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文华;钟丽英
肾小球肾炎大多属中医“水肿”范畴,其病因病机与湿热、风邪至关密切。急性肾炎属湿热类型者非少见。近年来我们观察了45例慢性肾炎患者,与湿热有关者达 25例,这是否与湿性腻滞、致病缠绵有关。因此,进一步阐明湿热病邪的致病和演变机理,对防治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有现实意义。1 湿热伤表,阻遏肺气,通调失司 湿热之邪以脾胃受病居多,从表卫侵袭者间或有之,故薛生白有“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的论述。章虚谷注释道:“是湿随风寒而伤表,郁其阳而变热,如仲景条内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是也。”《湿热论》是指广义湿热为病立论,其审因论治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肾炎湿热病机。但湿热之邪伤表郁而化热,只有少数病员引起肾炎,主要取决于机体自身的虚损情况。据临床所见,就表邪受病而言,主要与肺气不足有关,当肺卫功能失调,湿热之邪乘虚而入,阻遏肺气,造成肺之通调水道的功能障碍,以致发生水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宣升肺气,调理肺卫功能,于病机颇为合拍,故临床用于湿热伤表所致的急性肾炎每每获效。
作者:缪平;徐佩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近三年加用利福平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效果显著,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选择经临床观察和大便培养确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130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70例,女60例,年龄10个月~12岁,平均3岁。将逢单日初诊的病例列为治疗组,共62例;逢双日初诊者列为对照组,共68例。两组治疗前病程、体温、大便次数、临床类型及用药情况等资料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作者:毛梅仙;徐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于1997年开始开展硬膜外分娩镇痛术,现将有关情况作一总结,供临床参考。1 临床资料和方法 选择单胎、头位、足月姓娠,健康初产妇,经产科医师评估能顺利阴道分娩,近期硬膜外分娩镇痛者30例为镇痛组,年龄22~30岁,平均25岁。设同期初产妇30例作对照组。镇痛组硬膜外腔局麻药物为0.125%布比卡因,内含芬太尼3μg/ml。方法:于产妇进入第一产程活跃期(宫口开2~3cm)后,常规硬膜外腔(L2~4)间隙穿刺,向头端置管3cm,注试验量3~5ml,确认导管在硬膜外腔后,用微量泵持续注射局麻药4~8ml/h,维持平面于T10以下,宫口开全后停止硬膜外腔给药或减量至2~4ml/h。对照组采取自然分娩。
作者:吕琦;蒋学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1997年以来,收治药疹患者52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52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男28例,女24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2天~2个月,平均9天。其中荨麻疹型25例,固定红斑型6例,湿疹型13例,猩红样型3例,水泡型3例,剥脱性皮炎型2例。化学性药品所致37例,口服其他药物所致15例。分别为:静脉滴注妥布霉素针9例,氨苄青霉素针8例,头孢噻肟钠针5例,氧氟沙星针3例。口服正清风痛宁片7例,别嘌呤醇片4 例,阿莫灵胶囊3例,卡马西林片2例,柳氮磺吡啶片2例,他巴唑片1例,八正合剂1例。肌肉注射蜂毒注射液2例。外用麝香止痛膏3例,治伤中草药(具体药物不详)2例。均为常规用量。
作者:张小如;章振永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其关键在于“同证同治,异证异治”,即辨证相同,施治则一,辨证不同,施治全异。这也是辨证论治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与西医在临床治病上一大区别,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意义所在。本人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应用此一治法,取得了可喜疗效,现举案如下。1 同病异治1.1 肾阳虚泄泻戴某某,男,58岁,农民,1998年12月18日门诊。患泄泻半年,经西药治疗服多种抗生素无效,服止泻药泄泻止,但泻停后腹胀,过时又泻,遂给中药治疗。视其面无华色,问之每逢五更时大便作泻,泻前自觉小腹作痛,无里急后重感,泻下便质清稀,无臭,自觉腰酸痛、体倦,小腹有冷感,舌质淡,苔薄白。诊脉沉细,尺部尤弱,方选四神丸加减。药用:补骨脂(盐炒)15g,吴萸(醋炒)、叩仁各6g,五味子、赤石脂(布包)、禹余粮、煨姜、炒扁豆各10g,红枣8枚,莲子肉10g,3剂。药后腹痛止,泄泻停。后以上方去赤石脂、禹余粮加参苓白术散,调理半月痊愈。
作者:梅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2000年1月至6月我院对肺炎患儿104例进行血清肌钙蛋白测定,探讨小儿肺炎对心脏的损害,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肺炎患儿104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肺炎诊断标准(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男54例,女50例,年龄0~3岁34例,3~12岁70例。病程:1~7天75例,8~30天24例,1个月以上5例。临床表现:咳嗽98例,气急60例,呼吸困难38例,拒奶14例,发绀14例,鼻煽三凹征36例,胸闷、心慌8例。心脏体征异常18例,表现心动过速18例,心音低钝8例。胸部X线摄片:两下肺纹理增重,点片状阴影45例,一侧肺叶大片状阴影46例,索条状、网状阴影13例。所有入院患儿在住院期间均行心电图检查,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0例,T波改变3例,房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2例,短P-R综合征1例,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左室外膜高电压1例。作肌钙蛋白检测(采用芬兰Aboa Tech Ltd的新一代金标层析法肌钙蛋白I快速诊断试验盒,由专职人员操作),其结果强阳性(30ng/ml)6例,阳性(3ng/ml)16例,弱阳性(1ng/ml)4例,共占25%。
作者:柴鸣雷;姚冬莉;王晓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988年1月~2000年6月,应用闭合手法复位加经皮穿针髓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双骨折5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8~53岁,平均27岁;左侧16例,右侧40例;尺骨远段骨折28例,中段骨折16例,近段骨折12例,其中粉碎性骨折16例;桡骨远段骨折32例,中段骨折16例,近段骨折8例,其中粉碎性骨折24例,伴肱骨骨折6例。病程2小时~ 12天,平均5天。
作者:陈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通过观察18例高血压脑出血,发现出血早期血压显著升高,恢复期血压稳定在较低水平,造成脑部低灌注现象。我们应用葛根素治疗,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18例均系本院住院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43~75岁,平均60岁。入选条件:①既往有高血压史。②CT证实脑内有自发性出血。③经内科保守治疗后进入恢复期。1.2 临床特点均经CT证实,基底节区出血10例,脑叶出血8例;出血量按多田氏计算法计算,<20 ml 7例,20~40 ml 8例,>40 ml 3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中华医学会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标准:其中0~15分12例,16~30分4例,31~45分2例。
作者:王根章;薛艺东;霍爱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7年10月至2000年10月,笔者采用自拟消脂饮治疗单纯肥胖性脂肪肝,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均为成人,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22~65岁,以30~50岁为多,计36例,占80%。病程1~12年。其中伴高ALT 20例,高AST 15例,高TC 16例,高TG 18例。1.2 诊断标准①肥胖标准:体重指数(BMI)>30[1]。②脂肪肝指标:B超显示肝实质回声光点前段致密、增强,呈云雾状改变,深部回声渐减弱,膈肌回声降低,管道结构较模糊,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亦不够满意[2]。肝脏饱满或肿大。③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肥胖性脂肪肝。④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功能或血脂异常。⑤临床表现:无自觉症状或有乏力、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
作者:孙义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1996年5月~1999年5月共收治急性淋菌性盆腔炎39例,其中2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年龄18~32岁,已婚19例,未婚20例,有性乱史25例,丈夫有冶游史1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单号为治疗组20例,双号为对照组19例。 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脓性白带、以及局部刺激症状,妇检发现宫颈举痛、盆腔触痛、附件增厚压痛,血白细胞升高,排除外科疾病。宫颈管内分泌物及后穹隆穿刺涂片和培养找到淋球菌。
作者:庞玉良;刘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庆余救心丸对冠心病患者心肌耗氧量及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41例冠心病患者在舌下含服庆余救心丸前、含服后2 min、5 min、15 min用血液动力学监测系统监测左心室喷血压力(JP)、喷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LDV)以及心肌耗氧量(MVO)。结果:在舌下含服5 min和15 min时,均有EF提高和LD V的降低,而JP在舌下含服2 min时即有降低。MVO在含服后5 min时有明显降低。结论:庆余救心丸能有效地降低冠心病心肌耗氧量,改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作者:冯天元;沈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例资料 李××,男,68岁,方正县天门乡人。主诉恶心、呕吐伴尿少3天入院。该患者4年前患脑梗塞,5天前自感头晕、头痛而就诊于海伦市某医院,给予静滴“脑活素”治疗,3天前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并伴尿量减少,24小时约500~600 ml,双下肢浮肿,当时在该院检查肾功能,称尿素氮升高(数值不详),而来我院门诊求治,门诊以“急性肾功能衰竭”收入我院。
作者:王伟东;白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效、剧毒、残留性强的有机氟杀鼠剂,常造成人蓄中毒。本院1991~1999年共收治氟乙酰胺中毒69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9例中男46例,女23例,年龄2~71岁。就诊时间0.5~8 h。并参照有关中毒程度标准,轻度中毒15例,中度中毒17例,重度中毒37例。1.2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65例,抽搐56例,胸骨后或上腹部疼痛28例,尖叫23例,胸闷、呼吸困难14例,心律失常9例,精神恍惚、乏力8例,发热8例。
作者:兰雄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1998年以来共收弥漫性结肠炎47例,对其中32例左半结肠炎患者采取中西药联合保留灌肠治疗,加上精心护理,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25~72岁,病程3个月~8年。主要以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肛门坠胀不适而来院就诊。肠镜检查见粘膜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表面有炎性分泌物或粘膜粗糙呈颗粒样,部份患者炎性息肉形成。病变部位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病理报告证实为非特异性炎性病变。
作者:孙曼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幼儿急疹是儿科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因其发热期达3~4天,热退后发疹,故早期确诊困难。笔者1994年以来经治该病100例,诊治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2~6个月88例,7~12个月12例。体温38℃~39℃42例,39+℃~40℃58例。伴呕吐、腹泻42例,扁桃体明显红肿80例。体温高而精神食欲均良好68例,伴烦燥、精神不振32例。外周血白细胞增高1例。48例发病初期曾误诊为急性扁桃腺炎2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6例,急性胃肠炎10例。均接受过肌注青霉素、病毒唑或输液等治疗无效而来院治疗。
作者:吴肖妮;卢俊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护理人员对青光眼患者做好出院指导是保障手术成功,主动预防术后并发症以及稳定病情,延缓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现将我院对82例青光眼病人的出院指导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82例中男62例,女20例,年龄10~76岁,手术病人50例,非手术病人32例。2 出院指导内容2.1 心理指导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善于排除各种因素干扰,忌紧张、发怒,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建立良好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作者:江莉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总结探讨临床病例的治疗方案,为今后正确妥善处理和预防浅前房具有重要性。1 临床资料 回顾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浅前房患者共44例(51眼)。其中男11例(15眼),女33例(36眼) ,平均年龄63岁。急性闭角性青光眼13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18眼,慢性单纯性青光眼16眼,继发性青光眼4眼。按Speath分级法[1]将浅前房分为三型。浅前房Ⅰ型40眼,Ⅱ型9眼,Ⅲ型2眼。浅前房形成原因有:引流旺盛21眼,虹膜睫状体炎17眼,脉络膜或睫状体脱离9眼,虹膜色素上皮层未切1眼,晶体悬韧带松驰1眼,原因不明3眼。
作者:李小燕;孙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站于1988~2000年间行女性输卵管绝育术共55320例,其中发现癔病性瘫痪66例,经暗示治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标准:①暗示治疗有效;②无上下运动神经原损害体征,腱反射正常,锥体束征阴性,虽长期瘫痪但无明显的肌萎缩,亦无大小便障碍;③有与神经学检查不符的肢体瘫痪,站立不能或步行不能;④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⑤心理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
作者:陈义珊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全身多关节风湿性疾病,近年来大家开始注意中西医结合诊治RA的问题。作者曾经先后研究过行经期和绝经后RA病人的骨质疏松(O P),注意到RA与OP之间的关系。鉴于RA的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3倍,本工作扩大了样本数,对确诊为RA的70例女性病人测定了骨密度,并进行中医分型,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和RA中枢性OP的早期发现。1 临床资料和方法 按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诊断标准确诊为RA的女性70例,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为34岁,有正常的月经周期,均属早期RA,平均病期为3.66±2.75年。
作者:陈丽华;朱汉民;陈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更年期的心理卫生保健十分重要,现就几个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 心理卫生保健对妇女更年期健康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使得我国国民平均寿命延长,据有关资料表明,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约1.29亿人。中年妇女进入老年妇女的年龄在45~52岁之间,这一时期的妇女,身体各器官、内分泌腺体发生生理变化,心理情绪不稳,临床明显标志是月经的终止(病理性除外),被称为“更年期”。由于绝经后雌激素低落而产生的更年期综合征,多数人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和代偿,不会发生特殊症状,但仍有20%~30%的妇女不能适应而发生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症状,而心理变化起着先导和重要的作用。
作者:范观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