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丹七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贾晓俊;黄修涛;敖明章;王卫清;卢振华

关键词:复方丹七胶囊, 血脂, 内皮细胞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丹七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血脂的调节作用及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成模型组、复方丹参组、复方丹七胶囊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正常组.正常组予基础饲料喂养,其余5组均高脂饲料喂养,2周后给药保护4周.复方丹参组给予复方丹参片,每2.5 kg体重1片,复方丹七胶囊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予复方丹七胶囊(相当于生药0.3 g/kg、0.9 g/kg、2.7 g/kg).结果复方丹七胶囊能调节AS家兔血脂,降低血清中升高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ApoB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ApoA1含量,能调节HDL-C/LDL-C、ApoA1/ApoB的比值,具有明显的剂量相关性;同时能提高血中一氧化氮(NO)含量,降低血浆内皮素-1的含量,调节、恢复两者之间的相对平衡.结论复方丹七胶囊具有调节血脂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区别

    从4个方面论述了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区别,主要是评价结果的指标不同,循证医学更重视以满意的终点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其次是证据的来源不同,循证医学倡导的是慎重、准确而明智地应用目前所能获得的佳证据,即RCT结果;此外,对研究方法的要求不同,循证医学强调的是采用RCT方法,对大样本病例进行系统观察和评价;后是对样本量的要求不同,循证医学要求证据的获得是基于大样本、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循证医学从根本上克服经验医学模式下的无序医疗,向着有序医疗的目标迈进.

    作者:刘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电图在高血钾急诊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对诊断高血钾急诊的临床价值,尽早诊断与治疗高血钾这一临床急症.方法对46例高血钾病人的ECG与血清钾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清钾浓度高低与ECG改变并不呈平行关系,排钾困难所致的ECG改变与血清钾测定一致性.不同程度的高血钾在ECG上有不同的特征表现,而细胞内钾外移所致的高血钾在ECG上无高血钾表现.结论ECG对高血钾改变的反应比血清钾测定更准确,可作为诊断高血钾判定其程度和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

    作者:蒋建平;向明珍;郭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聪脑汤对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聪脑汤对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聪脑汤大、中、小剂量组.采用D-半乳糖合并鹅膏覃氨酸损毁大脑基底核神经元的方法复制模型.各组动物以通道式水迷宫游出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学习记忆评价指标,水迷宫试验结束后各组测定脑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动物水迷宫游出时间和错误次数显著升高,海马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含量水平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聪脑汤大、中、小剂量组游出时间和错误次数均显著降低,同时能明显升高海马DA、NE、5-HT水平,其中以高剂量组作用更明显.结论聪脑汤能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其作用机制与提高AD模型大鼠海马DA、NE、5-HT含量有关.

    作者:李新毅;穆俊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当归Ⅱ号穴位注射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50例

    目的观察当归Ⅱ号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设计,按5:3:3比例随机分组,治疗组50例,给予当归Ⅱ号注射液穴位注射;西医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针灸对照组30例,给予针灸治疗.4周后进行心电图和中医证候疗效及毒副反应的评估.结果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0%,西医对照组为86.67%,针灸对照组为70.00%,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针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西医对照组和针灸对照组(P<0.05).结论当归Ⅱ号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作者:尹克春;周文斌;刘淑娟;陈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肺心病17例

    慢性肺心病属于中医肺胀的范畴,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久势重,肺气郁滞,导致血脉瘀阻,痰浊阻肺.

    作者:张仙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强化桥式运动对脑梗死病人躯干平衡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强化桥式运动对脑梗死病人躯干平衡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病人随机分为强化桥式运动康复组(A组)和一般康复训练组(B组);A组予桥式运动每天3次,每次运动15下~20下;B组予一般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运动15下~20下,于训练2个半月后进行Fugl-Meyer、Bery平衡量表及Brunnston评分.结果A组经训练后,BBS、FM-B评分分别为(46.7±1.2)分、(10.3±1.8)分均明显高于B组的(20.5±1.0)分、(6.8±1.3)分.结论强化桥式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病人躯干平衡及肢体运动功能.

    作者:吴婉霞;钟思琳;刘文权;叶正茂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蒺藜总皂苷对家兔高脂血症及主动脉内膜早期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目的观察蒺藜总皂苷对高脂血症家兔的血脂及主动脉内膜早期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取50只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喂普通饲料,其余40只给予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①模型组继续喂高脂饲料;②小剂量治疗组喂以高脂饲料和蒺藜总皂苷6.3 mg/(kgd);③大剂量治疗组10只,喂高脂饲料和蒺藜总皂苷12.6 mg/(kg·d);④阳性药物对照组,喂以高脂饲料和辛伐他汀2.35mg/(kg·d),两周后测定血脂,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主动脉内膜形态变化.结果给药两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形态学观察发现: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出现典型粥样硬化病变,给药组主动脉内膜受损程度明显较轻.结论蒺藜总皂苷具有保护主动脉内膜,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发生的作用.

    作者:张颖;张波;殷惠军;蒋跃绒;史大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风病证候动态时空特征研究的思考

    中风病起病急,变化快,其证候在短期内发生多种变化,且其病死率和病残率都很高,为了更好地掌握中风病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对中风病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回顾分析,指出对其证候动态演变研究中的不足,探讨运用文献学方法和现代理论对中风病证候的动态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的新思路.

    作者:窦志芳;郭蕾;张俊龙;张鑫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抗血管壁慢性炎症--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新思路

    通过综述近几年来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AS)防治的新思路及抗炎症治疗,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AS提供广阔的前景.

    作者:郑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人血浆凝血因子水平观察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病人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与凝血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观察组取门诊或住院高HCY血症病人25例(观察组),同时检测国际凝血酶原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5名设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HCY、PT-INR、APTT、FIB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高HCY血症病人的AS斑块的形成与病人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康云平;孙宝云;滕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医辨证分型高血压病病人颅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病人的颅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全部病例在治疗前接受中医辨证分型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病例组中出现颅内各动脉血流异常病人46例,对照组为9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病人颅内各动脉血流异常率为阴虚阳亢证9%,阴阳两虚证8%,痰湿壅盛证8%,肝火亢盛证3%.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等证型高血压病病人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终末端(ICA)和椎动脉(VA)等指标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组.对照组MCA、ACA、PCA、ICA、VA和BA等指标均明显低于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病人(P<0.05).结论各中医证型高血压病病人常有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指标异常表现,特别是阴阳两虚证病人.

    作者:段开骏;刘洁;白春锦;孙徽;陈百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从虚从郁论治癫痫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6例癫痫病人中,男21例,女5例;发病年龄6岁~40岁;其中有阳性家族史5例,有颅脑外伤史4例,无明显原因17例.

    作者:胡金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降脂通便胶囊治疗高脂血症阴虚血瘀型病人39例

    目的观察降脂通便胶囊治疗高脂血症阴虚血瘀型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脂血症阴虚血瘀型病人39例为治疗组,口服自制降脂通便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服用1个月.另设同期体检血脂正常者39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及阴虚血瘀型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及血脂正常组比较,治疗1个月后TC、TG、LDL-C均有显著降低(P<0.01),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阴虚血瘀证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降脂通便胶囊在有效降低血脂的同时,能缓解阴虚血瘀证病人的症状.

    作者:杨俐;陈学忠;尹方;周明贤;雷孝玉;董秀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结合中医药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探讨复杂生命现象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对机体的整体性认识与中医理论上的认识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蛋白质组学在揭示中医证候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中药药效评价方面的作用,说明将蛋白质组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对于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邢建宇;许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雌激素诱导大鼠垂体腺瘤组织中泌乳素表达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去势的雌性Wister大鼠进行长期雌激素诱导,研究垂体组织中泌乳素的表达规律.方法选择40只8周龄雌性Wister大鼠,卵巢切除术后,用雌激素诱导12周,处死后取出垂体,分两份,其中一份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在实验组垂体腺瘤组织中,泌乳素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阳性细胞百分比平均为78.96%,且呈强阳性着色,而对照组垂体腺瘤组织中,泌乳素阳性细胞百分比仅为28.79%,染色较浅,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雌激素具有诱导泌乳素瘤形成的作用.

    作者:郑安潮;陈来照;段虎斌;郝解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管紧张素Ⅱ和脑钠素变化及替米沙坦的干预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将6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替米沙坦(80~160)mg/d,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评价心功能分级,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和BNP含量.结果治疗后替米沙坦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及LVD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LVEF明显升高(P<0.01).血浆AngⅡ和BNP水平明显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改善1级~2级,药物副反应少.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CHF病人心功能和神经内分泌机制失调.

    作者:黄灶林;朱平先;黎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对65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以格列吡嗪为主控制血糖;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罗格列酮每日4mg,监测两组病人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别于6个月及12个月作对照分析.结果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组下降0.8%,而对照组仅下降0.2%.收缩压与舒张压在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大,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在6个月下降6.9%,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在12个月下降达23.3%,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格列吡嗪联用罗格列酮每日4 mg治疗12个月,能明显减少尿微量白蛋白.

    作者:梁干雄;麦建章;陈少颖;吴伟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活血化瘀治疗非瓣膜病性房颤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血栓前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血栓前状态的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对照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血瘀证的症状、体征、血液流变学、血栓5项[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 40)、D-二聚体(D-D)、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和血栓5项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瘀证积分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GMP-140和t-PA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SFMC显著降低.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对非瓣膜病性房颤血栓前状态有改善作用,在降低血瘀症积分和改善部分血栓前状态指标方面优于肠溶阿司匹林.

    作者:钱耀华;刘华荣;黎以斌;刘少波;劳永光;曾少彬;魏文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6例初发AMI病人,按梗死前48 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64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C,52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IPC组比NIPC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5),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P<0.05),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近期预后的作用.

    作者:黄伟光;韦建瑞;陈思伟;吴同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脑心通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的作用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形态学的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制作VD动物模型;跳台试验测定大鼠学习记忆成绩取脑组织作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形态学改变.结果跳台实验中,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存在着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改善,且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光镜观察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无明显神经元脱失;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稀疏、紊乱,神经元脱失明显,可见胶质细胞增生,中、西药治疗组可明显减轻大鼠CA1区海马神经元脱失现象,使锥体细胞形态较正常,排列较整齐,接近假手术组.结论脑心通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

    作者:何明大;黎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