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敏;张建中
患者女,23岁,妊娠30周.因外阴溃疡、手足鳞屑性丘疹10 d伴外阴瘙痒、白带增多1周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白带镜检见芽生孢子和假菌丝.阴道给予克霉唑栓剂,用药7 d后白带减少,外阴瘙痒减轻,但手足皮损较治疗前增多,于2005年6月2日到我院就诊.
作者:石婧;乔建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报告1例星形诺卡菌性足菌肿.患者男,29岁.左踝部外伤后出现肿块、结节,并形成窦道,有脓液溢出,逐渐加重9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脓肿中央液化坏死,可见颗粒,颗粒周围有菌鞘.深部组织脓液培养见放线菌生长,但菌种鉴定为星形诺卡菌,诊断为足菌肿.给予青霉素G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病情好转.
作者:梁洁;杨慧兰;刘仲荣;吴燕虹;林挺;樊建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外用维A酸类药物治疗痤疮有效.该文阐述了新近上市治疗痤疮的新药安素丝(异维A酸)的作用机制、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并介绍了其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同时与同类治疗痤疮的药物进行了对比.
作者:李厚敏;张建中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口服他克莫司治疗斑块状银屑病有效,但因其可能产生系统性不良反应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笔者于2005年9-11月采用0.1%他克莫司软膏和5%松馏油软膏,以自身双侧对比外用的方法治疗了15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黎静宜;郭在培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无肌病性皮肌炎(ADM)的命名.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Euwer提出的ADM诊断标准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2例进展为皮肌炎,1例进展为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CLE).间质性肺炎(ILD)发生率为68.8%,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5.0%.结论:提出皮肌炎样皮炎的命名,并认为它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可以是皮肌炎的早期表现,也可以伴有严重的肺部损害或疾病向红斑狼疮转归,皮肌炎样皮炎可并发恶性肿瘤,因此需要行全身系统检查,并加强随访.
作者:曹华;郑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着色真菌病又名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少见的由不同种类暗色真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偶可侵犯脑组织及其他脏器,仅累及于皮肤者称为皮肤着色真菌病.
作者:宿斌;闫岩;渠涛;王宝玺;方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读了《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第7期P436-437蔡林等撰写的《棘层松解角化不良性表皮痣并发色素性毛表皮痣》一文,本人在诊断上有以下不同的意见.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我科于2004年3月-2005年10月应用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商品名:拜复乐,德国拜耳公司)治疗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引起的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8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解其伟;赵桂云;孙焱;刘东海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斯皮茨痣(Spitz nevu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6例斯皮茨痣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例斯皮茨痣多发生于头面部和四肢,主要表现为黑色丘疹或斑疹,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色素痣.大部分斯皮茨痣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少数斯皮茨痣结构呈不对称性或细胞具有异形性,组织病理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是诊断的关键.结论:表皮和附属器增生可作为斯皮茨痣与黑素瘤鉴别的依据之一,国人斯皮茨痣Kamino小体较少见.
作者:王雷;杨励;刘玉峰;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患者女,16岁.因全身反复出现风团、水疱2年,再次发作3 h,于2004年5月1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平时劳累后皮肤上易出现红斑、风团,24 h内可消退.有时部分风团表面起水疱,米粒至黄豆大,持续约1周方消退,消退后局部遗留色素沉着斑.就诊当日晨起劳累后皮肤上再次出现红斑、风团,部分风团表面有水疱.病程中无呼吸困难及腹痛,无明显瘙痒.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股内侧见数个片状红斑,上有2个直径约0.5 cm的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清(图1A、B),尼氏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补体(CH50、C3、C4)检查均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正常,可见一表皮下水疱,真皮乳头灶性水肿,血管扩张充血,红细胞外渗,血管周围少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胶原间有轻度纤维蛋白渗出(图2).予氯雷他定(开瑞坦)10mg/d口服治疗,风团于当天消退,水疱6 d后消退.
作者:岳学状;朱文元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各种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外用制剂的不断问世,由外用激素使用不当或滥用引发的皮肤损害不断增加.我科2002年9月-2005年7月共诊治阴囊激素依赖性皮炎51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张敏;曾抗;王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患者男,37岁.因左侧肢体出现黑褐色丘疹5年,色素脱失斑2年,伴瘙痒,于2005年7月26日至我科就诊.患者5年前始胸部出现细小的毛囊角化性丘疹,呈暗褐色,散在分布,渐累及左侧面部、颈部、背部、上下肢及手足伸侧,呈带状分布,日晒后有瘙痒感.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且皮损逐年增多.夏重、冬轻,皮损消退后遗留白色萎缩性斑.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面部、颈部、胸部、背部、上下肢及手足伸侧均可见呈带状密集或散在分布的毛囊性小丘疹,米粒至绿豆大,呈褐色或暗红色(图1A、B、C),质坚硬,表面粗糙,剥除丘疹,顶端呈漏斗状小凹陷.其间可见米粒至绿豆大白色凹陷性萎缩斑.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乙肝表面抗原,血沉,血糖,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及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纤维胃镜检查正常.左胸部毛囊性丘疹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表皮内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圆体与谷粒(图2),基底层上方棘层松解形成小陷窝,真皮乳头不规则向上伸入陷窝内呈绒毛状,棘层增厚呈乳头瘤样.真皮浅层小血管轻度增生,有少量胶原纤维透明变性及噬黑素细胞.诊断:毛囊角化病.治疗:丘疹处给予0.025%维A酸软膏每晚1次外用;口服维胺酯胶囊25 mg,每日3次;维生素E 0.1 g,每日3次,治疗1个月后复诊,皮损开始变平或减少,继续治疗1个月皮损明显好转,现仍在随访中.
作者:刘慧敏;张西克;吴平;苗国英;刘青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患者男,31岁.10 d前因感冒服用药物后,全身出现红斑及针尖大脓疱,于2005年10月入院.患者10个月前曾因感冒服用阿莫西林及头孢类药物后,双腋窝突发片状红斑,上有针尖大脓疱,伴轻度瘙痒.皮损逐渐蔓延至全身,伴发热,曾在当地医院诊治(具体治疗不详),皮损未完全消退.8个月前又因感冒服用药物后(具体用药不详)全身皮损加重,经用中药(具体药物成分不详)治疗后皮损消退.10 d前因感冒服用药物后,全身再次出现红斑、针尖大脓疱,同时伴有发热,体温达38℃以上.既往体健,否认有药物过敏史,否认有银屑病家族史.体格检查:体温37℃.胸部、肩背、腹部、腰部、臀部及四肢弥漫潮红,其上有针尖大淡黄色脓疱,伴脱屑(图1).面颊、口周可见绿豆大黄色脓疱,部分融合成脓湖,上有结痂.指甲上可见数条纵嵴.毛发、黏膜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正常;白细胞12.23×109/L,中性粒细胞0.777.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层下脓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图2).诊断: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治疗:入院后予以甘草酸二铵(甘利欣)60 ml/d静脉滴注,氯雷他定(开瑞坦)10 mg/d口服.米诺环素(美满霉素)50mg每日2次口服.面部外用复方新霉素软膏.治疗10 d后皮损消退.
作者:鲍迎秋;李和;常建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报告1例Olmsted综合征.患儿男,4岁.因双侧进行性残毁性掌跖角化和腔口周围边界清楚的角化性斑块而就诊.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肠病性肢端皮炎,给予硫酸锌口服治疗2年余,无明显效果,并且病情进行性加重.予以阿维A 10 mg/d口服治疗后,掌跖角化皮损有所好转.
作者:马东来;胡瑾;方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患者男,19岁.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并逐渐加重,双上肢上举、双下肢下蹲较困难,于2005年9月来同济医院外科就诊.发病以来无发热、关节痛、肌痛,诊断为:①翼状肩;②多发性肌炎?后又转至我科门诊,当时行肌电图检查显示肌源性疾病.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肌酸激酶(CK)1 301 U/L(正常值24~195 U/L,以下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44 U/L(5~40 U/L),乳酸脱氢酶(LDH)5.8μmol/(s·L)[1.9~4.0 μmol/(s·L)],α-羟丁酸脱氢酶240 U/L(90~220 U/L),因其无皮肤损害故门诊诊断为多发性肌炎.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贺勤;李慎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检测2例散发斑驳病患儿及其父母c-kit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例斑驳病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c-kit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针对所发现的突变位点以Taq Ⅰ酶及Sma Ⅰ酶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检测.结果:2例患儿c-kit基因分别于第1862位C→A及第1784位T→C,使密码子GCT→GAT和CTG→CCG,导致Ala621Asp及Leu595Pro突变.2例患儿父母以及50名健康对照者不存在此两种基因突变.结论:Ala621Asp及Leu595Pro均为新生(de novo)突变,此突变是2例散发斑驳病患儿的主要病因.
作者:林志淼;徐哲;卜定方;杨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是一种主要与药物和病毒感染相关的皮肤病,由克林霉素引发该病少见报道,现报告1例.
作者:徐玮;江健雄;郑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患者男,53岁.因全身红斑20d,口腔红肿、糜烂4 d,于2005年10月20日就诊.患者20 d前吸入农药呋喃丹气雾剂后10余小时,颜面部出现弥漫性红斑,并逐渐向颈部蔓延,随即躯干、四肢由近及远逐渐出现大小不一的类圆形红斑,并逐渐扩大融合.躯干部弥漫性红斑上有片状脱屑,夜间瘙痒剧烈,影响睡眠,有轻微干咳.5 d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接触性皮炎,予以甲泼尼龙40mg/d、阿齐霉素、依巴斯汀等药物治疗,皮损仍继续加重.4 d前口腔黏膜出现弥漫性红肿、糜烂,伴明显疼痛,影响进食,无全身症状.既往患者手掌部接触过该农药干颗粒剂后,手心曾出现红斑,伴轻度瘙痒,数天后症状自行缓解.近期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作者:吴巧云;吴贤杰;劳力民;郑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患者男,42岁,道路建设工人.主诉:面部、颈部、手背部红斑、渗出4年,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4年前春末于户外工作后面颈部、手背出现红斑,伴有瘙痒,未引起重视.皮损逐渐加重,瘙痒剧烈,面部出现渗出.
作者:常建民;杨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38岁.因全身皮肤出现丘疹1年,发热、腹痛3个月,病再发2 d,于2005年12月11日急诊至我院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上腹部出现淡红色丘疹,1周后丘疹中央出现坏死、萎缩、凹陷,表面覆白色痂,无明显自觉症状.
作者:卢忠明;朱可建;程浩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