握功能锻炼及预防深静脉血栓相关预防知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P <0.05)。[结论]骨科病房建立一套规范系统的预防 DVT 护理模式,可作为一个综合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及降低 DVT 的发生,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 DVT 预防工作指南,指导护士临床护理工作,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作者:朱娟;卢向莉;陈玉霞;区海云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研究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透析护理,观察组在常规透析护理基础上应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通过临床综合指标和尿素清除指标评估两组病人透析充分性。[结果]两组病人干体重、超滤量、血钾、血磷、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尿素下降分数(URR%)与尿素清除指素(KT/V)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应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可以纠正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认知偏差,促进自我管理,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达到充分透析的目的。
作者:付航羽;孙亚南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构建护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应用德尔菲法向25名护理专家就构建护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进行多轮函询。[结果]两轮专家函询后,专家的积极系数是88%和91%,权威系数是0.81和0.85,包括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和49项三级指标,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4.0,变异系数均<0.25。[结论]专家对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和49项三级指标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较高,集中程度较好,函询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护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邱华丽;潘晓彦;袁群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采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和音乐放松训练对先兆流产病人进行护理干预,进而评价其对先兆流产病人负性情绪的改善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15例先兆流产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干预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和音乐放松训练,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病人干预前后 SAS 评分和终妊娠结局。[结果]两组干预后 SA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干预前后病人 SA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干预后中重度焦虑病人少于对照组,且流产和胎膜早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渐进性放松训练有助于减轻先兆流产病人的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作者:张建艳;靳海霞;王春萍;李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在 PICC 置管困难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5例 PICC 置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置管时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个人喜爱在置管过程中播放音乐,使病人身心放松。观察两组病人发生置管困难及导管异位的情况。[结果]两组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成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音乐疗法可减少 PICC 置管病人送管困难及导管异位,缩短置管操作时间,降低 PICC 置管并发症,提高PICC 置管的成功率和病人满意度。
作者:陈连带;黄敏清;李柳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了解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指导的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12级3年制高职护理学生92人,1班46人为对照组,2班46人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法教学,观察组应用教育目标分类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测评,通过学习成绩的分析了解两组知识领域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观察组学生对该种教学设计的评价。[结果]观察组总得分率及应用、分析、创造层次的得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指导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作者:许燕;焦金梅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了解北京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护士对结直肠手术快速康复外科(FTS)护理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北京三级甲等医院187名普外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普外科护士 FTS 护理知识得分为8.65分±3.20分,FTS 护理态度得分为66.30分±9.76分,FTS 护理行为得分为54.13分±10.27分。ICU 与普通病房、是否听说过 FTS、是否参加过专业培训的护士 FTS 护理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北京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护士对结直肠手术 FTS 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学习态度较积极,缺少 FTS 培训。为促进 FTS 的临床展开,应加强宣传,加强专业培训,加强相关部门合作。
作者:朱晓红;张丽晓;张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 Roy 适应模式对主动脉夹层瘤病人疼痛感、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瘤病人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Roy 适应模式护理。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当天及术后第3天应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WHO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汉化版(WHO QOL BREF)进行疼痛感、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评价。[结果]观察组干预后 VAS 评分、HAMA 评分及 HAMD 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 Roy 适应模式对主动脉夹层瘤病人进行护理,能有效改善病人疼痛感和负性情绪,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唐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循证饮食护理改善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人低血钾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饮食护理,观察组应用循证饮食护理。[结果]两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血钾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循证饮食护理能有效改善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人的血钾浓度。
作者:张丽君;许日波;陈细瑜;潘彩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建立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难度评价体系。[方法]采用 Delphi 法对143名护理专家及临床骨干护士进行咨询,对33项中医护理操作及理疗项目进行技术难度评价。[结果]形成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及理疗项目难度系数表。[结论]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及理疗项目难度系数表使护理操作技术难度评价体系得以完善,为中医院科学统计护理工作量及有效实施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作者:董丽;王维宁;杜鑫;丁芬芳;王佳;温晓燕;樊现岗;朱利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对南京市中老年人健身运动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调查了南京市6个区≥45岁的344名中老年人的健身现状及需求。[结果]中老年人参加健身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锻炼场所主要是附近广场、公园、小区空地,学习途径主要是自学、向同伴学习,62.4%的中老年人希望可以不用支付租场地、请指导员等费用。目前锻炼场地与期望锻炼场地有差异,9.5%的中老年人期望在体育场馆/健身房锻炼。[结论]南京市中老年人健身运动的目的明确,锻炼场所相对固定,且多数人对场所满意,部分中老年人有到体育场馆、健身房锻炼的需求。
作者:杨莉;丁亚媛;蒋玲;何平;杨悦 刊期: 201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