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韬;陈志伟;王鸣军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介于良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少见病,发病率为2/100万-5/100万[1].Hand-Schuller-Christian病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亚型,多见于儿童,成人罕见.
作者:张华平;周萍萍;曾奕明;邱建龙;吕良超;陈晓阳;杨栋勇;陈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常规染色体分析研究青蒿素对p53功能突变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的放射敏感作用.方法 通过MTT法测定不同药物浓度及不同药物作用时间对细胞毒性的影响,常规染色体制片,计数细胞分类项中双着丝粒体(dic)和着丝粒环(r)数量,将经过青蒿素作用的乳腺癌细胞染色体畸变率(dic+r)同单纯照射的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青蒿素对实验细胞MDA-MB-435毒性较小,200 μmol/L浓度时作用24h细胞存活率>95%,48 h细胞存活率>80%.参考存活曲线确定常规染色体畸变分析实验的药物浓度为200μmol/L,作用时间为24 h.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可以得到药物作用及未经药物作用的剂量效应曲线,比较两组曲线,青蒿素作用组的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细胞(P>0.05).结论 青蒿素能增加辐射对乳腺癌细胞MDA-MB-435的染色体损伤.
作者:刘杨;曹建平;樊赛军;朱巍;陈遐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左旋多巴(L-DOPA)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异动症模型,对其行为学进行评价.方法 对25只SD大鼠右内侧前脑束注射6-羟基多巴(6-OHDA)建立PD大鼠模型,两周后行阿朴吗啡(1 mg/kg)皮下注射,将成功PD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生理盐水(MS)45 mg/kg和L-DOPA(25 mg/kg+6.25 mg/kg苄丝肼)腹腔注射,2次/d,共治疗21 d,在治疗第2、9、11、18、21 d进行前肢功能测定、异常不自主运动(AIM)评分和旋转反应时间测定.结果 20只建模成功的PD大鼠模型中,10只给以生理盐水(NS)治疗,另10只给以L-DOPA治疗.NS组治疗前后前肢跨步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期间始终未出现AIM;L-DOPA治疗组后前肢跨步数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8只出现不同程度的AIM表现,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AIM评分逐渐升高,第21 d AIM总分较第2 d增加(P<0.05),旋转反应时间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缩短,第18、21 d和第2 d相比,显著缩短(P<0.05).结论 L-DOPA诱发6-OHDA的PD大鼠AIM与PD患者服用美多巴出现的异动症某些方面相似,为研究异动症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作者:李丹;黄译腺;王晓君;罗蔚锋;刘春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几种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与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间组织瓣移植患者34例,共制备皮瓣36块,包括胸锁乳突肌皮瓣、胸大肌皮瓣、前臂桡侧皮瓣,分别用于修复舌、腭、颊、口底、口咽及面颈部大面积复合缺损.分析各组织瓣移植的疗效.结果 制备皮瓣36块中,皮瓣坏死4块.34例患者术后获随访1-3年,随访期间无1例病灶复发;7例区域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4-12个月,均为术后淋巴结证实转移而术后又拒绝放疗、区域复发的患者.2例接受再手术治疗,4例死亡,其余患者均能经口腔进食,面部外形和功能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手术根治的保障,更是术后缺损修复的主要手段,应根据不同适应证进行选择;采用不同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对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肖灿;张陈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拟生产药物抗人T淋巴细胞猪免疫球蛋白(ALG)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 ICR小鼠,体质量18-22 g,雌雄各半,分别采用腹腔注射限度试验和尾静脉注射大受试药量试验法,连续观察14 d后处死全部小鼠,并进行尸体解剖、大体肉眼观察,发现异常的组织或器官进行病理切片送检.结果 两种试验方法 结果 均显示:所有试验动物存活,供试品的LD50>5 g/kg,但尾静脉注射大给药量试验时.发现给药2 d内动物的一般情况较差,处死并解剖后发现用药组有少数小鼠出现肝、肾的感染性侵害.结论 ALG的LD50值大于5 g/kg,约相当于临床用量的250~333倍,提示该药物比较安全,但在过量静脉注射后短期内对小鼠仍有一定毒性.
作者:詹合琴;海广范;潘若文;马小伟;杨锦南;沈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抗Hp治疗对Hp感染阳性ITP患者的疗效.方法 ITP组45例,正常对照组32例,利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Hp感染情况,对Hp感染阳性的ITP患者在治疗ITP的同时加用抗Hp治疗,与ITP组中Hp阴性病例治疗后的血小板数进行比较.结果 ITP组及正常对照组的Hp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6.7%与43.8%,ITP组Hp阳性率明显较高(P<0.05);25例Hp阳性的ITP患者经抗Hp治疗后,转阴21例的血小板数明显高于ITP组中Hp阴性组(P<0.05);Hp根除后的21例中,有12例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或恢复正常.结论 ITP患者:Hp感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抗Hp治疗可以提高Hp感染的部分ITP患者血小板数量;Hp感染可能与ITP发病有关.
作者:赵静;王兆钺;白艳艳;曹丽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P15、P27和Bcl-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人食管鳞癌组织中P15、P27和Bcl-2的表达,结合病例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48例食管鳞癌病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鳞癌组织中Bel-2的表达(90.5%)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3%)(P<0.05);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cl-2的表达(80%)明显低于低分化鳞癌(91.7%)(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鳞癌中Bel-2的表达(10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鳞癌(83.3%)(P<0.05).P15、P27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而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P15、P27的表达就明显降低(P<0.05).结论 P15、P27和Bel-2的表达与人食管鳞癌的发生及进展有一定相关性;P15、P27表达的降低为食管鳞癌发生的早期事件,检测P15、P27和Bcl-2的表达对人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有参考价值.
作者:吴祥胜;何靖康;马海涛;秦正红;韩蓉;邬郡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价不同阶段糖尿病(DM)患者.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肾功能受损情况.方法 将72例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不同分为以下3组:(1)正常白蛋白尿组(DM1组)25例,uAER<20μg/min;(2)微量白蛋白尿组(DM2组)24例,UAER为20~200μg/min;(3)临床蛋白尿组(DM3组)23例,UAER>200μg/min.3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NC组,n=40)一起进行99Tcm-TcDTPA和99Tcm-EC肾动态显像,并同时测定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DM1组肾小球滤过率(GFR)及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明显高于NC组(P<0.01);DM2组GFR、ERPF与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99TcmDTPA法测定的肾功能曲线半排时间(T1/2)延长(P<0.05),20 min残留率(C20)增高(P<0.05);DM3组GFR、ERPF明显下降(P<0.01),肾功能曲线峰时(Tp)后延(P<0.01),T1/2更加延长(P<0.01),C20更加增高(P<0.01),滤过分数(FF)、血Cr、尿Alb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核素肾动态显像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并了解肾功能受损程度、进程以及为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
作者:姚立新;李昨非;刘波;郭雷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高通量透析对MHD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115例MH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其睡眠质量,并分析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前瞻性观察患者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6个月后睡眠质量的变化.结果 115例患者中睡眠不佳的发生率达67.83%.与睡眠良好组相比,睡眠不佳组血红蛋白显著偏低(92.1±18.9 g/L vs 100.3±15.3 g/L,JP<0.05),而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则显著高于前者(皆P<0.05).39例患者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6个月后PSQI显著降低(由8.6±4.7降至7.9±3.8,P<0.05).结论 MHD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与年龄及血红蛋白、甲状旁腺激素、C反应蛋白水平等显著相关;高通量血液透析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作者:陈强;计文明;黎曼;邵伯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发热待查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发热待查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14例发热待查患者中,终明确诊断101例,确诊率为88.6%.病因包括:感染56例(49.1%),其中肺部细菌感染占30.4%(17/56),结核病占14.3%(8/56);结缔组织疾病25例(21.9%),其中成人Still病占44.0%(11/25),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占24.0%(6/25);肿瘤12例(10.5%),其中淋巴瘤占58.3%(7/12);其他8例(7.1%),其中药物热占50.0%(4/8),坏死性淋巴结炎占25.0%(2/8);原因仍未明确13例(11.4%).结论 大部分发热待查患者经仔细的临床检查和分析可明确诊断,发热待查病因以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及肿瘤为主,疾病类型与热程等有关.
作者:范斌;甘建和;熊桂珍;秦爱兰;邓长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益赛普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达到临床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 对50例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使用益赛普皮下注射治疗.在第12周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达到ASAS20、ASAS40和BASDAI50为疗效标准,对性别、年龄、病程和基线时疾病活动性指标进行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疗效预测分析.结果 试验第12周结束时,100%的患者达到ASAS20的改善程度;80%的患者达到ASAS40改善;80%的患者达到BASDAI评分改善≥50%.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人口学参数和基线时疾病活动性指标均不能预测患者的疗效.结论 益赛普治疗AS疗效明显,基线时的人口学参数、疾病活动性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不能预测疗效.
作者:程韬;陈志伟;王鸣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颌面部骨折的治疗方法 ,方法 根据不同部位的损伤情况采用坚强内固定方法 、牙弓夹板单颌或颌间牵引复位固定、颌间牵引复位加颅颌弹力绷带固定、坚强内固定结合颌间牵引复位固定等方法 治疗不同部位骨折469例,手术进路分别为头皮冠状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面部小切口等.结果 经6-12个月随访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 治疗颌面部骨折应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的损伤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
作者:葛自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曲古菌素A(TSA)联合5-氮基-2-脱氧胞苷(5-aza-dC)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及其TESTIN(TE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处理)、TSA(150 ng/ml)、5-aza-dC(5μmol/L)、TSA(150 ng/ml)+5-aza-dC(5μmol/L)共4组,用MTT法测定各组药物作用对SGC-7901细胞生长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Annexin V/PI检测细胞凋亡,RT-PCR分析SGC-7901细胞TESmRNA表达.结果 曲古菌素A和(或)5-aza-dC分别作用24 h、48 h、72 h后均能抑制细胞生长,联合组较单药组抑制率显著增强,且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率增强更明显;流式细胞仪分析及AnnexinV/PI凋亡检测发现干预胃癌细胞48 h后,联合组G0/G1期比率为(85.23±2.17)%,较单药组显著增多(P<0.05);同时诱导细胞凋亡,联合组细胞凋亡率达到(32±3.25)%.比单药组明显增加(P<0.05);TSA和(或)5-aza-dC干预胃癌细胞48 h后,联合组较单药组显著增强TESmRNA的表达(P<0.05).结论 曲古菌素A联合5-aza-dC干预可抑制SGC-7901细胞生长,阻止细胞周期于G0/G1期并促进细胞凋亡,抑癌基因TESmRNA表达增多均较单药组明显.
作者:程海燕;陈卫昌;严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口服抗抑郁药的应用情况,探讨其使用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利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计算机系统,统计分析了该院2005年至2009年使用抗抑郁药的品种、数量、消耗金额、用药频度及日费用金额等情况.结果 口服抗抑郁药年消耗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呈逐年上升趋势(rs=1.000,P<0.01),其中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在5年期间年消耗金额占总金额的80%以上,DDDs占总用药频度的65%以上.结论 高效、副作用小的SSRIs抗抑郁药是临床药物治疗的首选.
作者:魏淑波;张全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连云港地区汉族无关个体的15个STR基因座(D8S1179、D21S11、CSFIPO、D3S1358、D7S820、TH01、D13S317、D2S1338、D18S51、D16S539、TPOX、vWA、D19S433、D5S818、FGA)多态性,研究其在法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AmpFlSTR ldentifilerTM五色荧光标记系统对新鲜血样进行15个基因座的复合扩增,用ABI 3130XL全自动测序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用GeneMapper软件进行基凶分型.结果 15个基因座累积个人识别能力值为0.999 999 999 9,累积非父排除率达99.999%,家系调查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结论 含有15个STR基因座的五色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适合用于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作者:王军;邢锦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内微量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及受体后蛋白激酶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的影响,探索脊髓上水平痛觉过敏的中枢敏感化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SL)神经病理件疼痛模型,采用压爪-缩腿法和辐射热-缩腿法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观测ARC内微量注射MK801(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APV(NMD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PP2(Src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F109203X(蛋白激酶C抑制剂)后70 min内PSL模型大鼠痛阈的变化.结果 PSL模型大鼠术后数小时痛阈即明显降低(P<0.05),出现机械痛敏和热痛敏.ARC内微量注射MK801(5 nm01)、APV(1.5 nm01)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痛敏现象明显减轻(P<0.05);ARC内注射PP2(5 nmoi)、GF109203X(0.04 nmol)后,痛阈升高幅度更大,痛敏现象也明显减轻(P<0.05).结论 下丘脑弓状核内的NMDA受体及受体后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C在痛觉过敏的脊髓上中枢敏感化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潘燕燕;龚珊;虞献民;蒋星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2(ppGalNAc-T2)对胶质瘤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方法 将ppGalNAc-T2的真核表达正义载体、RNA干扰载体通过脂质体稳定转入胶质瘤细胞U251;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及RT-PCR检测ppGalNAc-T2的表达来确定载体正确转入细胞;细胞分为以下5组:U251转染正义载体组与空载体组、U251转染干扰载体组与对照载体组、U251未转染组,通过RT-PCR方法 检测各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2 mRNA表达的变化;通过划痕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差异.结果 荧光显微镜观察及RT-PCR检测结果 表明,载体成功转入细胞;RT-PCR检测结果 发现,随着ppGalNAc-T2的增高,MMP-2的表达降低,而TIMP-2的表达升高(P<0.05);划痕结果 显示,正义组细胞迁移能力随ppGalNAc-T2的上调而减弱(P<0.05),干扰组划痕修复较快(P<0.05),其他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 ppGalNAc-T2的上调可抑制细胞的划痕修复,由此推测ppGalNAc-T2可能与胶质细胞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杨玲焰;刘珺;高媛;吴士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6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组(A组)与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全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术组(B组),每组34例.记录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x线测量值,包括伤椎相对高度、Cobb角,在CT片上测量椎管狭窄率,对各种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相对高度、手术前后Cobb角、手术前后椎管占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伤椎相对高度及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的短期脊柱矫正及减压效果均满意,但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全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术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首选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
作者:杨金华;吴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氟比洛芬酯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Ⅱ~Ⅲ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氟比洛芬酯组(B组),每组20例.两组均在术后患者意识恢复、拔出气管导管进入PACU内给药.记录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B组在给药后10、20、30、40、50、60 min VAS评分和S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可安全地用于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PACU内镇痛,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和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优点.
作者:李丹;费金华;陈红芳;徐仙娥;张岭;谢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介入(或联合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125例(146条肢体),其中单纯采用介入治疗肢体87条,介入联合手术治疗59条.结果 142条成功进行了介入和手术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术前减轻,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52±0.16,较术前(0.32±0.11)明显提高(P<0.01).4条治疗失败者行手术截肢,截肢率为2.7%(4/146).治疗30 d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4%(5/125).120例患者随访1-72个月(平均36.3个月).5例人工血管搭桥血栓形成,其中2例予以手术取栓联合人工血管动脉吻合口球扩支架,2例膝上截肢,1例药物保守治疗.5例髂、股胭动脉支架再次出现下肢缺血,其中支架阻塞3例,狭窄2例;3例再次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2例手术转流;症状均缓解.1例胭动脉支架断裂.其他患者下肢症状无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常用治疗方法 .治疗中应注意围手术期处理,提高保肢率,降低治疗并发症,提高治疗安全性.
作者:桑宏飞;李晓强;戎建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