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腹水AgNOR、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检测分析

邓明凤;刘军;陈永玲;周艳

关键词:恶性腹水, 生化指标, 肿瘤标志物, 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 性质判别, 明确诊断, 脱落细胞学检查, 血清, 肿瘤学研究, 恶性积液, 蛋白梯度, 形态学, 假阴性, 多作者, 患者, 方法, 报告
摘要:脱落细胞学检查是早期明确诊断积液性质的重要手段,50%以上的恶性积液可经此而明确诊断,但这种建立在形态学上的研究,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假阴性问题较为突出[1].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近年来在肿瘤学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另有许多作者提出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腹水/血清CEA及腹水/血清LDH比值可用于积液性质判别[2,3].为探讨这些指标及方法在恶性腹水性质判别中的意义,我们对我院2001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95例患者的腹水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微循环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抗凝血物质,占人体总抗凝血能力的50%~60%.本文采用凝固时间法测定几种肝病患者血浆AT-Ⅲ活性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江应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抗凝血浆对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鉴定影响

    为正确选择抗凝剂、制备血浆,做好凝固酶试验,本文对5种抗凝单一、混合血浆及不同时间的血浆凝固酶进行了实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才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梗死相关血管早期开通,对减少坏死心肌数量、限制梗死范围、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有益.同时由于其无创伤性,价格便宜,简便易行,成为目前广为流行的方法.但同时也存在溶栓特异性差、出血并发症、再梗死等问题.其中,出血并发症是临床医生棘手的问题.因此,选择急时、准确的实验监测时间至关重要.我们动态观察了溶栓治疗后凝血指标的变化规律,报告如下.

    作者:董莉;王悦喜;张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妇女生殖道炎症患者阴道加德纳菌感染的快速检测与分析

    阴道加德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GV)是女性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感染率高且与性接触有关,已证实该菌可引起女性阴道炎、尿道炎、子宫颈炎及新生儿败血症等,因此开展妇女阴道加德纳菌检查很有必要,为此,我们对本院门诊生殖道感染的女性患者进行了阴道加德纳菌快速法检测与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

    自从1997年Asahara等[1]首次从外周血液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以来,EPC的分离、纯化、扩增、功能和应用已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动物试验和早期临床试验都表明EPC具有改善缺血肢体血供、促进心梗后侧枝循环的形成及加快血管损伤后的内皮修复、抑制内膜增生等作用,并且发现有多种细胞因子和药物调节其从骨髓至外周循环的动员、迁移、分化、增殖和归巢等步骤,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顾俊;王长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凝固时间法测定血浆AT-Ⅲ活性

    目的:介绍凝固时间法测定血浆AT-Ⅲ活性的实验方法.方法:将校正血浆用含肝素缓冲液稀释成不同浓度(即不同活性AT-Ⅲ),加入纯品纤维蛋白原共同孵育后,测定其凝固时间;根据不同AT-Ⅲ活性与相应凝固时间制作标准曲线;测定待检血浆凝固时间,查标准曲线即可得到待检血浆AT-Ⅲ活性.结果:该法AT-Ⅲ活性在25%~125%范围内线性良好;日内变异系数为3.2%,日间变异系数为4.9%;凝固时间法与发色底物法比较相关性良好(r=0.999,P<0.05);检测178例健康人血浆AT-Ⅲ活性为105.4%±18.8%.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简便实用,可用于常规检验.

    作者:汪宏良;蒋玉叶;马全新;程晖;禹红;程小欢;何建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当归注射液及前列腺素E2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中表达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大鼠肺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及其在25%当归注射液、前列腺素E2(dmPGE2)的肺脏保护作用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当归组、PGE2组.按博莱霉素(BLM)5 mg/kg体重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当归组、dmPGE2组术后分别给于25%当归注射液(腹腔内注射)、dmPGE2(肌肉注射),于第28天处死全部大鼠.制备大鼠肺组织切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CTGF mRNA、纤维连结蛋白(FN)和Ⅲ型胶原(Col-Ⅲ)在肺内的表达,HE染色评价肺纤维化程度.结果:模型组CTGF mRNA、FN和Col-Ⅲ的表达及肺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当归组及PGE2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两治疗组间比较,除CTGF外,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CTGF表达水平与肺纤维化程度(r=0.886;P<0.01)、FN(r=0.836;P<0.01)和Col-Ⅲ(r=0.918;P<0.01)呈正相关关系.结论:25%当归注射液可能通过下调CTGF而减轻肺间质纤维化.

    作者:叶旭军;王桦;袁胜;王宇琴;袁公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平喘糖浆治疗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平喘糖浆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5(IL-5)、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影响.方法:将436名住院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平喘糖浆组)和对照组(氨茶碱组),观察两组疗效以及IL-5、ECP、EQC的变化.结果:经4周治疗后,平喘糖浆能有效控制哮喘患者症状,有效率达到96.4%,显著高于氨茶碱对照组的78.3%(P<0.01),并且明显改善肺功能(P<0.01).平喘糖浆能使外周血IL-5、ECP、EOS显著下降(P<0.01),其中IL-5、ECP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1).结论:平喘糖浆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可显著改善肺功能,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高兴亮;杨祖旺;魏东;孟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质量控制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医学对人类疾病的不断认识,实验诊断成为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检测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必须对临床检验实行全面质量控制,而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是检验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本文对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作者:严丽华;邱方城;潘云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白细胞介素-10与呼吸系统疾病

    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 IL-10)初由Mosman及其同事于1989年发现和描述为一种由小鼠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elp 2,Th2)分泌的细胞因子,它能抑制Th1细胞因子的分泌,初被定义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ytokine Synthesis Inhibiting Factor,CSIF).随后发现IL-10可由多种细胞分泌且参与多种细胞的生物调节,如免疫细胞、炎症细胞、肿瘤细胞、血液细胞等.并证实它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及炎症过程均有广泛影响.国外Ⅱ期临床已显示它可能是继糖皮质激素之后的另外一种重要的抗炎药物[1].

    作者:王耀勇;金元虹;陈小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AmpC酶是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2],属于分子分类的C类和功能分类法的I组酶,常见于肠杆菌属、枸橼酸菌属、沙雷菌属等.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使用,可使原来产生诱导型AmpC酶的肠杆菌属等发生去阻遏作用,使细菌产生大量AmpC酶[3].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4],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快速检测持续高产AmpC酶,分析阴沟肠杆菌AmpC酶的发生率,能协助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

    作者:施金玲;蔡璇;孙端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肾通胶囊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ET-1及AngⅡ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肾通胶囊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手术模型组和肾通治疗组,术后第8天观察各组肾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血浆和肾组织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浆和肾组织中ET-1、AngⅡ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肾通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肾组织ET-1、AngⅡ明显降低(P<0.05).结论:肾通胶囊可通过影响血浆和肾组织中ET-1和AngⅡ含量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作者:胡家才;蔡道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关系

    冠心病的发病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生与血管壁的局部炎症有关,也与机体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因此,机体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会促进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是机体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与冠心病关系密切[1].Wilcken等[2]的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cy)轻中度升高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对60例冠心病患者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健康人群对比分析.

    作者:刘泽金;张真路;曹树正;涂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十堰地区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特性分析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为进一步分析十堰地区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本文观察了143例本地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别与我国南京和哈尔滨地区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为本地区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依据.

    作者:黄萍;朱明;李德奎;王华;吴玉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液流变性的可视化测定方法及临床应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可视化、数字化虚拟现实在医学上的应用得以实现,使得医学可视化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由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研制的血液流变性可视化测定装置MC-FAN KH-6(也称微小循环测定装置),将模拟微小血管的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情况可视化,通过液晶显示屏观察并计算血流动态,计算血液通过模拟毛细血管的时间,并可直接观察红细胞变形能力、白细胞粘附状况、血小板聚集等,用实际观测的血液细胞流动图像取代了传统衍射模拟图像.通过应用可视化技术进行动态显示,多角度分析血液的复杂流动及细胞毗邻的关系,推动了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可视化发展.现将仪器结构和临床应用作一简介.

    作者:刘剑刚;何良志;王丹巧;海鸿;王笑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药清脂降粘颗粒对高粘血症兔脑软膜微血管口径的影响及血液中ET-1和NO含量的变化

    目的:观察中药清脂降粘颗粒(QZJLp)对高粘血症模型兔软脑膜血管口径的影响及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家兔法复制高粘血症模型,观察两种剂量(0.5 g,3次/日和1.0 g,3次/日)QZJLp喂饲实验兔14天和35天后, 其软脑膜微血管的舒缩变化,同时检测ET-1和NO的血液含量.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兔软脑膜微血管口径缩小,ET-1明显增加,NO降低;QZJLp喂饲14天~35天,微血管逐步扩张,ET-1不断降低,NO显著升高.结论:QZJLp能有效改善实验性高粘血症兔软脑膜微循环,这种作用可能与QZJLp 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ET-1/NO的调节作用有关.

    作者:谢忠明;曾昭炜;马珍梅;王敏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肺炎临床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肺炎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对101例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肺炎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住院时间大于20天、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气管插管或切开、留置导管、机械通气、头孢噻肟的使用是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头孢噻肟的使用是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理使用头孢噻肟、采用替换性抗生素治疗策略是防止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肺炎流行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从荣;李清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的变化

    糖尿病是目前的多发病之一,其糖、脂代谢紊乱可导致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等发生改变[1].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出血及血栓形成风险程度的重要常规检测项目,目前一般由自动化的血细胞分析仪完成,同时仪器会给出一些反映血小板形态的参数: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观察这些参数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病情预估等有重要意义.

    作者:邢辉;胡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检查指标的变化

    血小板检查指标包括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主要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状态.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异常在肾小球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此,笔者对36例肾病综合症患者(简称肾病患者)进行了血小板指标的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侯飞;王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郧阳地区健康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值的研究

    目的:检测郧阳地区健康人群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初步建立适宜本地区人群血液流变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严格挑选1043名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健康人(男性548名,女性495名),用R80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相同年龄不同性别男女组间各切变率的全血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压积、血沉等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年龄同性别组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显著差异,但50岁~75岁男女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增高趋势.结论:建立本地区正常参考范围,为临床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观察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邱方城;秦维超;李雅嫦;严礼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