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健儿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6例

桑杲;杜建民

关键词:中药, 治疗方法, 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脾气虚型, 肺肾亏虚, 呼吸道疾病, 组方, 诊断, 学术会议, 身心健康, 平均年龄, 临床资料, 健康儿童, 黄芪, 服用方法, 参考标准, 辨证分型, 易感性, 仙灵脾, 五味子
摘要:反复呼吸道感染好发于6个月~6岁的小儿,尤以2~3岁小儿发病率高。易感性为健康儿童的4.5倍,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1 临床资料  56例的诊断系参照1987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拟定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参考标准,按照中医辨证分型为肺脾气虚型37例和肺肾亏虚型19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年龄38个月。2 治疗方法  肺脾气虚型37例,以健儿Ⅰ号方治疗。组方:党参、黄芪各15g,白术、茯苓、山药、焦山楂各10g,炒鸡金、防风、白扁豆各6g,水煎服。>3岁每日1剂,1~3岁每日1/2剂,<1岁每日1/3剂,分2次服用。连续服用1~3个月为1疗程。肺肾亏虚型19例,以健儿Ⅱ号方治疗。组方:黄芪15g,黄精20g,虫草3g,熟地15g,沙参、山茱萸、麦冬、五味子各10g,菟丝子、仙灵脾各6g。服用方法如前,3个月为1疗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生血汤

    黄芪、山药、骨碎补各20g,红参、淫羊霍、补骨脂、菟丝子、女贞子、当归各10g,大枣15g,炙甘草4g,每日1剂,水煎分服。临床结合随症加味治疗,若血小板升至120×10/L后,应再服药5日,以巩固疗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四逆散加味治疗不明原因胸胁痛68例

    胸胁疼痛的原因很多,可以胸壁部疾患,如胸部挫伤、骨髓炎、骨瘤、肋间神经痛;也可以是呼吸系统疾患,如肺炎、肺结核、肺栓塞、肺癌;也可以是胸膜疾患,如胸膜炎、气胸、胸膜肿瘤;以及心血管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病;其它脏器病变,如食道纵膈的炎症及肿瘤、膈下脓肿、肝炎、胆囊炎、胃病、胰腺炎症等也可以引起胸胁痛。但门诊中很多病例疼痛原因不明。对于那些通过实验室检查排除实质性病变的胸胁痛病人,主要靠临床经验诊断,西医治疗也往往靠对症治疗,我们尝试对这类病人用四逆散加味治疗观察68例,取得满意结果。1 临床资料  68例均为本院门诊就诊病人,年龄20~64岁,平均46岁,其中男42例,女26例。病例选择标准:主诉胸胁部疼痛不适,胸片、心电图、CT、胃镜、钡餐、血淀粉酶、B超等项检查未发现异常的病人。

    作者:刘荣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5例分析

    1994年6月~1999年6月,我院共行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92例,其中5例拔除“T”管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发生率约5.4%,均行再次手术治愈。我们对“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的原因和治疗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病例资料见表1,病例序号按住院时间先后排列。5例患者均行胆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术后诊断均为胆石症。本组患者术前均无合并症,“T”管材料均为橡胶。

    作者:张同义;王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口服液制备工艺改进设想

    口服液是在汤剂、合剂和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制剂。传统上采用煎煮法、浸渍法及渗漉法进行提取,水提醇沉或醇提水沉进行提取液的精制,加入适宜添加剂,采用冷冻静置过滤工艺,制成一种无菌或半无菌液体制剂。下面对几种传统方法提出一些看法,并对改进传统方法作一设想。1 传统制备方法  煎煮法是一种静态沸腾提取法,也是传统的提取方法。中药煎煮液中存在大量鞣质、蛋白、淀粉等大分子以及许多微粒、亚微粒及絮状杂质,它们无药效作用,且煎煮液中基本上是胶体溶液,粘性大,难于用一般的沉降过滤方法将这些无用物质去除。且在煎煮过程中有效成分破坏多,化费工时长,能量消耗大。  水提醇沉工艺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精制方法。然而,有文献报道:中药提取中采用“醇沉”处理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醇沉”处理所除去的成分是否都是无效的杂质;经“醇沉”处理的液体制剂在保存期间容易产生沉淀和粘壁现象,经“醇沉”处理的制剂不如未经“醇沉”处理的制剂疗效全面;经“醇沉”回收乙醇后的药液往往粘性较大;“醇沉”生产周期长及成本高等问题。

    作者:周中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以喘息表现为主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感染的常见病,以冬春季多见。1995年10月~2000年3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2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2例,男62例,女50例,年龄1~3.8岁,平均2.5岁,病程2~15天,平均4.5天;对照组108例,男56例,女52例,年龄1~3.5岁,平均2.2岁,病程2~13天,平均4.3天。治疗组112例中,首次发病26例,有湿疹或其他过敏史者38例,就诊时伴发热69例;对照组108例中,首次发病21例,有湿疹或其他过敏史者36例,就诊时伴发热61例。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常规使用抗病毒(病毒唑)、抗炎(首选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以后根据病情变动)及解痉平喘(氨茶碱、激素)。如果喘憋严重、发绀者,给吸氧、强心剂等治疗。  治疗组除按上述常规处理外,采用自拟“平喘汤’:麻黄3g,杏仁6g,牙皂3g,白芥子4~5g,地龙6~8g,五味子、苏子各6g,甘草3g。如伴发热、面赤、咽红、苔黄者,加黄苓6g,石膏30g,桑白皮10g;如不发热、痰涎清稀有沫、舌淡苔白者,加细辛1g,桂枝3~5g。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两煎药液共约150ml,分4~5次温服。两组病例均以6天为1疗程。

    作者:杨乘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茵栀黄静脉滴注过敏1例报告

    茵栀黄静脉滴注引起过敏报道较少,现将我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58岁,因全身皮肤黄染,小便深黄,上腹部胀1周,于2000年3月25日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检:T37.2°,脉搏60次/分,血压18/11kPa,巩膜黄染,全身皮肤黄染,腹平软,剑突下有压痛,肝肋下2cm,质中,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诊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216μmol/L、直接胆红素87.2μmol/L、谷丙转氨酶272IU/L、白蛋白42g/L球蛋白22g/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甲胎蛋白<20ng/ml。B超检查:肝右叶斜径16.2cm,肝区回声粗糙不均,肝静脉清晰,走向自然,无挤压征象,门静脉内径1.4cm,胆囊7.8cm×4.1cm,囊壁毛糙增厚,胆囊暗区透声性差,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总管内径1.0cm,管腔内未见异常回声。初步诊断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后确诊为胰腺癌转院治疗)。采取护肝、退黄等措施治疗。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1、护肝片,并以茵栀黄(武进制药厂,ZZ-4717)注射液20ml稀释于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药第4天,滴入茵栀黄稀释液150ml左右时,患者全身搔痒、荨麻疹伴胸闷不适。考虑是茵栀黄过敏,随即停止茵栀黄滴入,给地塞米松针5mg静脉推注,扑尔敏针10mg肌肉注射等处理,患者荨麻疹、搔痒、胸闷得到缓解。

    作者:谭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穿琥宁治疗呼吸系统感染104例疗效观察

    自1998年2月以来,笔者用穿琥宁针剂治疗呼吸系统感染104例,取得显著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54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穿琥宁(治疗组)和头孢唑啉钠加病毒唑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组104例,男68例,女36例,年龄17~74岁,平均43岁。上呼吸道感染42例,急性支气管炎3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2例,肺炎10例,病程1~6天,平均3.6天。对照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16~72岁,平均41岁。上呼吸道感染19例,急性支气管炎14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1例,肺炎6例,病程1~7天,平均3.8天。两组患者体温均在37.5℃以上,伴咽痛、咳嗽、喘息、咽部充血。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升高,或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倒置。X线检查可见肺部片状阴影。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作者:葛罡;潘尚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针刺治疗腹腔内空腔器官穿孔术后病人的临床观察

    我院对腹腔内空腹器官穿孔术后36例针刺足三里并与一般治疗36例进行对照,发现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1 临床资料  选择自1997年5月~1999年5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的腹部空腔器官穿孔病人72例。所有病人按入院的次序随机分为常规处理组(A组)和常规处理加针刺治疗组(B组)。A组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7~73岁,平均50.3岁。B组36例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4~70岁,平均年龄52.1岁。病种:A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穿孔9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穿孔22例,胃穿孔4例,伤寒肠穿孔1例。B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穿孔7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穿孔19例,胃穿孔8例,伤寒肠穿孔2例。2 治疗及观察方法2.1 B组 36例术后第1天起采用泻法针刺足三里,进针后紧按慢提,疾进徐出,患者在酸、胀、麻等气感后留针并与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连接。每日3次,每次留针20分钟,全部病例治疗后观察记录术后至第1次肛门排气所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2.2 A组 36例除不采用针刺治疗外,其余B组相同,术后让患者自然恢复肠蠕动,记录术后至第1次肛门排气所需时间。两组数据用(x±s)、t检验统计处理分析。

    作者:管仲良;王恩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糖尿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从1990年9月~1998年12月我们收治64例合并糖尿病的腹部手术病人,采取了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4例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6岁。急诊手术21例,择期手术43例。胆道手术32例,胃肠手术20例,其他如甲状腺、乳腺、腹股沟手术共12例。糖尿病病史1~20年,平均6.12年。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42例,Ⅰ型(胰岛素依赖型)22例。术前血糖高为30mmol/L,低为8.43mmol/L,平均12.43mmol/L。隐匿型8例;长期使用胰岛素12例,血糖水平控制在7.8~15.6mmol/L;口服降糖药31例,血糖控制在7.6~15.1mmol/L;间断服药者11例,血糖控制在6.82~13.1mmol/L,未治疗者2例。2 治疗结果  住院时间9~45天,平均住院15天。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14.1%,其中切口长期不愈合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应激性溃疡1例,肾功能衰竭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多数病人平稳度过围手术期,1例病人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伴糖尿病,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作者:张红东;邹伟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板兰根冲剂致药疹1例

    目的:观察夏枯草注射液治疗支气管肺癌胸水的疗效,并试图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其机理。方法:①78例支气管肺癌伴中等或大量胸水的住院病人,均附有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随机分为夏枯草注射液组,榄香烯组和化疗组,采用导管导丝操作法,细管闭塞引流,和胸腔内注射药物治疗。②通过兔胸腔积液造模,胸腔内注射药物后观察胸膜病理变化。结果:夏枯草注射液组和榄香烯组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均优于化疗组,P<0.01,夏枯草注射液组副作用小于榄香烯和化疗组。动物实验提示夏枯草注射液和榄香烯组的胸膜反应优于对照组。结论:夏枯草注射液在治疗支气管肺癌胸水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且毒副反应极小。其探讨机理的动物实验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荣耀;徐中伟;倪爱娣;吴丽英;冯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土大黄饮

    土大黄根150g,鲜茅根100g,淮山药20g。先用温水浸泡30分钟,再加文火煎40分钟,得煎液200ml,再煎1次,将2次药液混合加入红糖30g,早晚分服,15日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间隔2~3个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健儿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6例

    反复呼吸道感染好发于6个月~6岁的小儿,尤以2~3岁小儿发病率高。易感性为健康儿童的4.5倍,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1 临床资料  56例的诊断系参照1987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拟定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参考标准,按照中医辨证分型为肺脾气虚型37例和肺肾亏虚型19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年龄38个月。2 治疗方法  肺脾气虚型37例,以健儿Ⅰ号方治疗。组方:党参、黄芪各15g,白术、茯苓、山药、焦山楂各10g,炒鸡金、防风、白扁豆各6g,水煎服。>3岁每日1剂,1~3岁每日1/2剂,<1岁每日1/3剂,分2次服用。连续服用1~3个月为1疗程。肺肾亏虚型19例,以健儿Ⅱ号方治疗。组方:黄芪15g,黄精20g,虫草3g,熟地15g,沙参、山茱萸、麦冬、五味子各10g,菟丝子、仙灵脾各6g。服用方法如前,3个月为1疗程。

    作者:桑杲;杜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聚肌胞和中药抹疳汤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药物联合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方法:分别以聚肌胞联合中药抹疳汤和单用抹疳汤治疗玫瑰糖疹设对比观察。结果:联合组与中药组比较,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联合组和中药组治疗玫瑰糠疹疗效均满意。

    作者:陈大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副肿瘤神经综合征15例误诊分析

    副肿瘤神经综合征又称癌性非转移性神经疾病,是指癌肿的远隔影响累及神经元、髓鞘、肌肉和神经肌肉接头,但病变部位无癌肿转移的证据。此类疾病神经系统的损害之临床表现可见于肿瘤症状出现,故常被误诊为单纯神经系统疾病。现将我们收治的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并经检查确诊为副肿瘤神经综合征15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4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5岁。首发症状和体征:头晕,行走不稳2例;头痛,呕吐1例;两下肢麻木伴无力1例;四肢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8例;四肢无力伴头痛1例;四肢远端麻木1例;四肢远端疼痛1例。1.1 误诊情况 本组患者病初均误诊为原发神经系统疾病,在1~12个月后经B超、胸片、肺CT扫描,纤维支气管镜,细胞学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癌性非转移性神经疾病,详见下表。

    作者:李赵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零壹散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疼痛97例

    ··  从1992年~1999年应用自拟中药配方“零壹散”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瘫肢疼痛病人97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收集的97例患者,均系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例。其中男55例,女42例,年龄30~85岁。30~40岁7例,41~50岁15例,51~60岁25例,61~70岁31例,71~81岁以上19例。病程在5个月~1年42例,2~4年37例,5年以上18例。1次中风75例、2次中风20例、3次以上中风2例。偏瘫92例,四肢瘫5例。完全性瘫痪(肌力0~1级)45例,不全瘫痪(肌力2~3级)37例、轻瘫痪(肌力3~4级)15例。伴语言障碍20例。瘫上肢疼痛为主83例,瘫下肢疼痛为主14例。全部疼痛病例特点是酸麻、胀痛、较轻者不动尚能忍受,主动或被动均可引起较剧烈疼痛。脑溢血53例,脑血栓16例,脑梗塞28例。均经CT、磁共振诊断。2 治疗方法  零壹散组方:鹿茸、全蝎、地龙、蝉衣、水蛭、麻黄、冰片、马钱子等。由本院制剂室制成散剂,每天24g,分3次饭后冲服,同时服用自拟葛芪汤,药物组成:生葛根100g,生黄芪40g,白芥子20g,淫羊藿40g,生白芍30g。1天2次煎服。辨证加减:气虚甚加党参、炒白术各5~30g;阴虚加龟版20~40g;上肢偏废加桂枝、桑枝各5~20g;下肢偏废加牛夕、续断各5~20g。每日1剂分2次煎服。32日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停药3天。

    作者:张文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钓藤茶对新生儿黄疸防治的临床研究

    为了探讨钓藤茶对新生儿有无益处,尤其是对新生儿黄疸有无防治作用,近3年我们对109例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钓藤茶防治新生儿黄疸和对胆红素代谢有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09例新生儿中,男53例,女56例,足月儿89例,早产儿20例。正常分娩98例,剖腹产11例,年龄均为1天。1~6月份出生50例,7~12月份出生59例,城市婴儿68例,农村婴儿41例,阿氏评分均在8分以上。排除患有各种先天畸形、窒息、吸入性肺炎、溶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新生儿疾病的新生儿。将109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观察组55例。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分娩史(方式)、出生季节、阿氏评分、城乡差别上比较,均有可比性。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除母奶喂养外不给任何药物。观察组从出生的第1天起,在母奶喂养的同时,加服中药钓藤茶,每天1剂,3剂为1疗程,服1~2疗程,跟踪随访观察7天。  钓藤茶处方:钓藤、防风、荆芥各3g,蝉蜕2只,木香1g,厚朴、枳壳各2g,黄连1g,大黄、黄芩各2g。均于出生后第1和第7天测定血清胆红素含量,观察记录每个新生儿第1次及头3天内每天排胎粪2次以上例数、3天内和7天内出现黄疸的新生儿例数。对照组7天中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再随机分为新对照组与治疗组,新对照组不服任何药物,治疗组加服钓藤茶,处方、剂量、疗程同上,随访观察7天,比较结果。

    作者:李小红;胡冰;李良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房颤动

    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房颤动(甲亢性房颤)经内科正规治疗后仍然房颤持续者,治疗棘手。而施行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危险性较大。我院于1983年7月~1999年11月,采用结扎甲状腺上、下极动脉加服益气养阴汤治愈甲亢性房颤9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28~48岁,平均34岁。病程2~4年。甲状腺中等肿大,无气管压迫症,均有心悸、不安、头晕、多食、多汗等症,心率116~134次/分。心电图示:心房颤动。甲状腺B超、血T3、T4均示甲亢。2 治疗方法  在常规口服卢戈氏碘液后,留置导尿、中心静脉插管,在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两侧甲状腺上、下极动脉结扎术。  卢戈氏碘液的口服方法:第1天3滴,1天3次,第2天4滴,1天3次,第3天5滴,1天3次,依次类加至第13天15滴,1天3次,直至进行手术。麻醉成功后,于胸骨上凹上方2横指处作弧形切口,两侧达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将切口上下皮瓣于该肌下进行钝锐性分离,上至甲状软骨,下至胸骨上凹,再切开颈白线和甲状腺假包膜,在真假包膜间将甲状腺与甲状腺前肌群(包括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等)分离,然后用甲状腺拉钩于右侧甲状腺上极水平将前肌群向前向外侧牵拉开,显露甲状腺上动脉进入腺体的部位,贴近上极,经该血管周围置入2根2号丝线,进行甲状腺上动脉的双道结扎。再于右侧甲状腺下极水平将前肌群向外向前牵开,显露甲状腺下动脉进入腺体的部位,稍远离下极处,经该血管周围置入2根2号丝线,进行甲状腺下动脉的双道结扎均不切断血管,经处理后的右侧甲状腺腺体马上由原来的鲜红色转变为暗红色,体积也有缩小。同法处理左侧甲状腺上、下动脉。查术野无活动性出血和渗出后,逐层缝合各层切口。

    作者:王朝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IgA肾病中西医治疗疗效观察

    IgA肾病是指以IgA或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为特点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多以血尿为主,在我国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30%~40%,男女之比为3∶1,以青少年多见。早期文献认为IgA肾病病程进展缓慢,预后良好;近年来发现本病并不是完全良性经过,IgA肾病临床出现的高血压或肾病综合征,往往提示组织改变严重,预后较差。由于发病的原因不清,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措施。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均经肾活检证实IgA肾病,光镜:灶性节段性到弥漫性系膜增生,无新月体形成;免疫荧光:IgA沉着系膜区为主。并通过详询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紫癜性肾炎等疾病,均为隐匿性肾炎表现。经肾活检确立诊断后,长期在门诊治疗和随访。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和西药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22例,女8例,年龄8~45岁,平均25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2.1年。对照组男 例,女 例,年龄7~42岁,平均26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年。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表现相似,无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而均有血尿及(或)蛋白尿。参照卫生部1989年制订的“中医证候规范”,中医分型为肝肾阴虚型42例(占70%)。主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视物昏花,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或弦细。气阴两虚型12例(占20%)。主证:神疲体倦,少气懒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纳差食少,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脾肾气虚型6例(占10%)。主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神疲形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纳差食少,腹胀便溏,阳萎早泄,舌质淡,脉细。

    作者:陈兴强;叶任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草药对系膜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以来,对系膜细胞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中草药对系膜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大黄、雷公藤、黄芪有较明显的作用。1 大黄的研究  大黄可降低血BUN,减少蛋白尿,在临床治疗慢性肾衰具有一定疗效。研究表明,大黄蒽醌和大黄酸蒽酮葡萄糖甙加入培养液中,直接抑制系膜细胞生长,含大黄衍生物的血清也明显抑制系膜细胞蛋白质和DNA的合成,并且不受促肾因子的影响[1]。大黄蒽醌类在体内代谢后可转化为大黄素,大黄素能抑制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系膜细胞c-myc原癌基因mRNA的高表达,并能使在S期中系膜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基因表达明显降低,从而抑制系膜细胞的细胞增殖[2,3]。  各种研究表明,许多因素(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基质成分等)参与系膜细胞增殖的调节,同时彼此之间还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如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及LPS均能刺激系膜细胞增殖,而TNF和LPS又能刺激肾系膜细胞分泌IL-6[4]。大黄是否对细胞因子有作用呢?有人采用3H-TdR掺入技术,发现复方大黄注射液能抑制内毒素诱导系膜细胞分泌作用于肾组织细胞的细胞因子(IL-1、IL-6、TNFα),而起到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减轻与延缓肾小球硬化的作用[5]。继而有人选用传代4-8代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IL-6、TNF及LPS,以3H-TdR掺入为指标,观察到上述三种细胞因子刺激系膜细胞DNA合成的作用完全被大黄素血清所抑制,而且大黄素抑制LPS刺激系膜细胞引起的IL-6过多产生。可以看出,大黄素对系膜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双重性的,既可以直接拮抗IL-6对系膜细胞的刺激作用,也可以通过减少系膜细胞自身IL-6的分泌而起作用,所以在肾小球系膜增生病变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4]。

    作者:李智军;魏连波;吕瑞和;马志刚;罗仁;陈宝田;贺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二甲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前病变TGF-βⅡR的表达及中药的调节

    目的:研究二甲基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癌前病变肝组织TGF-βⅡR的表达及中药的调节作用。方法:以DMN诱导大鼠肝硬化、肝癌前病变模型,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肝组织TGF-βⅡR的表达和分布。结果:DMN腹腔给药18周,致肝硬化、肝癌前病变大鼠模型,表现为血清γ-GT、AFP的增高,肝细胞异常增生,肝组织TGF-βⅡR的表达显著降低;人参鳖甲煎丸可有效阻止或延缓肝硬化及肝细胞的异型增生。结论:人参鳖甲煎丸预防肝组织癌变的机理可能是诱导肝细胞表达TGF-βⅡR,从而抑制异型肝细胞增殖。

    作者:王奕;季光;王育群;张玮;邢练军;董桂红;王雨;林淑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