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包肇华;王根林;杨惠林;孟斌;陈康武;姜为民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对45例椎体压缩程度>75%的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实施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根据椎体压缩骨折形态,选择单侧或双侧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测量术前、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X线片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并采用视觉模拟数字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随访18~48个月,平均21.7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8.7±3.1)%恢复至术后的(5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为(50.2±2.7)%,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及ODI评分术前分别为8.1±1.4、91.1±2.3,术后分别为2.6±0.9、30.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分别为2.1±0.5、26.1±5.1,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1例术后发生其他椎体骨折.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安全、可行、有效.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妇科腹腔镜手术1035例临床分析

    腹腔镜手术具有腹壁切口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妇科手术领域.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1 035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红;王利明;张旭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硫酸钙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强化作用的体内实验观察

    目的 观察硫酸钙骨水泥(CSC)在骨质疏松椎体内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表现,为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寻找更为合适的充填材料.方法 对12只去势法制备的骨质疏松成年绵羊的L2~L5椎体制作骨缺损,随机注入CS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并以L1和L6作正常对照.分别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切片观察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大体标本可见,2周时各组骨缺损处可见少量纤维疤痕形成,24周时CSC组椎体周围完全被骨性疤痕覆盖.生物力学测试显示,CSC组椎体力学性能在2周时弱于PMMA组和对照组(P<0.05),24周时几乎接近PMMA组和正常对照组.组织学切片显示,2周时CSC组材料与骨质接触的界面开始模糊;24周时CSC组仅见极少量的材料残留,可见成熟骨小梁贯穿骨缺损区域;PMMA组与骨质界面间出现膜性结构.结论 CSC材料同样能增强骨质疏松的椎体;随着时间的推移,CSC在体内能修复骨缺损,进一步提升椎体的力学性能.CSC材料可作为椎体成形或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可选充填材料之一.

    作者:朱雪松;施勤;张志明;耿德春;毛海青;陈春茂;王根林;杨惠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子宫及阴道脱垂行阴式子宫切除术36例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中老年妇女子宫、阴道脱垂(膀胱、直肠膨出)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6例子宫及阴道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均行阴式子宫切除术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结果 36例患者术中经过顺利,无并发症及麻醉意外,术后切口甲级愈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阴式子宫切除同时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是治疗中老年女性子宫脱垂伴(或)阴道前后壁脱垂的理想方法,其具有体表不留疤、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基层医院易于开展等优势.

    作者:吴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扫描电镜观察碳酸氢钠溶液对牙釉质抗酸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比较碳酸氢钠溶液、氟化钠溶液及碳酸氢钠与氟化钠混合液对人牙釉质抗酸性的影响.方法 取制备好的釉质标本随机分为4组,经碳酸氢钠溶液、氟化钠溶液、碳酸氢钠与氟化钠混合液及对照组双蒸水预处理后进行抗酸实验,比较实验后各组釉质标本表面形态差异.结果 抗酸实验后,对照组釉质表面见明显酸蚀孔隙,经矿化液预处理的3组实验组釉质表面显示脱矿凹陷少或浅,有不同程度矿物质覆盖,其中混合矿化液处理组釉质表面脱矿程度轻.结论 碳酸氢钠溶液可增加釉质抗酸性,且能协同氟化物增强其抗酸能力.

    作者:金燕;葛自力;黄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及诊断(附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复习腹膜间皮瘤的临床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复习文献,总结不同类型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结果 5例恶性腹膜间皮瘤CT表现为肝周肿块1例,弥漫性腹膜增厚4例,大网膜增厚呈饼状2例,大网膜呈污浊样改变1例,腹水4例.结论 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腹膜间皮瘤,CT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作者:唐旦华;王彩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骶骨脊索瘤术中骶神经部分保留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骶骨脊索瘤术中骶神经部分保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骶骨脊索瘤患者行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术中保留部分骶神经.记录各例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并观察患者两便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肿瘤均被顺利切除,术中平均出血量1200 ml,平均输血量1080 ml,平均随访44.6个月,死亡2例(6.7%).9例患者术后膀胱排尿功能及肛门排便功能基本正常,其余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膀胱排尿功能及肛门排便功能障碍.1例第3次手术者接受结肠造瘘及输尿管造瘘手术.结论 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脊索瘤可增加肿瘤切除率和彻底切除的可能性,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即使是肿瘤较大的患者,切除范围要达到S1或S2水平,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尽可能保留S1~S3神经根者,术后疗效满意率高.

    作者:季一鸣;朱立帆;陈康武;杨惠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单侧椎弓根外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外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对16例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行单侧椎弓根外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MRI确定责任椎体22个.记录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Osw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及日常功能.通过X线测量评估患者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纠正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者出现少量椎间隙骨水泥渗漏,但无症状性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肋间神经受损的症状.平均手术时间为31 min,透视次数为19.1次.术后胸背痛明显缓解,随访12~24个月(平均14.2个月).VAS评分术前为(8.2±1.1)分,术后3 d时为(2.6±0.8)分,末次随访时为(2.8±1.1)分.ODI评分术前为(69.2±1.2)分,术后3 d时为(32.2±1.1)分,末次随访时为(35.1±1.8)分.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及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经椎弓根外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是有效的,能减少术者及患者的放射暴露时间.

    作者:周峰;杨惠林;干旻峰;邹俊;姜为民;陈亮;唐天驷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FOXP3mRNA表达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 32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年龄匹配的3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1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患儿为非KD发热组,15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组),KD患儿分别于静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和静注IVIG治疗后热退2~3 d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并用RT-PCR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而IVIG治疗后热退2~3 d,其比例显著升高,接近于正常水平,而外周血PBMC FOXP3mRNA表达水平也出现同样的改变.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KD的发病机制.

    作者:周万平;严文华;吕海涛;邵雪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经支气管针吸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总结经支气管针吸术(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61例支气管镜TBN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常规胸部CT检查提示有纵隔淋巴结肿大55例,支气管外压性狭窄6例.结果 61例中,确诊肺癌43例,结节病7例,结核3例,感染性淋巴结肿大8例.43例经TBNA获取标本病理确诊为肺癌36例(36/43,83.7%).36例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穿刺62例次,穿刺成功50例次(50/62,80.6%);气管右前、隆突前、右主支气管前淋巴结共穿刺49次(49/62,78%).其中20例周围型肺癌TBNA诊断阳性率70%(14/20),活检诊断阳性率14.3%(2/14),刷检诊断阳性率25%(5/20),肺泡灌洗诊断阳性率25%(2/8).TBNA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诊断方法(P<0.01).结论 对于周围型肺癌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及支气管外压性狭窄的患者,TBNA为更好的诊断方法.

    作者:蒋军红;衡伟;穆传勇;郭凌川;詹升华;顾冬梅;黄建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Graves病患者外周血CD4+CD28-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Graves病(GD)患者外周血CD4+CD28-T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在GD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析61例GD患者外周血CD4+CD28-T细胞的表型特征,并与30名GD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4+CD28-T细胞在GD患者外周血中显著升高(P<0.01),并且呈现其百分率与该病的临床体征甲状腺肿大和突眼及甲状腺自身抗体TRAb成正相关;CD4+CD28-T细胞表面上调表达共刺激分子ICOS,活化诱导后分泌IFN-γ,呈现出Th1样功能特征.结论 循环CD4+CD28-T细胞可能是参与GD自身免疫病理的自身免疫反应性T细胞.

    作者:陈蕾;李廷;於葛华;蒋联;吴敏;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羊水过多与胎儿性别的关系

    目的 探讨羊水过多与胎儿性别的关系.方法 对照羊水过多孕妇100例和单胎羊水正常孕妇200名,分析新生儿性别与羊水过多的关系.结果 女婴所占比例羊水过多组显著高于单胎羊水正常组(P<0.01).结论 妊娠期羊水过多者胎儿性别以女性占优势,胎儿性别与羊水过多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赵丽;肖丽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天晴甘美对多发伤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作用

    近10多年的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资料揭示了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从创伤、感染、中毒、休克等发展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的共同通路.天晴甘美有明显的抑制过氧化损伤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天晴甘美对多发性创伤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朱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经腹超声测量孕囊壁厚度在预测孕早期胚胎存活能力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经腹超声测量孕囊壁厚度在预测孕早期胚胎存活能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0例早孕产妇的孕囊壁厚度进行测量并分组分析.结果 正常组(Ⅰ组)和存活胚胎组(Ⅱ组)孕囊壁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Ⅲ组孕囊壁厚度的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经腹超声测量孕囊壁厚度来预测孕早期胚胎的存活能力,安全、简单、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袁志宏;陆秋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CD40L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T、B淋巴细胞和血小板上CD40L的变化,探讨CD40分子在ITP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中sCD40L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细胞上CD40L的表达水平.结果 ITP患者血浆中的sCD40L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血小板计数对血浆中sCD40L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r=0.58,P<0.05);ITP患者T淋巴细胞上CD40L的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ITP患者血浆及T细胞上CD40L升高,淋巴细胞表面的CD40-CD40L相互作用可能与ITP的发病有关.

    作者:戴兰;王兆钺;张日;朱明清;沈文红;何杨;阮长耿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高脂血症大鼠心脏组织中src抑制的C激酶底物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高脂饲料喂养的大鼠心脏组织中src抑制的C激酶底物(SSeCKS)的表达变化,探讨高脂血症对SSeCKS表达的影响.方法 高脂饮食组(n=8)和正常饮食组(n=8)SD大鼠分别经高脂饲料和普通饲料喂养16周后,测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用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SeCKS在心脏的表达;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SSeCKS在心脏中的细胞定位.结果 高脂饮食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较正常饮食组明显升高(P<0.05);病理学观察发现高脂饮食组形成高脂性心脏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高脂饮食组中SSeCKS表达主要分布在心内膜、心间质;免疫荧光双标发现SSeCKS与心脏组织内皮细胞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部分共定位.结论 高脂饲料喂养能使大鼠形成高脂血症,并引起心脏SSeCKS表达升高,SSeCKS可能参与了心脏结构重塑及细胞凋亡,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发展.

    作者:朱顺星;刘海鸥;刘春;王旭;黄晓冬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酸性核糖体蛋白P2在紫外线诱导的肿瘤细胞快速凋亡中的功能

    目的 研究酸性核糖体蛋白P2在紫外线(UV)诱导的细胞快速凋亡中的分子信号功能.方法 选取小鼠淋巴瘤细胞3SB、人白血病细胞Jurkat、人宫颈癌细胞HeLa S3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来研究其对UV诱导细胞凋亡的差异性.UV照射后,荧光显微镜活细胞染色计数分别观察细胞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和凋亡率;Western blot分析凋亡相关的标志性蛋白的表达.并分别提取细胞质蛋白和细胞总蛋白,利用小型二维电泳、Western blot技术分析细胞质中游离的酸性核糖体蛋白P2的变化和总的P2的表达.结果 3SB和Jurkat细胞在UV照射后,24 h的凋亡率达100%,并观察到PARP和P21的激活;而HeLa S3和MCF-7细胞出现延迟性细胞凋亡.在快速凋亡的Jurkat细胞中,发现酸性核糖体蛋白P2去磷酸化.总的P2表达降低,存在剂量效应,并伴随着凋亡蛋白PARP的激活.结论 酸性核糖体蛋白P2的去磷酸化及其在细胞内总量降低与UV诱导的细胞快速凋亡相关.

    作者:段卫明;孙华丽;邵彦彦;肖海楠;周新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痛泻要方干预大鼠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番泻叶加束缚应激刺激制备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予痛泻要方灌胃治疗(西药匹维溴铵对照).观察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情况;检测血标本中5-羟色胺(5-HT)、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显著增加;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5-HT、SP含量显著下降,CGRP含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 痛泻要方可能通过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降低模型大鼠血清5-HT、血浆SP含量,增加血浆CGRP含量,从而改善胃肠动力并降低内脏敏感性,发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应.

    作者:钱锋;卜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非手术方法修复难愈性创面的探讨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修复难愈性创面的方法.方法 选取35例40处难愈性创面,控制全身性疾病,局部清创,外用抗生素药物,防止感染或感染继续扩散,并合理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期间辅以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结果 40处创面均痊愈,痊愈时间为1~2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感染加重甚至侵袭性感染等情况.结论 对于难愈性创面,通过积极处理创面,辅以正确的创面用药及适当理疗,可以达到较理想的创面愈合.

    作者:武彬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APOBEC3G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抗HBV复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构建人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APOBEC3G)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其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APOBEC3G基因编码区片段,构建pcDNA3.1-A3G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1-A3G转染HepG2.2.15细胞,分别于转染后第24、48、72 h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HBx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表达情况.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pcDNA3.1-A3G真核表达载体中APOBEC3G编码区序列存在1处碱基同义突变;HepG2.2.15细胞经APOBEC3G蛋白干扰后,HBx、HBsAg和HBeAg表达量逐渐降低,于72h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 成功构建了APOBEC3G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3G;APOBEC3G在体外可以抑制HBV复制,为深入研究APOBEC3G作为抗HBV药物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汤仁仙;甘宜敏;孔凡运;尤红娟;史震;胡丽娜;郑葵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99m 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在川崎病心肌缺血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99mTc-MIBI(甲氧异腈)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在川崎病心肌缺血及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41例川崎病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发热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3组.对照组8例系怀疑川崎病患儿,后经实验室检查排除川崎病和其他心肌疾病者.两组病例均行99mTc-MIBI静息心肌灌注显像,阳性者于治疗后6~12个月随访复查,并与其临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未见异常.41例川崎病患儿静息心肌灌注显像阳性率为39.02%(16/41).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患儿的阳性率分别为36.84%(7/19)、41.67%(5/12)和40%(4/10).10例显像阳性者经治疗后6~12个月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复查,缺血明显改善5例,恢复正常4例,1例仍见明显心肌缺血.结论 99mTc-MIBI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能无创、直接、客观地评价川崎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对川崎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和随访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郁春景;王耀明;杜晓庆;万卫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