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在老年人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陈云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性眩晕, 老年,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人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接受治疗的80例老年眩晕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对患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阳性检测率的比较.测定患者颈后双侧椎动脉(VA)的各项血流参数和血流量.结果 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超声阳性率为88.75%.VA左右侧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血流量及双侧血流量之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颅外段椎动脉的腔径、结构及走行情况,客观评价VA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碎裂QRS波与QRS波群时间的关系

    目的 了解碎裂QRS波与QRS波群时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273例的12导联心电图,按有无碎裂QRS波分为两组.观察两组之间QRS波群时间及RR间期的关系.结果 碎裂QRS波的检出率为19.4%,男女之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碎裂QRS波主要分布在下壁导联;有碎裂QRS波的QRS波群时间为85.3 ms±9.1 ms,比无碎裂QRS波的QRS波群时间82.1 ms±8.7 ms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碎裂QRS的发生可导致心室除极时间的延长.

    作者:李将萍;王红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糖尿病脑梗死大鼠在不同时间窗溶栓后MMP-9的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糖尿病脑梗死大鼠在不同时间窗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出血性转化的内在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20只,体重200 g~250 g,随机分为单纯脑梗死(CI)组、糖尿病(DM)合并CI组、假手术组.各组均在2 h和4 h给予rt-PA或生理盐水溶栓,溶栓24 h后灌注固定取脑,分别行脑组织含水量计算、伊文思蓝(EB)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 DM合并CI 4 h组较单纯CI 4 h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MMP-9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DM+CI大鼠3 h以内行rt-PA溶栓治疗有效,而3 h以外溶栓治疗后脑水肿明显,血脑屏障破坏严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张勇;牛小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阿托伐他汀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102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两组均给予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治疗,他汀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分别观察两组在治疗后,脑梗死再发情况.结果 在标准治疗完成后6个月,两组脑梗死再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随访2年时间,两组患者脑梗死再发生数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99,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片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还能调控血脂,不仅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还有减少脑梗死再发生的作用.

    作者:王娅;况技兵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怡心饮对糖尿病心脏病大鼠心肌CTGF-mRNA和MCP-1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怡心饮对糖尿病心脏病大鼠心脏单核趋化因子1(MCP-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T)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运用高糖高脂饲料加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大鼠2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分为怡心饮高剂量组、怡心饮低剂量组、生脉饮对照组、正常组、模型组.灌胃治疗8周后,观察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心脏单核趋化因子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以及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变化,分析其减轻大鼠心肌病变的机制.结果 怡心饮能明显降低大鼠心肌单核趋化因子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表达,降低大鼠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含量.结论 怡心饮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单核趋化因子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海颖;陈城;陆敏;鲍君璐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脑出血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521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且住院时间>48 h.结果 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94例,感染发生率为18.04%,多发生在住院2周内,以呼吸道感染多,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年龄、出血部位、昏迷、住院天数、侵袭性操作、抗生素预防性应用、血糖等因素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针对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丽;郑雅琼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6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随访6个月,评价心绞痛、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1%,且治疗组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UAP,可改善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风险小.

    作者:张爱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七氟烷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Bcl-2和Caspase-3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七氟烷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Bcl-2和Caspase-3的影响.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P组)、1.0MAC七氟烷后处理组(S1组)和1.5MAC七氟烷后处理组(S2组),每组10只.采用夹闭法制备大鼠颈总动脉缺血模型,缺血20 min后再灌注24 h.S组于再灌注即刻给予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15 min.再灌注24 h后断头取脑海马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 IP组Bcl-2的表达较其他组显著减少(P<0.05),Caspase-3的表达较其他组显著增加(P<0.05);S组Bcl-2的表达较其他组显著增加(P<0.05)、Caspase-3的表达较其他组显著减少(P<0.05),且S2组较S1组 Bcl-2的表达增加(P<0.05)、Caspase-3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 七氟烷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Bcl-2表达增加、Caspase-3表达减少有关,并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杨文曲;韩冲芳;范作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钙拮抗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目的 通过钙拮抗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青年高交感张力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高血压联合治疗方案.方法 将2010年8月-2012年3月门诊及住院的87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钙拮抗剂(CCB)联合β受体阻滞剂类组(治疗组)和钙拮抗剂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对照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心率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8周,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5.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率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联合钙拮抗剂是中青年高交感张力高血压治疗的佳联合方案之一.

    作者:凌受毅;朱正芳;张卫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与复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三酰甘油(TG)、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及吸烟为自变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生脑梗死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复发性脑梗死1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年龄、糖尿病、LDL-C、颈动脉斑块及吸烟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脑梗组年龄63.26岁±9.93岁,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复发脑梗死组,收缩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脑梗组胆固醇、TG、LDL-C均高于复发组(P<0.05);复发脑梗组年龄66.35岁±9.51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首发组(P<0.05).颈动脉斑块性质分析,两组均以硬斑为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组入院及出院时NHISS评分均低于复发组(P<0.05).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首发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PICA)比例多,而复发组以腔隙性脑梗死(LACI)比例多,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首次脑梗死组收缩压高,血脂明显异常,而复发脑梗组血液黏度升高;首次脑梗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为主,复发脑梗组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呈多灶病变;复发脑梗组患者预后差,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较明显,住院时间延长,卒中相关性痴呆发生率高.

    作者:王银霞;赵世刚;张春雨;朱铁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急性脑穿支动脉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浓度测定研究

    目的 研究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中急性脑穿支动脉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D-二聚体(D-dimer)浓度,判断凝血纤溶机制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60例急性脑穿支动脉梗死患者血浆Fg及D-二聚体浓度,与5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患者血浆Fg及D-二聚体浓度活性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急性穿支动脉疾病所致脑梗死可能存在凝血纤溶机制改变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汪效松;张旭;雷惠新;周瑞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脑出血急性期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疗效机制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投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疗效机制及安全性.方法 将90例急性脑出血入院病人随机分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早期应用组(治疗组)48例与晚期应用组(对照组)42例.治疗组于入院后3 d,对照组则于入院治疗10 d 投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于入院后7 d、14 d、21 d分别对两组颅内血肿体积、水肿容积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入院当日及治疗后7 d,两组颅内血肿及NIH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而水肿于7 d均显著增大(P<0.05);4 d治疗组血肿吸收明显且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水肿容积组内前后对比明显增大(P<0.05),组间对比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21 d两组间血肿、水肿及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早期投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疗效显著且安全,有促进脑出血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缺血性神经元的保护与毒性抑制.

    作者:陈健;苏文理;黄坤茂;刘尧斌;纪家镛;叶剑鹏;唐谨;洪佳祝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软脉灵药物血清抑制PDGF诱导的平滑肌细胞迁移研究

    目的 观察软脉灵药物血清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应用灌胃法制备SD大鼠的软脉灵药物血清;应用改良Boyden微孔膜双槽法进行细胞迁移实验;用FITC-鬼笔环肽标记F-actin,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PDGF诱导的VSMCs骨架形态的变化.结果 含软脉灵药物血清可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迁移,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10%药物浓度时抑制作用明显,抑制率为61.42%(P<0.01).PDGF(10 ng/mL)刺激后细胞即发生伸展,应力纤维增多,可见伪足形成;加入含软脉灵药物血清后可见到伪足及张力纤维减少,而且随着软脉灵浓度的升高,可见到伪足及张力纤维显著减少.结论 软脉灵药物血清能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迁移和应力纤维形成.

    作者:王新航;谢良地;许昌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脑心通胶囊联合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9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脑心通胶囊和丹红注射液,以15 d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hs-CRP水平,评价其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各检测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及丹红注射液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血流,可降低血黏度,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血清hs-CRP浓度.

    作者:李怀德;李大雨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益气养阴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例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VM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症状隐匿,病情变化多端,治疗不及时重者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发展为心肌病,后期多导致心力衰竭.目前,并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中药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方面发挥了独特的疗效.1 资料

    作者:李志君;毛静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诊治特点研究

    目的 探讨颈源性头痛临床诊治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分析18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诊治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发病率高的是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占70.5%;其次为颈椎间盘突出占32.8%,椎间孔变形占6.7%;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占17.3%.脑血流动力学检查62例,发现一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占30.5%,双侧为11.2%;椎基底动脉血流增加为20.9%;头颅CT或MRI检查97例,均无重要阳性发现.结论 颈源性头痛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对头痛明显患者,或伴有相关体征患者必须进行有关影像检查,排除颅内病变,以免误诊或漏诊,延误治疗.

    作者:谌剑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自拟颈复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颈复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经TCD证实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均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组加用颈复汤.两组疗程均为7 d.结果 在临床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1.7%,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起效时间上,二者分别在<12 h,<24 h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复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好,起效快.

    作者:彭文波;梁芳;黄侃;魏德芝;王宇新;霍清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降压九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降压九穴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上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提供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治疗选用百会、风池(双)、曲池(双)、降压穴(双)、太冲(双)这九个穴位来治疗原发型高血压中的1级和2级,留针30 min,针刺前后观察血压变化,对其降压效应进行研究.结果 针刺降压九穴治疗早期轻中度高血压病显效率28.98%,有效率42.02%,总有效率72.46%.结论 降压九穴可以有效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

    作者:王幸;马文明;房慧岭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加兰他敏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加兰他敏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兰他敏和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疗程为3个月,3个月后对两组认知功能(MMSE、MOCA)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较治疗前MMSE评分显著升高(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MMSE评分显著升高(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MOCA评分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较治疗前比较MOCA评分显著升高(P<0.01);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生活质量改善明显(P<0.01).结论 加兰他敏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明显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

    作者:于密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胱抑素C在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胱抑素C(Cys-C)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9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肌酐(Scr)、尿素氮(BUN),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与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高血压病1级组,血BUN、Scr、eGFR、Cys-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级高血压病组Cys-C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GFR下降,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在3级组,BUN、Scr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而eGFR较对照组下降,Cys-C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ys-C的检测可更早发现高血压病肾损害.

    作者:李龙;罗晋武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营养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低白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200例江阴市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记录其人口学特征,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测量体重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中点围(MAC)、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蛋白(PA)和总淋巴细胞计数(TLC).结果 20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低白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30.0%和32.0%,男性略高于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低白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营养不良患者残疾程度严重;临床医生应关注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营养状况,采取规范有效的营养管理措施.

    作者:杨江胜;朱祖福;刘定华;韩伯军;张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