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勤敏;赵秀芹;夏庆兰
目的:评价NP方案放化同步治疗局部晚期(Ⅲa, 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28例晚期NSCLC患者同时接受NP方案化疗及肺内原发灶和区域淋巴结X线放疗,每次放疗剂量为2.0 GY,每周5次,总剂量60 GY.放疗与化疗同一天开始,NVB(盖诺)25 mg/m2,DDP 30 mg/m2,第1天,第8天,第29天,第36天给药,放疗结束3周后,常规给予NP方案全身化疗2个周期.NVB 25 mg/m2~30 mg/m2,第1天,第8天,DDP 75 mg/m2,分3 d给药,21 d~28 d1个周期.结果:同步放化疗联合全身化疗的有效率为75%(21/28),其中完全缓解(CR)4例14.3%,部分缓解(PR)17例60.7%.毒副反应以可逆性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放射性食管炎为主.其中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96.4%(27/28),Ⅲ°~Ⅳ°骨髓抑制发生率35.7%(10/28),消化道反应、放射性食道炎症状轻微,给予预防和对症治疗可缓解.结论:NP方案放化同步治疗是综合治疗局部晚期NSCLC的安全有效的手段,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姚洪莹;许朝霞;程谟朝;袁萍;黄美欧;刘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提高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5年至2004年间收治的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5例临床经验.结果:十二指肠破裂行单纯修补2例,修补加十二指肠造口2例,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1例.5例均痊愈.结论: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处理非常重要,十二指肠修补和十二指肠憩室化是较实用的手术.
作者:徐维华;徐常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一种双波长双试剂二点法测定血糖的方法.方法:应用BECKMANCOULTER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双波长双试剂二点法测定血糖.结果:本法与LX20电极法相关系数r=0.998 6,血糖浓度在22.20 mmol/L内线性良好,批内CV是2.11%~3.07%,批间CV是3.57%,平均回收率为100.6%.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该法适用于常规批量测定血糖,且该法基本解决了溶血、脂血、黄疸对结果的影响.
作者:王克俊;燕东海;陶谦;任更朴;耿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尿液常规是临床疾病诊断、疗效观察的常用指标.尿液的干化学检测的仅仅是尿液的理学、化学特性.而不能对尿液中各有形成分作出鉴别和计数.手工镜检法由于工作量大,无法做到每一份标本都作镜检,有相当标本容易造成误差及漏诊.UF-100的应用可为临床检验人员解决这一缺憾.我室随机收集了各科住院病人送检标本474份,同时进行了尿液的干化学分析、尿沉渣镜检、UF-100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志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通路上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痛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风寒、梨状肌综合征等引起.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主要原因是针对病因治疗,而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因未明,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有的用药物治疗,有的用物理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但少数转为慢性,甚至经久不愈,局部神经阻滞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但不能长久治愈.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作者:李大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118例氟乙酰胺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及护理,总结氟乙酰胺中毒的临床急救及护理体会.方法:清除毒物、解毒剂治疗、控制抽搐、保持呼吸道通畅、安全防护等.结果:118例氟乙酰胺中毒患者中117例抢救成功,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紧急救助、争取时间、及早彻底清除毒物是抢救成败的关键.
作者:林振素;唐元久;陈楚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10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支原体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较多(47.2%).发病年龄以3岁~7岁多(42.5%),其次为婴幼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及发热,体征依年龄而异.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结论:支原体肺炎在学龄前儿童中患病率高,发病年龄较以往的报道有提前趋势.冬季发病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及发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作者:刘金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我科确诊为UC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包括:每周举办一次UC知识讲座、人手一册发放UC健康教育小册子,同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给予针对性指导等.对照组只在执行治疗护理过程中给予相关指导.将健康教育前后的各项指标对比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对UC知识的知晓度为100%,对照组为75%,对医嘱的遵从率、症状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UC知识的认知程度,还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预防症状复发.
作者:张定芬;肖生翠;李春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糖尿病目前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据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病人约3千万,居世界第2位,且还在继续增长.这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有关.
作者:陈元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观察了180例甲亢患者,治疗前及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的改变.同时测定T3、T4含量,并将治疗前确诊的甲亢患者与110例经体验合格的健康者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贵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肿瘤仍是影响人们健康、导致死亡的严重疾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目前,化疗仍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近20年来,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开发及强化疗的作用,使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存期有了一定的延长.但在化疗中其副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正确处理这些不良反应是完成肿瘤化疗的关键之一.多数抗癌药物在杀灭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器官也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分裂生长较快的细胞,如消化道黏膜,毛囊,骨髓等四肢就更容易受到损伤.
作者:宋秀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血站检验科与医院的检验科有所不同,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为此我们的检测结果要求准确率达到100%,为了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血站采用先进的全自动AT加样系统、全自动STAR加样系统、全自动FAME酶免分析系统,这些全自动仪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许多人为因素的误差,达到了快速、准确、微量的目的.但是全自动仪器对标本的要求要比手工操作要严格的多,血站现在实行集中化管理模式,对各中心血库实行集中检测,要对标本进行运输,为了大限度的减少标本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下面就标本质量对自动分析系统的影响及其排除方法讨论如下.
作者:林蔷薇;闫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措施.方法:对近4年来住院的102例妊娠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2例孕产妇全部救治成功,围生儿死亡率为40.2‰.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经积极预防合理治疗可有效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
作者:豆焕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4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其中多西紫杉醇36 mg/m2,第1天、第8天静脉滴注,顺铂75 mg/m2,分3 d静脉点滴第1天至第3天,21 d为1周期,每例患者治疗满2周期以上.结果:全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22例,总有效率为38.3%.初治组有效率为47.6%(10/21),复治组有效率30.8%(8/26).常见的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副作用等.Ⅲ度~Ⅳ度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率分别为31.3%和25.0%,有1例病人因过敏反应出组.消化道毒副反应均轻微可耐受.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毒性可以耐受,但应注意防治骨髓抑制.
作者:黄美欧;姚红莹;刘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以及监测拉米夫定临床治疗过程中耐药性的产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117例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DNA含量、ALT、HBeAg检测以观察其疗效,同时对出现治疗后HBV-DNA反弹和ALT回升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基因(Pgene)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位点变异性测定.结果:拉米夫定治疗2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HBV-DNA阴转率分别为86.2%、90.6%、84.6%、82.1%,HBV-DNA含量下降明显.ALT复常率为10.3%、68.4%、82.9%、81.2%.HBeAg的阴转率相对较低为0.85%、3.4%、16.2%、36.8%.117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YMDD变异2例,12个月16例,到18个月累计共有19例YMDD变异阳性的患者,占16.2%,其中以YVDD变异为主,YVDD变异14例,占73.7%,而YIDD变异仅5例,为26.3%.发生YMDD变异的患者HBV-DNA含量以及ALT回弹,HBeAg发生阳转.结论:拉米夫定是一种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药,具有很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随拉米夫定长期服用可能出现耐药性,主要是由HBVP基因区YMDD的变异所引起的,产生YIDD、YVDD耐药突变株,对YMDD耐药变异株的监测,为抗病毒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以及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涂海健;林国贤;郭金者;许光辉;刘信禹;周燕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为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36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前列腺素E1 200 μg加生理盐水500 ml静脉点滴.对照组用蝮蛇抗栓酶0.75 U加生理盐水500 ml静脉点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足,治疗组患者36例,有效率达94.4%,疗效肯定,在护理上我们适应现代医学治疗技术的发展,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足部护理,密切配合医生达到预期目标.
作者:崔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BPH+AUR)、前列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52例健康体检者,50例BPH患者,31例BPH+AUR患者,41例前列腺炎患者及16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的水平.结果:5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PSA均<4.0 μg/L,BPH患者与前列腺炎患者的PSA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前列腺癌与BPH+AUR患者PSA水平均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二者PSA值重叠甚多.结论:PSA并非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指标,与BPH+AUR的鉴别缺乏特异性.
作者:韦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呃逆为膈肌痉挛,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后,使膈肌产生间歇性的收缩运动,以喉间呃道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持续时间不定,持续数日甚至数十日不愈者,称为顽固性呃逆.本例采用认知行为整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用克氏针和抽出钢丝固定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并伸肌腱止点方法.方法:对20例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并伸肌腱止点损伤.采用切开复位,末节指骨过伸位,顺行克氏针固定,再加抽出钢丝固定骨块及伸肌腱止点的方法.术后骨折复位良好.4周后拔除克氏针6周拔除钢丝.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按TAM法评定疗效:优16例、良4例、骨折完全愈合、伸肌腱愈合好.结论:采用克氏针和抽出钢丝固定末节指骨撕脱骨折,能够治疗锤状指.手术方法简便,疗效好.
作者:刘娟妮;吴翔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麻支气管插管术实施肺隔离后与肺部感染关系,预防肺叶切除术后肺部感染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择期肺叶切除术病人381例,将支气管插管与气管插管分为两组.Ⅰ组病人214例:常规全麻诱导双腔导管插管后,单肺通气控制呼吸,作为分析组;Ⅱ组病人167例:常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双肺通气控制呼吸,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在麻醉前45.93%伴有同侧肺部感染经抗炎治疗后肺部X线征炎症明显好转、血象正常.并对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6例患者痰标本行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结果:调查发现肺叶切除术病人16例发生肺部感染,Ⅰ组与Ⅱ组病人分别是3例、13例.占同期全麻气管、支气管插管分别是1.40%和7.78%;从感染患者痰液中检出的致病菌143.75%,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为多,这3种菌占非发酵菌的91.30%是肺部感染的主要分离菌.而且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高达100%.对头孢三代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达40%~95%,高耐用药率与下呼吸道感染率成正比.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耐药,且多重耐药.结论:调查发现引起气管与支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有肺隔离比无肺隔离明显减少,说明对侧肺可引起交叉感染.细菌耐药性,使其增加肺部感染发生率.实施肺隔离技术,对预防肺部感染有较大临床意义.
作者:吴励文;陈棉生;郑良杰;柯永坚;谢惠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