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平眩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证临床疗效分析

杨阳;杨宝元;张磊;李艳;杜小杰;艾鑫玥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阴虚阳亢, 平眩胶囊, 盐酸贝那普利
摘要:目的:观察平眩胶囊试验性治疗原发性高血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分析。方法将2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常规应用盐酸贝那普利的基础上,试验组100例口服平眩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100例口服安慰剂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2个月为1个试验疗程,然后评估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降压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6.9%和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阴虚阳亢证候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9%和7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滋肾平肝潜阳中药是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有效选择,且具有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病人血液LpPLA2、hsCRP及D二聚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血液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 PLA2)、超敏 C反应蛋白(hs CRP)及 D 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冠心病病人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3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 Lp PLA2、hs CRP、D 二聚体各项生化指标水平,观察组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量,采用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 Lp PLA2、hs CRP、D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Lp PLA2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73、0.735,P<0.05);D二聚体与 hs CRP及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4、0.772,P<0.05);hs CRP与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TnⅠ)、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82、0.694、0.705,P<0.05)。结论 Lp PLA2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hs CRP与 D 二聚体及心肌损伤指标关系密切,表明炎症与血栓形成及心肌损伤关系密切;D 二聚体与心功能等级密切相关,心功能不全可能是 D 二聚体水平升高的重要诱因。

    作者:玉洪新;刘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振源胶囊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状态病人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振源胶囊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状态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心内科收治的6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状态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心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振源胶囊,10 d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病人心功能、中医症状、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病人心功能疗效、中医症状疗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 SDS及 SAS评分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DS及SAS评分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振源胶囊能明显提高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状态。

    作者:李琳;杜鸿瑶;刘立壮;戴玉;孙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房颤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心房不协调活动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的快速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而急剧增加,已成为当今以老龄化加速为特征的人口健康的严重危害之一。房颤可诱发栓塞,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长期房颤会导致心脏扩大,加重心肌损伤,使心功能下降,致死致残率大幅增加。然而,目前治疗策略和手段还存在着严重滞后和不足,针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可能为房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向。本文拟从炎症反应、心房重构、氧化应激以及 microRNA等几方面展开综述。

    作者:吴丹丹;陈瑜;张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肺微血管病变机制中的血糖因素

    糖尿病病人肺部微血管异常是亚临床类型,尽管肺部存在着大量的毛细血管网,但糖尿病病人肺部的并发症常常被忽视。这主要因为肺泡的毛细血管系统具有特征性的微血管储备,并且糖尿病病人肺的异常情况通常是亚临床的,临床症状不明显[12],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引起血管损害,它在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上扮演了主要角色[34]。在急慢性病理条件下的肺,包括麻醉手术、肺部微血管储备的损失可能增加了缺氧的风险。肺微血管病变机制中的血糖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探讨糖尿病肺微血管病变机制中的血糖因素文献及报道较少。本研究综述了肺微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并在总结这些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研究方向。

    作者:范俊柏;郭政;杨建新;秦文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周绍华老中医从心论治广泛性焦虑配伍解析

    周绍华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工作,在中药治疗广泛性焦虑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基于“心主神明”理论从心论治广泛性焦虑,选用加减天王补心丹以滋补心阴为核心,佐以清热安神、疏肝解郁、重镇定惊,在临床中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司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血脂和hsCRP的影响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的疗效及与血脂和血清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的关系。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口服降压、降糖西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8周后观察降压疗效与不良反应,同时分析与血糖、血脂和血清hs CRP的关系。结果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组病人血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人血糖、血脂和血清 hs CRP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配合降压、降糖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可有效降低病人血压,提高有效率,改善病人血糖、血脂和血清 hs CRP,且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病人就诊依从性。

    作者:白杨;肖瑜琦;邓挺;程火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对于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尤为重要。本研究概述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动物选择、建模方法、模型改良方法以及新研究进展。

    作者:孟胜喜;霍清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益气温阳、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益气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中西结合组)和对照组30例(西药组)。西药组遵循指南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西结合组按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组、心阳虚组,分别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阴益气或温阳益气中成药,疗程4周。观察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脑钠钛(BNP)的变化。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心功能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发现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 LVEF均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 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心力衰竭之间心功能分级的分布不同(P<0.001),心阳虚证病人心功能分级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病人;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分析,二者相关系数r=0.703(P<0.001)。结论按气阴两虚、心阳虚辨证使用中成药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降低中医证侯积分、改善生活质量及心功能分级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射血分数、降低 BNP水平等方面疗效与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相当。

    作者:黄瑄;毛静远;郑刚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丁苯酞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假性球麻痹病人肺部感染的影响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假性球麻痹病人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根据洼田饮水试验,选择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并发肺炎病人159例,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3例。C组采用一般脑血管病治疗,B组在C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加用针灸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输注,每日2次,治疗14 d。结果肺部感染病人例数,C组>B组>A组;治疗后,根据 NIHSS评分,C组>B组>A组,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病人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联合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卒中后肺炎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作者:王海;牛慧艳;张占强;韩杰;王会芳;赵亮;杨彩平;张宏艳;魏美玲;马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冠心病病人中医证型与血脂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变、血脂的改变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心病病人184例,观察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血脂改变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在冠心病痰瘀相兼证病人中受损重;其次为痰浊证、血瘀证;非痰非瘀证受损较轻。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等脂代谢异常指标在痰、瘀证中有不同程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则相反,在痰、瘀证中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痰瘀相兼证与非痰非瘀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组与血脂正常组的肱动脉内径基础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变化的百分比在高胆固醇血症组明显减弱,与血脂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三酰甘油组与血脂正常组肱动脉内径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性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在高三酰甘油血症组明显减弱,与血脂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均明显扩张,但两组间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病人中医各证型、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血脂水平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鹏;彭国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从肝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中,从肝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治疗该病的基本方法之一。本研究就其理论基础与相关临床研究做一综述、总结及展望,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秦佳枫;徐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人抗栓治疗的新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占总人口的1%~2%,且今后比例将会更高。预计到2050年,全球的房颤病人的总数将增加2.5倍。房颤和冠心病有很多共同危险因素,在临床中两种疾病常常共存。冠心病病人10%~15%伴有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病人房颤的发生率为5%~7%。由于房颤血栓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机制不同,需采用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法。如何选择佳的抗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既能够预防脑卒中,避免支架内再狭窄或冠脉病变加重,又能尽可能地减少出血风险,目前尚无定论。对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病人,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治疗方案[1],包括:①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②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合用;③单用口服抗凝剂(OAC)治疗;④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与OAC联合;⑤三联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华法林联合。冠心病合并房颤病人的优抗栓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房颤中的抗栓效果有限,而大出血或颅内出血风险与抗凝疗效相比并无显著差异。房颤合并冠心病病人如何选用抗栓治疗,在取得大抗栓获益的同时将出血风险降至低,是制订冠心病合并房颤抗凝治疗方案的关键。

    作者:李娟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冠脉临界病变病人涩脉与常规检测指标的回归分析

    目的:分析冠脉临界病变病人实验室常规检测指标与涩脉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冠脉临界病变病人病史及实验室数据。依据是否存在涩脉脉象将病人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涩脉组病人较无涩脉组凝血酶原时间(PT)、三酰甘油(TG)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发现:PT进入方程(OR=0.399,95%CI 0.181~0.878,P=0.022)。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 D 二聚体(D D)等其他凝血指标因素的校正下,PT认为是涩脉独立危险因素(OR=0.338,95%CI 0.129~0.887,P=0.028)。结论 PT与冠脉临界病变病人涩脉脉象密切相关。

    作者:王淑丽;冯玲;刘贵建;王阶;庞博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花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花类药气味芳香,药效平和,多为轻清灵活之品,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较为广泛,具体如红花活血化瘀,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夏枯草、菊花清肝明目,玫瑰花、合欢花安神解郁,旋覆花理气和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应用花类药,可为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作者:左瑶瑶;王丽婷;陈守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桥式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桥式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病人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桥式运动训练。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表面肌电图(sEMG)检查,并记录平均肌电值(AEMG)、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 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股四头肌内侧头 AEMG值、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 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股四头肌内侧头 AEMG值、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 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桥式运动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步行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水琴;廖志平;吴方超;李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左西孟旦治疗难治性心衰的疗效及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难治性心衰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52例难治性心衰病人,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观察组26例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后给予左西孟旦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治疗72h后,观察组呼吸困难和心功能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2.31%、88.46%,与对照组的61.54%和57.69%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末端 B型利钠肽(NT 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7.69%,对照组11.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难治性心衰疗效显著,能快速改善病人的 LVEF、NT proBNP、FS水平,不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作者:夏阳;陈景开;宗刚军;陈满清;吴刚勇;王霄;姜海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室性早搏病人心率变异性研究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室性早搏(PVCs)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09年1月—2015年5月心血管科住院病人169例,随机分为两组,高血压组(A组)54例;高血压合并室性早搏组(B组)115例。入院后收集病人一般情况、生化资料,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比较心率变异性。结果两组病人比较两个相邻的R R间期差值>50 ms心率总数占全部分析信息期间内的心率数的百分比例(PNN50)、24 h连续正常的 R 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24 h连续正常的 R 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所记录的连续5 min节段的平均正常 R R间期的标准差(SDANN) A组均高于 B组(P<0.05)。临床诊断分级与 PNN50(r=-0.172,P=0.017)、RMSSD(r=-0.158,P=0.025)、SDNN(r=-0.143,P=0.044)、SDANN(r=-0.142,P=0.044)呈负相关。结论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相比,高血压合并室性早搏病人 HRV降低趋势更明显,推测室性早搏的发生会加重高血压病人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作者:李可;胡元会;李偲偲;贾秋蕾;魏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正成为21世纪为重要的心血管病症。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就心衰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韩额尔德木图;马月宏;王海燕;孟永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血流动力学纠正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利用血流动力学纠正术(CHIVA)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住院并确诊为下肢静脉曲张病人1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CHIVA组,利用 CHIVA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比较手术时间、术后疼痛、住院时间、术后不良反应、病人满意度以及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 CHIVA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住院时间、病人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CHIV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术后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利用 CHIVA技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王华;陈千益;费哲为;郑恩栋;杨章慧;黄孝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风先兆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风先兆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风先兆方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变化,两组不良反应及1年后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78.5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4.76%,对照组16.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先兆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张美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