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段脊神经根病患者肋间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观察研究

许兰萍;吕卫红;潘永华;吴王月;周立春

关键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肌电图, 神经根病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肋间躯体感觉诱发电位(ISEP)评价胸段神经根病的价值。方法对52名正常人、8例胸段脊神经根病患者3、5、7、9肋间刺激,皮层C1、C2记录ISEP。同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52名正常人ISEP潜伏期和侧间差检测值与性别、身高、体重无明显相关。病人组病侧P1、N2明显延长,振幅减低。结论 ISEP可客观地评价胸部神经根病,是胸段神经根病、肋间神经痛等疾病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依据。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Lermoyez综合征1例报告

    Lermoyez综合征为内耳、迷路病变所致的发作性症状群,临床上甚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55岁。以发作性耳鸣、头晕8年,加重10月于1999年10月7日入院。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耳鸣,听力下降,继之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眩晕时不敢睁眼、动头。当地医院对症处理后,症状持续约30分钟缓解。以后每年发作1次,症状相同,多次检查血糖、心电图等均正常。近10月来发作加多。患者有脑动脉硬化症、高粘血症病史6年。查体:T 36.8 ℃,P 74 次/分、R 18 次/分、BP 17/11 kPa。心、肺、腹未发现异常。眼底动脉硬化、双眼有水平震颤,双侧掌颌反射阳性,电测听为左侧神经性耳聋;前庭功能检查为左侧半规管轻瘫,优势偏向左;甲皱微循环中度异常;脑电地形图示左侧顶区慢波功率分布明显;血液粘度轻度偏高;TCD显示大脑供血不足;颅脑CT平扫示轻度脑萎缩;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无异常,诊断为Lermoyez综合征。给口服西比灵、静滴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和维脑路通等及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再发。

    作者:雷延梅;张宏卫;赵翕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产后颅内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

    产后颅内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少有报道,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女,28岁。产后发热、发作性四肢抽搐3天于1999年9月24日入院。患者于产后13天(分娩时有阴道大出血,Hb 75 g/L)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发作性抽搐、意识丧失,伴尿失禁,5~6分钟缓解。随后又发作3次,且头痛逐渐加重(右额顶部),呕吐2次,诊断“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既往史:15年前曾有发作性全身抽搐1次,未明原因;无中耳炎史。查体:T 38.4 ℃,P 80 次/分,BP 17.3/10.7 kPa,神志清楚,双眼球活动无受限,双侧视乳头边界欠清楚。左上肢痛觉略减退,四肢肌力Ⅴ级,双侧腱反射(+)、Babinski征(-),脑膜刺激征阴性。血常规:RBC 3.41×1012/L,Hb 88 g/L,WBC 15.5×109/L,中性87%、淋巴12%。病后第5天腰穿:压力3.68 kPa,脑脊液清,潘氏试验(-),糖1~5管阳性,总细胞数900×106/L,WBC 6×106/L,糖4.49 mmol/L,蛋白 0.56 g/L,氯化物129 mmol/L。脑脊液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酸染色未找到结核菌。

    作者:刘桂芳;孙素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理。方法对2100例脑卒中病例中192例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9.1%。早期癫痫发作6.04%,晚期癫痫发作3.09%,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多(48.44%),每月1~2次多见(58.33%)。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皮质下)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卒中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水肿是早期癫痫发作的重要致痫因素,晚期发作癫痫是因胶质疤痕等因素形成癫痫灶所致。建议对晚期发作癫痫应进行严格系统的有效治疗。

    作者:朱培俊;周利民;王苑华;朱培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隐球菌性脑膜炎并骨损害1例报告

    我科自1970年以来共收治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150例,其中2例合并骨损害,现将近的1例报道如下。1 病例男,17岁。间歇性头痛1年伴腰痛、发热1月余,于2000年1月7日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无发热,无特殊治疗。10个月后头痛再发并加重伴发热(38.5 ℃),4天后出现嗜睡、短暂意识障碍,并出现腰骶痛,向双下肢放射。当地医院腰椎X片示:L1、L2椎体破坏,椎旁冷脓肿,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腰椎结核。予抗结核、地塞米松(10 mg/d)等治疗,头痛、腰痛无缓解,腰穿测脑压为8.82 kPa。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转入我科。既往无特殊疾病。有养鸽史。查体:T 36.4 ℃,R 24 次/分,P 76 次/分,BP 15.3/10 kPa。慢性病容,消瘦,神志清,对答切题。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瞳孔D=1.5 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结膜轻度水肿。伸舌居中。心肺未发现异常体征。L5及骶椎轻压痛。四肢活动自如、肌力肌张力正常,温痛觉正常,膝腱反射正常,布氏征、克氏征(+),颈抵抗,颈胸距4横指。双侧巴彬斯基征(-)。

    作者:白红莲;谢俊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临床上较罕见。现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6例,女1例,年龄55~74岁,平均64.3岁。活动状态发病3例,情绪激动时发病3例,睡眠中发病1例,均为急性发病。既往冠心病史5例,其中2例合并心房纤颤,高血压病史2例,糖尿病史2例。1.2 临床表现、损害部位及预后见表1。1.3 并发症本组继发持续性高热5例;高血糖5例,且呈逐渐增高趋势;顽固性消化系溃疡4例。2 讨论 TOB综合征于1980年由Caplan首次提出。基底动脉尖部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 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交叉的部位,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一个“干”字。各种原因引起的该区域动脉闭塞所致的中脑、丘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面梗死即构成TOB综合征。

    作者:孙钦建;张涛;张秀清;朱日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对2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小板进行观察。结果发病后24小时内的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表现为伪足增多,聚集融合成片状;α颗粒明显减少;线粒体也显著减少,残留者肿胀、空泡化;血小板膜多处破裂。血小板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脑梗死病灶的大小相一致。发病后2周血小板超微结构明显恢复,但3例大面积脑梗死者未见恢复。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尤其是α颗粒明显减少,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作者:聂志余;郑悦;张仲慧;范蓉;高政;王乃昌;濮良忠;曲淑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金刚烷胺引起幻视1例报告

    金刚烷胺引起幻视临床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女,60岁。因行动呆板、面无表情半年而于1998年3月14日就诊。查体:血压13.3/10.7 kPa,面具脸,行动呆板,两上肢肌张力齿轮样增高,无联带运动。头部MRI示左额叶腔隙梗死。诊断帕金森综合征,予以安坦2 mg,2/d,左旋多巴 0.25,3/d口服。1月后改美多巴口服后症状加重,遂改金刚烷胺0.l,3/d。服用20天后每天晚上出现幻视,每日内容不同,有时为各种花型和图案,色彩鲜艳,有红色、蓝色等,上面有字,用手去打则消失;有时为扎辫子的女孩、年轻男性、白胡子老人在眼前走过,有时为身穿雨衣的人从眼前走过,起身去追时则消失;有各种人物在活动、笑,毛主席像有时变成其他男性的样子,这些图像都很清楚,周围还有向蜘蛛网一样的丝,抓之即断,这些图像天亮即消失。否认幻听、幻嗅及被害妄想。以为家中闹鬼,再次就诊时无意中提及,医生考虑可能与其服用金刚烷胺有关,予以停药,2天后幻觉消失,随访半年,末再复发。2 讨论金刚烷胺首先用于抗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后用于帕金森病,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能增加多巴胺的形成、释放及直接激活多巴胺受体,能轻度加强左旋多巴的作用;其不良反应主要有足踝部水肿、体位性低血压、网状青斑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幻觉及罕见抽搐;常规剂量为0.l,2~3次/d,超过此量很容易引起上述不良反应。本例患者服用金刚烷胺的剂量尚在正常范围,服用后即出现典型生动的幻视,停药后幻视消失,该幻视系由金刚烷胺引起无疑。虽然幻觉为金刚烷胺的副作用之一,超量时更为明显,该患者之表现确属少见,目前国内尚未见单独引起幻视的报道。因此临床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尤其是出现幻觉等精神症状时应仔细询问,问清是否患过神经精神科疾病或服药史,以便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

    作者:朱丹彤;金丽娟;杨晓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锥颅或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选择

    目的研究脑出血的锥颅(或钻颅)血肿引流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对74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锥颅血肿引流术、侧脑室穿刺持续外引流术或颞部直切口钻孔血肿引流术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49例存活,25例死亡。术后随访2个月~4年,12例恢复良好,轻瘫23例,重瘫14例(其中植物生存2例)。血肿>30 ml,有中线移位或血肿破入脑室有梗阻者均为手术适应证,以超早期、早期手术疗效佳。结论血肿引流术操作简易,应掌握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可显著减少致残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戴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西比灵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西比灵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脑基底节出血的患者应用西比灵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头颅CT血肿大小及其周围水肿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西比灵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血肿吸收及周围水肿减少较对照组显著(P<0.05,P<0.05,P<0.01)。结论西比灵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血肿吸收,抑制脑水肿形成。

    作者:任香兰;季维;杨守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脑血管病的脑心综合征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04例ACVD患者入院后作心电图(EKG)、心肌酶谱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ACVD患者EKG改变占50%~86%,心肌酶谱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以脑出血明显,可见ACVD患者急性期极易产生脑心综合征。只要防治及时,病情可好转。结论 ACVD患者需加强心脏功能监护,积极防治脑心综合征。

    作者:许俊;袁成林;张桁忠;李晓波;景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DM基因CTG重复数与BAEP、SEP、VEP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三核苷酸重复数CTG(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的变化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PCR)扩增及DNA杂交法对5例临床诊断DM患者及其中三个家系的16名成员进行DM基因的CTG重复数和BAEP、SEP和VEP测定。结果 10名正常人CTG重复数是30个,BAEP、SEP、VEP正常;5例DM病人CTG重复数均在85个以上,其中2例在1 605个以上,明显高于正常人;16例家系成员中除4例正常,余12例CTG重复数均超过正常基因,而且,CTG重复数与临床症状、BAEP、SEP、VEP轻重有关。结论 DM基因诊断与其临床症状、BAEP、SEP、VEP改变相一致。

    作者:崔毅;谢惠君;刘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亚急性联合变性大脑损害的表现

    目的探讨亚急性联合变性(SCD)大脑损害表现的临床特点及磁共振(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SCD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智能、情感量表检查,并进行血Vit B12、叶酸浓度,周围血象及头颅MRI等检查。结果 SCD大脑表现有智能障碍,以记忆力减退、痴呆为突出表现;情感障碍以焦虑为主,抑郁也不少见,部分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障碍;头颅MRI显示以侧脑室旁为主的白质T2高信号,T1高或低信号。结论 SCD的大脑损害以白质为主,可能为脱髓鞘改变,头颅MRI和智能、情感量表检查有助于诊断。

    作者:王九厶东;蔡定芳;徐桂芝;周林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与急性脑梗死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69例脑梗死患者起病3天内的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NSE含量(其中35例2周时复测)。结果脑梗死3天内血清NSE明显高于对照组及2周时(P<0.001),血清NSE含量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正相关(P<0.001),与意识障碍明显负相关(P< 0.001),临床疗效越差血清NSE含量越高(P<0.001)。结论脑梗死早期血清NSE明显升高,血清NSE含量与临床表现关系密切。

    作者:王义刚;邢永前;郑华;梁学标;黄迪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干血管病的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

    目的探讨脑干血管病的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改变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脑干血管病(出血12例,梗死16例)进行BTEP检测,同时检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脑干血管病患者BTEP正常7例、异常21例(75%),其中双侧异常13例、单侧异常8例,异常BTEP主要表现为T3、T5波形消失,波幅低下,或峰潜伏期延长,T1~T3、T1~T5波间期延长。BTEP的变化与病情相关,且较BAEP更灵敏。结论 BTEP可作为评价脑干血管病引起的脑干功能损伤的可靠电生理学方法。

    作者:薛迎红;马仁飞;周本秀;刘向;刘会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的研究运动诱发电位(MEP)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价。方法对105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行经颅磁刺激MEP检测,同时进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个月后再次进行评分及评定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病残程度评定)。结果急性期MEP的异常率为68.5%,主要表现为皮层MEP消失、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波幅降低。MEP缺失组预后差,异常组次之,MEP正常组预后好。结论 MEP可作为评估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李泽;周进;刘月香;潘小平;王家萍;关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妥泰加用治疗成人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妥泰(TPM)加用治疗成人难治性部分性伴或不伴继发全身性发作(GTCS)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 56例在不动原用抗癫痫药(AEDs)的基础上加用TPM治疗20周,前8周为加量期,后12周为维持治疗的稳定期。治疗前(基础期)记录好发作频率、用药情况、体重等作为自身对照。TPM自25 mg/d开始,逐渐加量,目标剂量为200 mg/d。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各查基础AEDs血药浓度进行比较。治疗结束行全面疗效分析。结果 TPM加用治疗20周后,与基础期发作频率比较,64.29%患者发作频率降低≥50%;25.00%患者发作频率降低≥75%<100%;16.07%完全不发。不良反应轻至中度,但与合用AEDs的多少有关。50%患者体重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TPM对卡马西平及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影响不大。结论 TPM是治疗难治性部分性伴或不伴继发GTCS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赵翕平;石静萍;陈惠玲;李作汉;管青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研究进展

    1982年Lewis描述了一种慢性、不对称,主要累及前臂的感觉运动周围神经病,Roth G于1986年首次报道此类单纯累及运动神经的周围神经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此类病又称Lewis-Summer综合征。其具有慢性进行性,多不对称累及肢体远端;运动传导阻滞或部分阻滞,肌力减弱而感觉正常,病理检查可见阻滞区域有多灶性部分性脱髓鞘特点。本病发病机理不明,由于常伴有血清抗GM1抗体滴度升高,考虑为免疫介导性疾病。现分别从临床表现、电生理、病理、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1 临床表现 MMN好发于20~75岁,据Alan Pestronk[1]统计约60%的患者发病年龄不超过45岁;男女比例2:1;隐袭起病,病程缓慢进展,常超过2个月,甚至可达20年以上;多以一侧上肢痛性痉挛和肌束颤动首发,并呈进行性、非对称性肢体远端无力,常伴肌萎缩,肌萎缩与肌无力不平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其突出表现,上、下肢均可受累,上肢多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其中约80%首先出现于手部远端。极少部分有感觉障碍,并且以主观麻木感为主,多无客观体征。多数患者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支配区受累,约1/3患者表现桡神经支配腕、指伸肌受累。受累肢体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亦有活跃者[2]。

    作者:李伟;张在强;龙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颅内血肿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再出血的防治

    颅内血肿微创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迅速有效的特点,但有造成再出血的可能。为此,我们通过对两种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比较,以探讨其造成再出血的因素以及如何防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48~78岁,平均62.7岁;基底区出血42例,脑叶出血4例,丘脑出血4例。出血量:20~30 ml 7例,31~60 ml 37例,>60 ml 6例。根据意识障碍临床分级:Ⅰ级2例、Ⅱ级6例、Ⅲ级32例、Ⅳa级8例、Ⅳb级2例。手术时间:发病后4小时至14天。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1.2 手术方法1.2.1 单纯抽吸术16例。1.2.2 血肿粉碎术34例,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按CT片上各血肿大层面,根据三维坐标,用L型筛板定位尺定位,标出血肿侧面投影图,以其中心为穿刺点。根据穿刺点到血肿中心的距离,取相应长度的穿刺针。

    作者:孙宝忠;陈绪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美解眠诱发癫痫大鼠大脑皮质NO和SOD的变化研究

    目的观察癫痫大鼠脑中的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并探讨NO的氧化还原状态对癫痫的作用。方法通过美解眠诱发致痫的大鼠模型,分别取癫痫发作时及癫痫发作刚停止时的大脑运动区皮质,匀浆后测定NO的含量和SOD活力。结果癫痫发作组及癫痫发作刚停止组,大脑运动皮质的NO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癫痫发作组,脑内SOD活力反而下降,癫痫发作刚停止组,脑内SOD活力明显升高。结论癫痫发作组和短暂发作刚停止组,SOD活力/NO含量比值具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支持NO的不同氧化还原状态在癫痫发作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作者:潘云曦;谭启富;印红霞;汪义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偏头痛患者血中神经肽含量的观察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血中代表交感、副交感及感觉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以及内源性类阿片肽的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对三批共156例偏头痛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β-EP)、神经肽Y(NPY)、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亮啡肽(LEK)及强啡肽A(Dyn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与对照组(β-EP 407.5±257.4 ng/L, NPY 26.38±15.99 ng/L, CGRP 110.10±49.60 ng/L, SP 227.65±109.45 ng/L, VIP 173.00±124.75ng/L)相比,头痛间歇期患者β-EP降低(239.0±156.4 ng/L,P<0.01),NPY升高(35.55±17.98 ng/L,P<0.05);头痛缓解4天内的患者CGRP(82.45±63.50 ng/L,P<0.05)、SP(163.95±95.90 ng/L,P<0.05)、VIP(116.15±79.45 ng/L,P<0.05)降低。病人组的LEK与CGRP含量变化呈正相关(r=0.3426,P<0.05)。结论感觉、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均参与偏头痛的发病,在此过程中有多种与血管舒缩有关的肽类含量改变,同时伴有部分内源性阿片肽的相关变化及β-EP的降低。

    作者:张志坚;慕容慎行;许国英;方玲;吴秀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