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谈中西医优势互补

王国忠

关键词:司外揣内, 中西医结合, 优势互补
摘要:“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出自《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源于《灵枢·外揣》“司外揣内,司内揣外”之思想,意为体内一切变化,通过内外相袭的整体性规律,必然有相应的征象显露于人之体表.“司外揣内”是中医临床认识病因的重要方法.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实验室、影像和器械等现代医学常用理化检查方法越来越广泛地为中医所用,大大丰富了诊断途径,也拓展了“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外”延.因此,笔者认为,中医学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西医学的先进检查手段,增强辨证论治的准确性,真正做到中西医优势互补.
浙江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垂盆草冲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1例观察

    笔者采用垂盆草冲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1例,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治疗组男25例,女6例;年龄18~68岁,平均40.7±15.9岁;病程2~19年,平均9.7±5.3年.对照组男26例,女5例;年龄19~69岁,平均40.5±16.6岁;病程2~20年,平均8.5±5.0年.所有病人肝炎病毒标志物均阴性,无酗酒史,无不良用药史,无心、肺、肾、胃及高血压、甲亢等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赵珂佳;杨丹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理冲丸加减治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理冲丸加减治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选用理冲丸加减治疗,半月为1个疗程,长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运用桂枝茯苓丸,疗程同上.两组均治疗2周开始B超检查至到宫外孕包块消失.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结论:理冲丸加减治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疗效显著.

    作者:朱沈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范炳华推拿“辨因论治”临证实例剖析

    范炳华教授,浙江省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范教授善用经典,临证思辨灵活,信奉有症必有因,凡症皆由因所致的学术观点.临诊注重审症求因原则,诊断主张症因相关原则,推拿遵循治因为先原则,每每应验.本人有幸师承于范教授,受益匪浅.推拿是中医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法做功产生物理学效应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推拿临床所涉及的病种,以脊柱、关节、软组织等病症为主,其受累组织以神经、血管、肌肉、筋腱等居多,其症候以疼痛、麻木、活动功能障碍、脊柱相关脏腑症候常见.范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在临床诊治方面总结出独特的辨因论治的推拿方法,形成“审症求因、症因相关、治因为先”经验.具有针对性强,诊断准确率高,见效快,疗效好的优点.现以临证实例剖析的形式总结其“辨因论治”推拿学术经验,以飨同行.

    作者:许丽;汪芳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棱术化瘀汤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21例

    笔者应用自拟棱术化瘀汤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2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3月~2015年2月在本院中医门诊就诊的21例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年龄24~42岁,平均年龄35岁,孕1~5次.所有病例均有血HCG升高但小于1500IU/L.影像学检查:子宫附件经阴道B超显示附件区有不均质回声,子宫里未见胚胎组织,包块直径小于50mm.伴或不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疲劳、恶心、纳差等症状.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00g/L以上.一般情况好.

    作者:李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半夏泻心汤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疗效及胃动力的影响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 paresis,DGP)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表现为上腹不适、腹胀、早饱、反酸、暖气、胃灼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根据近年来中医药临床对该病的研究,可知“中气亏虚”是导致DGP的基础,加之病邪等感染,则病机乃以中虚为基础,致寒热互结,气机郁滞,升降失常.本研究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并利用中药熟地滋腻碍胃建立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基础上,再经口接种幽门螺杆菌(HP)菌液来建立HP感染的糖尿病胃轻瘫模型,观察半夏泻心汤对HP感染的糖尿病胃轻瘫大鼠HP疗效及胃动力的影响.

    作者:朱海燕;张咩庆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自拟参芪地黄汤治疗糖尿病肾病气阴不足证46例临床观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严重和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为20%~40%,一旦出现临床DN,即持续性蛋白尿,将很难阻止其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西医治疗以药物控制血糖、血压及饮食调理等为主,疗效往往不佳.对此,笔者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自拟参芪地黄汤治疗,取效颇佳,兹报道如下.

    作者:王岱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通脉活血汤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42例临床观察

    冠心病系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窄阻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中老年人是主要发病人群.对此,我们应用通脉活血汤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彭爱萍;孔繁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加味阳和汤联合艾灸三阴交穴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30例

    近年来,笔者以加味阳和汤联合艾灸三阴交穴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两组59例病例来源于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而住院的病人,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9例,男性1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2.26±7.08岁;糖尿病平均病程11.08±4.54年.治疗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4.23±6.32岁;糖尿病平均病程10.75土4.05年.两组性别、平均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孙国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调和肝脾法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45例

    近年来,笔者采用调和肝脾法治疗有症状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90例,均为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2月的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47.5±2.1岁;病程6个月~4年;疼痛2周~1年.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4.5±1.9岁;病程5个月~3.5年;疼痛2周~1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潘军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丹参饮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疗效及对血气指标、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参饮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气指标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70例患者抽签随机分为治疗1组(83例)和治疗2组(87例),治疗1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2组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给予丹参饮.治疗15天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血气(PaO2、PaCO2、PH值)、心功能(LVEF、LVEDD、LVESD、E/A、6-MWT)等变化.结果:治疗1组总有效率81.93%,治疗2组总有效率93.1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aO2、PaCO2、PH值及LVEF、LVEDD、LVESD、E/A、6-MWT均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2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与治疗1组治疗后同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饮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蔡啸静;张秀华;王丰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耳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3例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耳穴针刺能有效的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症状体征.兹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门诊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50例,全部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中脱落、剔除病例2例,实际观察23例,男4例,女19例;年龄31~67岁,平均48.57±9.80岁;病程1周~20年,平均94.48±222.86周;对照组中脱落、剔除病例2例,实际观察23例,男6例,女17例;年龄27~66岁,平均46.74±11.35岁;病程1周~10年,平均80.91±157.74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

    作者:李云华;刘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针刺液门、中渚治疗落枕64例

    落枕又名失枕,是以颈部疼痛、颈项僵硬、转侧不便为主要表现的颈部软组织急性扭伤.临床治疗落枕方法众多,疗效各异.笔者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1月间,运用针刺液门、中渚两穴治疗落枕64例,结果51例临床治愈(颈项强痛酸胀消失,压痛点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13例好转(颈项部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改善.是为全部有效.

    作者:杨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南方红豆杉茎叶提取物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南方红豆杉提取物的抗炎和镇痛作用.方法: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评价南方红豆杉茎叶提取物的抗炎作用,采用甲苯致痛小鼠模型评价其镇痛作用.结果:南方红豆杉茎叶提取物各剂量组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抗炎效应呈剂量相关性.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减少甲醛致痛实验中小鼠的舔足次数(P<0.05,P<0.01).结论:南方红豆杉茎叶提取物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作用.

    作者:楼娉婷;夏爱萍;应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犀角地黄汤重用生地治疗进展期血热证银屑病30例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顽固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银屑病血热证,相当于银屑病的进展期,如突然出现皮损增多,脓疱,红皮病样变化,笔者在常规西医外治基础上加用犀角地黄汤并重用生地治疗血热证银屑病30例,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作者:叶静静;陈宁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小便不利从肺论治验案

    小便通利与否和肺、脾、肾、膀胱、三焦的功能的协调密切相关,治时多责之于脾、肾、膀胱等脏腑,易于忽视肺的功能.从理论与临床实践而言,小便不利从肺论治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录医案数则,供同道参考.1 肺气郁闭张某,男性,47岁.2012年12月1日初诊.右肺癌术后3年,时有咳嗽,气促.近1月来上症再发,伴肢体浮肿.诊见:咳嗽咯痰,色白而粘、量多,动则胸闷气促,伴肢体浮肿,下肢尤为明显,凹陷性水肿,小便量少,24小时尿量600~800ml左右,伴纳差、乏力,大便数日一行.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生化检查:白蛋白28g/L,尿常规:白细胞-.

    作者:郑军状;水楠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药干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5例观察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增多为突出表现.笔者随访30例PV患者,比较其经中药干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血液流变学改变情况及与JAK2V617F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参照《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1]中的诊断标准,选择浙江省中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近10年诊治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5~78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中药组中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患者11例,对照组中占9例.

    作者:张蕴;邱仲川;沈建平;胡致平;周郁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Box-Behnken设计优化中药天麻中天麻素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天麻中天麻素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实验设计,以天麻素含量、干膏率为评价指标,对提取时间、料液比、醇提浓度、提取次数等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并进行工艺优化.结果:通过Box-Behnken效应面法及总评归一值(OD)系统评价,确定优提取工艺为:取饮片适量加入13倍量65%乙醇溶液,提取2次,每次2h.结论:Box-Behnken设计优化天麻素提取工艺合理可行.

    作者:宋颖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不同炮制方法对厚朴中厚朴酚含量的影响

    目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与《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中厚朴两种不同的炮制方法所得的炮制品进行有效成分(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测定分析,研究两种炮制方法对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药典法对厚朴原药材及该批原药材对应的两种不同炮制方法所得的炮制品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XDB-C18 (4.6mm× 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8:22),流速1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94nm,进样量10μL.结果:两种不同炮制品有效成分含量都较原药材有所降低;姜煮法较姜炒法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降低较明显.结论:两种不同炮制方法都会降低厚朴的有效成分,但姜炒法较姜煮法成分降低少,更适用于姜厚朴的炮制.

    作者:黄健;张辉;张建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桃红四物汤为主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2例临床观察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是糖尿病(DM)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50%以上的DM患者并发DNB,在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DNB发病率高达85%.即使经治疗血糖得以控制,发生率仍达25%[1].早期主要表现为膀胱感觉减退,排尿无力,膀胱容量及残余尿增加,晚期可出现尿潴留、尿失禁、上尿路扩张及尿液返流,导致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采用桃红四物汤化裁结合西医治疗DNB2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士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8例

    近年来,我科采用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了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获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共观察我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其中治疗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3.8±9.1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4.2±1.4年.对照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3.2±8.8岁;病程2个月~13年,平均4.4±1.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马沈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浙江中医杂志

浙江中医杂志

主管: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