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效应室浓度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意识消失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常向阳;王立中;姚明

关键词:效应室浓度, 舒芬太尼, 丙泊酚, 全麻诱导, 意识消失, 血流动力学反应, 静脉麻醉, 协同作用, 靶控输注, 诱导期, 药效, 患者
摘要: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靶控输注(TCI)静脉麻醉时,两者的药效呈现协同作用[1].我们通过采用丙泊酚-舒芬太尼效应室TCI静脉麻醉,观察不同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Ce)对诱导期患者意识消失(LOC)及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除草醚诱导的小鼠先天性膈疝肺发育不良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小鼠先天性膈疝(CDH)模型.方法 实验组10只妊娠第8天的BABL/C小鼠通过灌胃给于除草醚25 mg/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橄榄油,于妊娠第20天剖宫产取出子鼠,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子鼠有无膈疝形成,测定子鼠体重及双肺重量,HE染色观测肺组织发育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SP-B、SP-C和VEGF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69只子鼠中有膈疝形成者39只,成功率为56.5%,子鼠双肺重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实验组有膈疝形成和无膈疝形成者的肺组织均发育不良,处于假腺体期和原始肺小管期;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胎肺组织中SP-B、SP-C和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1),且与膈疝形成与否无关.结论 采用除草醚能在小鼠成功建立CDH模型,具有简便、成功率高的优点,为深入研究CDH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蔡嘉斌;童强松;汤绍涛;郑丽端;蒋国松;刘媛;顾朝辉;王智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在肝细胞癌根治术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目的 通过生存分析探讨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H)在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术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 p、8p、17p、4q、13q及16q共6条染色体上24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1999年1月至2000年5月225例行根治术的HCC石蜡标本应用微切割技术,获取纯净肿瘤DNA进行LOH检测,并分析LOH与HCC患者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OS)、无瘤生存(DFS)的关系.结果 LOH在检测的染色体位点上发生明显.在单因素分析中,D8S298位点LOH的患者根治术后5年OS、DFS率皆明显低于无LOH的患者[(39±6)比(54±5),P<0.05;(36±7)比(60±6),P<0.01].同样,在D1S199基因位点,LOH患者术后5年OS、DFS率亦显著低于无LOH者[(28±7)比(55±5),P<0.01;(29±8)比(53±5),P<0.05].在其他22个检测位点,未发现LOH与HCC术后生存相关.在多因素分析中,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D8S298、D1S199位点LOH分别是HCC患者根治术后DFS、OS较差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 D8S298、D1S199位点LOH有可能分别成为HCC患者根治术后预测转移复发及总体生存的分子标记.

    作者:逄锦忠;钦伦秀;王强庆;李雯;任宁;叶青海;刘银坤;汤钊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蛋白酪氨酸激酶Pyk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目的 观察蛋白酪氨酸激酶Pyk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yk2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Pyk2表达的差异.应用质粒转染的方法,将质粒PKH3-Pyk2和PKH3-PKM(PKM,dominant-negative Pyk2 mutant)转染胃癌细胞系BGC-803,观察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变化,探讨Pyk2在胃癌中作用机制.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yk2蛋白在2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很低或几乎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Pyk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P<0.05).转染PKH3-Pyrk2质粒后,对凋亡抑制蛋白bcl-2影响不明显,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升高.结论 Pyk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高表达,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Pylc2可能通过上调bax蛋白的表达而促进胃癌细胞凋亡.

    作者:武颖超;郭宏杰;汪欣;刘玉村;万远廉;朱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一种改良小鼠脓毒症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模拟外科临床实际,早期致死率低,用于脓毒症综合治疗研究的小鼠模型.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盲肠结扎穿孔(CLP)组和改良组.对照组行假手术;CLP组行盲肠结扎穿孔术;改良组通过CLP后8 h行盲肠切除和腹腔生理盐水冲洗建立脓毒症模型.观察各组动物出现死亡时间及24、48、72 h累计死亡率;术后4、12、24 h分别处死动物,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VC-BC),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及肺、肝病理.结果 改良组动物出现死亡时间较CLP组明显延迟,术后48、72 h累计死亡率虽明显低于CLP组(P<0.05),但仍分别高达53.3%、80%;术后各时间点WBC较CLP组与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血清内毒素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但低于CLP组;光镜下见肺泡间隔增宽,间质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水肿伴散在点状坏死,肝窦扩张伴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该脓毒症改良模型具有良好的外科临床相关性,早期致死率低,可重复性好.

    作者:郭振华;李力;刘巨超;张兰;徐迎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吡格列酮及全反式维甲酸对胃癌SGC-7901细胞株PPARγ基因的影响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PGZ)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以及对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PGZ(25、50、100 μmol/L)、ATRA(0.1、1、10 μg/L)及两者合用(PGZ 50 μmol/L+ATRA 10 μg/L)处理胃癌SGC-7901细胞,CCK-8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胃癌SGC-7901细胞PPARγ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PGZ及ATRA均能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两者合用效应比单独使用更显著(P<0.05).PGZ(50 μmol/L)及ATRA(10 μg/L)作用72 h后均明显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PPARγ基因表达,且两者合用效果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Z及ATRA可能通过下调PPARγ mRNA表达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

    作者:陈亦明;余震;陈笑雷;张培趁;余作黔;姚建高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A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机制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A(TSA)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显微镜下观察TSA作用24、48 h后,小鼠NIH3T3成纤维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FCM)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Rb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降解片段的表达.结果 TSA作用后的NIH3T3细胞,生长变得缓慢,但细胞尚保持生长的活性.MCF-7细胞24、48 h的凋亡率分别为(36.4±1.5)%、(67.0±2.8)%,以48 h明显.TSA作用24、48、72 h后,两种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磷酸化Rb蛋白水平下降,MCF-7细胞中PARP发生明显的降解,48 h后降解明显,72 h达到大程度.结论 TSA可诱导MCF-7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改变肿瘤细胞校染色质的空间结构,以及阻滞细胞周期实现的.

    作者:李琦;王理伟;魏玮;周翡;罗金红;于顺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纤维蛋白凝胶移植培养口腔黏膜细胞的研究

    目的 为培养上皮细胞寻找良好的移植载体.方法 用含自体血清培养基培养人口腔黏膜角质细胞,实验组细胞置于纤维蛋白凝胶中,对照组细胞置于DMEM:F12细胞培养液中,将悬液细胞以1×106个/ml浓度分别移植于裸鼠皮下和创面,于移植后1、2、3、4、6周取材,分别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冰冻切片抗人HLA-Ⅰ免疫荧光染色及抗人Ⅳ型胶原及抗人层黏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皮下移植时,凝胶组角质细胞逐步增殖分化形成较大上皮管腔(4.62×103个/cm2),组织有多量血管形成(5.72×103个/cm2),对照组中上皮管腔(1.76×103 个/cm2)及血管数量少(0.88×103 个/c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管腔上皮抗人-HLA免疫荧光阳性;实验组创面愈合平均时间为11 d,愈合处皮肤粗糙、角化,抗人-HLA免疫荧光强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基底膜形成完整,对照组愈合时间为18.5 d,愈合创面凹陷、光滑无角化,抗人-HLA免疫荧光弱阳性,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维蛋白凝胶可促进移植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并形成功能完备的上皮组织,是上皮细胞移植的良好载体.

    作者:刘立强;焦安贵;李森恺;范金财;李养群;刘元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蛋白的实体瘤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目的 建立并鉴定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 16)E7蛋白的实体瘤模型.方法 携带有野生型HPV 16 E7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1-E7用限制性内切酶及序列测定进行鉴定.采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pcDNA3.1-E7转染小鼠淋巴瘤细胞RMA,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单克隆,并用RT-PCR方法检测稳定转染细胞HPV 16 E7 mRNA.将转染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肿瘤形成后,用Western blot分析检测E7蛋白在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酶切及测序证实目的 基因DNA序列、插入位点及方向均正确.RT-PCR检测显示HPV 16 E7能在RMA转染细胞中稳定表达.RMA转染细胞可在小鼠体内成瘤,且Western blot分析表明E7蛋白在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较体外高.结论 2.5 X 104 个RMA-E7细胞可在小鼠体内成瘤,并且体内E7蛋白表达比体外高,可能导致免疫耐受.

    作者:郑启昌;胡少勃;宋自芳;汪谢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异种原位移植模型建立

    从组织微环境讲,人脑胶质瘤异种原位的动物脑内模型更能模拟人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特征[1].我们采用呈典型侵袭性生长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过表达的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组织来建立裸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然后行鼠间肿瘤传代移植,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探讨.

    作者:刁艺;黄强;董军;李如军;兰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微囊化细胞经脾脏移植治疗糖尿病

    本研究旨在探讨是否经脾脏移植微囊化胰岛素分泌细胞能够纠正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状态,从而为糖尿病的细胞治疗选择新的移植部位奠定实验基础.一、材料和方法

    作者:刘锐;代文杰;宋春芳;孙景云;周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γ-干扰素对梗阻性积水肾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IFN-γ)对梗阻性肾积水肾间质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6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治疗组(20只)、模型组(20只)、药物对照组(20只)、假手术组(5只).在建模和给药后的第3、7、14、21、28天,每组各随机处死动物4只(假手术组1只).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变肾脏间质纤维化的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Col-Ⅰ)的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以上三种蛋白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术后肾间质逐渐出现纤维化改变,并随梗阻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TGF-β1、α-SMA和Col-Ⅰ的mRNA和蛋白表达亦逐渐升高.第14天,模型组TGF-β1和α-SMA的表达量达到高峰,28 d时各指标的表达均达到高,TGF-β1、α-SMA和Col-Ⅰ分别为51.84%、72.59%和68.73%.治疗组各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均低于模型组,第28天时,三项指标依次为33.84%、32.59%和48.73%,与模型组比较P<0.05.Banff评分显示治疗组间质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其余两组未见肾间质纤维化改变.结论 IFN-γ具有减轻积水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作用,该作用与其下调TGF-β1的表达、抑制肌成纤维细胞(MyoF)激活和减少Col-Ⅰ生成有关.

    作者:刘刚;姚颐;张杰;谭大清;彭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不同效应室浓度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意识消失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靶控输注(TCI)静脉麻醉时,两者的药效呈现协同作用[1].我们通过采用丙泊酚-舒芬太尼效应室TCI静脉麻醉,观察不同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Ce)对诱导期患者意识消失(LOC)及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作者:常向阳;王立中;姚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术后败血症患者肝功能损害与一氧化氮产生的关系

    目的 探讨手术后败血症患者肝功能损害与一氧化氮产生的关系.方法 将20例接受腹部手术并在术后发生败血症的患者分成两组:存活组、死亡组.在发生败血症之前取血样.并在发生败血症后每隔3 d取1次血样,直到患者死亡或出院.分析稳定的NO基团代谢终产物(NOx)和动脉内KBR(AKBR)的关系.结果 术后发生败血症的患者中,7例死亡患者的血浆NOx水平比13例存活患者显著增高.死亡组患者的AKBR水平比存活组显著降低,这表明死亡组患者的肝功能受到损害.与之比较,死亡组血浆NOX水平比存活组显著增高.当AKBR的水平降到0.7以下时,NOX的水平开始升高.此外,血浆AKBR水平的变化程度受NOX水平的影响,这表明NO与肝脏细胞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有一定关系.结论 NO的过量产生可能是导致术后败血症患者出现致命性代谢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

    作者:涂巍;胡松;赵嫚;曲文志;于作夫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RNA干扰抑制Cyr61表达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观察RNA干扰技术沉默Cyr61基因表达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针对Cyr61 mRNA的序列设计合成小干扰RNA(siRNA)的DNA模板,构建pRNAT-Cyr61重组质粒,转染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对U251细胞内源性Cyr61表达的影响;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U251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变化;用Transwell 小室法检测U25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U251细胞凋亡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凋亡后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pRNAT-Cyr61重组质粒在mRNA及蛋白水平分别显著抑制Cyi61基因表达,抑制率分别高达到74.87%和78.23%;U251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率高达68.15%,侵袭细胞数下降至(46.00±2.82)个;U251细胞凋亡率高达53.16%.结论 pRNAT-Cyt61可抑制Cyr61在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的表达,并抑制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付锴;袁先厚;江普查;文志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D8+CD28-T细胞在大鼠肾脏缺血预处理保护效应中的作用

    Burne-Taney等[1]研究表明造成肾脏缺血组织损伤的T淋巴细胞功能减退起到了类似缺血预处理样作用,提出T淋巴细胞中可能存在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起保护作用的亚群,其中造成缺血组织损伤的免疫细胞主要是表达CD28+的CD4+T细胞、NKT细胞等,而起保护作用的T细胞亚群尚不清楚.我们在建立大鼠肾脏热IRI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外周血免疫抑制性细胞CD8+CD28-T的检测探讨其在肾脏缺血预处理(IP)中的作用.

    作者:李令勋;苏泽轩;梁忠平;陈厚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原代培养和纯化人垂体腺瘤细胞的研究

    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而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又占垂体腺瘤的5%~85%.相对一般垂体腺瘤而言,侵袭性垂体瘤常侵犯海绵窦、蝶窦、鞍上、斜坡等周围结构,无法做到彻底切除,且易复发[1].我们对人垂体腺瘤细胞进行了体外原代培养,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得到了纯化的垂体腺瘤细胞.

    作者:寿雪飞;李士其;沈明;苏建光;夏鹰;汪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直接共同培养生物学特性观察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的成骨细胞和肾血管内皮细胞直接共同培养的细胞相容性,并探索两者共同培养的合适比例.方法 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按1:0、3:1、2:1、1:1、0:1比例分为5组直接共同培养,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并计数细胞比较增殖能力,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研究共同培养后成骨细胞成骨能力的改变.结果 共同培养后细胞增殖及成骨细胞ALP染色阳性率高于单一细胞培养,成骨细胞与内皮细胞按2:1比例培养优于按3:1和1:1比例培养,增殖快,ALP阳性率高.结论 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直接共同培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ALP的分泌,提高其成骨能力.两者按2:1混合是较佳比例.

    作者:王明海;董有海;洪洋;吴俊国;童文卿;钱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丁酸钠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丁酸钠(Sodium Butyrate,NaB)抑制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倒置显微镜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并绘制细胞增殖抑制曲线;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p21WAF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21WAF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NaB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呈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关系.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NaB上调p21WAF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论 NaB具有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p21WAF1 mRNA及蛋白完成的.

    作者:王波涌;钱群;雷道雄;艾中立;张中林;黄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重组超抗原SEB-scFv融合蛋白体外靶向抑制胃癌细胞的研究

    目的 观察SEB-scFv融合蛋白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噻唑蓝(MTT)法观察SEB-scFv融合蛋白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DNA ladder法观察融合蛋白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电子显微镜法观察融合蛋白处理后胃癌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胃癌细胞凋亡率.结果 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随SEB-scFv融合蛋白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对不表达MG7相关抗原的肿瘤细胞不表现杀伤效应.1.0、10 mg/L高浓度融合蛋白组DNA凝胶电泳呈现明显的梯状条带.被融合蛋白活化的免疫效应细胞攻击后的胃癌细胞表现出典型的凋亡特征性变化.融合蛋白0.1、1.0、10 mg/L组细胞G0/G1期前有明显的凋亡峰出现,三者凋亡率分别达到51.62%、54.21%和61.55%.而生理盐水组凋亡率仅为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B-scFv融合蛋白在效应细胞介导下,能对表达MG7相关抗原的胃癌细胞显示出有效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且在此过程中伴随有胃癌细胞的凋亡.

    作者:舒晓刚;童强;卢晓明;陶凯雄;王国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臭氧与透明质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我们从2004年3月至2006年2月将临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512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透明质酸钠与臭氧对膝骨关节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一、资料和方法

    作者:王俊文;勘武生;焦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