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结肠水疗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研究

戴晓荣;成宏伟;史红霞;周正斌;陈永康

关键词:中药结肠水疗, 化瘀破结汤, 粘连性肠梗阻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结肠水疗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生理盐水水疗,观察组给予自拟“化瘀破结汤”结肠水疗,连续治疗5 d 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05,P =0.031)。结论:中药结肠水疗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可迅速解除肠腔梗阻、恢复肠道功能,可提高保守治疗效果、降低手术率。
中医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不稳定胫腓骨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不稳定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8年10月收治开放性不稳定胫腓骨骨折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胫骨中上段骨折12例,中下段骨折10例,下段骨折8例;单纯胫骨骨折23例,合并腓骨骨折7例,均采用单侧三维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结果:开放伤口一期愈合25例,植皮愈合3例,转移皮瓣2例;骨折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时间6个月~1.5年,优良率为93.3%。结论:开放性不稳定胫腓骨骨折早期清创,良好复位,配合有限内固定及外固定架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秦双安;张建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针刺治疗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足背肌力及随访后 JOA 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8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力Ⅲ级达12例,Ⅳ级19例,Ⅴ级14例,对照组治疗后肌力Ⅲ级达21例,Ⅳ级10例,Ⅴ级6例,观察组肌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随访1 a 后腰椎 JOA 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治疗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且能提高患者的肌力。

    作者:李名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邱保国主任医师辨治难治性高血压经验

    邱保国主任医师认为,高血压的病因总不离“风、火、痰、瘀”,其病理过程是一个本虚标实的演变过程,本虚在先,标实在后,病位在肝、肾,严重者可损及心、脑,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而致难治性高血压的出现。临床辨证施治分为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痰湿阻逆证和冲任失调证四型,应注意证候之间的兼夹转化,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作者:崔莉芳;罗继红;李志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针挑疗法在外科及儿科中的应用

    针挑疗法具有速效以及续效的作用。在治疗外科疾病时,特点不是直接刺激病灶部位,其选穴规律是在背和腰骶部位选取督脉,膀胱经穴以及阳性反应点为主要部位。在挑断肌纤维的同时,还应使其出血少许,其目的是导热外泻,化瘀散结和消肿止痛。目前,针挑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其方法较为简便易行,并且效果明显以及无不良反应,比单纯使用毫针刺法刺激的时间较长,是一种比较优越的治疗手法。

    作者:杜彩霞;张紫娟;刘沛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两虚型Ⅳ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两虚型Ⅳ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脾肾两虚型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肾元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证候积分为(3.25依2.18)分,对照组证候积分为(8.05依1.1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24 h 尿蛋白定量为(0.91依0.52)g,对照组为(1.35依0.63)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两虚型Ⅳ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较好。

    作者:韩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温阳散寒益气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温阳散寒益气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自拟“通阳活络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χ2=8.521,P =0.027);治疗后2组患者关节疼痛VAS 评分、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温阳散寒益气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显著。

    作者:陆雯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康肾口服液对阿霉素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的影响

    目的:观察康肾口服液对阿霉素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的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肌酐、尿素氮水平的影响。方法:取雄性大鼠84只,清洁级,适应性喂养7 d 后,将84只大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成7组,其中6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5 mg·kg -1复制肾病综合征模型,包括模型组、醋酸泼尼松片组、尿毒清颗粒组、大剂量康肾口服液组、中剂量康肾口服液组、小剂量康肾口服液组;另1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康肾口服液组和尿毒清颗粒组均可显著降低血肌酐水平(P <0.01)。大剂量、中剂量、小剂量康肾口服液组均可显著降低血尿素氮水平(P <0.01);以大剂量、中剂量康肾口服液组降低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肌酐、尿素氮的效果显著。结论:康肾口服液可显著降低阿霉素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的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肌酐、尿素氮水平。

    作者:张新际;耿秀丽;张正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益气养阴解毒方+化疗)和对照组(单纯化疗),每组各20例,治疗2个周期,每周期为21 d。2个周期后对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体力状况、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评价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中医症状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为70%,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2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体力状况比较,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P >0.05),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出现的例数明显减少,其中白细胞、血红蛋白、呕吐等比较,差异显著(P <0.05),血小板、腹泻、谷丙转氨酶、肌酐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改善患者体力状况,减轻中医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系统毒性,减轻消化道反应,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耐受性。

    作者:邱芝琳;葛信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苦丁茶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苦丁茶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苦丁茶样品采用甲醇为溶剂进行超声提取,色谱条件为流动相 A 为0.5%的乙酸水溶液,流动相 B 为乙腈;梯度洗脱:0~1 min,95% A,5% B,1~20 min,B5%~40%,20~25 min, B40%~95%,后运行5 min,95% A,5% B;流速0.5 mL·min -1;进样量2.0μL;柱温30℃;检测波长262 nm。结果:苦丁茶的指纹图谱中含有12个共有峰,11批苦丁茶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16~0.980范围。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是苦丁茶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

    作者:高永艳;胡建焜;李瑞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体会

    肺癌西医病位在肺,中医病位在肺、脾、肾三脏,病机为气、痰、湿、血、阴、阳、毒等相互交织,辨证分型以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阴虚型4类为主,配合西医的分型可初步将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腺癌与阴虚毒热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小细胞肺癌与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肺泡细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血两虚证相结合,形成相对应关系,相互借鉴参考,以利于治疗。

    作者:刘灿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韩医“辨象用方”浅析

    韩医强调“药乃局限于人”的药性观,重视人对药物的选择性。提出了药物归象、辨象用方、随证加减的用药遣方规律。“药乃局限于人”是韩医独特的药性观。由于人的天禀脏局大小、功能强弱、阴阳分布、气质特点、体质不同而产生的“药物不符人”现象。因此,提出了药物归象、按象用药、辨象施治、随证加减的用药规律,阐明了药物的异象反应原理,把药物分成为太阳人药、太阴人药、少阳人药、少阴人药,严格遵守按象用药,在临床上不可混用。

    作者:李善圭;王新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的中医证型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的中医临床证型,以此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了解本领域研究现状,总结其中医证型的文献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临床调查问卷,通过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采集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基本信息,以方差分析、频数统计等方法,归纳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84例患儿中肺脾胃气虚者58例(69.0%),脾肾阳虚者18例(21.4%),肝脾不和者8例(9.5%)。其中,肺脾胃气虚者和脾肾阳虚者年龄以30 d ~2岁为主,分别占55.2%和55.6%;肝脾不和者年龄以6~14岁为主,占62.5%。结论: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病以肺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肝脾不和为辨证分型,肺脾胃气虚为主要辨证分型。

    作者:汪运鹏;吕永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痛泻要方考辨

    痛泻要方首见《丹溪心法》,痛泻方名出自《医方考》,其病机应为肝脾不和非局限于肝旺脾虚。其治疗一方面非有痛有泄均可应用,热证湿毒等引起的痛泻非此方所能治疗,另一方面符合肝脾不和之病机,不伴疼痛之泄泻亦可应用。在实际运用中当审症求因,切中病机,随症加减,灵活运用。

    作者:吴霄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伤寒杂病论》“治未病”思想初探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病之初或既病之后,为了稳定、控制病情使其不蔓延至他经、他脏或使疾病趋于痊愈而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可以称作“治未病”。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平常起居、未病之时,既已生病、识病立法之时,面对病症、处方遣药之时和病已初愈、防护巩固之时。

    作者:任丽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张仲景水蛭用法刍议

    张仲景所创含水蛭之方有汤剂、丸剂。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水蛭素为水蛭主要有效成分,当水蛭煎煮时水蛭素破坏殆尽而未发挥作用,故主张生服水蛭粉剂。经查阅文献及临床报道后发现,水蛭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水蛭素为水蛭主要有效成分值得商榷;古今临床及现代药理实验所用水蛭是否为同一种类难以考证;水蛭的现代药理学实验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研究人员应不断完善水蛭研究的设计思路,使研究结果对临床更具指导意义。

    作者:高小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丹参酮治疗放射性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丹参酮治疗放射性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胸部肿瘤放疗引起放射性肺炎2级、3级、4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对症处理的基础上每天给予地塞米松10~20 mg,静脉滴注,1~2周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3级以上者加用多索茶碱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80 mg·d -1,静脉滴注,14 d 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丹参酮治疗胸部肿瘤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疗效确切。

    作者:刘双秀;郭和宗;冯书凤;杨万胜;王玉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石榴中酚类成分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分离和分析技术的发展,石榴中大量的鞣质、黄酮、有机酸等酚类成分被发现,同时现代药理学发现石榴酚类成分对癌症(前列腺癌等)和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对其作用机理和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已成为药品和功能性食品研究的热点。

    作者:孟祥乐;李红伟;唐进法;李学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与骨折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与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0例原发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统计骨折发生率,并进行证候评分。结果:320例患者中肝肾不足证占6.88%,脾肾两虚组证20.62%,脾肾两虚兼血瘀证占72.50%,各证候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脾肾两虚证与肝肾不足证骨折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脾肾两虚兼血瘀证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肝肾不足证及脾肾两虚证骨折的发生率(P <0.05);脾肾两虚兼血瘀证积分显著高于其余两证(P <0.05);三证间骨密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高发证候,同时伴有较高的骨折发病率。

    作者:李岩;李跃华;郭红灵;潘小云;薛李;李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活血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观察近年来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文献,分析 SLE 的病因病机,并结合 SLE 血瘀证临床表现,认为 SLE 病程反复迁延,时轻时重,各种致病因素都可不同程度地导致血瘀,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因此血瘀贯穿于 SLE 的始终。所以,活血化瘀法治疗 SLE 疗效显著。

    作者:张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亚临界水萃取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发展及应用

    亚临界水萃取技术是近年来化学成分提取新技术,在中药领域主要用于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影响提取效率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压力、温度、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亚临界水萃取技术与常用的提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高效、低成本、无污染等,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改变萃取参数,对萃取溶媒的极性进行微调,可以选择性的萃取出不同极性的化合物,有机溶剂的参与将大大增加水溶媒的萃取范围,同时低碳、环保的大生产将是该技术迅速兴起的契机。

    作者:张振巍;李国庆;仇继玺;石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医学报杂志

中医学报杂志

主管:河南中医学院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