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姬苓;王颖慧;侯宪文;翟金泉;刘波;贾密花
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确实的方法[1].我科于2002 ~2004年采用微创手术治疗了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2~68岁,平均48.8岁.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36例(均经CT证实);先兆出血4例,表现为头痛及动眼神经麻痹.Hunt-Hess分级:0级4例,Ⅰ级14例,Ⅱ级13例,Ⅲ级 6例,Ⅳ级 2例,Ⅴ级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动脉瘤42个,其中位于后交通动脉24个、前交通动脉8个、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7个,其中多发2例;动脉瘤直径为0.5~1.5 cm.
作者:白景阳;徐英辉;廉治刚;许友松;李伟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990年Kitagawa等[1]发现全脑1次短暂缺血即缺血预处理后并未引起明显的脑神经损伤,但对再次致死性缺血损伤产生了明显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即为脑缺血耐受.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通过其他方法也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弱的损伤如轻度低氧、低温、高压氧、扩散性抑制等刺激均可引发神经细胞对缺血产生耐受.现对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邓艳秋;赵纲;王建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合并心脏损害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多发性肌炎合并心脏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心脏损害者占同期全部多发性肌炎患者的38.3%,其中无症状者25例(60.1%);平均年龄较无心脏损害者高(P<0.05);出现发热、合并间质性肺病的比率高(P<0.05);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31.7%)、窦性心律不齐(26.8%).超声心动图异常者中以心包积液居多.血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及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均P<0.05).对心脏损害采用病因及对症治疗,治愈14例,症状改善23例,恶化2例,死亡2例.结论心脏损害是多发性肌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心电图是诊断心脏损害的主要方法.严重的心脏损害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及时发现心脏损害并采取有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芳;蒲传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膜癌病的临床和脑脊液细胞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确诊为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脑脊液资料.结果本组临床表现为头痛、背痛31例,脑神经损害18例,脑膜刺激征25例.头颅MRI增强扫描显示软脑膜弥漫性异常增强3例.脑脊液压力增高32例,细胞数增多41例,以激活型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44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发现肿瘤细胞,5例为颅内原发肿瘤,其余39例颅外转移肿瘤细胞学分类为腺癌33例、恶性淋巴瘤3例、小细胞未分化癌2例及鳞癌1例.结论脑膜癌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脑膜癌病的可靠依据.
作者:唐铁钰;肖波;李国良;梁静慧;崔玉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疒间大鼠脑髓鞘转录因子1(MyT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给SD大鼠先后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制成癫疒间动物模型;用免疫荧光组化法检测癫疒间大鼠癫疒间发作后不同时间大脑皮质和海马CA1区MyT1阳性细胞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癫疒间后1 d组大鼠海马CA1区MyT1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癫疒间后其他各时间组大鼠脑皮质和海马CA1区MyT1阳性细胞数均有明显的增加,其中癫疒间后7 d组MyT1阳性细胞数多(P<0.01,P<0.05).结论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疒间大鼠早期大脑MyT1表达增加,并有时程性变化.
作者:李华杰;包仕尧;徐元;张志琳;吴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表现为腹肌肌阵挛的癫(疒间)部分性发作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79岁.因腹肌阵发性抽搐 3 d于2004年2月6日入院.患者于3 d前发生腹部肌肉快速有节律抽搐,严重时甚至带动全身抖动,抽动2~3 s后,间隔3~4 s又再出现,每次发作持续10~20 min,间隔20~30 min,周而复始,熟睡后无发作.发作时神志清楚,无肢体痉挛.有糖尿病多年;1年前患脑梗死,经治疗痊愈;家族中无癫(疒间)病史者.查体:见腹部以脐为中心腹肌频繁阵挛,其他均无异常.头颅CT:右颞叶大片低密度影(脑软化灶),双基底节多发腔隙性梗死.发作期脑电图:可见各导联广泛的高幅慢波节律,反复出现,在正常背景波下混有少量δ波.诊断:症状性癫(疒间)(部分性发作).给予德巴金500 mg,1日3次口服,3 d后发作减轻,1周后发作消失.
作者:李敏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下丘脑错构瘤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女,11岁.因发作性痴笑伴性早熟4年于2004年9月2日入院.患者5岁时出现癫疒间全面性发作3次,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后未再发作.但出现发作性痴笑,发时呈大笑,每次持续数秒至1 min,每天 2~5次.脑电图示中度异常.
作者:郑峰;翟俊;吴家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视觉P300地形图的变化.方法使用Medicide-03E诱发电位仪对103例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脑外伤组)进行视觉剌激P300地形图检测,并与66例包括正常人、神经症患者及其他非脑外伤疾病而P300地形图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脑外伤组患者P300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波幅降低(P<0.01);视觉P300地形图显示两侧不对称性和扩散性.结论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视觉P300地形图存在偏侧性和扩散性.
作者:赵向东;凌云;张美莲;谢静;周冰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周边区及其对侧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动态变化.方法利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技术检查15例急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根据中国卒中评分分型,轻型组10例,中型组5例,发病后3 d和16 d各做1次SPECT检查.采用感兴趣区模型分析法,分别于rCBF减低区的中心和其周边区的额顶叶、小脑中心区及上述区域的对侧镜像区做放射性摄取计数,并计算病变侧与对侧放射性计数的摄取比(R).结果轻型组患者第2次检查时血肿周边区和对侧镜像区放射性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型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变对侧小脑的放射性计数低于病侧小脑(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及其周边区的rCBF下降;血肿对侧小脑的血流量亦有下降.
作者:丁宏岩;董强;史朗峰;韩翔;刘从进;刘兴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之一,好发于女性,其患病率为18%,男性为6%,多发生在 25~55岁的中青年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仍不明了,多数人认为它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性疾病.五羟色胺(5-HT)、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神经介质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目前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期的曲坦类药物,就是5-HT受体激动剂.现介绍几种用于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期预防性治疗的新药,对这些药物的代谢、作用方式、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作者:马爱梅;赵永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发作性睡眠障碍,临床少见.现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1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5~58岁,平均17.7岁;其中18岁以下9例,50岁以上2例.病程2个月~30年,平均47个月.所有病例均无头部外伤、脑部疾病、癫疒间及家族史.
作者:杨君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2型糖尿病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2型糖尿病脑梗死组(DS组)、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组(DNC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Hcy浓度,放免方法测定各组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DS组、DNC组的Hcy水平和HHcy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DS组的Hcy水平及HHcy发生率显著高于DNC组(均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中Hcy水平与体质量指数、尿素氮、肌酐(Cr)、糖化血红蛋白(HbAlc)、Cr清除率呈正相关(r=0.455、0.36、0.48、0.4,P<0.05~0.01),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r=-0.21、-0.34,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维生素B12、HbAlc、Cr清除率和叶酸是影响Hcy水平的因素.结论 HHcy是2型糖尿病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Hcy水平受维生素B12、叶酸、肾功能以及代谢紊乱程度的影响.
作者:牟忠卿;陈丽;董明;侯新国;柳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室旁核(PVN)内组胺在神经源性肺水肿(NP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家兔NPE模型;应用中枢立体定位技术,在家兔PVN微量注射组胺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H1组)、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H2组)及生理盐水(NS组),观察肺水肿程度,高效液相法检测各组家兔PVN内组胺含量,测定肺水比、肺水肿液中蛋白含量与血浆蛋白含量的比值(A/P).结果 (1)NPE组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PVN内组胺含量明显升高(P<0.001),肺水肿程度、肺水比及A/P值均明显升高(均P<0.01);(2)H1组肺水肿程度、肺水比及A/P值与NPE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1),但H2组各项指标均与NPE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PVN内组胺通过H1受体参与了NPE的发生,H1受体拮抗剂可明显减少NPE的发生及减轻NPE的程度.
作者:石丽娟;董榕;张晓红;孙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佳剂量.方法对30例原发性SAH患者分别给予尼莫地平大剂量(1~2 mg/h, 12例)、中剂量(0.5~0.8 mg/h,12例)、小剂量(0.2~0.4 mg/h,6例)治疗.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SAH患者脑动脉的收缩峰速度,观察各组CVS发生的情况.结果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用药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用药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大、中剂量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小剂量组治疗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中剂量尼莫地平对SAH后CVS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而小剂量尼莫地平则不能有效防治CVS.
作者:何雯;汪慧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4例ICVD患者(ICVD组)、4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荧光偏振光法测定血清Hcy,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叶酸,免疫比浊法测定Fg,同时常规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ICVD组血清Hcy和血浆Fg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但两者之间无相关性;两组患者血清叶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高胆固醇、高Fg和高Hcy对ICVD的发生有显著作用.结论高Hcy血症和高Fg血症分别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华;蒲传强;殷宗健;丛玉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Creutzfeldt-Jakob病(CJD)患者的尿蛋白酶抵抗性朊蛋白(PrPsc)同工型,研究CJD新的诊断途径.方法采用抗朊蛋白(PrP)单克隆抗体3F4进行免疫印迹法检测5例CJD患者和20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尿样.结果 1例CJD患者尿中PrPsc同工型免疫反应阳性,其余CJD患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尿样检测均阴性.结论检测尿中PrPsc同工型为CJD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段晓宇;林世和;赵节绪;江新梅;宋晓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93例脑梗死患者和44名健康人的血清hsCRP含量,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sCRP水平比较,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252,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hsCRP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王爱民;周颖;肖波;张智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60例临床诊断为VBI的患者分别进行TCD、MRI和MR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CD检查异常 53例( 88.3%),其中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15例,脑血管硬化6例,脑血管痉挛 23例,血管狭窄9例.MRI显示脑干缺血性改变(灌注不足)12例( 20.0 % ),脑干腔隙性梗死 3例(5.0%).MRA发现椎动脉异常 32例( 53.3% ).结论 TCD检查对VBI诊断的敏感性高,MRA的特异性高.TCD、MRI和MRA联合检查对VBI的病因、病变部位、病理改变有诊断价值.
作者:和姬苓;王颖慧;侯宪文;翟金泉;刘波;贾密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副肿瘤综合征致斜视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POMA)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63岁.因四肢颤动半个月于2002年9月28日入院.患者半个月前因尿潴留在家留置导尿,卧床,此后进食少,3 d后突发四肢颤动致站坐极其不稳,需人扶持,眼球窜动,睁眼或稍活动即恶心呕吐.
作者:刘步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CSF)淋巴细胞CD3和CD20的表达.方法采用细胞玻片沉淀仪收集3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病脑组)和20例手术腰麻患者(对照组)的CSF,分别做May-Grunwald-Giemsa(MGG)染色和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染色(SP法)标记淋巴细胞,光镜观察.结果病脑组CSF CD3表达阳性为25例(83.3%),CD20表达阳性为7例(35%),CD3与CD20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对照组CD3和CD20表达均为阴性,与病脑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均P<0.01).结论病毒性脑(膜)炎急性期CSF淋巴细胞CD3表达阳性的T细胞明显增多.观察CSF淋巴细胞CD3和CD20的表达有助于研究病毒性脑(膜)炎的免疫病理机制及诊断.
作者:赵德明;黄辉;陈卓;程焕光;尹世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