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凤君
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课堂活动.双语教学的概念源自美国.
作者:江汕;冯振卿;江千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随着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讨论,认为可通过调整实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考核制度等措施提高实验课教学水平和效果.
作者:邬于川;凌体淑;向丽;黄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综合性医学院校学生层次复杂,通过对带教不同层次学生实验教学的分析,从备课、组织教学以及学生表现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以期望实验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刘芳莉;黄昀;李钰;傅松滨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紧密结合临床的教学模式及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补充学科前沿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杨敬;尹文;徐志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探讨临床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初步分析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一些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的建议.
作者:吴敏;陈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掌握营养学知识是医科院校学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加强教学管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增强教员自身素质,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员综合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叶琳;王玉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如何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以南京医科大学和美国东田纳西洲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例,对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提高博士整体教育质量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作者:李跃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当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作了相应的讨论,并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作者:毕小平;蔡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生物技术专业是近年来医学院校新开设的一个专业,该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与医学院校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比较,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对生物技术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进行改革,逐步摆脱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束缚,建立适合生物技术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对培养适应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发展需求、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胡四海;肖建华;谭立志;杨胜辉;余敏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医患纠纷使医疗档案的证明效用和履行合同的记录效用凸现出来,医疗科技的临床记录功能却相对弱化或虚化.为纠正医疗档案的效用错位,在加强医疗服务自身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引入医疗代理人和社会服务制度可以说是一种有益尝试.
作者:郑凤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结合医用物理教学,从提倡问题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合理进行心理激励三个方面论述了青年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作者:武继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教学方法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通过对影响当前教学方法改革因素的分析,建议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完善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等方面来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作者:沈国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的普及等原因,青少年身心发育水平普遍提前,性成熟早,婚前性行为比例增高,并且初次性行为低龄化.阐述了青春期性健康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开展以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为内容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作者:王红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从医学教育的角度出发,本着多年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通过阐述体育对医学教育及学生的影响,论证体育在医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揭示了体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作者:陈华;赵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诊断学是医学生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决定着未来医生的临床技术水平.就诊断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讨,总结了诊断学的基本特点和教授本课程时需把握好的几个环节,就提高物理诊断学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思考.
作者:陈东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研究新事物、探索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作者:党娜娜;衡恩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坚持教育创新,大学教师肩负历史重任.大学教师是大学创新体系中主体性因素,其他因素提供其创新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大学教师创新素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科研创新.这样,既能实现自身的创新和超越,也会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创新人才队伍.
作者:柴云;曾红丽;孙琪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的态度及观点,为进一步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和改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对5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较明确的奋斗意识,随年级增长,对社会有了较成熟的认识;就业基本积极,但尚需从降低就业期望方面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学生择业意向较集中,应予以适当引导.
作者:郭保明;高艳琴;王震;武忠诚;陈显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通过对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从思想上、内容上和知识面的扩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形成一套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
作者:高强国;王韵;符刚;杨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对输血安全的关注远大于输血医学教育.我国输血医学教育有一定发展,但和当代医学整体发展有一定差距,及时建立正规的输血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培养和选拔输血医学教育师资人才是当务之急.
作者:胡兴斌;穆士杰;张献清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