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血栓素B2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张变花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 炎症因子, 血液流变学
摘要: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栓素B2 (TXB2)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对照组)及丹红注射液组(治疗组),每组6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输注丹红注射液2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静脉血清高教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 8(IL-8)、肿瘤坏死因子- a(TNF-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 -1)、血浆TXB2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同时记录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改善情况.另选5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参数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或P<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改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 丹红注射液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能改善患者症状及心电图缺血,并且能降低炎症因子hsCRP、IL -6、IL -8、TNF - a、MCP -1及TXB2的水平,同时还能降低患者血液黏滞度.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左室重塑及高敏C一反应蛋白的关系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夜间血压水平与左室重塑及高敏C-反应蛋白(hs - CRP)的关系.方法 140例EH按夜间平均血压增高与不增高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对照组78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hs - CRP测定.结果 观察组夜间的高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低SBP、平均SBP和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窒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重量(LVM)、左心室重量指数(LVM),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 - CRP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 EH夜间平均血压增高患者,左室重塑较重,hs - CRP水平增高,炎症介质可能加重了左室重塑的过程.

    作者:闫胜敏;李艳东;马红珍;南海燕;殷春英;李艳红;李拥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坎地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坎地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方法 97例慢性心衰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为 Ⅱ级~Ⅳ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在心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47例为心衰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肌耗氧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 效率分别为92.0%和70.2%(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率及心肌耗氧量下降程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坎地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更好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

    作者:张志民;陈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瘀毒”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炎症学说得到普遍的认可,同时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理论实践的发展,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瘀毒致病理论得到广大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瘀毒致病理论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陈浩;苏伟;龚少愚;陆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超敏C一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 - CRP)的影响.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可能机制.方法 40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4粒,每日3次口服.分别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测定两组血清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hs - CRP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并测得两组TC、LDL、hs- CRP分别低于治疗前水平,HDL则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上述参数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能通过调脂、抗炎等机制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作者:胡量子;肖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内伤头痛重视外邪刍议

    头痛是神经科常见病症,一般指头颅上半部(眉弓、耳廓上部、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其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对头痛病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疾首”的记载.头痛作为病名首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动则病:渔(肿),头痛……其所产病:头痛……”[1].《内经》称为“头痛”“首风”“脑风”.李杲首先将头痛明确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内伤头痛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以痛势绵绵、时痛时止、长久不愈为特征.在临床上患者为头痛所苦而就诊者,多是发作性头痛,发则疼痛剧烈,头痛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大多为内伤头痛.笔者治疗内伤头痛,强调重视外邪,尤其是外风,善用祛风药,效果显著.

    作者:贺立娟;王玉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应用心率变异性观察心可舒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作用

    目的 应用心率变异性(HRV)探讨心可舒片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作用.方法 选取92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心可舒组、谷维素组和谷维素联用心可舒组,每组31例.心可舒组给予心可舒片治疗,谷维素组给予谷维素治疗,联用组给予谷维素及心可舒片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T值变化,24 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 心可舒组患者在治疗前后SAS的T值为51.17±7.27和47.67±9.00,SDS的T值分别为49.10±6.96和46.9±6.78,治疗后T值均明显降低(P<0.05).谷维素组患者治疗前后T值变化不明显(P>0.05).联用组治疗后T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HRV分析显示,心可舒组和联用组治疗后HRV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高频(HF)均明显上升(P<0.05),频域指标低频(LF)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可舒可以明显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季洪燕;刘美玲;郑方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冠心病患者血浆SAA、hsCRP浓度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及SAA与hsCR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109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1例,稳定型心绞痛32例,正常对照组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AA,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结果 血浆SAA、hsCRP水平冠心病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较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升高(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与hsCR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9,P<0.01).结论 SAA、hsCRP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标志物,能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尹建国;姜德谦;张社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麝香通心滴丸对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麝香通心滴丸稳定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伴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药物(斑点蝰蛇毒、组胺)触发斑块破裂,观察麝香通心滴丸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生化方法检测AS家兔的血脂及氧化应激水平;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 - Time RT - PCR)法检测麝香通心滴丸对AS家兔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 -2)、TIMP2以及相关炎症介质的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TUNEL法检测麝香通心滴丸对AS家兔斑块内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结论 麝香通心滴丸稳定易损斑块作用的机制有,减轻AS氧化应激损伤,降低脂质过氧化;降低MMP2含量,升高TIMP2含量,减少AS斑块内的基质降解,调节基质代谢;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数量,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减少斑块内细胞凋亡增加斑块稳定性.

    作者:王怡;牛子长;何斌;解小刚;刘剑;王未沫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冠心病中医证素分布的性别差异及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与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10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不同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不同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冠心病中医证素分布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多属气虚血瘀、痰瘀互结之证;不同性别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比较,男性多兼见阳虚证(P=0.028),女性多兼见阴虚证(P=0.006)及气滞证(P=0.071);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单支及双支病变较多兼见气滞证(P=0.038),三支及合并左主干病变多见痰浊证(P=0.040);狭窄程度较重患者多见痰浊证(P=0.012).结论 冠心病中医证素分布与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待于更大样本临床调查的进一步证实.

    作者:毕颖斐;毛静远;陆一竹;王贤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心脑舒通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心脑舒通片联合基础用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16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83例.两组均使用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抗血小板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心脑舒通片每次2片,每天3次.两组病例在发作心绞痛时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症状,疗程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心绞痛改善程度、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电图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改善,但两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脑舒通片联合基础用药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且疗效优于单用基础治疗.

    作者:林秋燕;曹木根;王彦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EphA4- ephrinA3系统在海马脑区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 观察海马EphA4 - ephrinA3的分布特点及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了解EphA4 - ephrinA3对在海马CA1区神经元迟发性死亡中影响.方法 采用经典的四血管夹闭短暂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TUNEL染色观察缺血/再灌注后6h、24 h、48 h各组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同时检测Caspase 3的活性,并以western blot检测EphA4及ephrin A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短暂前脑缺血/再灌注可以引起海马CA1区神经元迟发性死亡.Caspase 3活性在缺血/再灌注后明显升高,再灌注6h、24 h、48 h(OD值分别为2.30±0.19,2.20±0.28,1.90±0.015)与shan组(OD值为1.100±0.017)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海马组织EphrinA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再灌注6h、24 h(IOD值为2.05±0.12 vs 0.78±0.02,P<0.05),与对照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再灌注48 h逐渐回复至对照组水平.EphA4也有缺血诱导的增高,再灌后6h和24 h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增高(2.21±0.12 vs 0.72±0.03,P<0.05).结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海马CA1区ephrinA3与EphA4的表达明显增高,其时间过程与Caspase增高的时间过程一致,提示ephrinA3与EphA4的表达增高可能在CA1区神经元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乃红;王锐;王晔;李建国;张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注射用血塞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注射用血塞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子硝酸酯类、美托洛尔、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塞通4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2周1个疗程.结果 两组症状比较,治疗组总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5%.两组心电图(ECG)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疗法联合注射用血塞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高凤敏;杨骄霞;李凤翔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伊布利特强化房颤电转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高危房颤紧急电转复时联用伊布利特的强化治疗价值.方法 对2009年3月-2010年6月进行紧急电转复的30例高危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高危房颤患者单纯直流电转复成功22例,单纯直流电转复的成功率为73%,直流电转复失败的8例给予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 mg后,再次进行直流电转复,8例全部转复成功,加用伊布利特后转复成功率为100%.并且给予伊布利特注射的患者电转复能量明显低于未注射伊布利特的患者(170 J±8.5J vs230J±9.5J,P<0.01).结论 伊布利特的药物强化治疗,明显提高房颤电转复的成功率.

    作者:刘道喜;唐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麝香保心丸辅助治疗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舒张功能障碍的研究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辅助治疗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及舒张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高血压LVH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降压组)和麝香保心丸组(降压十麝香保心丸组),两组各65例.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和超声心动图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显著性下降(P<0.01),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超声心动图(UCG)参数: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早期血流峰速度/晚期血流峰速度(E/A)比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醛固酮浓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麝香保心丸在降压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改善高血压LVH及舒张功能障碍,其可能机制是降低血浆醛固酮水平.

    作者:陈复琼;梁华荣;唐家荣;黄雪渊;张艳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高血压领域的应用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心血管研究趋向于绘制一幅分子生物学“疾病基因图谱”.蛋白质组学的应用,将基因分析和病理分析串联起来[1],现就蛋白质组学在高血压领域的应用总结如下.1 蛋白质组以及蛋白质组学的概念蛋白质组的概念由澳大利亚Wilkins和Willians于1994年提出,指的是由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广泛参与细胞的功能及调节,蛋白质组决定细胞乃至组织和器官的表型.不论是处于正常状态还是急慢性疾病状态下[2].

    作者:齐连芬;李川洁;胡元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太原市某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医疗机构管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设一般资料问卷、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问卷,对太原市某社区1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测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总分为39.13分±25.28分,与上海市普通门诊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相比,总体生存质量较低;社区心力衰竭患者中女性、性格不开朗、有家族史者、在职的患者,由配偶以外的子女或他人照顾者、运动量越少、用药种类越多,患者生存质量越差.结论 太原市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较上海市普通门诊的心力衰竭患者低,其生存质量受性别、性格、家族史、照顾者、运动、用药种类、职业状况的影响,应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在社区开展多学科合作的综合管理,以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张琦;许志红;王瑞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伴高脂血症

    2010年6月-2011年5月,在心电图检查中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86例,采用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并与采用银杏叶软胶囊的42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为体检时显示心电图有心肌缺血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心肌缺血的患者.冠心病(CHD)诊断依据WHO《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SMI的诊断标准按“全国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专题研讨会”意见[2].

    作者:王凤梅;杨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87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近20年的临床变迁.方法 将87例IE患者分为1990年-1999年37例组(前10年组)和2000年-2011年50例组(后11年组),对基础心脏病因、临床表现及致病菌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重由前10年的45.9%,降至后11年的20.0%(P<0.05);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也明显下降(P<0.05);后11年的平均发病年龄明显推后(57.7岁±7.9岁比34.7岁±7.3岁,P<0.05);而脏器或血管检塞、贫血、血尿发生率在后11年均有明显上升,血培养阳性率明显升高.结论 近20年IE基础心脏病、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均发生了改变,对IE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及时、反复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IE确诊率.

    作者:沈絮华;马文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大黄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清补体C3、C4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黄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血清补体C3、C4含量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对照方法将40例HICH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术后4d开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大黄粉5g~10 g加入温开水40 mL溶解后,口服或鼻饲(2~3)次/日.于术后7d、14 d免疫透射比浊法测量,比较两组血清补体C3、G4含量.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7d、14d时血清补体C3含量(1.36±0.30) g/L、(1.20±0.26) g/L,C4含量(0.31±0.07)g/L、(0.28±0.03)g/L,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黄可显著降低HICH术后患者血清补体C3、C4含量.

    作者:方永军;胡亚莉;张毅;胡珍渊;罗卫;柯尊华;周锋;石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阿司匹林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取6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照组30例,常规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和阿司匹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73.3%,对照组有效率为60.0%,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5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00%(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作者:赵新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