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QT离散度测量的电生理基础

杨延宗

关键词:度测量, 心室复极离散度, 体表电位标测, 室性心律失常, 致心律失常, 间期离散度, 整体假设, 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 生理基础, 空间差异, 电位时程, 不一致性, 不同步性, 变量, 右心室, 心电图, 无创性, 多导联, 测量值
摘要:心室复极离散是一个反映兴奋恢复的不同步性或心室复极的不一致性的概念,通常以多个心脏复极测量值的差异或变化范围来表示.这个复极时间的差异可能存在于左、右心室之间,也可能见于心室的不同轴.实验研究发现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致心律失常机制.应用无创性方法测量心室复极离散度有多导联体表电位标测,也可通过QT间期离散度(QTd)和类似的心电图(ECG)变量来测定.从体表ECG测量的标准QTd与从心肌测量的复极离散度显著相关,然而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不清楚.关于QTd的电生理基础有二种主要假设:一是局部假设,认为QTd是各个不同QT间期反映的动作电位时程的空间差异;另一个是整体假设,即体表ECG测量的复极离散是T波向量的不同投影.不管QTd的终解释如何,晚近研究的T波环变量很可能是体表ECG反映异常复极基质的好指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Na+/Ca2+交换体重构与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时存在着明确的Na+/Ca2+交换体重构,主要表现为Na+/Ca2+交换体的表达及功能上调,INa+/ Ca2+增强,并被认为是改善舒张功能的代偿性改变,但同时却与收缩功能的损害及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预防或逆转Na+/Ca2+交换体重构应成为心衰的治疗目标之一.

    作者:王军奎;崔长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QT离散度测量的电生理基础

    心室复极离散是一个反映兴奋恢复的不同步性或心室复极的不一致性的概念,通常以多个心脏复极测量值的差异或变化范围来表示.这个复极时间的差异可能存在于左、右心室之间,也可能见于心室的不同轴.实验研究发现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致心律失常机制.应用无创性方法测量心室复极离散度有多导联体表电位标测,也可通过QT间期离散度(QTd)和类似的心电图(ECG)变量来测定.从体表ECG测量的标准QTd与从心肌测量的复极离散度显著相关,然而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不清楚.关于QTd的电生理基础有二种主要假设:一是局部假设,认为QTd是各个不同QT间期反映的动作电位时程的空间差异;另一个是整体假设,即体表ECG测量的复极离散是T波向量的不同投影.不管QTd的终解释如何,晚近研究的T波环变量很可能是体表ECG反映异常复极基质的好指标.

    作者:杨延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同时行平板运动试验、QT离散度检查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探讨同时行平板运动试验(ETT)和测量QT间期离散度(QTd)对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83例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患者的ETT、QTd(试验中ST段下移大时或大负荷心率时)的结果.结果:①ETT、QTd和系列法双项复合试验的灵敏性分别为71.7%、79.2%和56.6%;特异性分别为70%、80%和96.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9%、87.5%和96.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3%、68.6%和55.8%.②ETT和QTd的灵敏性主要取决于受检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和位置,QTd诊断单支、三支和前降支血管病变的灵敏性高于ETT(分别为71.4% vs 57.1%;100% vs 90%;92.3% vs 76.9%),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时行平板运动试验、QTd检查诊断冠心病较其单项检测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作者:李稳慧;杨俊;李松;丁家望;张朝晖;陈平;吕建琼;潘祖英;张永慧;冉萍;席祖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废弃电极导线断裂致起搏电极移位一例

    报道1例废弃电极导线迟发断裂回缩到右心室,并盘绕起搏电极导线导致起搏电极移位,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应选择合适的穿刺点,置入新电极时,应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尽可能设法拔除废弃电极.

    作者:高德奎;冯玉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VVI型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研究长期起搏器治疗后起搏阈值、电极阻抗的变化及电极使用的寿命.32例病人,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电极参数.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104.22±30.10(49~168)个月.置入时起搏阈值为0.72±0.33(0.2~1.5)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1.85±0.75(1.0~3.5)V,P<0.0001.更换脉冲发生器时起搏阈值是置入时的2.57倍,增加幅度为201.2%±162.9%(10%~700%),增加绝对值为1.13±0.71(0.1~2.5)V.置入时电极阻抗为642.83±185.39(333~980)Ω,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702.79±73.00(402~1240)Ω,P>0.05.更换起搏器后,对继续使用原心室电极的28例随访54.91±51.21(1~168)个月.3例在更换术后1~24个月分别出现起搏及感知障碍,再次手术时发现导管不全断裂、绝缘包鞘破损及微脱位.结论:置入性右心室心内膜电极在使用8年以上,大部分的直接参数在正常范围,可考虑继续使用,但早年生产的电极,更换术时参数即使正常,亦不排除电极可能短期内发生故障,须随访及定期复查.

    作者:姜衡;张从虬;李涛;尹宗宪;吴宗华;黄佐;黄高忠;殷仁富;陈金明;吴宗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翼状起搏电极右心室节制带嵌顿一例

    报道1例心室翼状电极嵌钝于节制带而不能退出的罕见病例.分析了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总结了临床表现特点,初步探讨了预防和处理此种意外情况的方法.

    作者:张军康;鲁海;任晖;袁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三层心肌不应期不均一性影响的研究

    为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三层心肌细胞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分别在基础和缺血状态下,在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刺激的过程中,用程序刺激法测定健康家犬在体心外膜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的不应期.结果:在基础状态下,交感神经刺激能缩短三层心肌细胞的不应期,中层心肌细胞的不应期缩短明显,跨室壁三层心肌不应期的离散度由3±2 ms增加到18±6 ms(P<0.01);迷走神经刺激能延长三层心肌的不应期,心内膜心肌增加明显,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由3±2 ms增加到9±4 ms(P<0.05).在急性缺血状态下,交感神经刺激延长三层心肌细胞的不应期,其中中层心肌细胞的不应期增加明显,与刺激前相比,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由4±3 ms增加到16±4 ms(P<0.01);迷走神经刺激对三层心肌细胞的不应期影响较小,与刺激前相比,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无显著变化.结论:在基础及缺血状态下,交感神经刺激均能增加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迷走神经刺激对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无显著影响.

    作者:徐大文;张存泰;李泱;刘念;朱西林;王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快速刺激对豚鼠心房肌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地尔硫卓、艾司洛尔的干预作用

    研究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对豚鼠心房肌电生理性质的影响及对快速刺激引起的心房肌动作电位的变化的干预作用.采用玻璃微电极技术,对比1.1,3.3 μmol/L地尔硫卓和4,12 μmol/L艾司洛尔灌流前后三种不同刺激频率(500,1 000,1 500 ms)下豚鼠离体心房肌动作电位的变化,然后给予20 min 150 ms快速刺激,比较对照组和四个药物灌流组的恢复过程.结果:地尔硫卓和艾司洛尔对基础状态的心房肌电生理性质无明显作用.快速刺激后对照组复极90%动作电位时程(APD90)、有效不应期(ERP)在第4分钟恢复,大剂量地尔硫卓组和艾司洛尔组在第2分钟即恢复,两者均可改善短时间快速刺激后APD90、ERP的恢复.结论:细胞内Ca2+超载为电重构的发生机制之一,钙离子拮抗剂或β受体阻断剂可减轻电重构的发生.

    作者:吴冬燕;陈元禄;李广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房室旁道射频消融后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分析房室旁道射频消融术前后T波改变的影响因素,以揭示T波的改变机制.选择房室旁道患者116例,其中显性旁道82例、隐匿性旁道34例.术中旁道均成功阻断,均为单支旁道,消融前后均无束支阻滞者.结果:82例显性旁道患者有79例(96%)有T波改变,而34例隐性旁道患者无一例有T波改变(P<0.01);左、右显性旁道T波改变无显著性差异(95% vs 100%,P>0.05);T波改变程度与预激程度有关;有T波改变和无T波改变患者消融时间(116±37 vs 118±52 s)、能量(27±5 vs 28±7 W)和消融后CK-MB(20±3 vs 21±5 IU/L)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射频消融术后T波改变由电张力调整所致,与心肌损伤无关.

    作者:刘增长;殷跃辉;罗开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经皮胸壁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价值

    为探讨经皮胸壁心脏起搏紧急抢救心脏停搏的临床价值,对30例心脏停搏患者于床边迅速粘贴经皮胸壁心脏起搏专用电极,应用美国惠普公司Code Master XL+心脏监护除颤起搏仪紧急起搏,其他复苏措施积极实施.结果:起搏成功21例,临床有效16例,复苏成功14例.达起搏成功所需时间为1.6±0.4(1.0~5.0)min,持续稳定地起搏总时间为80.0±32.6(8~120)min,有效起搏电流强度为65±12.3(50~130)mA,有7例过渡至X线下经静脉心内膜起搏.起搏成功的心电图表现为起搏心律且其QRS波于监护Ⅱ导联呈主波向下的综合波,融合波或/和较快的自主心律.起搏电流强度大小并不影响对起搏成功的QRS波的判断.起搏过程中均有胸壁肌肉抽动,5例局部疼痛者仅1例需用镇静剂,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经皮胸壁心脏起搏操作简便快速,疗效可靠且无创安全,病人耐受性良好,是紧急抢救心脏停搏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曹万才;翟魁敏;田艳芳;崔新成;刘桂芹;谭俊华;方春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长QT综合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病,共有两种形式:Romano-Ward Syndrome(RWS)和Jervell and Lange-Nielsen Syndrome(JLNS).目前已发现5个LQTS致病基因共177个突变位点.该5个致病基因均是编码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RWS相关基因分别是KvLQT1,HERG,SCN5A,minK,MiRP1,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特征.KvLQT1和HERG均编码钾离子通道.KvLQT1和minK的编码蛋白形成心肌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HERG和MiRP1的编码蛋白形成心肌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两者通过负显性机制发挥作用.SCN5A编码钠离子通道,通过功能放大机制发挥作用.JLNS相关基因是KvLQT1或minK的纯合突变,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特征.此外尚有未知基因与LQTS有关.

    作者:李萍;李翠兰;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Q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

    为探讨QT离散度(QTd)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记录51例冠心病胸痛发作时,发作前、后的12导联同步体表ECG,测定并计算QTd、校正的QTd(QTcd)及ST段变化,判断有关指标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心绞痛(AP)发作时QTd及ST段改变显著高于胸痛发作前、后的QTd及ST改变(分别为80.1±22.4 vs 45.8±16.2,47.8±17.00 ms,P<0.05;0.12±0.008 vs 0.03±0.009,0.02±0.007 mV).QTd增大至≥80 ms、QTd增加≥50%、QTd增加≥50%兼≥80 ms、ST段压低或抬高≥0.1 mV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性分别为86.27%、80.39%、78.43%、52.94%;特异性分别为90.70%、79.07%、100%、88.37%.结论:AP发作时QTd显著增大,QTd的有关定量指标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良好指标,其中以QTd增加≥50%兼≥80 ms特异性好.

    作者:邓汉华;盛利华;邬松林;陈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高度房室阻滞永久起搏器安置术中室性静止一例

    患者男性,78岁,因高度房室阻滞在局麻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当电极进入右房时,病人即出现阿-斯综合征,心电监护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静止.后在临时起搏保护下,成功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

    作者:王晓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射频消融术与迷走神经反射介导的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

    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出现的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的发生率、临床意义、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19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接受RFCA,其中左侧旁道和室性心动过速定为左心组,右侧旁道和房室结双经路定为右心组.RFCA过程中共有19例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术中出现者为术中发生,拔管后30 min内出现者为术后即刻发生,超过30 min者为术后延迟发生.结果:RFCA过程中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发生率为9.9%(19/191).左心组显著多于右心组11.2% vs 8.3%(P<0.05),右心组射频能量高于左心组(P<0.05),术后即刻、术中及术后延迟发生分别为5.2%、2.1%、2.6%(P<0.01).结论:RFCA过程中发生的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由迷走神经反射介导,与导管刺激心脏以及血管受压有关,与射频能量无关,左心较右心敏感.

    作者:胡雪松;虞准;彭长农;衣为民;李忠红;方卫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扩张型心肌病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消融与起搏治疗一例

    1例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NYHA Ⅳ级)患者伴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波时限200 ms).因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繁发作、加重心功能不全行射频消融.经两次手术,射频消融成功,证实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后置入三腔起搏器治疗,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时限100 ms,射血分数值提高.

    作者:魏玉杰;刘惠亮;李云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普通电极导线行右房左室或双心室起搏的初步临床观察

    探讨普通电极导线置入心脏静脉起搏左室的可行性.选择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扩张型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脏病3例、其他3例,均伴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Ⅳ级.所有患者都安置DDD起搏器.窦性心律伴房室阻滞(AVB)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患者,行右房左室顺序起搏;房颤患者行双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是将普通右心室导线(Medtronic CapSure SP 4023)通过冠状窦送入心脏静脉施行的.结果:7例成功,2例失败.导线定位在左室后静脉1例、后侧静脉3例、侧静脉3例.术中测左室起搏阈电压、阻抗和R波振幅分别是0.7±0.2 V、623±66 Ω、10.1±6.0 mV.术后2~18个月阈电压、阻抗分别是0.5±0 V、521±51 Ω.术后1~2周平均心功能从2.9级改善到1.9级,平均心胸比值从0.61缩小到0.57,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从0.39升至0.44.随访期未发现左室导线脱位,膈肌起搏等并发症.结论:普通电极导线置入心脏静脉长期起搏左心室是可行的、牢靠的.

    作者:汪爱虎;孙宝贵;庄亚纯;金炜;汪芳;陈岗;庄文燕;薛吉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QT离散度的测量与阐释

    QT离散度(QTd)的概念是1985年由Campbell等提出的,但其临床价值直到1990年才由Day等[1]证实.QTd指12导联心电图上大QT间期与小QT间期之差.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度增加,反映了各部分心室肌复极化不同步,大QT值存在于病变区域,该区域性的复极化不均匀极易产生多数性折返激动,代表着心室电不稳定性,是临床上预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与心室颤动的重要指标.的确,QTd从方法学到临床价值均亟待完善,对QTd的反对观点也具备其有效性与合理性.但过去十几年中有关QTd的大量临床与实验研究功不可没,至少为探索更精确评估心室病理性复极的心电学方法奠定了基础.本文旨在阐述QTd的测量方法及含义.

    作者:李为民;刘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自主神经对心室晚电位各参数的昼夜影响

    采用数字化Holter监测仪对30例健康人进行连续监测,计算其心室晚电位(VLP)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动态变化,以评价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所有健康受试者,均按立体正交导联方式佩戴24h动态心电图,分别记录午夜2时及下午14时左右这两个时间点的VLP及HRV数值:夜间LF 493.57±156.62 ms2,HF 689.73±172.19 ms2,LF/HF 0.743±0.118,T-QRS 100.1±12.79 ms;白天LF 414.75±176.61 ms2,HF 318.51±116.61 ms2,LF/HF 1.399±0.281,T-QRS 90.03±9.70 ms(P<0.05),结果显示VLP与HRV均存在昼夜的明显变化,T-QRS与HF在夜间均增高,白天均降低,且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TQRS与LF/HF比值则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结论:VLP存在与自主神经相关的昼夜规律性变化.

    作者:曲秀芬;李晶洁;黄永麟;高冠宇;纪树彦;杜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置入起搏器手术方法的改进与减少相关并发症

    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导线是理想的径路,与常规分离头静脉做纵向切口相比,横切口分离头静脉同样能够良好地暴露该血管.此外,当需要穿刺锁骨下静脉时,直接经切口内穿刺不但快捷省时,而且减少创伤.在头静脉内放置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后送入电极导线将大大提高成功率.针管内不带盐水穿刺锁骨下静脉,并将钢丝送入到下腔静脉是避免误入动脉的重要措施.使用不吸收缝线通过保护袖套,将电极导线的近端牢固地缝合在胸大肌上是减少术后电极导线脱位的重要措施之一.用可吸收缝线皮内缝合皮肤,术后不需拆线,皮肤对合好、瘢痕小,而且为早期出院创造了条件.

    作者:杨杰孚;佟佳宾;邹彤;杨羽;李梅;吴素娟;王志蕾;刘焕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RGF-2000型温控射频消融仪应用的试验研究

    采用动物实验方法试对国产RGF-2000温控消融仪的可靠、有效及实用性作出初步评估.对6只健康杂种狗,使用国产RGF-2000温控消融仪与进口IBI-1500T温控消融仪,分别在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右心室、房室结及右心房等处用不同的温度消融放电,观察组织大体和镜下病理学改变,比较两种消融仪消融的效果.结果:RGF-2000温控消融仪能够稳定达到预设温度,且在同等条件下两种温控消融仪对组织的损伤大小及程度并无差别,两组消融的并发症均较低.结论:RGF-2000温控消融仪性能可靠,消融效果较好且稳定,与同类进口温控消融仪相比并无明显差别,能够扩展到临床应用.

    作者:王智勇;郭继鸿;黄卫斌;李学斌;许原;马建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