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
目的:探讨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 PD )患者实施自我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92例C O 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自我护理模式,对照组按常规护理,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出院时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也优于入院时。结论实施自我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水平、生命质量、自理能力。
作者:许利萍;耿小菁;王进;王丹丹;刘海燕;申金付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对1例韦格纳肉芽肿患儿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采取心理护理、用药的护理、帮助患儿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做好饮食护理、实行保护性隔离等措施,缓解疾病的进展,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患儿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蒋小梅;曾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糖尿病性干眼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健康教育策略。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88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糖尿病性干眼的疾病特点。结果糖尿病性干眼发病率48.5%,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83.6%的确诊病例未曾接受干眼相关检查;血糖水平和视网膜病变程度是糖尿病性干眼的危险因素,年龄及糖尿病病程与糖尿病性干眼无关。结论糖尿病性干眼的发病状况不容忽视,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以提升和改善对干眼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
作者:周秀敏;胡蓉;雷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低负压吸引在无创正压通气致胃肠胀气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行无创通气的12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52例与观察组6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将胃管接一次性胃肠减压器间断或持续减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将胃管接低负压装置间断或持续减压。结果对照组胃肠胀气、恶心、呕吐、误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低负压间断或持续吸引在无创通气致胃肠胀气的应用中,效果显著,且能减轻护理工作量。
作者:侯希清;张梅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建立有效的预报模型,为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1年荆门市脑梗死逐日病例数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脑梗死发病情况与各种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并构建预报模型。结果脑梗死发病人数与温度、日照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结论脑梗死发病人数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回归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应根据气象因素对脑梗死进行预防和护理。
作者:王秀芳;王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防治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所致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方法将134例鼻咽癌行放射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7例。2组均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整个放射治疗期间均于三餐后用康复新液含漱2~3 m in。结果在放射治疗第3周、第6周末和放射治疗结束后1周,实验组口腔黏膜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新液可有效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并促进口腔溃疡愈合。
作者:李玉琴;严布谷;薛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名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按实习时间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人。干预组采用临床路径教学法进行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带教,在实习结束后进行理论、技能考试及口试,并调查2组对实习带教方法的态度。结果干预组理论、技能、口试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护生对临床路径带教方法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传统带教方法的认可度。结论临床路径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老师带教、学生自学的能力。
作者:龙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临床护理工作繁琐,保证护理安全、减少安全隐患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作。近年来由于科室患者增多,转床成为护理人员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因转床医嘱涉及转床的项目多达20余项,临床工作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遗漏,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就此问题我科2011年使用设计的转床表格。自从使用转床表格以来,科内未因转床发生过护理差错事故。1表格设计根据临床护理转床过程中必要的项目分类,排序设计出转床表格,为护理人员转床后核查提供帮助(表1)。
作者:刘芳;尹花;韩云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自1992年德国医生Forssmann 首次使用以来,因其操作方便、安全、有效的特点而被广泛使用。PICC的应用可能引起并发症,如导管阻塞、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脱出或缩进、导管异位、血栓形成等,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1]。我科2013年6月收治1例 PICC 置管后11个月因未按时进行维护而导致感染患者,予以精心治疗和护理后,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许君;唐静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我科于2010年6月成功救治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患者入院初期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频繁发作阿斯综合征,经及时行心脏电复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时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住院12天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9岁,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史及Ⅲ°房室传导阻滞病史,于2000年3月在我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入院前1周开始出现气促、腹胀、下肢水肿,间断出现晕厥及抽搐,在当地住院治疗无效,于2010年6月10日上午9时转入我院。患者入院时神志清楚,T 36.3℃,P 42次/分、R 23次/分,BP 140/90 mmHg(1 kPa=7.5 mmHg),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室率42次/分,Ⅲ度房室传导阻滞,ST-T 改变,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障碍。诊断:①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②起搏器功能障碍;③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给予心电监护、持续吸氧、抗心力衰竭治疗,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泵入。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正常,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脑钠肽3216 ng/m L。起搏器程控显示电池耗竭。患者于11日10:10突发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显示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推注硫酸镁后室性心动过速终止。13:15开始频繁发作室性心动过速,伴有抽搐及小便失禁。调整异丙肾上腺素滴速及静脉推注硫酸镁不能缓解,遂给予电复律治疗。16时行起搏器更换术。在送入导管室过程中,患者再次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及阿斯综合征,给予电复律后转变为窦性心律,17时起搏器顺利更换完毕。患者伤口Ⅰ期愈合,起搏器功能正常,心功能恢复至Ⅱ级,于2010 ;年6月22日出院。
作者:张芳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局部给氧联合锌氧油治疗浸渍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将50例浸渍性皮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观察组患处用温水清洗干净后,局部5~8 m L/m in给氧15 m in后以无菌棉签蘸适量锌油均匀涂抹;对照组患处用温水清洗后待干,直接以无菌棉签蘸适量锌氧油均匀涂抹。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Z=-2.489,P<0.05)。结论局部给氧联合锌氧油治疗浸渍性皮炎疗效确切。
作者:王利容;许小燕;张纯;陈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首次住院治疗鼻咽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首次入住放疗三区的15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SCL-90得分高于国内常模;文化程度、治疗费用来源、经济收入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偏执、抑郁均存在负相关。结论社会支持与鼻咽癌患者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文化程度低、自费、经济收入低和社会支持度低的鼻咽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较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改善鼻咽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彭俊华;陈楚君;陈桂玲;张小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近年来,灾难逐渐呈现大规模的趋势,完善灾难医疗系统是当务之急。卫生救援工作离不开护理学的相关知识,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是灾难医学理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实习生作为护士队伍的后备军,肩上担负着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重任。本文就国内灾难护理教育现状,提出在逐渐完善灾难护理理论体系的同时,提高护理实习生对灾难护理的认识以及相关护理技能的培训。
作者:姚红梅;陈贵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肾替代治疗方法,目前随着生活方式及社会环境变化,终末期肾病透析的患者越来越多,其中老年透析患者也在逐年增加。我科收治1例老年脑出血透析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病情稳定。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盈;张建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膝关节是人体复杂的关节,由内外侧胫股关节和髌股关节组成。单髁置换术是主要局限于内侧间隙关节的手术,由于只切除病变的关节面,切除的骨质较全膝关节置换少,植入人体的异物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具有创伤小、保留骨量多、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是我院骨关节科2012年开展的新技术,由于手术的难度大于全膝置换术,因此对手术室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对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陶静娟;姚慧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急诊护士执行皮内试验后,在注射单上记录观察时间的同时,会向患者进行口头告知。由于患者记忆力差、受外界干扰等原因,急诊患者往往不能准确记住皮试观察时间等告知内容,而急诊护士忙于其他工作,也可能错过该名患者的皮试观察时间,导致需要重新进行皮试,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时间的浪费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下降。我科设计了皮试告知单,在口头告知的同时以书面形式发放给患者进行相关信息的告知,收到很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王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蝮蛇咬伤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严重影响劳动人民生命的灾害性疾病,蛇毒内含神经毒素、血循毒素及各种酶等有毒成分,它进入人体后,迅速经淋巴和血液循环吸收。蝮蛇咬伤以全身症状严重、局部皮肤症状明显为主要特征。抗蛇毒血清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蝮蛇咬伤患者的死亡率,但局部肢体伤残率并没有降低[1]。因此,早期及时、有效的局部破坏蛇毒,防止其吸收仍然是治疗、护理毒蛇咬伤的关键。我院急诊科于2013年5~9月收治蝮蛇咬伤患者56例,针对蝮蛇咬伤后局部肢体肿胀、疼痛,采用刺血拔罐联合季德胜蛇片外敷的方法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占婷婷;徐海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替代治疗手段,进行透析的前提条件是建立长久、有效的体外循环通路[1]。因受血管条件的限制,很多患者不能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内瘘,而是选择长期留置颈内静脉导管。长期导管具有血流量充足、保存时间长、并发症少、能减少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等优点[2]。而导管相关性感染是长期留置颈内静脉导管的主要并发症,导管出口处感染和隧道感染占导管相关性感染的8%~21%,是被迫拔管的重要原因[3]。通过药物治疗和合理换药,控制局部感染[4-5]。我科收治1例长期留置导管致隧道化脓性感染患者,在全身用药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改用隧道冲洗及局部应用抗生素,导管得以保留。
作者:赵俊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毒性低的特点,但药物刺激性强,易引起静脉炎,发生率可达8%[1],而高浓度胺碘酮从外周泵入超过48 h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8.2%[2],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并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近年来许多护理工作者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和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通过对2011年1月-2012年12收治的389例断指/趾再植术后患者加强术后全身及局部情况的观察、评估、心理护理和康复的指导,再植成活率达83.8%。通过对手外科重症监护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保证了患者手术后再植肢体的成活率。
作者:齐常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