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郭丽君

关键词:2型糖尿病, 高血压, 缬沙坦, 胰岛素抵抗
摘要: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196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80 mg/d)与硝苯地平组(40 mg/d),共4个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 缬沙坦组和硝苯地平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均无显著改变.缬沙坦组治疗后空腹胰岛素明显降低,胰岛素敏感指数增加;硝苯地平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缬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内超声评价中药干预冠脉临界病变的研究概况

    随着冠状动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广泛应用,临床发现了大量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指冠状动脉造影直径法测定狭窄程度40%~70%的病变),对于此类患者,积极采用中西药物干预病变,以其能够改变斑块性质,延缓斑块进展,防止冠脉狭窄的进一步加重,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心性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振鹏;李军;冯玲;任丽;王阶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经颅超声成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1].我国65岁人群患病率为1 000/10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D的病理特征主要为:黑质(substantia nigra,SN)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残留的神经细胞质中出现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

    作者:高惠春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高糖环境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利用小鼠脾细胞探求高糖环境下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脾细胞,分别在三种不同糖浓度下(5.5 mmol/L、11.1 mmol/L和25 mmol/L),培养6 h、24 h、48 h,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的浓度;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分泌TNF-α的情况.同时检测不同浓度高糖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高糖对小鼠脾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在此条件下,随着糖浓度的升高,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及IL-10浓度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高糖环境下,脾细胞在刺激物作用下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减弱,提示糖尿病患者更易感染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有关.

    作者:李思敏;杨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红花黄色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红花黄色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冠心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静脉输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脂水平、CRP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确切疗效.

    作者:袁鹏;刘敏;焦玉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以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以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取9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 mL,1次/日,静脉输注,疗程为2周.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ɑ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纤维蛋白原(FIB)以及NT-proBNP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vWF 、GMP-140、PAI-1、FIB和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能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和心功能状况.

    作者:贾钧;林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浅谈青年高血压的特点及临床注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行为方式的改变,青年高血压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中有增长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青年高血压患者占高血压总数的4.5%~5.5%[1].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提高对青年高血压的认识,进行合理的指导和治疗,对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有关青年高血压知识分别阐述如下.

    作者:张学齐;赵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及转铁蛋白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转铁蛋白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73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铁、转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并应用超声定量肝脏脂肪含量技术测定肝脏脂肪含量.结果 病例组血清铁、转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分别为(18.04±5.05)μmol/L、(2.27±0.35)g/L和(36.02±12.08)%,对照组分别为(14.54±5.24)μmol/L、(2.10±0.51)g/L和(31.41±11.93)%.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铁在病例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转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铁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将肝脏脂肪含量等分为四分位组(Q1~Q4),Q1组血清铁水平(14.09±4.89)μmol/L,Q2组(14.15±4.70)μmol/L,Q3组(18.97±5.38)μmol/L,Q4组(20.21±5.40)μmol/L,Q1组与Q3组、Q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铁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参考指标;随着肝脏脂肪含量升高,血清铁的水平增高.

    作者:李婷;杨丽清;李廷廷;王彦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脉血康胶囊合用益心舒胶囊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57例

    目的 观察脉血康胶囊合用益心舒胶囊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2月本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115例,遵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58例)与治疗组(57例),观察时间为3个月.对照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75 mg/d,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组口服脉血康胶囊3粒/日,益心舒胶囊3粒/日.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皮肤温度、疼痛程度、皮肤色泽、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血康胶囊合用益心舒胶囊改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显著疗效,无不良反应.

    作者:王凌芬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1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65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卡维地洛组加用卡维地洛12.5 mg,2次/日,疗程4个月,并随访至半年.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炎症指标改变情况以及半年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治疗后两组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而卡维地洛组尤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卡维地洛组的半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氧化应激和血清炎症水平,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金道群;张凯;陈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中药益消复瘫汤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益消复瘫汤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血液指标,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口服益消复瘫汤或补阳还五汤各8周.检测两组血液疗效指标.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血脂、内皮素(ET)、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NO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益消复瘫汤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及血脂水平,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臧志萍;曹晓岚;孙志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丹红注射液30 mL、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100 mg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1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观察其对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血液流变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优于对照组的76.7%(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流变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辨证符合血瘀络阻症的临床研究中,丹红注射液加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疗效显著优于注射用盐酸丁咯地尔.

    作者:冯子凌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高血压性脑干出血102例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高血压性脑干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月高血压性脑干出血102例病人临床诊治资料.102例均采取保守治疗,早期绝对卧床、严密观察,控制血压,确保呼吸道通畅,适度脱水、利尿、镇静、神经营养、止血、支持、防治各种并发症等治疗;脑室穿刺外引流21例,气管切开术40例,呼吸机辅助呼吸28例.结果 以脑干出血60 d为终观察点,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预后:死亡24例,植物存活7例,重残15例,轻残21例,正常35例.死亡原因:脑干功能衰竭22例,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5例,梗阻性脑积水形成,枕骨大孔疝2例.结论 高血压脑干出血的治疗仍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重视非典型病例检查,急诊CT是明确诊断及病情的重要手段;重视疾病早期急救;脑室外引流术是救治脑干出血继发脑室出血或梗阻性脑积水的关键;早期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脑干出血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成功的关键措施; 防治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是脑干出血治疗中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康复治疗可以减轻患者遗留残疾.

    作者:王建宝;雷鸣;武曰才;李长茂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预防性湿热敷防治多巴胺引起静脉炎疗效观察

    多巴胺由于具有正性肌力和升压作用,是心内科的常用药物,但该药对血管刺激性大,长时间输注极易引起静脉炎发生,给临床治疗和护理造成一定的障碍.近年来,我科对长期静脉输注多巴胺患者采用硫酸镁预防性湿热敷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张秀玲;郭庆平;栗云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天麻素注射液与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性谵妄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天麻素注射液与氟哌啶醇治疗谵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87例老年谵妄病人随机分为天麻素组、氟哌啶醇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天麻素组(29例)、氟哌啶醇组分别采用天麻素注射液、氟哌啶醇治疗,对照组不合用其他任何抗精神病药物.各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分别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严重程度(CGI-SI)给予评分,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种类.结果 天麻素组、氟哌啶醇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82.75%、85.71%和30.00%,天麻素组、氟哌啶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7.054、19.096,P<0.01),天麻素组、氟哌啶醇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天麻素组常见不良反应为口鼻干燥、上腹不适等症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30%;氟哌啶醇组常见不良反应为椎体外系症状、口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0%,两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6,P=0.005).结论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老年性谵妄安全,疗效与氟哌啶醇无差异,不良反应少,可替代传统抗精神病药用于老年性谵妄治疗.

    作者:杨进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冠心病病人血瘀证的决策树模型研究

    目的 建立基于临床四诊信息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瘀证的诊断模式,探索与UA病人血瘀证相关的四诊信息的组合模式.方法 对411例UA病人进行临床证候学调查,获得包括症状、舌象、脉象在内的共计174项临床四诊信息.在t检验分析基础上,分别采用C4.5、ADTree、CHAID及QUEST决策树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构建能够区分UA病人血瘀证的诊断模式.结果 411例UA病人血瘀证比例占58.9%.采用t检验分析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四诊信息30项,按照四诊信息的显著性顺序依次进入C4.5、ADTree、CHAID及QUEST决策树模型,分别筛选出能够区分血瘀证的优模型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6.7%、75.7%、73.7%和69.6%.10倍交叉验证结果显示C4.5、ADTree及CHAID决策树模型优于QUEST模型.结论 决策树模型可以基于临床四诊信息数据清晰、直观的进行UA病人血瘀证的识别,归纳诊断规律.

    作者:史琦;陈建新;赵慧辉;李友林;王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原发性头痛151例临床分析及发病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头痛临床诊治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本病患者临床诊治资料,并对30例偏头痛相关神经肽和内分泌激素进行检测.结果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临床头痛控制率分别为81.3%、91.5 %、71.9%,总有效率为91.7%、96.4%、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组NPY量值显著低于正常人组(P<0.01),而B-EP量值高于正常人组(P<0.05);偏头痛组AT-Ⅱ和ET量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结论 原发性头痛症状特点明显,其发病机制与神经血管功能改变,包括神经递质、血管活性肽等密切相关.

    作者:吴军;谌剑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慢性心率增快100例临床资料分析

    慢性心率增快是指24 h动态心电图中平均心率≥80次/min.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其危害仅次于吸烟,可导致死亡率明显升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尤其是心血管医生的重视,而慢性心率增快本身现已作为一个独立的治疗指征.但慢性心率增快与何种疾病相关性好,即何种疾病常伴有慢性心率增快是本研究讨论的方向.

    作者:贾志越;关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75%,优于对照组的7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郭慧萍;王利俊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肌组织基因表达变化及缝隙连接相关基因分析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MI)模型大鼠心肌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具体分析缝隙连接细胞通路(pathway)的相关基因改变.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MI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造模1个月后,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心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蛋白激酶C(PKC)、酪蛋白激酶1(CK1)的mRN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共筛选出表达上调的基因3 136条,下调的基因2 222条.这些差异基因涉及的pathway包括了新陈代谢、遗传和环境信息处理、细胞的运动、生长、死亡以及细胞间通讯等众多方面.其中与心电活动相关的Cx43及其上游CK1和PKC的基因表达出现了差异.Real-time PCR提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x43和CK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PKC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相关分析,MI大鼠心肌组织Cx43 mRNA表达与CK1 mRNA呈显著正相关(r=0.765,P<0.01),与PKC mRNA呈显著负相关(r=-0.645,P<0.05).结论 MI后心肌组织出现了复杂的基因表达变化和pathway改变,与心电活动相关的Cx43 mRNA表达受CK1正调节,受PKC负调节,Cx43、CK1和PKC mRNA的异常是MI后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分子病理机制之一.

    作者:吴爱明;翟建英;张冬梅;娄利霞;朱海燕;赵明镜;王硕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中青年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颈动脉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

    目的 观察中青年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水平差异,探讨颈动脉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120例中青年CAS患者血浆MPO水平,同时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类型,并行头部CT或MRI检查,根据临床及检查结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MPO水平,不同斑块类型扁平斑、软斑、硬斑及复合斑块的变化.结果 中青年CAS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血浆MPO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MPO水平、颈动脉软斑及复合斑块检出例数及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或P<0.01).结论 中青年CAS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血浆MPO水平、颈动脉斑块类型密切相关.

    作者:胡玉英;刘泰;胡跃强;陈文福;陈薇;陈兴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