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臂皮神经与浅静脉解剖学研究

施娣;刘鸿;刘雷;肖紫春;阿米特;简超

关键词:前臂浅静脉, 皮神经, 解剖
摘要:目的 解剖观测前臂浅静脉与皮神经的形态学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通过对40例成人上肢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前臂主要浅静脉与皮神经的起止、分支及伴行情况,并对其进行测量.解剖及测量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前臂外侧皮神经与头静脉的距离为(0.83 ±0.14) cm,前臂外侧皮神经距离肱骨外上髁上方(5.47 ±2.30) cm,前臂内侧皮神经与贵要静脉之间的距离为(1.53 ±0.29) cm,前臂内侧皮神经肱骨内上髁上方(7.13±3.52) cm,前臂背侧皮神经与头静脉的距离为(2.81±0.52) cm,前臂背侧皮神经在肱骨内、外上髁平面上方(4.21 ±0.56) cm.桡神经浅支与头静脉距离为(0.26±0.11) cm,桡神经浅支穿出点与桡骨茎突上方的距离为(8.84±1.24) cm,尺神经手背支与贵要静脉相距(0.57 ±0.32) cm,该神经穿出点在尺骨茎突上方(2.83 ±0.89) cm.结论 前臂皮神经与浅静脉伴行关系恒定,可用于指导皮神经及浅静脉相关的临床治疗及应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CD105和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和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8例正常脑组织和47例胶质瘤组织中CD105标记的MVD和STAT3表达水平.结果 CD105标记的MVD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的表达强度(39.53±7.93比16.54±2.16,P<0.01),STAT3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的表达率(51.06%比11.11%,P<0.01),CD105及STAT3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组织学分级明显相关(P<0.05).结论 检测CD105及STAT3有助于评估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钱立勇;温媛媛;徐勇飞;孔琼琼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微小RNA-451a体外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研究

    目的 观察体外微小RNA-451a(miR-451a)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人胃癌细胞株BGC-823、MKN-45为研究对象,慢病毒LV-hsa-miR-451a感染癌细胞(Micro up组),然后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感染细胞miR-451a基因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无显著变化后,后检测其迁移及侵袭能力:细胞迁移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侵袭应用覆盖Matrigel基质的Transwell小室实验.设置两个阴性对照组:未感染任何病毒的癌细胞组(CON组),以及阴性对照病毒感染的细胞组(NC组).结果 比较CON组及NC组,Micro up组感染细胞miR-451a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增高(25.887±3.272和1.921±0.194,25.887±3.272和1.010±0.166,P<0.05);但其迁移率降低(0.863±0.026和1.107±0.032,0.863±0.026和1.060±0.054,P<0.05),侵袭率降低(1.040±0.055和1.522±0.001,1.040±0.055和1.696±0.078,P<0.05).结论 miR-451a在体外抑制了胃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

    作者:荣忠厚;苏忠学;耿文茂;咸国哲;王志意;吴亚光;秦成坤;吴河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功能性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负载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目的 观察功能性自组装多肽的理化性质、自组装成水凝胶特性及对细胞进行三维培养.方法 合成RADA、RGD、KLT 3种多肽并制备RAD/KLT/RGD多肽混合溶液,盐溶液诱发多肽溶液自组装成水凝胶.原代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使用水凝胶对其三维培养来观察其在水凝胶中的生长,并设置RAD/KLT水凝胶组做对比.结果 多肽溶液成功自组装成水凝胶,干细胞在三维培养中迁移、分化并有成管腔的趋势,RAD/KLT/RGD水凝胶[(87.75±4.79)个细胞/视野]较对比组[(65.50±6.25)个细胞/视野]黏附生长了更多的细胞(P<0.05).结论 RAD/KLT/RGD功能性自组装纳米多肽水凝胶是一种更为优良的组织工程框架材料.

    作者:刘占鳌;黄文柏;周冠洲;范鲁峰;邵闻冲;胡三元;孙念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146例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患者,于手术前检测外周血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和NLR,并对其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观察其与复发率的关系.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NLR为3.37±0.82,根据ROC曲线,当NLR =3.4时,Youden指数大;146例患者中有97例(66.44%)中性粒细胞计数>7.5×109/L,其中H组(NLR >3.4)76例,占总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人数的78.35%,L组(NLR≤3.4)21例,总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人数的21.65%,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患者中,H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L组(P<0.05);术前NLR与肿瘤分期、PSA水平和Gleason评分有关(P<0.05);L组患者的复发率要显著低于H组患者(x2=48.758,P<0.01).结论 NLR可以作为评价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NLR值越高,术后复发风险越大.

    作者:晋学飞;李宏岩;刘恒昌;孙志;时景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研究

    目的 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表达谱的差异.方法 分别提取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RNA,反转录成双链cDNA后再进一步合成cRNA,并与含有46 506条人lncRNA的芯片进行杂交,筛选两组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并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差异表达2倍以上(P<0.05)的lncRNA基因共693条,其中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有415条,低表达的有278条.初步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与细胞膜结合蛋白、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等相关.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lncRNA表达谱较正常甲状腺组织发生明显变化,lncRNA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杨蕾;郑静;李帅;赵小龙;张孝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兔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后基础肾功能的变化

    我们以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制作了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的模型,以肾动态显像法检测了各组实验兔基础状态下的分肾肾小球滤过率(GFR),观察其变化特点.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与动物模型的建立:8周龄以上日本大耳白兔30只(武汉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质量2.0~3.0kg.随机选取6只作为对照组,另外24只按照输尿管套管法[1]制作右侧输尿管部分梗阻模型为梗阻组.梗阻组被随机分为4个亚组:梗阻7、14、28、56 d组,各6只.

    作者:汪长银;杨奇盛;高纯;买买提;李顺;文兵;江凌龙;涂小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即使对于已经接受过手术的患者,仍有相当一部分死于转移.循环肿瘤细胞(CTCs)——因人为操作或自发地由原发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作为肿瘤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的桥梁,在肿瘤远处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CTCs这一概念的提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但由于它的稀有性,富集及分离一直存在很大困难.直至近年来,随着CTCs分离及分析技术的发展,才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CTCs的检测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做一综述并简要介绍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波;荆结线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和多西他赛协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存活的研究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SB-3CT联合多西他赛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的SB-3CT(5 ~ 20 μmol/L)和多西他赛(0.1~1 000.0 nmol/L)分别或联合作用于细胞,采用水溶性四唑盐WST-1检测细胞存活率,药物联合指数法(CI)分析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与单一用药比较,两药联合作用可以显著降低PC-3细胞存活率(P<0.01),CI指数分析显示:在SB-3CT浓度为20 μmol/L时,与多西他赛有轻中度的协同作用(0.599 5<CI<0.965 2).结论 SB-3CT联合多西他赛对PC-3的存活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两药具有协同效应,可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联合治疗方案.

    作者:潜力;邱莉;符翠莉;李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大鼠脑动脉瘤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在大鼠脑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MMP组和高血压组,每组30只,前者应用外源性MMP-2、MMP-9干预,后者通过手术造成大鼠肾性高血压,分别于术后1、3和5周采集标本,观察脑动脉瘤形成,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MP及其表达水平.结果 MMP组大鼠血压稳定,保持在(106.42±11.45) mmHg(1 mmHg =0.133 kPa).高血压组大鼠术前血压为(105.36±11.24) mmHg,术后1周血压迅速上升,达(150.66±13.49) mmHg,术后3周时血压已接近升压曲线峰值(194.73±16.91) mmHg,高于术前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血压逐渐保持平稳,形成稳定的肾性高血压.两组血压在术后1、3、5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观察见13只大鼠的脑底动脉环分叉部有明显动脉瘤形成,MMP组脑底动脉环结构基本正常.MMP组在术前,术后1周,3周和5周的血浆MMP-2和MMP-9浓度分别为(56.23 ±3.47)、(74.51 ±4.92)、(79.92±6.51)、(85.96±7.38) mg/L和(61.57±2.62)、(73.85 ±4.63)、(80.77±7.23)、(87.94±9.50) mg/L.高血压组在术前,术后1周,3周和5周的血浆MMP-2和MMP-9浓度分别为(58.22±4.45)、(73.52±5.83)、(108.59±8.64)、(129.47±12.49) mg/L和(63.24±3.72)、(76.72±6.58)、(135.26±14.74)、(159.03±17.27) mg/L.在术后3、5周,与MM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见高血压组在术后3周脑动脉壁胞质中MMP-2和MMP-9表达明显增加,持续至第5周,而MMP组仅有弱阳性表达.RT-PCR检测显示高血压组在术后3周脑动脉壁MMP-2和MMP-9基因表达增加,持续至第5周,而MMP组仅有较弱的基因表达.结论 MMP-2和MMP-9的过度表达导致的脑动脉壁胶原纤维及内弹力层破坏是脑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原因,血压持续升高是MMP-2和MMP-9被异常激活的一个重要启动因素,单纯外源性MMP在脑动脉瘤形成中可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作者:张宇;邢立举;翟秀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在激素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20世纪50年代,气相色谱法(GC-MS)开始应用于临床内分泌检测.虽然该方法特异性高,且作为某些激素检测的参考方法延用至今,但受检测条件的限制,仅能在少数临床实验室开展.1959年,首次提出放射免疫法(RIA)对低浓度激素定量检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发展,免疫学方法逐渐成为当今临床实验室主流的检测方法,但特异性低是其主要存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HPLC)成为大多数临床实验室选择的检测方法.相较于GC-MS,其应用范围更广、操作更灵活,但HPLC连接的紫外检测器,不能对无紫外吸收的物质进行检测,无法满足所有临床需求.

    作者:黄斐;邵文琦;郭玮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几丁质酶样3蛋白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目的 探讨几丁质酶样3蛋白1(CHI3L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收集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所得的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标本42例,正常脾动脉组织标本20例.根据术前彩色超声及术后病理学检查将斑块组织分为稳定斑块组(20例)、不稳定斑块组(22例)、对照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标本中CHI3L1和MMP-9 mRNA的表达,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HI3L1、MMP-9蛋白在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中,两者及其mRNA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CHI3L1=482.407,P<0.01;FCHI3L1 mRNA=675.837,P<0.01;FMMP-9=488.210,P<0.01;FMMP-9 mRNA=518.019,P<0.01).CHI3L1、MMP-9蛋白及其mRNA在对照组(CHI3L1蛋白:1.946±0.019,CHI3L1 mRNA:1.157±0.033,MMP-9蛋白:1.967±0.026,MMP-9 mRNA:1.183±0.023,P< 0.05),稳定组(CHI3L1蛋白:2.087±0.027,CHI3L1mRNA:1.338±0.046,MMP-9蛋白:2.098±0.025,MMP-9 mRNA:1.268±0.019,P<0.05)、不稳定组(CHI3L1蛋白:2.168±0.022,CHI3L1 mRNA:1.592±0.036,MMP-9蛋白:2.233±0.031,MMP-9mRNA:1.402±0.024,P<0.05)中的表达逐渐升高,并且CHI3L1、MMP-9的蛋白及其mRNA在稳定组、不稳定组中CHI3L1、MMP-9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稳定蛋白=0.555,P<0.01;r稳定mRNA =0.536,P<0.01;r不稳定蛋白=0.618,P<0.01;r不稳定mRNA=0.582,P<0.01).结论 CHI3L1、MMP-9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的形成以及斑块组织的的不稳定性有关.

    作者:李祥波;吴成稳;王耀磊;周志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顺铂纳米炭示踪剂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淋巴道转移是许多实体肿瘤扩散的首要渠道,纳米炭颗粒(CNP)为载体的顺铂具有明显的淋巴趋向性,两者结合后可将顺铂定向运送至淋巴结组织并达到高药物浓度聚集而实现淋巴化疗,这已被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等的淋巴道转移的治疗研究[1].但用于食管鳞癌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尚少.我院术中应用顺铂纳米炭示踪剂指导食管癌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天文;林建清;郭启祥;吴春林;李永加;史海鸿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前臂皮神经与浅静脉解剖学研究

    目的 解剖观测前臂浅静脉与皮神经的形态学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通过对40例成人上肢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前臂主要浅静脉与皮神经的起止、分支及伴行情况,并对其进行测量.解剖及测量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前臂外侧皮神经与头静脉的距离为(0.83 ±0.14) cm,前臂外侧皮神经距离肱骨外上髁上方(5.47 ±2.30) cm,前臂内侧皮神经与贵要静脉之间的距离为(1.53 ±0.29) cm,前臂内侧皮神经肱骨内上髁上方(7.13±3.52) cm,前臂背侧皮神经与头静脉的距离为(2.81±0.52) cm,前臂背侧皮神经在肱骨内、外上髁平面上方(4.21 ±0.56) cm.桡神经浅支与头静脉距离为(0.26±0.11) cm,桡神经浅支穿出点与桡骨茎突上方的距离为(8.84±1.24) cm,尺神经手背支与贵要静脉相距(0.57 ±0.32) cm,该神经穿出点在尺骨茎突上方(2.83 ±0.89) cm.结论 前臂皮神经与浅静脉伴行关系恒定,可用于指导皮神经及浅静脉相关的临床治疗及应用.

    作者:施娣;刘鸿;刘雷;肖紫春;阿米特;简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CD44在肿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及其侵袭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CD44基因对人卵巢上皮性癌(EOC)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EOC细胞SK-OV3,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采用基因共转染法,将细胞设为两组,CD44组用PEF CD44质粒和PSV2neo共转染(作用48、72 h),阴性对照组用PEF和PSV2neo共转染.采用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Snail、Slug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划痕24、48 h时,CD44组剩余划痕面积分别为(0.37±0.08)%和(0.16±0.03)%,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的(0.58±0.13)%和(0.49±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D44组转染SK-OV3细胞72 h后,细胞由上皮形态转变为间质形态,即细胞由立方形或椭圆形转变为纺锤形或多角形,且细胞间连接松散.CD44作用于SK-OV3细胞48 h后,可显著上调Snail、Slug mRNA表达水平,Snail、Slug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1.573±0.126和2.218±0.25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24±0.079和0.915±0.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转染于SK-OV3细胞72 h,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0.40±0.02) ng/L],与对照组比较[(0.80±0.05)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转染于SK-OV3细胞72 h可使间质细胞标志物N-cadherin与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1.08±0.06) ng/L和(1.26 ±0.08) ng/L],与对照组比较[(0.51±0.03) ng/L和(0.61 ±0.03)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4可通过抑制E-cadherin蛋白的表达,诱导EOC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进而增强EOC细胞的转移能力.

    作者:韩丽丽;张玲玲;杨蕊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双磷酸酶-2同工酶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构建

    目的 建立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双磷酸酶-2同工酶3(PFKFB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方法 利用类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技术,通过构建针对PFKFB3基因的TALEN质粒,并将构建好的TALEN质粒在体外反转录为mRNA.利用原核显微注射分别将0.1μl转录后的浓度为50 ng/μl的mRNA注射到C57BL/6品系小鼠受精卵中,将受精卵回送到ICR代孕母鼠输卵管中,得到F0代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将F0代饲养至10周龄后合笼,从而构建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所有子代鼠出生1周后剪尾,提取RNA后反转录,PCR产物作为模板进行基因测序鉴定基因型.结果 通过TALEN技术成功构建了F0代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3只,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分别于靶基因位置缺失了10、4、1对碱基对;因PFKFB3基因敲除纯合子具有胚胎致死性,6只F1代基因敲除小鼠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针对靶基因,编号4、5的小鼠缺失了1对碱基对,6号小鼠缺失4对碱基对,7、8、9号小鼠缺失10对碱基对.结论 成功构建了PFKFB3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

    作者:王骏;李师耿;王喻;彭叔彬;陈延雄;韩飞;李骏;温星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肝移植后长期生存受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三磷酸腺苷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肝移植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淋巴细胞亚群和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ATP)的变化,其水平在机体中的平衡是维持患者产生持续性免疫耐受的关键[1].本研究旨在检测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CD4+T细胞ATP水平变化,并以短期受者及健康人为对照,探讨肝移植术后各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ATP水平变化特点及与他克莫司(FK506)的相关性.

    作者:刘伟;李代红;王凯;刘娟;刘纯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纳米碳悬浊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纳米碳悬浊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应用.方法 对就诊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12例,随机对照入组,分别采用纳米碳悬浊液(A组,60例)和亚甲蓝+核素(B组,62例)作为SLNB的示踪剂,SLNB后随即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采用两组率的非劣效性检验比较A组和B组的SLN检出率和假阴性率.结果 A组SLN检出率为96.70%,假阴性率为6.25%,B组SLN检出率为95.20%,假阴性率为0.两组SLNB检出率及假阴性率在非劣效性检验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5).结论 纳米碳悬浊液可作为新型的SLNB示踪剂,可以达到不亚于亚甲蓝与放射性核素联合示踪的效果.

    作者:屠俊浩;张浩;陆奕含;王水;凌立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和功能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2005年被首次发现,长度为7.1 kb.近研究表明TUG1可以促进骨肉瘤细胞和膀胱癌增殖[1].相反,TUG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下调且抑制细胞增殖[2].本研究旨在观察ESCC中TUG1的表达及对ESCC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郑妍妍;许有涛;王洁;邱满堂;尹荣;许林;孟爱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对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体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对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体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三维培养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87,构建EMMPRIN基因干扰及过表达载体,转染人胶质瘤细胞株U87,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EMMPRIN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87血管生成拟态体外形成的影响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三维培养时,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87能够在Matrigel基质胶上形成类似于内皮细胞的环状结构,EMMPRIN过表达组(HeRNA-EMMPRIN)、空白对照组(Control-EMMPRIN)、干扰组(siRNA-EMMPRIN)各组细胞株U87的血管生成拟态平均管状结构的总结点数分别为26.93±3.59、17.33±2.41和5.40±2.22,形成能力逐渐减弱及细胞上清MMP-2/MMP-9蛋白表达逐渐减低,且相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MMPRIN可能通过调控MMP-2/MMP-9蛋白的表达来影响脑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

    作者:陈保东;马宇强;王波;王一莎;李维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转移抑制因子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转移抑制因子1(MTSS1)在膀胱癌中组织的表达及其对膀胱癌T24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120例膀胱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TSS1基因的表达.采用基因共转染法,将膀胱癌T24细胞设为3组:空白对照组未进行转染.实验组用PEF MTSS1质粒和PSV2neo共转染,阴性对照组用PEF和PSV2neo共转染.成功转染后,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3组细胞MTSS1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法检测3组T24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膀胱癌组织中MTSS1 mRNA表达明显降低,仅为癌旁组织表达量的1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Real-time PCR和免疫细胞组织化学证实转染后膀胱癌T24细胞中有MTSS1稳定表达.(3)MTT法结果显示:培养0、24 h时各组T24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转染组T24细胞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P<0.05),而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T24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中的T24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降低,细胞增殖活力明显增加,而且凋亡率明显降低,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形态学观察:实验组中,MTSS1作用于膀胱癌T24细胞株24h后,细胞发生明显凋亡或坏死.而两对照组仍以正常T24膀胱癌细胞为主.结论 MTSS1基因在膀胱癌中低表达,MTSS1在体外促进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牛凌卫;申长发;乔明州;王卫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