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扁平苔藓并发假性箍指病1例

徐艳;万屏;何黎

关键词:扁平苔藓, 箍指病, 假性
摘要:扁平苔藓为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其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肤黏膜上,少数病例可有指、趾甲和毛发病变.假性箍指病又称自发性断指(趾)症,是一种在遗传或非遗传性疾病基础上并发的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收缩导致的指(趾)环状萎缩与自截.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

    患者女,23岁.因全身反复出现红斑、水疱、糜烂20余年,于2007年7月14日就诊.患者自出生后不久四肢、躯干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红斑上有水疱,多为孤立分布.

    作者:张豫凤;赵东利;李竹茜;杨艳;王泽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悬垂性表皮囊肿1例

    患者女,48岁.鼻尖部囊肿10年.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鼻尖部出现一粟粒大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就诊治疗.此后丘疹缓慢增大,为明确诊断和治疗于2003年1月22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冠心病史,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

    作者:李轶楠;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1例

    患者男,16岁.因脊柱、胸廓畸形2年余,于2007年3月13日收住我院骨科.患者出生时背部即出现咖啡斑,逐渐扩大.1年前于咖啡斑上出现簇集状绿豆大丘疹,无自觉症状.2年前出现胸廓畸形.平素体健,智力正常,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胡大雁;邓丹琪;周晓鸿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艾滋病并发恶性梅毒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恶性梅毒.患者男,33岁.全身鳞屑性红斑、结节及破溃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中层致密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真皮层有明显的血管炎改变.实验室检查:血浆快速反应素试验(RPR)1:32;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HA)阳性;HIV抗体阳性.诊断:艾滋病并发恶性梅毒.

    作者:孙秋宁;马东来;方凯;李太生;刘跃华;俞宝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蒿甲醚对紫外线照射后HaCaT细胞表达Fas和Bcl-2的影响

    目的:为探讨蒿甲醚治疗光敏性皮肤病的机制,观察一定剂量的中波紫外线(UVB)照射HaCaT细胞后,不同浓度蒿甲醚对HaCaT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表达凋亡相关蛋白Fas和Bcl-2的影响.方法:采用45.00 mJ/cm2剂量UVB照射培养的永生化HaCaT角质形成细胞,以羟氯喹及不同浓度的蒿甲醚进行干预处理,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及免疫组化检测紫外线照射及经羟氯喹和篙甲醚处理后HacaT细胞活性变化及其Fas和Bcl-2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①羟氯喹及小剂量(≤50mg/L)蒿甲醚对细胞活性影响不明显,而≥100mg/L蒿甲醚增加细胞活性.但浓度超过200mg/L,可见大量细胞悬浮于培养液上;②与未照射组相比UVB照射可使HaCaT细胞表达Fas增加;③与UVB组相比,UVB+羟氨喹(Q)组、UVB+25 mg/L蒿甲醚(H1)组、UVB+50mg/L蒿甲醚(H2)组、UVB+100mg/L蒿甲醚(H3)组使HaCaT细胞表达Fas减少;④与未照射组相比,UVB照射可使HaCaT细胞表达Bcl-2减少;⑤与UVB组相比,UVB+Q组、UVB+H1组、UVB+H2组、UVB+H3组可以使HaCaT细胞表达Bcl-2增加.结论:小剂量(25 mg/L、50 mg/L、100 mg/L)蒿甲醚可以抑制HaCaT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蒿甲醚可能通过影响与凋亡相关的Fas和Bcl-2表达,减少紫外线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

    作者:严慧;邓丹琪;王金焕;苏伟婷;樊应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特比萘芬口服联合外用治疗足癣疗效观察

    足癣是皮肤癣菌侵犯足部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因其顽固易复发,外用给药患者的依从性差,难以达到预期疗效,因此笔者于2006年6月-2007年6月采用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北京诺华公司)口服联合特比萘芬乳膏(天津中美史克制药)外用治疗足癣94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琛;陈保江;陈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活血化瘀法治疗银屑病疗效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关系

    银屑病治疗较为棘手,尤其是寻常性静止期斑块状银屑病顽固难愈.笔者采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9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同时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探讨其治疗效果与血液流变学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应用传统治疗方法提供现代医学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国海;张晓云;刘俊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副肿瘤性天疱疮伴腹膜后Castleman瘤

    报告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伴腹膜后Castleman瘤.患者男,29岁.口腔、龟头反复糜烂1年,周身起皮疹半年,双眼有分泌物1周.结合病史、皮损特点、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组织病理改变、右腹膜后肿物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该病.

    作者:马蕾;郑松;张丽;夏立新;郭哲;林俊萍;耿龙;陈洪铎;高兴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皮肤栅栏状包囊性神经瘤

    报告1例表现为面部结节的皮肤栅栏状包囊性神经瘤.患儿男,10岁.下颏部淡红色无痛性丘疹、结节半年就诊.根据临床和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皮肤栅栏状包囊性神经瘤.该病诊断主要依靠特异性的组织病理改变.

    作者:钟华;杨希川;钟白玉;叶庆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中药联合青霉胺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温肾中药联合青霉胺小剂量递加疗法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硬皮病患者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和食管检查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中西药结合组对皮肤硬化、关节功能和肺纤维化改善均明显好于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雷诺现象和血内皮素积分差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均大于西药组,血沉在治疗后中西药结合组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中西药结合组治疗有效率较其他两组高,中药组不良反应小.结论:益气活血温肾中药联合青霉胺小剂量递加疗法治疗系统性硬皮病,对其皮肤硬化、雷诺现象、肺纤维化均有明显的改善,且不良反应较西药组低,疗效亦优于单用中药或西药.

    作者:郭敏骅;屠文震;陈冬冬;孙家英;石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调Q翠绿宝石激光治疗褐青色痣374例

    我科于2000年10月-2007年2月采用调Q翠绿宝石激光联合美白液治疗颧部褐青色痣374例,取得较好的疗效,并随访6个月以上,现报告如下.

    作者:华海燕;朱金土;王雅飞;车菲;余土根;陈玉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表皮通透屏障功能与表皮CD44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破坏后表皮CD44的表达.方法:外用胶带破坏裸鼠躯干部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分别于30min、1 h、3 h、6 h、24 h和48 h后取皮肤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D44在表皮的表达.结果:在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破坏后30 min,表皮CD44的表达明显上调;1 h和3 h后,恢复至正常水平;6 h后,表皮CD44的表达又明显增强,并持续到48 h;人为地纠正屏障功能(封包)对表皮CD44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破坏后,表皮CD44的表达增强,其表达的改变与屏障功能本身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Mona Man;吕成志;辛淑君;Kenneth R Feingold;Peter M Elias;(蔄)茂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弥漫性掌跖角化病一家系调查

    先证者女,19岁.因双侧掌跖皮肤增厚、变硬19年,于2006年10月1日在华山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出生2个月时家人发现其双侧掌跖皮肤增厚、变硬、发红,未予治疗.三四年后患者双侧掌跖及指(趾)屈面皮肤弥漫性增厚,表面光滑、发亮,呈黄色.

    作者:祝伦;王侠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与其他外用制剂混合稀释使用的探讨

    临床上将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与其他外用制剂混合或稀释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往往缺乏规范性和理论依据,故存在争议.该文综述了国外有关混合或稀释使用外用制剂之利弊的相关文献,旨在提请临床皮肤科医师关注这一问题.建议皮肤科医师应与从事外用制剂研究的药学专业人员合作,共同开展复方外用制剂的研究,以避免随意混合使用外用制剂的弊端,乃至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作者:曹元华;崔盘根;申国庆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骨膜增生厚皮症1例

    患者男,26岁.双手(足)指(趾)末端增生、肥厚7年,额部及头皮皮肤增厚5年,并进行性加重,于2007年4月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确诱因双手(足)指(趾)末端出现增生、肥厚,渐呈鼓槌状,膝关节肿胀,有间断性关节疼痛,随后双手及双踝、足背肿胀,无明显疼痛.

    作者:任蓉;陈宏翔;张晶;杨凌云;李家文;王椿森;涂亚庭;黄长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皮肤肥大细胞瘤4例

    报告4例皮肤肥大细胞瘤.4例患儿中男女各2例,年龄5.5~20个月.2例皮损单发,另外2例皮损多发,Darier征均阳性.皮损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全层和(或)皮下脂肪组织有大量肥大细胞浸润.其中2例患儿还有散在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4例患儿的皮损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减轻或消退,局部遗留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斑.

    作者:胡瑾;刘晓雁;马东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淋巴管瘤1例

    患者男,17岁.因右肩胛皮肤出现水疱、血疱1个月,于2006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肩胛部出现少量簇集性水疱,约针尖至米粒大,疱壁厚,疱液清,无瘙痒及疼痛,未予诊治.上述水疱逐渐增多,部分水疱转变为血疱.

    作者:陈小玫;李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耳部黑头粉刺痣2例

    黑头粉刺痣是临床少见的皮肤疾病,好发于面部、颈部、胸部,呈带状或单侧分布.笔者诊治2例发生于耳部且呈两侧分布的黑头粉刺痣.现报告如下.例1.男,11岁.两侧耳郭后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伴不适7年余,于2006年7月10日来我中心就诊.

    作者:张俊;胡飞虎;郦黎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黄色肉芽肿

    组织病理特征图1的主要特征是: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中下部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泡沫样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较多的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主要位于真皮上部,细胞较大,胞质淡染,呈气球状:多核巨细胞核多位于边缘,形成花环状外观,胞质呈嗜酸性.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多发性丘疹型血管角皮瘤伴海绵状血管瘤

    患儿男,5岁.主诉:左肩部起多个红色丘疹40余天.现病史:40余天前家人发现患儿左肩部有2个粟粒大红色丘疹,随后邻近部位渐出现20余个类似的红色丘疹,渐增至绿豆或黄豆大,无自觉症状,部分皮损擦破后易出血.发疹前局部无外伤史.

    作者:尚进;何威;吴军;黎智;黄海;余小勤;付秋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