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有效服用率

杨柳;程丹丹;徐丽

关键词:住院患者, 自备口服药, 品管圈, 规范服用, 服药间隔时间, 漏服
摘要:目的 提高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有效服用率.方法 成立品管圈QCC小组,确定选题方案,对临床自备口服药不能规范服用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方案、实施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口服药未规范、非有效服用率显著下降,其中服药间隔时间不符降至6.0%,未按规定剂量服用降至4.0%,均达到目标值.漏服降至2.3%,尚未达到目标值(2.0%),除服用过期药物外,其他各观察指标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影响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不能规范服用的因素较多,应用品管圈有助于系统的分析其要因并制定改进措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规范服用的有效率,促进患者健康.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水平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水平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将8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按血脂高低分为高血脂组(39例)和血脂正常组(42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并分析其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MSE总分、回忆力、记忆力得分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 高密度脂蛋白与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对HDL水平偏低的患者实施针对性干预可望预防轻度认识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延缓发生时间.

    作者:刘炜;陈芳;石宏伟;裴大军;孙箫音;梁景煜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对比剂不同注射流速对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MSCT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行多层螺旋CT (MSCT)扫描的佳对比剂注射流速,以提高MSCT扫描图像质量.方法 将80例怀疑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四组,均行MSCT扫描,对比剂注射流速分别设为0.3、0.5、0.7、0.9 mL/s.采用Likert 5分制评估图像质量并记录每组患儿血管峰值压力.结果 0.3、0.5、0.7、0.9 mL/s组注射时分别有0例、1例、5例、9例患儿血管存在渗漏风险,其中0.9 mL/s组有2例出现对比剂外渗,四组血管渗漏风险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3 mL/s组显著差于其他三组(均P<0.05);其他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随着注射流速的增加,图像质量逐步提高,但血管安全性逐步降低,临床上可根据新生儿体质量、血管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合理选择.

    作者:许敬;王芳;姚红莉;廖丽娅;王玲;郑楠楠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改进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有效留置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尤其是儿科,作为头皮钢针的换代产品应用于患儿输液中,能有效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但由于患儿好动,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留置针易受身体及衣服的摩擦而带出,给临床固定带来困难,增加患儿的痛苦.针对此情况,我科改进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余湘;夏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新型电磁输液报警器的设计制作

    临床患者输液多依靠护理人员的巡视和患者家属的观察来完成换液,既增加护理人员劳动强度,难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又给患者家属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再者,若家属缺乏护理常识或护理人员巡视不及时,容易发生意外情况.为解决以上问题,输液报警器在临床开始应用,目前市场上已经有重力原理和光电原理的输液报警器,但据临床反映,重力原理的误报率较高,光电原理的易受光线影响且价格昂贵[1-3].为了解决误报率、价格、光线影响等问题,我们在现有输液报警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制作了基于电磁场原理的输液报警器,介绍如下.

    作者:张春昕;吴桐;陈燕雅;金昌德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社会智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在对社会智能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社会智能的定义和评估方法;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探讨社会智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及提高临床护士社会智能的方法.

    作者:周利容;万艳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高致敏肾移植受者血浆分离吸附治疗的护理

    目的 探讨血浆分离吸附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8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采用血浆分离吸附疗法,并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吸附治疗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正确选择血管通路、治疗参数及时间,观察静脉压变化,预防和处理过敏反应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8例患者分别经1~8次血浆分离吸附治疗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总强度均有明显下降.结论 血浆分离吸附疗法是治疗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有效方法,可降低排斥发生率,为提高移植肾存活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雷志影;黄权卫;王芳芳;李壮江;熊妮;陈宝玉;孙煦勇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手足口病房医护人员发生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房医护人员发生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对策.方法 对手足口病房的401名医护人员进行咽拭子采样分析隐性感染发生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医护人员隐性感染率63.6%;手卫生的知识与行为,半年内是否参加过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是手足口病房中医护人员发生隐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足口病房中医护人员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较高,需通过提高其手卫生的知识及行为,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以减少隐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娟;彭兰兰;孙素景;朱红光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病房爱心学校白血病患儿的人文关怀需求评估

    目的 探讨人文关怀需求评估在白血病患儿爱心学校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通过入院初期、住院治疗期、出院期采用人文关怀需求评估表对患儿实施持续动态评估,了解患儿的学习需求并满足其需求.结果 患儿参与爱心学校课程的积极性、家长对病房爱心学校及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 通过对患儿的持续动态评估,责任护士及志愿者能更直观地了解患儿的需求,降低其盲目性,也使得患儿能更主动学习,提升了医院的社会服务功能.

    作者:吴丽芬;刘恋;何娇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循证护理理念指导下的仿真模拟学习过程与评价方法

    阐述了基于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理念的仿真模拟学习过程与评价方法.提出将循证护理与仿真模拟学习融合能使学生有效地检索相关的研究文献、评判性地评鉴所获得的信息,并在模拟情境中运用佳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学习的过程包括学习准备、情境澄清、确立问题、文献检索与评鉴、护理评估、护理计划与实施、学习反思与知识整合.直接观察法、小组焦点讨论及个人或小组访谈法等都可作为教学评价方法.

    作者:袁浩斌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确定胃管置入位置困难患者的综合判断措施

    目的 探讨常规方法无法明确判断胃管置入位置时的应对措施和技巧.方法 对184例次留置胃管患者,首先应用抽取胃液法、听气过水声法及气泡逸出法进行常规判断,其中64例置入位置判定困难者再采取观察气泡逸出规律法、结合插管深度和体会插管顺畅性、触诊法、试注生理盐水法及延迟判断法进行判定.结果 64例均获得正确判断,未发生一例置管意外;184例次置胃管者,167例次一次置管成功.结论 采取上述应对措施,解决了临床上难以确定胃管位置的复杂问题,提高了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患者重复置管的痛苦.

    作者:刘从秀;吴雪兰;吴丽娟;丁玲玲;王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护理绩效奖金核算改革初探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绩效奖金的核算方法及效果.方法 以护理工作内容与护理时数为评估系统,对临床护理的护理绩效奖金进行改革.病房护理绩效奖金=护理费+护理治疗费+(床日总量+入院人数×3+出院人数×3)×护理时数-基本工资-可控成本×0.5-折旧×0.1.以胸外科、血液科为例,比较改革前后奖金增幅情况.结果 改革后胸外科护理人员个人奖金增加32.1%,血液科增加26.1%.结论 改革后各护理单元人均奖金有不同程序的增幅.护理人员绩效改革体现了各护理单元的劳动强度、技术水平、服务意识,实现按岗位、按质量标准、技术水平分配,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吴剑;环晓锋;吴春燕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循证护理小组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运用于护理临床实践的具体实施模式.方法 以科室为单位,整合专科护士与学组骨干力量,形成以护士长带头的循证护理小组,负责科室临床带教、科研创新工作及环节质量控制.结果 循证护理小组成立后,护理带教满意度由82.5%提高至92.4%;住院满意度由90.34%提高至98.75%;科室护理人员在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数由2篇增加到9篇;护理人员理论及操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可发挥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优势,促进循证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升护理品质.

    作者:张俊红;邹莺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失依从行为的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失依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对180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患者的失依从行为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失依从行为发生157例,占87.2%.年龄、使用胰岛素的时间及种类、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与失依从行为的发生有关;认知、态度、生活管理、费用与不良反应是患者认为发生失依从行为的主要原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失依从行为发生率高,且影响因素为多方面,而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有效降低失依从行为的发生,良好控制血糖.

    作者:杨韵歆;李星梅;关琴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自制双樟膏治疗老年患者压疮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自制双樟膏治疗老年患者压疮的效果.方法 将47例(55处)老年压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28处)和对照组23例(27处).两组均按照压疮常规的创面处理及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用碘伏纱布换药,观察组用自制的双樟膏治疗压疮,均换药1~2次/d.连续换药7d后观察疗效.结果 两组疗效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自制双樟膏治疗老年患者压疮优于传统的碘伏治疗,且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张梅君;汪莉萍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7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与0.9%氯化钠配伍的稳定性研究

    目的 观察7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以指导临床药物护理.方法 分别检测红花黄色素、复方苦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艾迪注射液、注射用灯盏花素、注射用丹参与0.9%氯化钠配伍后0~4 h的颜色、澄明度、微粒数、pH值及吸光度.结果 4h内溶液澄明,未见沉淀生成及变色,pH值在正常范围内略有变化,不溶性微粒未发生大幅度改变,吸光度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 7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与0.9%氯化钠配伍后溶液在4h内基本稳定,其中1~2 h配伍使用为稳定.建议中药注射剂配伍静置一段时间后输注,以提高输液安全性.

    作者:林玲;万长秀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有效服用率

    目的 提高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有效服用率.方法 成立品管圈QCC小组,确定选题方案,对临床自备口服药不能规范服用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方案、实施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口服药未规范、非有效服用率显著下降,其中服药间隔时间不符降至6.0%,未按规定剂量服用降至4.0%,均达到目标值.漏服降至2.3%,尚未达到目标值(2.0%),除服用过期药物外,其他各观察指标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影响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不能规范服用的因素较多,应用品管圈有助于系统的分析其要因并制定改进措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规范服用的有效率,促进患者健康.

    作者:杨柳;程丹丹;徐丽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静脉输液质量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静脉输液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名为“诚爱圈”的活动小组,确立“提高静脉输液质量”为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寻找原因,设立目标,落实对策.结果 实施“诚爱圈”活动后,急危重症科静脉输液患者穿刺失败、药物外渗、导管堵塞及静脉炎发生率较开展活动前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护理服务,提高了静脉输液的质量.

    作者:徐琼辉;张翠云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品管圈活动降低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PICC感染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PICC感染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抑制期PICC感染率”为活动课题,对活动前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PICC感染问题进行要因分析,制定并落实质量改进措施,再开展活动.结果 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PtCC穿刺点红肿、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较活动前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PICC感染,提高导管的使用效率.

    作者:刘波;于谨英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3C方案用于脆性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

    目的 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对20例脆性糖尿病患者采用3C方案监测和治疗,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 20例患者于入院第6天开始空腹血糖逐渐控制在6.5~8.6 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9.5~12.8 mmol/L;尿酮均转阴;住院15~25 d好转出院.随访6个月,空腹血糖控制在5.8~10.4 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9.5~13.7 mmol/L,未发生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现象.结论 3C方案可安全用于脆性糖尿病患者的监测和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

    作者:杨丽芳;熊翠;万青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急性白血病不同时期PICC置管所致并发症比较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期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针对性避免或减少导管并发症,控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方法 223例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分别于非缓解期置管122例(非缓解组)和缓解期置管101例(缓解组),比较两组置管30 d内导管并发症发生和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 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可疑导管相关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非缓解期置管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明显高于缓解期置管患者,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率高.对急性白血病非缓解期置管患者须加强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护理干预.

    作者:李红梅;刘爱珠;毛燕君;曹军;缪英霞;胡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