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两虚型Ⅳ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韩英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脾肾两虚证, 肾元胶囊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两虚型Ⅳ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脾肾两虚型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肾元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证候积分为(3.25依2.18)分,对照组证候积分为(8.05依1.1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24 h 尿蛋白定量为(0.91依0.52)g,对照组为(1.35依0.63)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两虚型Ⅳ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较好。
中医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远志与卵叶远志的鉴别研究

    目的:对不同时期采集的远志与卵叶远志及远志炮制品、伪品进行对比鉴别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性状鉴别、薄层色谱法和紫外光谱法进行鉴别实验。结果:远志与卵叶远志基源、性状相同与远志炮制品薄层色谱主斑点一致,紫外光谱吸收图谱一致,远志及卵叶远志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薄层色谱主斑点一致,其他斑点差异较大,紫外图谱也有明显差别;伪品远志薄层色谱图及紫外光图谱与正品明显不一致。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远志不同品种、不同采集期、不同制品及其伪品的定性鉴别,可将卵叶远志作为远志的开发品种之一。

    作者:刘艳丽;王永艳;孔增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夏至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述评

    夏至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在改善血液和淋巴微循环障碍,心肌保护、抗炎、抗氧化等方面具有确切的药理作用。研究发现,从夏至草中分离得到的半日花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如夏至草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松弛血管,心脏保护和解痉镇痛等。这些生物活性与夏至草传统的活血化瘀、消炎功效相一致。因此,研究夏至草中半日花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对于阐明夏至草的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很有必要对其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辉;李曼曼;苏小琴;顾宇凡;孙晶;李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药名与中医药文化

    中药名是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是中医药与文化艺术联姻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自古多有流传,可谓华夏史上一道奇特的文化景观,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把中医学的文化特色彰显得淋漓尽致。

    作者:何明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杞菊丸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杞菊丸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96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6例,对照组110例。治疗组采用杞菊丸治疗,对照组采用六味地黄丸治疗,于治疗50 d 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及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杞菊丸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显着。

    作者:陈建设;孙自学;程立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慢性咳嗽的体会

    慢性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但原因又非单独在肺脏,与肾、肝、脾、胃、心等脏腑功能失调也密切相关,风邪占有重要地位。临床上温肺散寒之品亦为慢性咳嗽之主药,尤其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或反复使用清热苦寒之品治疗咳嗽罔效者,加用辛温之剂而收功者颇为多见。慢性咳嗽以干咳多见,干咳的病因责之于肺、肝,或肺阴虚而失于滋润,或肝火旺而木火刑金。治肺之法以养肺阴、润肺燥为主法,方以沙参麦门冬汤和清燥救肺汤加减。而治肝之法当以清肝、泻肝、凉肝、柔肝为主。慢性咳嗽多见邪实正虚,或滋阴润肺,或培土生金,或补肾纳气,扶正驱邪,治宜兼顾。

    作者:卢卫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苦丁茶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苦丁茶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苦丁茶样品采用甲醇为溶剂进行超声提取,色谱条件为流动相 A 为0.5%的乙酸水溶液,流动相 B 为乙腈;梯度洗脱:0~1 min,95% A,5% B,1~20 min,B5%~40%,20~25 min, B40%~95%,后运行5 min,95% A,5% B;流速0.5 mL·min -1;进样量2.0μL;柱温30℃;检测波长262 nm。结果:苦丁茶的指纹图谱中含有12个共有峰,11批苦丁茶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16~0.980范围。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是苦丁茶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

    作者:高永艳;胡建焜;李瑞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西医研究进展

    特发性肺纤维化病位在肺,涉及脾脏,病久至肾;病属本虚标实,肺气虚为本虚,痰瘀互结为标实;病情发展较为缓慢初起肺津受损,久之伤阴,易产生血瘀,阻遏气机,致肺萎不用。众多医家都遵循特发性肺纤维化基本病因病机,认为存在肺气虚、肾气虚、瘀血阻络、痰瘀互结等证型,故给予补肺纳气、化痰祛瘀、止咳平喘等治法,疗效较好。

    作者:张洋;尹新中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痛泻要方考辨

    痛泻要方首见《丹溪心法》,痛泻方名出自《医方考》,其病机应为肝脾不和非局限于肝旺脾虚。其治疗一方面非有痛有泄均可应用,热证湿毒等引起的痛泻非此方所能治疗,另一方面符合肝脾不和之病机,不伴疼痛之泄泻亦可应用。在实际运用中当审症求因,切中病机,随症加减,灵活运用。

    作者:吴霄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加味归脾汤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归脾汤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给予加味归脾汤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麻仁胶囊治疗。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3 d,连服2~5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4%和7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组在排便间隔时间、排便费力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加味归脾汤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疗效满意。文献引用:张西平.加味归脾汤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4,29(10):1514-1515.

    作者:张西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石榴中酚类成分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分离和分析技术的发展,石榴中大量的鞣质、黄酮、有机酸等酚类成分被发现,同时现代药理学发现石榴酚类成分对癌症(前列腺癌等)和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对其作用机理和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已成为药品和功能性食品研究的热点。

    作者:孟祥乐;李红伟;唐进法;李学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益气养阴解毒方+化疗)和对照组(单纯化疗),每组各20例,治疗2个周期,每周期为21 d。2个周期后对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体力状况、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评价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中医症状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为70%,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2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体力状况比较,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P >0.05),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出现的例数明显减少,其中白细胞、血红蛋白、呕吐等比较,差异显著(P <0.05),血小板、腹泻、谷丙转氨酶、肌酐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改善患者体力状况,减轻中医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系统毒性,减轻消化道反应,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耐受性。

    作者:邱芝琳;葛信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型及其与垂体-甲状腺轴激素关系的分析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 NAFID 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组检测 T3、T4、rT3、FT3、FT4及 TSH 水平与正常组30例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NAFID 患者的证型包括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湿热内阻证、痰瘀互结证。痰湿内阻证组、湿热内阻证组 T3、rT3、FT3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NAFLD 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多,痰瘀互结证少;NAFID 中医证型与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有一定关系。

    作者:王菲;赵义红;娄静;王会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外治法治疗青少年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治疗青少年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38例患者均采用穴位注射加贴耳穴治疗,每次行经前1 d 或经期疼痛时用复方当归注射液1~2 mL 分别注射关元、气海、三阴交等腧穴调经止痛,配合王不留行籽贴耳穴如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交感等耳穴,调理冲任、胞宫气血,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42例患者经过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治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0.5%。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青少年女生原发性痛经操作简单、方便易行、疗效显著。

    作者:郑美玲;秦竹;刘克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医药调节肿瘤患者免疫的分子机制

    肿瘤的形成过程类似一种前炎症状态,这种状态调动了人体的免疫反应以抗肿瘤。但当免疫低下、免疫抑制与免疫耐受时,肿瘤往往出现进展。中医药可显著改善上述三个方面,进而调节肿瘤患者的免疫机能。但中医药调节患者免疫机能的研究尚存在局限性:观察用药周期普遍较短,未能充分发挥中医用药个体化、阶段性的优势;试验的目的性使检测指标单一;免疫指标的观察缺乏动态性、整体性。

    作者:王慧慧;陈玉龙;马俊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与骨折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与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0例原发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统计骨折发生率,并进行证候评分。结果:320例患者中肝肾不足证占6.88%,脾肾两虚组证20.62%,脾肾两虚兼血瘀证占72.50%,各证候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脾肾两虚证与肝肾不足证骨折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脾肾两虚兼血瘀证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肝肾不足证及脾肾两虚证骨折的发生率(P <0.05);脾肾两虚兼血瘀证积分显著高于其余两证(P <0.05);三证间骨密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高发证候,同时伴有较高的骨折发病率。

    作者:李岩;李跃华;郭红灵;潘小云;薛李;李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生脉饮加味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生脉饮加味联合化疗治疗气阴两虚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气阴两虚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36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吉西他滨+顺铂化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脉饮加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 T 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临床疗效、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 CD3+、CD3+ CD8+、NK、NKT 和 Treg 水平均显著升高,CD3+ CD4+水平显著降低;对照组治疗后CD3+水平升高,CD3+ CD4+、CD3+ CD8+、NK、NKT 和 Treg 水平均显著降低,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 IFN-γ、TNF-α、IL-2水平升高,对照组治疗后 IFN-γ、TNF-α、IL-2水平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48.53%,对照组38.2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期间试验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47.06%,低于对照组的7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采取生脉饮加味联合化疗治疗气阴两虚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水平,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陆烨;王晨洁;余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丹参多酚酸盐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治疗 A 组、治疗 B 组,每组各50例;将100例需急诊行介入治疗(PCI)的ST 段抬高的心肌梗塞(sTEMI)、ST 段不抬高的心肌梗塞(NSTEMI)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治疗 C 组、治疗 D 组,每组各50例;50例健康人为正常 E 组。治疗 A、治疗 B 组 UA 患者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调脂及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等抗心绞痛治疗。治疗 C、治疗 D 组 sTEMI、NSTEMI 患者均予以 PCI 治疗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 A 及 C 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2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14 d 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与正常 E 组血小板聚集率(PAG)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治疗 A、治疗 B 组和治疗 C、治疗 D 组与正常 E 组比较 PAG 均明显升高(P <0.05)。治疗前治疗 A 组与治疗 B 组比较 PAG 以及治疗 C 组和治疗 D 组比较PAG 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比较治疗后治疗 A 组和治疗 C 组在降低 PAG 方面各自明显优于治疗 B 组和治疗D 组(P <0.05)。结论:ACS 患者 PAG 水平较正常健康人明显升高,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抑 ACS 患者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文献引用:钱亚琴.丹参多酚酸盐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4,29(10):1504-1506.

    作者:钱亚琴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中药调节滑膜细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是临床常见病,病程长、治疗难、易反复,后导致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RA 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是由于风、寒、湿邪入侵,导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而引起的肢体关节病变。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同见、痰瘀互结,病程缠绵难愈。近年来滑膜细胞成为中药治疗 RA 的主要靶向,许多中药通过调节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分泌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滑膜细胞达到治疗 RA 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谢健;杜文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活血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观察近年来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文献,分析 SLE 的病因病机,并结合 SLE 血瘀证临床表现,认为 SLE 病程反复迁延,时轻时重,各种致病因素都可不同程度地导致血瘀,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因此血瘀贯穿于 SLE 的始终。所以,活血化瘀法治疗 SLE 疗效显著。

    作者:张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针挑疗法在外科及儿科中的应用

    针挑疗法具有速效以及续效的作用。在治疗外科疾病时,特点不是直接刺激病灶部位,其选穴规律是在背和腰骶部位选取督脉,膀胱经穴以及阳性反应点为主要部位。在挑断肌纤维的同时,还应使其出血少许,其目的是导热外泻,化瘀散结和消肿止痛。目前,针挑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其方法较为简便易行,并且效果明显以及无不良反应,比单纯使用毫针刺法刺激的时间较长,是一种比较优越的治疗手法。

    作者:杜彩霞;张紫娟;刘沛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医学报杂志

中医学报杂志

主管:河南中医学院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