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经祖
颈部解剖复杂,其间有较多的重要组织器官.颈部的肿瘤、感染、先天性畸形等均可表现为颈部肿块,临床颇为常见.而许多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及某些全身性疾病亦可在颈部以肿块的形式表现,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涉及外科、内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小儿科等多个学科.因此,外科医师需有较全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病史资料、相关检查,综合分析、判断其可能的疾病来源,得出可靠的结论,以指导对患者的下一步治疗.颈部肿块诊断的第一步是确定肿块的来源,第二步是确定肿块的性质.
作者:吴亚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甲状腺瘤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外科手术,传统手术颈部留有明显的手术瘢痕、影响美容.随着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体表美,都不愿意在身体暴露的部位留下影响美观的瘢痕.为此,1995年国外学者对腹腔镜甲状腺手术进行了探索.1997年Huscher[1]进行了首例腹腔镜甲状腺叶切除并获得成功.从此,腹腔镜甲状腺手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作者:胡三元;李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医源性食管穿孔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对1981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18例医源性食管穿孔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源性食管穿孔种类:硬质食管镜取异物术10例(55.6%),机械性食管扩张术4例(22.2%),Heller's手术2例(11.1%),纤维食管镜取异物术2例(11.1%).全部病人均经手术治疗,痊愈16例(88.9%),死亡2例(11.1%).结论硬质食管镜下取异物是导致医源性食管穿孔的常见原因,其次为食管狭窄时采用机械性扩张术,Heller's手术和纤维食管镜所致者少见.早期诊断,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高医源性食管穿孔的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王家顺;王建军;李劲松;翟伟;丁静民;汪文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结合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治疗组采用外伤性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术后即给予亚低温冬眠治疗5~7 d;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死亡率、GCS、GOS和颅内压(ICP).结果治疗组GCS、GOS高于对照组,死亡率、ICP低于对照组.结论尽早行外伤性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并充分内、外减压,术后尽早给予亚低温冬眠治疗,对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俊;陈为忠;马廉亭;秦尚振;徐国政;龚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颈部肿块是外科常见病,其外露于颈部且多数肿块比较浅表,易被发现.但良性肿块因发展较缓慢加之早期无明显症状,故易被忽略.由于肿块增大常会压迫周围器官,而增加恶变机率和手术难度,因此重视颈部肿块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炳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以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 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前认真作好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结果除1例死亡外,根据JOA评分标准,治疗后患者1例达17分,13~16分8例,5~12分68例,0~4分1例;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效果.结论自锁钢板内固定加彻底减压是临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认真的术前准备和严密的术后观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陶海鹰;范里;刘世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颈部的上界是下颌角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和颈外粗隆的连线,下界是胸骨切迹、锁骨、肩峰和第七颈椎椎突的连线.
作者:郑泽霖;孙辉;陈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25年来,我们共收治小儿外伤性脾破裂64例,其中19例施行了脾修补术,均获成功,现报告于下.
作者:慕为民;王重民;张衡;李万林;鱼军;赵世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巨结肠类缘病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对97例行巨结肠根治术后的病变肠段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肠神经元及神经节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并对21例采用NSE和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巨结肠类缘病(allied HD)标本的神经元与神经节细胞数与正常组及巨结肠症(H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巨结肠类缘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理特征而定,在HE染色基础上结合NSE及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提高确诊率.
作者:郑辉明;李善春;叶彤;李娜萍;戴育坚;王英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对急性盲肠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1999年2月~2001年8月收治5例急性盲肠炎,5例术前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而急诊手术,术中分别误诊为肿瘤2例、克罗恩病2例、憩室炎1例.4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行坏死包块切除和末端回肠造瘘术.结果 5例病理结果为盲肠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4~30个月恢复良好.结论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酷似急性阑尾炎,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发现多以盲肠外侧肿块为特征,也难与肿瘤或克罗恩病鉴别.右半结肠切除术是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朱士驹;奉典旭;韩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39岁.因腹泻3年余伴反复发热、关节酸痛2年入院.患者3年前开始腹泻,每日3~4次,粪便稀薄,近2年粪中含不消化食物.半年前,外院确诊为十二指肠结核,予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链霉素四联抗痨治疗半年,症状无改善.入院查体:体重29 kg,神清,营养不良,脊柱畸形,漏斗胸.腹软,无明显压痛,无肌卫及反跳痛,
作者:陈润浩;章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儿,女,出生时即被发现左侧臀部一肿块,已9个月,营养发育较同龄儿无异常,肿块随年龄增长而渐大.体检一般情况正常,左侧臀部可触及6 cm×6 cm×5 cm肿块,质地软,基底部较宽,活动度差,透光试验阴性.
作者:费国猛;石晓华;张寿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相关因素较多,现将我们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术胜;孙德宏;逄美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淋巴结清扫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中的价值,指导甲状腺癌再手术的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病人中 88例作颈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88例中,甲状腺肿瘤局部切除术38例,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16例,全甲状腺切除2例,颈淋巴结活检32例.结果甲状腺微小癌11例.颈淋巴结转移率65.91%(58/88),甲状腺残癌率31.59%(12/38).结论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中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对侵及包膜、颈淋巴结肿大以及甲状腺微小癌应作颈淋巴结清扫术.对复发癌应再次手术.再手术需彻底切除癌灶,保护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
作者:邵冰峰;蒋松琪;江晓辉;朱汉达;黄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RCP与PTC和ERCP在胆系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检查及病因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年中11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胆系恶性黄疸患者PTC、ERCP和MRCP影像学资料.PTC 42例,ERCP 38例,MRCP 34例.结果 PTC、ERCP、MRCP对胆系恶性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2%、93.8%、85.3%,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10.5%、0,PTC和ERCP与MRCP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系恶性黄疸的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PTC和ERCP优于MRCP,三者分别更适合用于肝门部、壶腹部及胆管中段恶性黄疸的检查及病因诊断.
作者:李海民;窦科峰;周景师;高志清;李开宗;付由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不同的颈部恶性肿瘤常有类似的临床表现,鉴别有时困难,但经仔细检查常可发现各自的特征,凭借这些特征则有助于明确诊断.下面简述几种常见的颈部恶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
作者:刘经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院自2001年12月~2002年3月应用福爱乐医用胶25例(当场有记录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爱民;宋光民;李跃华;庞昕焱;朱树干;周茂德;胡国强;黄敬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提高重度肝脏创伤救治成功率的综合救治方法及合理救治流程.方法我院15年内收治的46例重度肝脏创伤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术前多次检查确诊和手术治疗,就其院前、院后的综合救治法和救治流程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院前救治时间过长、术前无法明确诊断、伴/不伴合并伤的严重肝裂伤致大量失血无法控制,以上三项与休克持续时间呈多元性线性正相关关系(r=0.55,t=3.38,P<0.005),死亡率随休克持续时间增长而明显增高(P<0.01).结论缩短院前急救时间,迅速纠正休克,快速明确诊断并采用确定性手术,正确处理合并伤,是重度肝脏创伤的合理救治流程,也是提高严重肝脏创伤救治成功率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彪;王大铮;郑元超;夏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镜序贯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近9年收治的36例老年ACST患者资料,分成急诊手术组和内镜序贯治疗组.根据急诊期和平稳期的多项指标结果比较两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急诊手术组相比,内镜序贯治疗将死亡率由27.8%降至5.6%,并发症发生率由61.1%降至16.6%,术前准备时间由12.6 h缩短至7.5 h,术后恢复时间由6.5 d缩短至3.5 d,治疗间隔时间由43 d缩短至11 d,总治疗时间由45 d缩短至23 d.结论内镜序贯治疗是老年ACST的理想治疗方案,具有微创、有效、彻底的特点.
作者:郭跃华;余小舫;鲍世韵;刘嘉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何杰金病的颈部表现的规律.方法对1999年至2002年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何杰金病患者4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何杰金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组,但以青少年和老年发病率高.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颈部肿大淋巴结直径多在5 cm以内,大可达16 cm.颈部肿大淋巴结在颈部的分布以颈侧区常见,颈前区次之.病理类型以混合细胞型和结节硬化型多见.结论只有了解何杰金病在颈部的发病规律,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作者:郑启昌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