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张红东;邹伟荣

关键词:糖尿病人, 围手术期处理, 多脏器功能衰竭, 非胰岛素依赖型, 血糖控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术后并发症, 应激性溃疡, 现报道如下, 肾功能衰竭, 口服降糖药, 合并糖尿病, 住院时间, 治疗结果, 择期手术, 胃肠手术, 死亡, 水平控制, 手术病人
摘要:从1990年9月~1998年12月我们收治64例合并糖尿病的腹部手术病人,采取了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4例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6岁。急诊手术21例,择期手术43例。胆道手术32例,胃肠手术20例,其他如甲状腺、乳腺、腹股沟手术共12例。糖尿病病史1~20年,平均6.12年。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42例,Ⅰ型(胰岛素依赖型)22例。术前血糖高为30mmol/L,低为8.43mmol/L,平均12.43mmol/L。隐匿型8例;长期使用胰岛素12例,血糖水平控制在7.8~15.6mmol/L;口服降糖药31例,血糖控制在7.6~15.1mmol/L;间断服药者11例,血糖控制在6.82~13.1mmol/L,未治疗者2例。2 治疗结果  住院时间9~45天,平均住院15天。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14.1%,其中切口长期不愈合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应激性溃疡1例,肾功能衰竭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多数病人平稳度过围手术期,1例病人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伴糖尿病,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全胃切除食道空肠“8”型重建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16例全胃切除患者采用食道空肠“8”型重建术。结果:术后随防,长时间2年7个月,短6个月,除1例患者于术后1年2个月死于胃癌广泛转移外,其余15例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未发现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①术后“8”型上环肠袢代胃效果好;②食物在“8”型上环肠袢中以循环分流方式逐渐排空,有利于食物的充分搅拌和消化;③术后无返流性食道炎倾倒综合征、腹泻等后遗症。

    作者:周耀洪;周文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略论中医药与微生态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自本世纪七十年代建立以来,为医学进一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促进了预防和保健医学的发展,呈现出远大的发展前景。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博大精深的丰富内容,其中论及了大量微生态的内容,而且贯穿在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只是局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知能力,这些认识尚很粗浅、模糊,随着当代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在这方面研究的逐渐开展和深入,中医中药与微生态的本质联系正在逐步被揭示出来。1 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中论及了大量的微生态内容1.1 阴阳学说与微生态 中医学认为阴阳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是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因素,阴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贯*阴阳论》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中医把人体健康看成是这种人体阴阳优协调的综合表现,即“阴平阳秘”。若阴阳平衡失调,就会引起各种疾病,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热,阳胜则寒。”在治疗上提出:“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原则。微生态学的研究证实,人体内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微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体内微生物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体,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是人的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或基础之一,一旦这种统一关系被破坏,则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的阴阳学说与微生态学理论有着极其相似之处。1.2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与微生态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观念,这不仅是指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还指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也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天人相应的中医整体观与微生态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微生态学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它参与并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同时对人类的生物性状进行着选择,而人的生命活动也对进入人体的微生物进行着选择,很显然,人和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群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3 正邪理论与微生态 中医学认为人体具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御能力及康复能力,称之为正气,而将一切致病因素称为邪气。正常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邪气不易入侵,《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虚弱,机体抗病防御能力低下,则外邪乘袭,机体无力驱邪外出而发病,《素问*评热病论篇》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中这一正邪交争的理论在微生态系统中得到生动体现。人体内的微生物群保持正常的种类、数量、分布等秩序,就是“正气”,若微生物种群在微生态系统中比例失调,分布异常,人与微生物之间不相应,就是“邪气”,邪气盛则会发病。1.4 脏象学说与微生态 中医的脏腑,是内脏的总称。脏象学说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并结合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外界环境的关系,根据“藏之于内,必现之于外”的理论,重视按照以表知里、以象测脏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微生态学研究发现,人体的皮肤、眼睛、鼻腔、口腔、肺、肠道、阴道等都有许多的微生物存在,当这些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时,这些器官就会发生病理变化,产生相应的外在病理表现。由此可以看出,脏象学说与微生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作者:陈更新;马贵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腹部脂肪抽吸术围术期护理

    我院自1990年~至今共收治腹部脂肪堆积病人135例,均为女性,年龄22~57岁,平均38岁。经脂肪抽吸手术及围术期特殊护理,随访时间3个月至1年,效果满意。1 术前护理1.1 心理护理 对腹部脂肪抽吸患者应主动与病人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给予精神安慰,使其增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对不寐病人做好情志护理。指导他们自我按摩天庭、内关。暑天用温水洗足,春秋冬用冷水濯足,吃一些具有安神、定志作用的食物,如枣、枣仁、莲肉等,取得良好的效果。让他们以佳精神状况,接受手术治疗。1.2 患者准备 腹部脂肪抽吸术必须在全身重要脏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方可施行,同时做好常规化验检查、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测体重、腹围,并作好记录。配合医生完成术前测量、标记和医学照相等工作,按病人身材备好腹带、弹力加压服、无菌负压吸引瓶等。术前1天,手术野常规备皮。由于手术创面大,伤口渗出液多,术前肌注立止血等止血剂,以减少术后伤口渗血。

    作者:江平;顾伟平;黄云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口服液制备工艺改进设想

    口服液是在汤剂、合剂和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制剂。传统上采用煎煮法、浸渍法及渗漉法进行提取,水提醇沉或醇提水沉进行提取液的精制,加入适宜添加剂,采用冷冻静置过滤工艺,制成一种无菌或半无菌液体制剂。下面对几种传统方法提出一些看法,并对改进传统方法作一设想。1 传统制备方法  煎煮法是一种静态沸腾提取法,也是传统的提取方法。中药煎煮液中存在大量鞣质、蛋白、淀粉等大分子以及许多微粒、亚微粒及絮状杂质,它们无药效作用,且煎煮液中基本上是胶体溶液,粘性大,难于用一般的沉降过滤方法将这些无用物质去除。且在煎煮过程中有效成分破坏多,化费工时长,能量消耗大。  水提醇沉工艺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精制方法。然而,有文献报道:中药提取中采用“醇沉”处理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醇沉”处理所除去的成分是否都是无效的杂质;经“醇沉”处理的液体制剂在保存期间容易产生沉淀和粘壁现象,经“醇沉”处理的制剂不如未经“醇沉”处理的制剂疗效全面;经“醇沉”回收乙醇后的药液往往粘性较大;“醇沉”生产周期长及成本高等问题。

    作者:周中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两种不同时间进行胚胎移植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授精后培养48小时和72小时(约为受精后30和54小时)的胚胎进行移植的临床妊娠率观察,探索不同培养时间进行胚胎移植对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对88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的妊娠率进行观察。结果:56例培养48小时进行胚胎移植,15例发展为临床妊娠,妊娠率为26.8%;32例培养72小时进行胚胎移植,12例发展为临床妊娠,妊娠率为37.5%。结论:受精后胚胎培养从48小时延长至72小时进行移植可提高妊娠率。

    作者:徐维海;张俊敏;陈湫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糖尿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从1990年9月~1998年12月我们收治64例合并糖尿病的腹部手术病人,采取了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4例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6岁。急诊手术21例,择期手术43例。胆道手术32例,胃肠手术20例,其他如甲状腺、乳腺、腹股沟手术共12例。糖尿病病史1~20年,平均6.12年。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42例,Ⅰ型(胰岛素依赖型)22例。术前血糖高为30mmol/L,低为8.43mmol/L,平均12.43mmol/L。隐匿型8例;长期使用胰岛素12例,血糖水平控制在7.8~15.6mmol/L;口服降糖药31例,血糖控制在7.6~15.1mmol/L;间断服药者11例,血糖控制在6.82~13.1mmol/L,未治疗者2例。2 治疗结果  住院时间9~45天,平均住院15天。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14.1%,其中切口长期不愈合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应激性溃疡1例,肾功能衰竭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多数病人平稳度过围手术期,1例病人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伴糖尿病,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作者:张红东;邹伟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副肿瘤神经综合征15例误诊分析

    副肿瘤神经综合征又称癌性非转移性神经疾病,是指癌肿的远隔影响累及神经元、髓鞘、肌肉和神经肌肉接头,但病变部位无癌肿转移的证据。此类疾病神经系统的损害之临床表现可见于肿瘤症状出现,故常被误诊为单纯神经系统疾病。现将我们收治的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并经检查确诊为副肿瘤神经综合征15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4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5岁。首发症状和体征:头晕,行走不稳2例;头痛,呕吐1例;两下肢麻木伴无力1例;四肢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8例;四肢无力伴头痛1例;四肢远端麻木1例;四肢远端疼痛1例。1.1 误诊情况 本组患者病初均误诊为原发神经系统疾病,在1~12个月后经B超、胸片、肺CT扫描,纤维支气管镜,细胞学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癌性非转移性神经疾病,详见下表。

    作者:李赵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角膜塑型术在近视治疗中的应用

    我院从1999年5月开始,引进美国视康眼科视光学中心的ok镜片,对49例近视患者进行治疗,并分别进行跟踪观察,现将资料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 近视≤-6.00D患者49例,共95眼。年龄10~30岁,平均15岁,其中男23例,45眼,女26例,50眼;治疗前屈光度≤-3.00D者33眼,占34.74%,-3.00D~-6.00D者共62眼,占65.26%;散光度≤-2.00D。病例选择标准 ①年龄7~30岁者;②近视度数≤-6.00D;③散光度<1/2近视度数;④角膜曲率在+40.00~+48.00D之间;⑤能忍受接触镜,眼部无疾病。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屈光度,角膜曲率及角膜横径,由美国视康眼科视光学中心设计并制作第三代角膜矫形镜片,患者每晚配戴10~12小时,晨起摘下,配戴后第2天戴镜复查;以后1周、2周、1个月复查,再后每月复查1次,4个月后定期复查。复查内容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情况、镜片清洁程度以及是否存在镜片变形及破损等。

    作者:许国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

    持续植物状态(Persisitent Vagetative Stata. PVS)是一种多种原因引起的特殊意识状态,又称醒状昏迷或睁眼昏迷,是昏迷的一种特殊型[1]。引起PVS的原因有:严重的脑外伤、药物中毒、脑血管疾病、脑炎、CO中毒、自缢等严重缺血缺氧性脑病。在众多的病因中,以严重脑外伤常见。我院于1995年4月~2000年3月共收治因脑外伤引起的PVS病人26例,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8~69岁,平均38岁。硬膜外血肿伴脑疝形成术后3例,硬膜下血肿术后4例,广泛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术后7例,脑干损伤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3例。病程34~146天,平均71天。  诊断标准:①恢复睡眠—觉醒周期;②自动保持血压和呼吸规整;③缺乏孤立性局部运动反应;④不能发言,不能遵嘱;⑤缺乏持续性视觉追物活动;⑥大、小便失禁;⑦持续植物状态达1月以上。

    作者:卜文良;徐妙娣;张厚泰;叶碎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板兰根冲剂致药疹1例

    1 病例介绍  患者冯某,男,18岁,入院前4天因自觉咽喉疼痛,遂自服“板兰根冲剂(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生产)2包。因药后症状未缓解,也未再服用。入院前1日在腹部出现红色细小斑丘疹,微痒,未予重视。夜间皮疹逐渐增多,泛发全身,尤以面部、胸腹部为多,自觉瘙痒,伴见口苦咽痛,便干尿黄,纳差,眠差,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于1998年9月26日入院。查体:神差懒言,咽部充血(),心肺无异常。T:37.7℃,R:17次/分。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鲜红色斑丘疹,针尖至米粒大小,密集成片,皮疹尤以面部、胸腹部为多,皮温高。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15.4×109/L,中性36%,淋巴64%。入院后中医诊断:中药毒(火毒炽盛型);西医诊断:药疹(麻疹或猩红热样型)。治疗原则: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方选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芩、黄连、黄柏各15g,赤芍、丹皮、焦栀各10g,蝉蜕12g,紫荆皮、大力子、薄荷各15g,甘草3g。1日1剂,煎汁分3次服,共3剂。同时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200mg,病毒唑,维生素C;口服扑尔敏,每次4mg,1日新近发现特非那丁与阿斯咪唑等药物均可阻断心肌中的钾离子通道,导致心室复极化延迟,使心律失常,心电图示Q-T间期延长,临床上称为尖端扭转性室速,也可能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死。晚近发现“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息斯敏等药物的这种副作用是否与基因突变有关?抑或与用药剂量有关?(近有关方面将阿斯咪唑的日用剂量减为3mg,认为可策安全。诸多凝点尚在观察研讨中,应予密切关注。并见此类药物在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西咪替丁与奎尼丁等伍用时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必须规避风险。  临床上PAR的免疫治疗多采取变应原特异性的疗法,容易引起难以预料的过敏反应,应多注意安全。同时也常用外源性因子或中、西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亦即非特异性免疫治疗,中医学在这方面已开发了广阔的前景,但有待于在药性、剂量、药效机制与不良反应等方面继续深入进行有关的基础与临床上的科研,创造一个较完整,规范的治疗体系。

    作者:吴波;万慧颖;艾儒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参麦注射液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近年来,参麦注射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为评价其在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和/或呼吸衰竭病人的疗效,我们对其进行临床观察。1 临床资料  选择1998年1月~2000年1月间收治的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和/或呼吸衰竭患者55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岁。对照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60岁。治疗组心功能Ⅲ级21例,Ⅳ级11例,Ⅰ型呼吸衰竭12例,Ⅱ型呼吸衰竭20例。对照组心功能Ⅲ级17例,Ⅳ级6例,Ⅰ型呼吸衰竭8例,Ⅱ型呼吸衰竭15例。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抗感染、吸氧、支气管解痉、呼吸兴奋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治疗等。治疗组再加用参麦注射液(杭州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0ml加入液体静滴,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3 治疗结果3.1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差(Δ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ΔPaO2),平均治疗时间(从治疗至有效或显效加PaO2和/或PaCO2恢复正常的时间)。3.2 心衰疗效标准 按照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显效:心功能改善分级提高Ⅱ级;有效:心功能改善分级提高Ⅰ级;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作者:包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土大黄饮

    土大黄根150g,鲜茅根100g,淮山药20g。先用温水浸泡30分钟,再加文火煎40分钟,得煎液200ml,再煎1次,将2次药液混合加入红糖30g,早晚分服,15日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间隔2~3个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

    我院自1998年6月起应用丁咯地尔(商品名麦道可兰)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42~70岁,平均58岁。均有眩晕,视物旋转或自身倾倒感、恶心、呕吐,部分病例伴有耳鸣、眼震、复视、肢体麻木等。Romberg征阳性,卧位转换体位或坐位将头颈过度转动或前后伸屈试验引起不同程度眩晕。有高血压病史12例,高脂血症15例。头颅彩色多普勒(TCD)均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5例颈椎摄片示颈椎椎体肥大、骨质增生或弯曲度改变,头颅CT或MRI均正常。2 治疗方法  盐酸丁咯地尔150~200mg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7天为1疗程。均单一使用丁咯地尔治疗。绝大多数无不良反应,仅1例因滴速较快出现头晕、心悸,减慢滴速后上述症状消失。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后第3天旋转性眩晕消失,但有晃动感,第7天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第3天仅有轻微旋转感头晕,第7天走路欠稳妥。无效:第3天眩晕无减轻,第7天不能起床走路。

    作者:吴惠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和胃降逆汤治疗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中男16例,女5例。肺癌10例,肝癌4例,胃癌4例,乳腺癌2例,肠癌1例。年龄27~78岁,60岁以下5例,60~78岁16例。均经CT、病检确诊,其中5例为术后化疗。化疗方案均由上海、蚌埠等肿瘤医院制定,药物选用顺铂、氟脲嘧啶、丝裂霉素、足叶乙甙等,每月连用3天为1疗程,1个月后重复1次,连用3个疗程。化疗前查肝肾功、白细胞基本正常。2 治疗方法  代赭石60g,姜半夏10g,苏梗15g,炒白术12g,炒黄芩、川贝各10g。肝癌加白芍18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化疗前1小时服头汁,化疗后半小时服2汁,连用5天。3 治疗结果  21例中有13例在化疗前用灭吐灵后仍然恶心呕吐、心烦意乱,难以耐受而改用中药,8例于第1次化疗即服此方。服此方后均能继续化疗,虽有少许不适,但无明显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食欲尚好。4 体 会  联合化疗是当前治疗各种肿瘤的有效方法。随着各种化疗方案的不断推出,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越来越严重地损害机体的各种功能,特别是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严重,轻则食欲不振,上腹不适,重则恶心、呕吐,造成水、电解质的紊乱,严重影响治疗的连续性,甚者中途停止。目前的减毒药有的价格昂贵,有的疗效不佳,因此探讨中医方法甚为必要。方中代赭石重用降逆止呕;姜半夏下气散结止吐,宽中消痞;苏梗和胃降气,宽胸利膈;白术配黄芩借朱丹溪治胎热不安所致恶心、呕吐意,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性刺激;公英在《本草衍义补遗》中即记载有“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之效。故该方能有效的减轻胃肠道反应,为化疗的正常进行奠定基础。

    作者:杨承先;杨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茵栀黄静脉滴注过敏1例报告

    茵栀黄静脉滴注引起过敏报道较少,现将我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58岁,因全身皮肤黄染,小便深黄,上腹部胀1周,于2000年3月25日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检:T37.2°,脉搏60次/分,血压18/11kPa,巩膜黄染,全身皮肤黄染,腹平软,剑突下有压痛,肝肋下2cm,质中,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诊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216μmol/L、直接胆红素87.2μmol/L、谷丙转氨酶272IU/L、白蛋白42g/L球蛋白22g/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甲胎蛋白<20ng/ml。B超检查:肝右叶斜径16.2cm,肝区回声粗糙不均,肝静脉清晰,走向自然,无挤压征象,门静脉内径1.4cm,胆囊7.8cm×4.1cm,囊壁毛糙增厚,胆囊暗区透声性差,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总管内径1.0cm,管腔内未见异常回声。初步诊断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后确诊为胰腺癌转院治疗)。采取护肝、退黄等措施治疗。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1、护肝片,并以茵栀黄(武进制药厂,ZZ-4717)注射液20ml稀释于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药第4天,滴入茵栀黄稀释液150ml左右时,患者全身搔痒、荨麻疹伴胸闷不适。考虑是茵栀黄过敏,随即停止茵栀黄滴入,给地塞米松针5mg静脉推注,扑尔敏针10mg肌肉注射等处理,患者荨麻疹、搔痒、胸闷得到缓解。

    作者:谭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诊断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消化道运动障碍性疾病研究的深入,食管运动功能紊乱性疾病日益受到重视,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对本病的研究、认识正逐渐深入。本文对GERD的中西医诊断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灼感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1]。它包括:①反流异常(Reflux disorder),亦称症状性反流,即用客观方法证实有异常的反流并引起反流症状,但未见组织学改变;②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t,RE)即由异常反流所致的食管炎性组织改变;③由异常反流或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并发症[2],如食管狭窄、出血与穿孔、Barrett食管、上食管反流所致的咽炎、喉炎、吸入性肺炎。  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检验方法很多,但阳性率不一,客观准确的诊断反流的方法尚未普及,不典型者常常被漏诊、误诊[3]。因此进一步探索GERD的中、西医诊断尤其是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认识将十分必要。

    作者:张光明;庞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母乳喂养若干问题浅谈及护理对策

    我们总结近6年的工作经验,并对周围医院进行调查后,发现在现阶段母乳喂养工作中,存在影响母乳喂养的质量问题,现浅谈如下。1 母亲缺乏喂养信心1.1 母婴配合不佳使产妇缺乏喂养信心 ①母方原因主要是乳头条件差,使婴儿含接困难,不能引起吸吮反射。这时,工作人员要耐心帮助其喂养,试行不同的喂养体位,使婴儿含接更容易。母亲与婴儿要进行充分的皮肤接触,促进母婴间的亲和力。同时,可用手指牵拉乳头,用一次性注射器倒转针栓牵拉乳头,改善乳头凹陷情况。如果婴儿在出生1周后,尚不能做到有效吸吮,可直接挤奶,滴到婴儿口中,增加婴儿摄入量,使母亲与婴儿增加信心。②婴儿方的原因主要是因患病或产伤引起不适,导致吸吮困难。对患病婴儿,应当积极治疗,排除病因,对产伤婴儿应合理选择哺乳姿势,防止压迫局部引起疼痛。

    作者:吴立萍;朱梅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老年人摔倒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老年人的摔倒发生率,笔者认为应对老年人进行摔倒的原因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1 临床资料  从1995年10月~1999年10月因摔倒而住本院的老年人56例,其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60~85岁。本次调查的老年病人中因摔倒致骨折26例,脑震荡8例,硬膜外血肿5例,头皮血肿8例,皮肤软组织挫伤6例,肾挫伤2例,脾破裂1例。2 摔倒的原因分析2.1 生理因素 老年人因机体逐渐衰老,可造成生理性的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同时由于自身感知和外部信息的中枢过程减慢,平衡能力下降及听力的障碍等原因,容易发生意外的绊倒或滑倒。另外骨关节的退行性变化,造成关节僵硬,容易造成运动障碍而摔倒。生理性摔倒常见于运动中,如行走时。2.2 病理性因素 老年人由于身体抵抗力逐渐减弱,患慢性病的频度和严重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出现共济失调或步态不稳以及体位性低血压等导致发作性眩晕而摔倒。2.3 药物因素 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容易发生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安眠药、镇静剂者易发生嗜睡、头晕而摔倒;长期使用降压药、降糖药等可诱发头晕或低血糖而发生摔倒。2.4 环境及劳动因素 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冬季主寒,寒性凝滞,寒客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不通。寒性收引,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中医认为,劳力过度而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素问*举痛论》所说的“劳则气耗”,即指此而言”。3 护理干预3.1 医院内的护理干预 ①疾病方面的护理干预:护士要利用一切机会对老年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宣教,让老年人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及转归情况。教会病人识别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及低血糖而出现的头昏、乏力等症状及自行处理的方法。使病人学会“三步式”起床方式,即早晨醒来先在床上静卧几分钟,再坐靠床几分钟,后再下床。同时向病人宣传保持二便通畅的意义。②用药的护理干预:护士应教会老年人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指导老年人按时、按量正规用药。对门、急诊的老年病人应进行耐心细致的用药知识宣教。3.2 社区护理干预 社区护理干预主要采取老年人保健知识讲座、咨询、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定期身体检查等形式帮助老年人调整心理状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走出健康误区。①心理干预:对仍有不服老的心理,应进行心理疏导。②环境设施的干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尽量布局合理,设施要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同时根据季节不同调节居室温湿度。③老年人运动的护理干预:一般可选择散步、慢跑、跳舞、太极拳、剑术等方式。应注意节奏不宜过快、幅度不宜过大,以能耐受为度。同时应注意运动后不能马上坐卧休息,应放松一段时间,使心跳、呼吸逐渐恢复平衡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清晨锻炼时间不宜过早,因太早大气压低,污染的空气尚未上升,易造成人体缺氧,故应在早晨7~9点时间内锻炼为宜。

    作者:刘爱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草药对系膜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以来,对系膜细胞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中草药对系膜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大黄、雷公藤、黄芪有较明显的作用。1 大黄的研究  大黄可降低血BUN,减少蛋白尿,在临床治疗慢性肾衰具有一定疗效。研究表明,大黄蒽醌和大黄酸蒽酮葡萄糖甙加入培养液中,直接抑制系膜细胞生长,含大黄衍生物的血清也明显抑制系膜细胞蛋白质和DNA的合成,并且不受促肾因子的影响[1]。大黄蒽醌类在体内代谢后可转化为大黄素,大黄素能抑制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系膜细胞c-myc原癌基因mRNA的高表达,并能使在S期中系膜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基因表达明显降低,从而抑制系膜细胞的细胞增殖[2,3]。  各种研究表明,许多因素(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基质成分等)参与系膜细胞增殖的调节,同时彼此之间还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如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及LPS均能刺激系膜细胞增殖,而TNF和LPS又能刺激肾系膜细胞分泌IL-6[4]。大黄是否对细胞因子有作用呢?有人采用3H-TdR掺入技术,发现复方大黄注射液能抑制内毒素诱导系膜细胞分泌作用于肾组织细胞的细胞因子(IL-1、IL-6、TNFα),而起到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减轻与延缓肾小球硬化的作用[5]。继而有人选用传代4-8代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IL-6、TNF及LPS,以3H-TdR掺入为指标,观察到上述三种细胞因子刺激系膜细胞DNA合成的作用完全被大黄素血清所抑制,而且大黄素抑制LPS刺激系膜细胞引起的IL-6过多产生。可以看出,大黄素对系膜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双重性的,既可以直接拮抗IL-6对系膜细胞的刺激作用,也可以通过减少系膜细胞自身IL-6的分泌而起作用,所以在肾小球系膜增生病变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4]。

    作者:李智军;魏连波;吕瑞和;马志刚;罗仁;陈宝田;贺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可吸收线张力带加韧带修补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我院自1995年6月以来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三级损伤)[1]中应用可吸收线张力带加喙锁韧带修补法,共治疗14例,疗效较为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9~58岁。均为急性损伤,肩锁关节完全脱位(三级损伤),6例伴有锁骨外侧小骨片撕脱。车祸伤12例,坠落伤2例。合并外伤性脾破裂2例,踝关节骨折3例。伤后1周内手术8例,8~14天手术4例,15~18天手术2例。2 治疗方法  11例臂丛阻滞麻醉,3例合并踝关节骨折因同期手术选用全麻。取仰卧位,肩后垫枕略抬高,头转向健侧。肩峰后2cm起沿肩峰及锁骨外侧端向前内越过喙突后向下弯转,切口长6~8cm;显露肩峰、肩锁关节、锁骨外侧段和喙突及喙锁韧带。清除关节内损伤的游离组织,喙突由外向内横行钻孔,喙锁韧带锁骨附着处两侧自上向下钻孔,孔内置入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爱惜康1#紫色微荠可吸收线,暂不打结;距关节面约1cm的锁骨处作前后方向钻孔,用可吸收线贯穿;肩峰外向内钻入2~2.5mm克氏针1枚,针尖在直视下位于关节面中央;然后将锁骨下压,肘部上抬,使肩锁关节解剖复位,克氏针继向锁骨内钻入5~6cm;拉紧喙突和锁骨间预置可吸收线打结。而后将另一可吸收线成“8”字绕于克氏针尾部,“8”字交叉位于肩锁关节上方,拉紧打结;剪去克氏针在骨外多余部分,尾端折弯,埋于皮下。将喙锁韧带缝合修复,如喙锁韧带破损严重可将喙肩韧带于肩峰附着处切下内移缝合替代修补喙锁韧带;缝合修复关节囊和肩锁韧带,缝合锁骨外侧骨膜,斜方肌和三角肌的边缘在肩锁关节前方重叠褥式缝合加强,缝合皮肤切口。术后10~15天拆线,前臂悬吊3周,3周后开始功能锻练;术后8周拔除克氏针,并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作者:田来;吕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