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娟;李涛;陈永华;赵新生;黄绍鹏
目的 观察锥颅血肿抽吸术在特急性外伤性硬膜外及硬模下血肿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按收治时间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7例特急性外伤性硬膜外/下血肿患者分为改进组及对照组,改进组26例,对照组31例.改进组为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患者,行锥颅血肿抽吸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改进组病死率30.8%,对照组为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采用ADL评分评定疗效,改进组优良率53.8%,对照组优良率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锥颅血肿抽吸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特急性外伤性硬膜外/下血肿,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秦晋忠;郭宁原;张劼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索脊柱小关节紊乱的发生机制,提高脊柱小关节紊乱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减慢脊柱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15~45岁年龄组脊柱小关节紊乱引起颈、胸、腰背部酸痛患者的脊椎X线平片或CT平扫或MRI资料.结果 脊柱小关节紊乱主要是姿势不当、长期慢性劳损或脊柱或小关节发育畸形致脊柱侧弯畸形或先天椎小关节不对称造成小关节病变所致,有其典型椎小关节不对称、关节面笔样增生硬化及周围软组织非特异炎性改变等影像学表现,随着年龄增长小关节病变加重.结论 脊柱小关节紊乱在影像学上可以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X线检查仍是检查诊断椎小关节紊乱的重要手段,CT及MRI可以更清楚显示椎小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改变,还可以鉴别椎间盘突出性改变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病患,对整脊治疗有良好效果.
作者:余任辉;林家伟;王晓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等对气压止血带反应的效果比较.方法 使用气压止血带的四肢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Ⅰ(右美托咪定)、Ⅱ(瑞芬太尼)、Ⅲ(不用任何镇静药物)组,每组50例.以止血带下及以远部位疼痛不适作为评价的止血带反应的标准,比较三组间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呼吸抑制例数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Ⅰ、Ⅱ组与Ⅲ组在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组明显优于Ⅲ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瑞芬太尼因其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对气压止血带反应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传骧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独生子女孕产妇围生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策略.方法 根据相关文献结合既往护理经验和体会,分析独生子女孕产妇围生期的心理特点,提出心理护理策略.结果 独生子女孕产妇围生期的心理状况与普通产妇有共同点,也有其特殊点.结论 通过强化认知干预、创造良好待产氛围、加强产褥期指导、提供随访支持等策略,能够为独生子女孕产妇提供良好的心理护理.
作者:李波云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重症胸外科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和总结206例重症胸外科患者术后身体各项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的护理经验.结果 206例患者术后身体各项功能都得到了及时且有效的恢复,好转及痊愈204例,并发症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全面提高胸外科重症患者的术后护理质量,可以有效的保证患者在术后的恢复.
作者:付宁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阳泉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和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凯普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分型技术对阳泉地区576例妇科患者进行生殖系统21种HPV型别感染筛查,分析常见感染亚型和分布特点.结果 HPV总感染率为35.2% (203/576),以单一感染为主,高危感染占32.6%,低危型感染占5.7%,多重感染占10.6%;感染率高的是HPV 16,前五位为HPV 16、HPV 52、HPV 58、HPV 11和HPV 68;HPV感染年龄段主要分布在30~50岁(132例,68.0%),40~44岁年龄段感染率高(43例,22.2%).结论 阳泉地区HPV16、52、58感染率较高,常见亚型总体符合亚洲人群分布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特区域分布特点.
作者:王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老年人群高血压发病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点人群,了解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及减轻社会经济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显著增加老年人发生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年龄不是降血压治疗的障碍,老年高血压也需要积极有效的综合干预,可获得大的治疗收益.
作者:胡翠芬;周少坤;何秉贤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西药联合湿敷对静脉炎的发生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1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6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留置针穿刺固定后输液的同时使用高糖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硝酸甘油联合湿敷,对照组未进行湿敷,两种方式输液完毕,用10 ml生理盐水冲管后再用100 U/ml肝素稀释液4~5 ml封管.结果 观察组西药联合湿敷后静脉炎的发生低于对照组(X2=10.269,P<0.01),留置针留置时间较对照组延长(t=3.228,P<0.05).结论 使用静脉留置针方式输液时早期护理干预、西药联合湿敷,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
作者:刘春珍;向艳;王芬;朱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措施的实施,评价CQI在中心静脉置管(CvC)规范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郸城县人民医院患者行CVC置管后规范护理情况,比较CQI前后CVC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对CVC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并发症的预见、处理情况.结果 实行CQI之后患者各类Cv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QI之前,患者对CVC知情率、满意度有所提高,护理人员对CVC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均优于CQI之前.结论 CQI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工作效率,还提高了患者对CVC护理和技术的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规范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杨玉丽;曹艳茹;齐雁;牛高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中细胞角蛋白19 (CK19)片段的水平,探讨CK19片段与膀胱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对45份膀胱癌患者尿液中CK19片段含量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和泌尿系良性疾病组及其他肿瘤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膀胱癌组尿CK19平均值为(125.0±12.6)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0.9) μg/L和泌尿道良性疾病组[尿路感染组(6.6±2.4)ug/L、肾炎组(3.3±1.4) μg/L、前列腺炎组(1.8±0.5)ug/L]及其他肿瘤组(4.0±1.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3.9 ng/ml为临界值,尿CK19对膀胱癌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2.7%,阴性预测值高达97.7%.结论 尿液中CK19片段含量可作为膀胱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因其具有灵敏、快速、无痛性的优点,适用于膀胱癌的筛查和术后复发的监控.
作者:高玉强;张芬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方法 60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留置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治疗期间加强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康复出院56例,死亡4例.结论 加强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有助于改善预后.
作者:房汝敏;关丽丽;赵琳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对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效果.方法 将205例结肠癌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快速康复护理组113例,传统护理组92例,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经快速康复护理患者术后尿管留置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尿路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传统护理组效果好(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应用于结肠癌患者的围术期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较少并发症发生率、加速康复.
作者:李宏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济源市人民医院骨科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密切观察骨科脊髓损伤并截瘫病情变化,加强生活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 31例脊髓损伤患者经良好的观察和护理后治愈5例,好转24例,病危出院2例.结论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加强生活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是提高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苗淑玲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小于8个月婴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84例小于8个月室间隔缺损患儿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56例,女28例,月龄2.7~8个月,平均(6.2±1.8)个月,体质量3.8~10.5 kg,平均(6.1±1.3)kg.临床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4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25例,心脏超声估测肺动脉压力6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43例.本研究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术中膜肺平衡超滤,体外循环停机后改良超滤.结果 早期死亡4例,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2例,切口哆开感染死亡1例,心内膜炎死亡1例.各种并发症33例,以肺部并发症、低心排、肺高压危象多见.随访早期疗效好.结论 对小于8个月的室间隔缺损患儿,外科直视修补手术切实可行,是救治重症患儿的重要方法,重点加强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充分的术前准备,精准熟练的外科操作技术,及时正确的术后处理是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胡振东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不同钙浓度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及钙磷乘积的影响.方法 以佛山市南海区第七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因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的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前患者应用1.75 mmol/L钙浓度透析液3个月以上,进入观察后改用1.25 mmol/L钙浓度透析液连续透析3个月.观察前后检测患者血钙、血磷及钙磷乘积,记录单次透析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 调整透析液钙浓度3个月后,患者单次透析后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钙磷乘积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 1.25 mmol/L钙浓度透析液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在透析过程中血压的控制,并改善钙磷代谢.
作者:陶娟;李涛;陈永华;赵新生;黄绍鹏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IEN组(免疫肠内营养组)和SEN组(标准肠内营养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4、9天分别检测营养指标(ALB、PA、TF)、免疫指标(IgA、IgG、IgM)和炎症指标(C3、C4、CRP),并观察记录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EN组感染并发症少于SEN组.术后第9天,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N组的IgA、IgM和IgG水平显著高于SEN组,而IEN组C4、CRP水平显著低于SEN组(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IEN能维持营养状态、恢复免疫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彭胜祖;张羽捷;闫润宝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环磷酰胺联合甲氨蝶呤及氟尿嘧啶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晚期乳腺癌患者52例中,35例既往应用蒽环类联合紫杉醇治疗失败,予环磷酰胺联合甲氨蝶呤及氟尿嘧啶化疗,17例既往未曾应用蒽环类联合紫杉醇治疗,予环磷酰胺联合甲氨蝶呤及氟尿嘧啶化疗.28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有效者化疗6个周期.结果 52例中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28例,稳定(SD) 10例,进展(PD)8例,总有效率为65.4% (34/5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8.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ST) 17.6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脱发,但均可耐受,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 多西紫杉醇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户庄;马明德;周振宇;王亚威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开腹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不同保温措施,选择3个时间点监测生命体征,术后从7个方面观察各项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及尿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引流量、寒战、躁动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比较,生命体征及各项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1h生命体征及各项临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并可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风玲;吴洪霞;潘庆华;范玉红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粒细胞肉瘤患者化疗期间的护理.方法 回顾4例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经过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心灵关怀、PICC、消化道、粒缺期及预防出血的护理,4例患者均获得较满意生存期.结论 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减轻患者惧怕化疗的心理压力,有效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作者:马春霞;白献红;刘东英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减压效果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72例胃肠减压术患者的护理,对此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密切的观察及准确及时和娴熟的护理对策可以大幅度降低常见故障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结论 心理护理及置管后护理是影响胃肠减压成败的关键所在.
作者:魏晓芳 刊期: 201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