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瓣膜置换术中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的远期疗效观察

王均志;丁会霞;钟志欢;王刚;崔国方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风湿性心脏病, 肺静脉,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摘要:选择风湿性心脏病伴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者62例,于瓣膜置换术中在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左房后壁.共有56例完成3年以上随访,总有效率为83.9%,但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23次短阵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或房颤发作. 结论: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有较高的长期疗效,但消融后阵发性房颤或房扑的发生率较高.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瓣膜置换术中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的远期疗效观察

    选择风湿性心脏病伴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者62例,于瓣膜置换术中在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左房后壁.共有56例完成3年以上随访,总有效率为83.9%,但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23次短阵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或房颤发作. 结论: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有较高的长期疗效,但消融后阵发性房颤或房扑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王均志;丁会霞;钟志欢;王刚;崔国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起搏器新能源

    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不断进展,例如更接近生理的起搏器、具有诊断功能(心力衰竭),远程调控(无线),采用其他能源的起搏器等.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快速起搏心房对犬心房乙酰胆碱M2受体表达和cAMP含量的影响

    13只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假手术组两组.采用快速起搏心房制备犬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模型,实验犬在25.2±5.2天内均能诱发出持续超过24 h的房颤,实验组乙酰胆碱M2受体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cAMP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0.01).结论 房颤本身能引起心脏迷走神经的激活.

    作者:王子宽;洪昌明;郑强荪;刘雄涛;何勇;李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决奈达隆减少心血管住院率

    AFFIRM临床试验反映,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减少住院率.决奈达隆与其他药物不同,除了调节心律和心率外,它还具有扩张血管和抗肾上腺能效应.AFFIRM未反映这些性能.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VVI永久起搏后伴右房呈瘤样极度扩张一例

    患者女,83岁.病窦综合征伴阿-斯发作,于1986年安置VVI心脏永久起搏器后,伴右房逐年扩大,先后更换4次起搏器,重置1根电极,93年后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至2007年右房内径达11.5 cm×9.7 cm,呈瘤样极度扩张.

    作者:王维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人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基因体外转染乳鼠心肌细胞

    目的 观察人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HCN4)基因对大鼠心肌细胞搏动的影响,初步探讨hHCN4转染心肌细胞构建生物起搏器的可行性.方法 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空病毒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转染时分别加入带hHCN4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腺病毒、带GFP的腺病毒、PBS,观察分析心肌细胞转染前,转染后2天和3天的搏动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心肌细胞hHCN4 mRNA和通道蛋白的表达.结果 hHCN4重组腺病毒转染乳鼠心肌细胞后2天和3天较转染前搏动频率明显增加,频率高于对照组;hHCN4重组腺病毒转染乳鼠心肌细胞后,可检测到hHCN mRNA和通道蛋白表达,而对照组无表达.结论 hHCN4转染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增加, hHCN4基因转导入心肌细胞构建生物起搏器的方法具有初步可行性.

    作者:张翩;林国生;蔡军;马金安;曹庭家;曾彬;郭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停搏后综合征要点须知10项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患者的随访

    目的 报道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 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 对6例单腔ICD及1例双腔ICD植入者进行随访,通过ICD程控仪调出储存的资料,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5~44个月,平均23.7个月, ICD共检测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 2 129 次,心室颤动(VF)6次.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VT的成功率为91.9%,ATP未能终止的VT经低能量转复(CV)治疗95.3%转为窦性心律,少数VT经治疗后加速为VF.高能量除颤(DF)终止VF的成功率为100%.4例12次误将室上性心动过速误判断为室性事件而启动治疗,其中2次心房颤动,10次窦性心动过速,经调整VT的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未再发生类似情况.2例随访期间出现晕厥,ICD存储的信息显示发生了VF并复律成功.2例出现焦虑症,经心理治疗改善.结论 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蔡彬妮;黄卫斌;王焱;陈超;万发银;周法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起搏器术后感染的识别和处理

    近年来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功能日益完善,技术逐渐成熟,但术后感染作为一个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一直是术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多数文献报道术后感染多来源于囊袋局部皮肤污染,多为葡萄球菌感染.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感染一旦发生应根据情况尽快处理,拔除起搏系统并联合静脉应用抗生素,避免发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作者:王玉堂;张晔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肌离子通道的影响

    动物实验及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作用,但其抗心律失常机制尚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影响心肌细胞上的离子通道的活动,尤其是电压依赖性的钠通道、钾通道和钙通道,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

    作者:李娜;王如兴;李肖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冷盐水灌注与普通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冷盐水灌注导管与普通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4例IVT,右室流出道55例,左室间隔34例, 左冠窦5例;其中70例IVT接受普通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普通组);36例(包括普通导管治疗复发的12例)行冷盐水灌注导管治疗(冷盐水组).比较两组成功率、复发率、消融的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普通组、冷盐水组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2.9%、100%.随访38±16.5个月,普通组12例复发,8例右室流出道,4例为左室间隔,复发的时间为术后2~30天;冷盐水组,1例复发,为右室流出道,术后20天复发;与冷盐水组相比较,普通组消融的时间长、功率低;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是根治IVT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冷盐水灌注导管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复发.

    作者:陈良川;张忠栋;曾国良;许顶立;黄晓波;彭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长QT综合征伴多种心电现象一例

    患者男,5岁,反复晕厥2年.心电图示QT间期、QTc间期明显延长,T波宽大畸形,可见明显电交替,动态心电图可见阵发性2:1房室传导阻滞及短阵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长QT综合征诱发T波电交替是一种少见异常心电现象,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独立的指标之一,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是预后不良的标志.

    作者:蒋勇;王福军;向芝青;田君华;安俊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低位房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

    目的 行低位房间隔(LAS,Koch三角处)起搏并与右心耳(RAA)起搏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 60例需置入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RAA起搏组和LAS起搏组各30例,其中LAS组先将主动螺旋固定电极导线放置在RAA测量起搏参数后再将其植入LAS,而RAA组则用被动翼状电极导线直接固定在RAA.分别测量不同部位的起搏参数,比较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脱位率.结果 两个部位的起搏电压阈值、阻抗无明显差别,但腔内P波振幅LAS明显高于RAA(3.8±0.7 mV vs 2.2±0.8 mV),LAS起搏的P波宽度明显短于RAA起搏的P波宽度(88±18 ms vs 154±37 ms).与RAA组相比,LAS组的手术成功率偏低(90% vs 100%),手术曝光时间亦明显延长(128±45 s vs 12±4 s),术中脱位率在低位房间隔明显高于右心耳(33.3% vs 0%).结论 LAS起搏是可行的,能较RAA起搏明显缩短心房激动时间,但植入手术较传统RAA起搏复杂.

    作者:宿燕岗;王蔚;柏瑾;葛均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左室心尖部瘤样膨隆伴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者女,26岁,反复阵发性心悸18年,发作时心电图提示左室心尖部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及心脏核磁共振检查见左室心尖部局部变薄、膨出,收缩活动减弱或消失.腔内电生理检查可见室房逆传文氏、室房分离现象,证实为室性心动过速.用美托洛尔25 mg,2次/天预防室性心动过速,随访1个月无发作.

    作者:戴力;陆文良;陈阳;邱朝晖;张煜;谈中茹;郭新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β受体阻滞剂的50年:临床医学和分子药理学的黄金时代

    1958年,Eli Lilly实验室合成dichlorois-proterenol,发现它有抑制肾上腺素作用,成为第一种β受体阻滞剂.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因检测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领域初主要限于罕见病--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心律失常--它们具有较高的外显性,并且符合孟德尔遗传学的基规律;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心脏交感神经重塑与围梗死期心律失常的关联

    50年前的动物实验表明围梗死期的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与颈交感神经活动异常有关,且左右颈交感异常活动存在差异,此后的实验证明左右颈交感神经不同的生理效应与其在心脏分布不同有一定关系.围梗死期交感重塑表现为局部神经分布密度增加或缺失,此是围梗死期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了解了交感神经重塑的机制对临床救治心肌梗死相关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

    作者:邓开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心血管病学中的个体化基因组学

    医学在线(MedWire)--2008年11月9日在美国路易丝安那州新奥尔良市召开的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上,与会者讨论了临床工作如何转向以每位患者遗传风险为基础的个体化医疗.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经左上腔静脉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一例

    患者女性,16岁,因先天性心脏病,行第二次手术而入院.行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加肺动脉瓣缝闭加右室(解剖左室)-肺动脉连接术.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周后经左上腔静脉植入永久起搏器.

    作者:陆尚彪;陆秋芬;刘晓红;舒红;张琴;李毅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自主神经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

    自主神经系统(ANS)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一直是电生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ANS通过其特殊的传导通路与作用机制调控心脏的电生理活动.ANS功能失衡不仅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Brugada综合征、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者以及在其他各种疾病背景下VA的发生中亦起重要作用.干预或调节ANS功能失衡的措施包括一般性措施如缓解心理压力、药物措施如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以及非药物措施如针对长QT间期综合征所采取的左侧交感星状神经节切除术等.

    作者:侯应龙;Sunny Po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