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辉;王征
目的:探讨微创外科时代各种手术方式治疗不同类型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胆总管结石患者139例,观察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EST+腹腔镜胆囊切除(LC)、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CBDE)+LC及开腹手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结果13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128例成功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技术行个体化微创治疗。2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选择性插管不成功转LCBDE治疗,ERCP治疗者术后并发轻度急性胰腺炎7例、高淀粉酶血症12例、胆道感染3例、胆道出血1例。LCBDE治疗者并发胆漏3例、腹腔感染1例,1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失败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取净结石,术后并发症均对症治疗后痊愈,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化治疗是趋势,针对不同病例的实际情况结合术者自身的技术水平,合理选择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周正辉;王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膨胀止血海绵在急诊鼻出血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3年6月急诊鼻出血患者92例行Merocel高膨胀止血海绵填塞止血临床资料。结果92例患者经高膨胀止血海绵填塞后87例疗效满意,5例仍间断性出血,在鼻内镜下行止血治疗。结论高膨胀止血海绵因其操作简单方便,快速止血,适用于急诊鼻出血。
作者:王秀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初发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拜糖平)及甘精胰岛素治疗,比较2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拜糖平组,每组各48例,分别予二甲双胍或拜糖平及甘精胰岛素治疗,疗程共1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下降(P<0.05),二甲双胍组优于拜糖平组(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无增加(P>0.05)。两组在血糖达标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或拜糖平联合甘精胰岛素均能较好控制血糖,二甲双胍组能减少胰岛素用量,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郭建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8例,分析其声像图特征,并与健侧比较。结果48例周围神经病变中32例为神经源性肿瘤,其中24例为神经鞘瘤(颈部6例、上肢8例、下肢5例、背部3例、后腹膜2例),均为单发,图像特征以椭圆形低回声为主,界清,有包膜;神经纤维瘤8例(上肢5例、下肢3例),7例单发,为低回声,内部回声尚均,呈梭形为主,两端与神经相连,1例多发,呈串珠状;16例为神经损伤患者,其中4例为尺神经炎,表现为局部神经增粗、回声减低,横断面呈低回声,“筛网状”结构消失,CDFI血流信号较丰富;12例为闭合伤伴神经受损,图像为局部神经受压、形态失常、其周围可见不规则异常回声区。结论周围神经病变声像图各有其特征性表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杨晴;张典;张超;查月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便秘是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便<3次/周,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下肢植皮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术后患者体弱、疼痛、排便环境与姿势改变,饮食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极易造成患者功能性便秘。如何有效地预防和解除此类患者的便秘尤为重要,为此作者在常规护理上,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效果[1]。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英;郗玉芝;彭亚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翼状胬肉是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在胬肉伸展至角膜时,由于胬肉收缩而产生散光;或因胬肉伸入角膜表面生长遮蔽瞳孔而造成视力障碍,严重者可以发生不同程度地眼球运动障碍,甚至失明。临床上均采取手术治疗。由于手术损伤了三叉神经感觉支,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等眼部刺激症状[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医学护理的领域提出了舒适护理这个理念[2]。本文探讨舒适护理对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丽敏;方小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关节镜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中长期的疗效。方法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36例,在关节镜下多点取病变组织做病理检查,将炎性增厚的滑膜和尿酸盐结晶尽可能清除,彻底冲洗。术后观察手术疗效,常规服用治疗痛风的药物。结果34例获随访,时间60~72个月,膝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改善明显,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HHS)评分由术前(43±8.3)分到末次随访时提高至(90±4.6)分,疗效评定:优19例,良15例。结论以膝关节为主发病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应用关节镜技术具有重要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中长期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龙树明;吴权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电离辐射抑制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氢谱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辐照后A549细胞系和正常A549细胞系的变化。结果经分析得到乳酸、甘油、丙氨酸、葡萄糖、甘氨酸、肌酸、磷酸肌酸、 UDP-葡萄糖、ATP等9种代谢差异物。结论电离辐照主要通过抑制DNA合成和底物磷酸化生成ATP反应来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从细胞代谢组学角度为放疗的杀伤机制提供新的认识。
作者:郑庆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细菌溶解产物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细菌溶解产物联合依巴斯汀口服,对照组单纯口服依巴斯汀,3个月后评价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7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个月后随访,对照组复发率35.19%,明显高于观察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溶解产物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怀远;金永南;吕嫔果;林迎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后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作用。方法中晚期鼻咽癌患者38例,应用多西紫杉醇、DDP、5-Fu新辅助化疗2个疗程后,采用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尼妥珠单抗针100mg自放疗第1天开始,静脉滴注,1次/周,共6~8次;放疗采用6MV X线照射,全程应用调强放射治疗技术,DT66-70.4Gy/30~32次,6~7周完成。观察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放疗结束后3个月鼻咽部CR 84.2%,PR 15.8%;颈部淋巴结CR 86.8%,PR 13.2%。1、2、3年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3.3%、85.4%和80.2%、74.9%和64.2%。早期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和脱发;晚期主要是口干和颈部肌肉纤维化。结论新辅助化疗后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患者可耐受,适合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
作者:徐正阳;任瑞平;袁祖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抗氧化及氧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常规感染性休克治疗。观察组21例,常规治疗加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抗氧化指标及氧代谢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h、6h及24h的抗氧化指标及氧代谢相关指标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血液净化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抗氧化及氧代谢状态的影响较为积极,对患者的机体状态改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而起到改善感染性休克状态的目的。
作者:应伟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硬脊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PCEA组34例采用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硬脊膜外自控镇痛。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20例采用枸橼酸芬太尼静注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强度、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半流质食物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CEA组患者术后2h、4h、6h、12h、24h VAS评分、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半流质食物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优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脊膜外自控镇痛对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可有效促进康复,促进患者肠功能恢复,有效镇痛,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较好的术后镇痛方法。
作者:曹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结合饮食习惯调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法符合厌食症标准的患儿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口服甘草锌颗粒,1~4岁,0.75g/次,2次/d;5~6岁,1.5g/次,2次/d。观察组口服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1~4岁,5ml/次,2次/d;5~6岁,5ml/次,3次/d。在此基础上再辅以饮食习惯的调整。两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观察组治愈39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治愈27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恶心、呕吐、过敏、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结合饮食习惯调整治疗小儿厌食症可显著增强食欲,增加食量,改善精神,促进生长发育,临床显效快,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作者:顾会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静脉扩张症(VDS)在低颅压头痛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低颅压头痛患者的头颅MRI矢状位的表现。结果16例低颅压头痛患者中,12例头颅MRI矢状位的T1相上出现静脉扩张症。其中3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再次头颅MRI检查,随着病情好转,VDS消失。结论 VDS可作为低颅压头痛的诊断标准之一。
作者:王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心电图短P-R间期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妊娠中晚期心电图有P-R间期缩短的孕妇200例为观察组,妊娠中晚期心电图正常的孕妇200例作对照组,两组孕妇检查24h动态心电图(ECG)和胎儿心电图(FECG)并分析。观察组孕妇行吸氧治疗1周,后再次对孕妇行ECG、 FECG检查,两组孕妇在产后3个月后均再次复查ECG,并对新生儿体重、阿氏评分、窒息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孕妇的心率变异(HRV)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妇吸氧后P-R间期基本恢复正常,两组新生儿体重、阿氏评分、窒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孕妇的P-R间期缩短对胎儿无影响,和需氧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作者:孙玲玲;王岚;黄娅瑜;黄玲;覃利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微型剪刀分离粘连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宫腔粘连患者术中效果,观察术后宫腔形态恢复情况及术后月经恢复情况及术后妊娠情况。结果35例患者宫腔恢复正常,总有效率84.62%,术后月经恢复正常35例,月经量较术前稍增加9例,较术前明显增加7例,与重度粘连患者比较,轻、中度患者月经恢复正常率明显增加,正常妊娠32例,总妊娠率61.54%。结论宫腔镜下微型剪刀分离宫腔粘连安全有效。
作者:许远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后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在马鞍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6例应用后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马鞍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疼痛、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手术平均时间(39.5±7.6)min。术后患者疼痛评分0~4分,未发现阴囊积液、切口感染、血肿及其它相关并发症。术后1~5d出院。术后随访6~37个月,无复发。结论后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马鞍疝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施书强;温培楠;黄益领;杨伟青;徐贤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华蟾素分别作用于SHG44细胞株, MTT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对SHG44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和对细胞周期的影响;(AO/EB)双重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SHG44细胞株形态学变化和超微结构的改变;Westernblot技术检测Caspase8蛋白及Bcl-2的表达。结果1μg/ml和10μg/ml浓度下的华蟾素显著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增殖作用(P<0.05),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FCM检测发现华蟾素可使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的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P<0.05),可见凋亡峰;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华蟾素作用可使Caspase8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结论华蟾素能够诱导Caspase8和Bcl-2的差异性表达,具有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的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的作用。
作者:潘心瑶;王成德;黄佩雷;潘进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调查浙江省居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与骨密度的现状,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采用超声骨强度仪对浙江省3317例20~93岁居民进行桡骨远端的骨密度测量,同时收集人群特征资料;分析人群的性别、年龄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1)成年男性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42.87%、18.36%;≥50岁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且≥30岁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P<0.05);(2)男性、女性的SOS值分别为4026.31m/s、3955.08 m/s,≥60岁男性的SOS值高于女性,而30、40岁组男性SOS值低于女性(P<0.05);女性除20、50岁组外,其它各年龄组SO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40岁组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于女性;50岁之前,女性的骨密度高于男性,50岁及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的骨密度逐渐高于女性。
作者:俞晓明;龚戬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改良连续性助产服务模式对降低无医学指征孕妇要求剖宫产(CDM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分娩的产妇509例,以产妇自愿为原则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255例与对照组254例。观察组产妇自孕28周起在整个围生期接受改良连续性助产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产前检查和护理。比较两组孕妇孕晚期选择分娩方式意向、实际分娩方式以及CDMR率。结果观察组孕37周分娩意向选择自然分娩、剖宫产和意向不定的比例分别为93.73%、4.71%和1.56%;而对照组分别为68.11%、20.87%和11.0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妇选择剖宫产意向的比例下降明显(P<0.01)。实际分娩结局产妇剖宫产率及CDMR率观察组为21.18%、1.57%,对照组为40.55%、9.84%,两组产妇剖宫产率及CDM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1)。结论改良连续性助产服务模式能使产妇更易接受自然分娩,有效降低CDMR,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玉娟;谢建英;钟少平;林玉萍;崔菊芬;葛加美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