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焕健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Hyperthroidism,以下简称甲亢)并发肝损害临床上报道甚少,笔者于1995年1月~1998年8月对111例确诊的甲亢住院患者进行观察,发现15例有肝损害表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7例,女8例,年龄24~61岁,平均44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乏力、上腹不适。恶心6例,呕吐1例,肝肿大7例。肝功能:ALT>45u/L 10例,>90u/L 5例。诊断标准 符合文献甲亢诊断标准,既往无肝炎史,近期无输血史,入院ALT>45u/L,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查阴性,无肝病史,无服用肝损害药物史。2 治疗与转归ALT<90u/L者,只治疗原发病;ALT>90u/L者,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每天加用强力宁注射液80ml静脉滴注。20天后复查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缓解。3 体 会甲亢所致肝损害的机理至今尚未阐明,其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主要为乏力、上腹不适,未见黄疸出现。肝功能主要表现为ALT升高。经治疗肝功能随着甲亢病情好转而改善,不需要特殊治疗。对肝损害较重者,适当护肝仍有必要。本文中5例肝功能损害比较重者,给予强力宁护肝,疗效也较好。今后在诊治甲亢过程中应注意肝功能检查,必要时给予护肝治疗。
作者:徐忠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直肠癌是常见的下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率约占各种恶性肿瘤的9%左右。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2~3∶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所见且预后较差,约2/3病人病变位于直肠壶腹部,80%直肠指诊可触及。临床表现随病情进展表现为排便不适、粘液血便、慢性腹泻、大便变形变细、甚至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症状。由于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且无明显全身症状,误诊率较高,现将我院1995年3月~1998年3月收治的直肠癌误诊病例21例分析如下。
作者:沈福兴;许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2年以来,临安市建立儿童死亡报告制度,较系统地进行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为了降低儿童死亡率,了解本市的儿童死亡原因,笔者将1992年~1999年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 从1992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通过全市儿童保健网每月上报儿童死亡报告卡,由市妇幼保健院负责死亡报告的业务管理。为防遗漏,市妇幼保健院每年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一次死亡漏报调查,与当地防疫、乡政府、公安部门进行有关资料核实,并逐村逐户调查复核。1.2 方 法 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进行死因分类。将我市8年的儿童死亡资料分成0岁(其中含新生儿)与1~4岁两个组别,计算出死因顺位和各因素与儿童死亡的关系。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计算器,计算与其相关的相对数,死因顺位、死亡率等。
作者:沈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自1993~1999年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26~63岁,平均43岁。全部符合1992年6月中华肾脏病学会黄山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作者:李强;陈娟;林国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采用针刺腰痛穴治疗急性腰肌扭伤5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2例,女18例,年龄20~85岁,病程1~10天。均无腰椎器质性病变。2 治疗方法患者取站位,双手平放桌面上(手背朝上),选准腰痛穴(手背腕横纹上2寸处,拇指与食指及次指与小指之间),向内45度进针。根据病人体质虚弱,病情轻重,时间长短进行不同程度捻、转、提、插,达到较强的酸、胀、麻、重等感觉,行针30秒。嘱患者左右前后摆动腰部或医者、家属帮助活动腰部。2分钟后再行针30秒后即可。左侧腰扭伤针刺右侧腰痛穴,右侧腰扭伤针刺左侧腰痛穴。
作者:金洪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有人发现西药实际上也和中药一样,具有“寒热温凉”等中药的药性[1],笔者也有同感。下面就三个方面来谈谈抗抑郁药的“寒热”药性。1 抗抑郁药对生物胺的作用有研究证明寒证时中枢、内脏、尿内5-НТ含量增多,儿茶酚胺(CAs)降低或变化不大;热证时则相反[2]。呈现寒象的阳虚者,尿中儿茶酚胺的排出量降低,阴虚虚热者则增高[3]。因此可以认为;主要对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起作用的抗抑郁药为“热性药”;主要对5-羟色胺(5-НТ)起作用的抗抑郁药为“寒性药”。另外因为抗胆碱能药作用于人体后,表现出口干、口苦、便秘、心悸、多汗等热象,因此也可以认为有很强的抗胆碱能作用的抗抑郁药为“热性药”。这样就可根据某种抗抑郁药对NE、DA、5-НТ及胆碱能的作用强弱来估计其药性,表1示抗抑郁剂对生物胺的作用[4]及药性估计。
作者:施和勋;傅文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眼外伤性前房积血,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继发青光眼、角膜感染等并发症而致失明。自1997~1999年以中药为主治疗本病68例,疗效较好,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68例均为单眼外伤,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12~67岁。积血时间短3小时,前房积血的液平面达1/2以下者25例,1/2以上者43例,积血鲜红而无血凝块者43例,积血紫黑色而有血凝块18例,眼压<4.0kPa58例,>4.0kPa10例。1.2 证 型 血热型50例,出血鲜红,目胀而赤,视物模糊,并有继续出血之倾向,伴有口干,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血瘀型18例,且胀而刺痛,出血紫黑有凝血块,部分患者眼压升高,舌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作者:程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研制息热静口服液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佳,无副作用,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处 方 羚羊角40g,鲜鱼腥草3000g,制成1000ml口服液。1.2 制备工艺 取鱼腥草(新鲜)切段,加水,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蒸馏液,再重蒸馏,收集蒸馏液备用。取羚羊角粉碎成细粉,热压水解1.5小时,滤过,滤液浓缩,加入鱼腥草蒸馏液,加水至1000ml,滤过,灌装,灭菌,即得。1.3 质量标准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澄明液体,气微香,味淡。鉴别:①取本品适量,点于滤纸上,喷茚三酮试液,105℃加热数分钟,显淡紫色。②取本品10ml,用乙醚10ml振摇提取,取乙醚提取液挥干,残渣加新制香草醛硫酸试液3~4滴,即显紫色。检查:①pH值,应为5.0~6.5。②其他,应符合《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附录合剂项下的有关规定。
作者:徐善超;吴鸣;徐其平;石桂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复方丹参滴丸普遍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我院自1998年9月以来,将其用于治疗慢性肝病,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共60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5次传染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25例,女5例,年龄23~65岁,平均38岁。对照组男24例,女6例,年龄25~61岁,平均36岁。两组病情见表1。
作者:姜海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81年~1998年采用单肢悬吊牵引、栅栏式夹板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股骨干骨折9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96例,男54例,女42例。骨折类型:横断型45例,螺旋型34例,青枝型17例。骨折部位:股骨中上段18例,中段63例,中下段15例。致伤原因:车祸17例,坠落伤57例,产伤16例,病理性骨折6例,其中复合伤2例,伴有吸入型肺炎4例,硬肿症5例。
作者:王松克;林立;徐振;贺亚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近代以该方化裁治疗胆囊炎、胰腺炎已屡有报道。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细菌性痢疾等胃肠疾病亦收到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1 胆汁返流性胃炎 王某,女,43岁,1998年5月6日初诊。患者因情志不遂于8个月前始感胃脘胀痛,纳食减少,口干口苦,经常吐出胆汁样的胃内容物,大便干结、2~3天1次。经服吗丁啉、雷尼替丁等治疗,病情未见改善。症见胃痛拒按,舌质尖边红,舌苔薄黄,脉弦滑。胃镜检查:胃粘膜黄染,幽门口有胆汁返流,胃粘膜组织学检查为浅表性胃炎。证属肝胆郁热,横逆犯胃。治宜疏肝利胆,通腑和胃,方选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黄芩、枳实、制半夏、白芍、青皮、陈皮、黑山栀各10g,大黄、丹皮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症状明显好转,守方治疗1个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粘液色澄清,幽门口胆汁返流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作者:刘桂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观察了硫喷妥钠全麻诱导下眼球结膜的改变并与异丙酚进行比较。1 临床资料全组150例中男性80例,女性70例,年龄18~76岁,均为ASAⅠ-Ⅲ级择期,急诊脑、胸、普外、妇产科及其他科手术病人。两组病人年龄、身高、体重无显著性差异。2 治疗方法入室后将病人随机分成硫喷妥钠组(n=75)和异丙酚组(n=75)。术前半小时肌注鲁米那钠针2mg/kg,阿托品针0.01~0.02mg/kg。麻醉诱导时硫喷妥钠组予安定20mg+芬太尼0.2mg+硫喷妥钠5mg/kg+琥珀胆碱1~2mg/kg。异丙酚组予安定20mg+芬太尼0.2mg+异丙酚2mg/kg+琥珀胆碱1~2mg/kg。两组病人均经口气管插管,以氨氟醚或异氟醚吸入和非去极化肌松药维持麻醉,术中机械呼吸通气,监测心电、血压、脉搏、SPO2,有的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及PetCO2情况。术中观察注药后眼球结膜的改变,同时也观察其他反应的发生。
作者:陈增银;潘聪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85年1月~1999年6月,采用黛蛤散随证加减治疗临床各类咳嗽89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96例均系门诊病人,男490例,女406例,年龄10~76岁,病程0.5~50天。按中医辨证属风热型者250例(占28%),风寒型者230例(占25%),内伤咳嗽者416例(占47%)。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2 治疗方法以黛蛤散(青黛、蛤壳)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外感咳嗽偏风寒者,加止嗽散;偏风热者,加桑菊饮;内伤咳嗽,肝火犯肺,干咳无痰者,加桑白皮、地骨皮等;咳嗽痰多夹湿者,加二陈汤;肺阴亏耗者,加沙参麦冬汤;咳嗽痰多色白者,加三子养亲汤。3天为1个疗程,长6个疗程。
作者:章又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消痔灵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内痔或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对痔核有明显硬化萎缩作用,特别对内痔出血的止血效果显著,一般注射后24小时内即显效。笔者治疗千例内痔患者,体会如下。1 注射方法按照注射要求,消痔灵注射液治疗内痔,需分四步进行,即上自内痔以上的直肠上动脉区洞状静脉起始部,下至内痔的低部位,深达内痔区粘膜下层,浅为粘膜固有层,需在局麻或骶麻下进行。我们对住院病人按上述治疗,确可达萎缩内痔之目的,但对门诊病人该法似过于复杂。我们根据简便实用的原则,将消痔灵注射液与利多卡因配伍,在肛门镜下作直接注射,虽然内痔萎缩的程度逊于四步法,但同样能完善止血,部分混合痔也能内缩变小。
作者:吴厚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从1996~1999年运用臂丛麻醉局部松解+痛点注射治疗冻结肩5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冻结肩患者男18例,女32例,年龄37~64岁。上举受限16例,旋转受限11例,右伸受限8例,混合型15例。发病时间到接受治疗时间40天~2年。2 治疗方法用1.73%碳酸利多卡因10ml+注射用水10ml行肌间沟麻醉,麻醉满意后,然后行肩关节松解术,使肩关节尽量达到正常活动范围。30min至1h待麻醉消退,检查局部是否有压痛点,并用当归针2ml、草乌针2ml痛点注射,每日1次,连用1周(为1个疗程)并指导行肩关节功能锻炼。上举受限:壁虎爬墙法;旋转受限:划圆圈法;后伸受限:用后伸拉力法。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作者:胡前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从1993年开始应用小切口开槽式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7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7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1岁,男20例,女7例。临床表现:全组病例均有腰部痛及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11例,3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需卧床2例,全组病例均有下肢感觉异常,拇伸肌、小腿三头肌肌力下降,股四头肌萎缩3例。部位及病理类型:L3~4、L4~5突出10例,L4~5、L5~S1突出14例,L3~4、L4~5、L5~S1突出3例,其中中央型3例,侧方型24例。病理类型:突出17例,脱出8例,游离2例。中央管狭窄5例,侧隐窝狭窄10例,其中伴神经根管狭窄3例。均采用小切口开槽式椎间盘摘除。
作者:杨益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患者治疗前均行输卵管造影或输卵管通液试验3次以上,证实为输卵管阻塞或积水,且婚后2年以上未孕,其它方面检查正常,配偶检查亦正常者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者。60例中原发不孕32例,继发不孕28例,年龄26~41岁,不孕时间2~10年。有盆腔炎或附件炎病史28例,人流刮宫史27例,结核病史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宫外孕史2例。
作者:韩丽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儿科自1997年1月始应用日本国长野县埴科郡研制的米雅利桑爱儿A颗粒,治疗56例婴幼儿腹泻,现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来自我院1997年8月~10月婴幼儿腹泻患儿(5例明确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除外),诊断依据及病程分类参照1992年10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56例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均为3岁以下,<6个月20例,~1岁28例,~3岁8例。腹泻病程:<3日20例,~7日22例,~14日5例,~2个月8例,>2个月1例。按病程分类:急性腹泻47例(83.9%),迁延性腹泻8例,慢性腹泻1例。大便次数4~7次/日36例(64.2%),~10次/日18例(32.1%),>10次/日2例(3.7%)。大便性状以稀糊便为主27例(48.2%),水样便13例(23.2%),蛋花样便10例(17.9%),粘液便4例(7.1%),粘冻便2例(3.7%)。临床表现除腹泻外,发热18例(32.1%),呕吐20例(35.7%)。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示有白细胞和/或红细胞35例,其中WBC大于10只/HP 13例,大便培养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5例。
作者:吴静;樊慧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肛肠科自1999年采用长效局麻止痛剂——复方薄荷脑注射液用于肛肠病术后切口镇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90例,治疗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4~72岁,平均40岁。病程7天~40年,平均12年。对照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8~68岁,年均39岁。病程3天~35年,平均10年。两组病种与术式见表1。
作者:徐国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缓慢性心律失常一般是指冲动起源失常的过缓性心律和异位心律以及冲动传导功能障碍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或窦房阻滞(SA—B)等,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引起主要脏器供血不足,临床表现轻则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或短暂性昏蒙,甚至晕厥,但很少发生猝死。中医对此类病症,常归之于眩晕、心悸怔忡和诸阴阳厥脱等范畴,在脉象方面以迟、结脉为主或代、促、细弱等脉相杂。本病的发生多由于自身阳气虚弱,阴寒内盛或气虚血寒或兼痰瘀阻滞等,以虚为本,气虚、阳虚为常见。从脏腑辨证角度看,主要责之于心脾肾,但以心肾阳气虚弱为关键。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大多根据中医传统方法,本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精神,以其病因抑或病理机制为立法依据,所以临床上对本病症的中医辨证以心气(阳)不足,气阴两虚、心肾阳虚、阳虚欲脱、痰浊内阻、心脉瘀滞等证型为常见。
作者:郑源庞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