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松解术治疗自发性腓总神经卡压症的疗效观察

蒋毅;张巧俊;赵睿;丛锐;张航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松解术, 术治疗, 自发性, 周围神经卡压症, 腓总神经, Nerve growth factor, 感觉功能障碍, 多因素影响, 临床比较, 局部解剖, 解剖位置, 结构变异, 联合术, 足背, 应用, 压迫, 术后, 跨域, 患者
摘要:自发性腓总神经卡压症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卡压症[1]。腓总神经由于解剖位置表浅,易受到压迫、牵拉以及局部解剖结构变异等多因素影响而产生足背伸功能及感觉功能障碍,患者常因跨域步态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本科应用神经松解术联合术中及术后辅助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 mNGF)治疗自发性腓总神经卡压症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康复新液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引起的口腔炎效果观察

    化疗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常用的治疗方法,口腔炎是化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规化疗患者口腔炎发生率可达40%。一般化疗后1~6d开始出现口腔黏膜破溃、疼痛,导致味觉丧失,胃纳下降,严重者使化疗用药受到限制,给预后带来不利影响。本科采用康复新液含漱预防乳癌根治术后化疗引起的口腔炎,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鲍丽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髋关节置换术常见于老年患者,出血量相对较大,由于大多数老年患者各系统功能生理性退变,且常伴随高血压、血管硬化、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机体代偿功能有限,由于椎管内麻醉固有的扩血管效应,麻醉风险较大[1],如何在提高麻醉镇痛和肌肉松弛效果的基础上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值得探讨。本文旨在探讨采用罗哌卡因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麻醉疗效。

    作者:骆永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嘉兴市2006~2011年中期引产者特征及趋势分析

    中期引产是我国育龄妇女由于意外妊娠、计划生育、胎儿发育异常等情况下选择的一种生育手术[1],虽然仅占全部引产的10%~15%,但较早期流产容易引发合并症,导致更多的健康隐患[2,3]。目前对中期引产研究多集中于不同引产方法的效果及预后,而对中期引产者的人口学特征分析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索中期引产的人口学特征及逐年变化趋势,为降低中期引产的发生率、提高生育年龄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作者:崔小妹;王凤华;张建敏;陈定华;石统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缺血性卒中后抑郁与脑梗死部位、Hcy、H2S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与脑梗死部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水平的关系。方法对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的15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PSD组和对照组,对脑梗死部位分类,并检测血浆Hcy、H2S浓度,分析其与PSD的关系。结果 PSD组患者平均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2S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PSD与额颞叶梗死密切相关,Hcy升高、H2S浓度降低可能导致PSD的发生。

    作者:郑永强;叶飞;刘南暖;邓晓玲;汪健;王成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体位引流在昏迷合并肺部感染康复患者中的应用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科的昏迷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日趋增多,快速有效地控制患者肺部感染是康复医师的工作重点之一。近年来,本科将体位引流用于未行气管切开的昏迷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毛雅君;王丽;陈广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人心律失常原因及发病特点

    由于老年人的基础疾病较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也相应升高,虽然一些轻度的心律失常可以通过药物或者生活习惯的改变来控制,但是对于较严重的心律失常,若不引起重视,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很多文献报道只限于心律失常发病原因,而对其临床发病特点少有报道[1,2]。本文通过观察老年与非老年患者临床发病特点,旨在为老年心律失常早期的预防提供依据。

    作者:蒋伏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胸腰椎结核侧前方入路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脊椎结核传统的局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存在着脊柱稳定性差、假关节发生率高等弊端[1]。近年来,本院采用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系统矫正畸形[2]治疗胸腰椎结核,此术式由于手术体位特殊、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对围手术期护理提出了较高要求。现对胸腰椎结核侧前方入路内固定术的围术期护理作一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毕迎月;王天晓;范云飞;张海霞;许婷婷;孔晓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卵巢血流测定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疾病[1],临床表现具有多态性,发病率约为6%~10%,是无排卵不孕的一个主要原因。PCOS在临床及科研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在生殖医学领域。本文旨在通过对卵巢间质动脉血流阻力的动态监测,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PCOS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肖潇;熊芳;蔡立义;张昀;陈洁;孔子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酶联免疫法检测间甲肾上腺素类物质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间甲肾上腺素类物质(MNs)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疑似嗜铬细胞瘤患者63例及健康人30例(作对照)血MNs,包括甲氧基肾上腺素(N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MN)水平,嗜铬细胞瘤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63例临床上疑为嗜铬细胞瘤患者中32例经组织学诊断为嗜铬细胞瘤,其中ELISA检测NMN的特异性95%、敏感性91%,MN特异性92%、敏感性72%,NMN和MN二者合并检测特异性97%、敏感性93%。结论血浆游离MNs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有效生化指标,ELISA法作为一种便捷可靠的检测方法,在诊断嗜铬细胞瘤中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作者:黄航;王峰;张方毅;翁志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胸腺肽α1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持续存在,并呈进行性发展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1]。COPD稳定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免疫调节剂对降低COPD急性加重程度、减少急性加重频率可能有一定作用[2]。本文通过评估胸腺肽α1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为COPD的综合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作者:陈君峰;邵海燕;毛文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定向软通道微创术与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照分析

    目的:比较定向软通道微创救治高血压脑出血技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定向软通道微创技术,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周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2周的总有效率和术后4周Barthe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定向软通道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效果好、损伤小、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肖鹏;朱宝成;万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理特征及肝纤维化进展原因探讨

    慢性肝病产生肝纤维化,终形成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的肝纤维化以汇管区为主,形成网络样肝纤维化特征,导致严重门脉高压。为探索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理特征及肝纤维化进展原因,本文对48例晚期血吸虫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肝穿刺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一鸣;徐晓菲;邬万新;朱文军;高树兴;乌文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自体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行鼓室成型术后听力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自体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行鼓室成型术后听力恢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自体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行鼓室成型术的患者,术后对听力恢复效果、鼓膜愈合情况等进行定期观察。结果自体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进行鼓室成型术鼓膜愈合的长期有效率为97%;术后听力提高,骨气导差(250、500、1000、2000、4000Hz)均在10db以内;术后早期3个月、6个月骨气导差在250、500Hz低频区缩小不明显,但1年后基本达到10db以内;随访1~2年,听力检测结果稳定。结论采用自体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行鼓室成型术可获得良好的听力效果;软骨的厚度对听力无明显影响;自体软骨-软骨膜复合物是行鼓膜穿孔修补的一种理想材料。

    作者:杨花荣;思超;刘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输卵管积水扭转延误诊治1例报告

    临床上卵巢囊肿蒂扭转引起输卵管积水较少见,本院1例卵巢囊肿蒂扭转引起输卵管积水术前延误为卵巢囊肿破裂。现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郑小琪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对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

    多发性硬化(MS)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CNS),为自身免疫性疾病[1]。治疗主要用促皮质激素、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及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血浆交换,以及干扰素-β(IFN-β)制剂、格拉默和盐酸米托蒽醌,均着眼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但有明显的副作用。他汀类药物为胆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剂[2],近的研究发现可以治疗MS。本文通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测定,探讨阿托伐他汀对MS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孔德莲;周联生;葛许华;秦敬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大型医疗机构指导院外规范化管理对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索大型医疗机构指导院外规范化管理,在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及再入院率等一级终点事件以及提高依从性方面的意义。方法15个社区冠心病患者共2000例,意向治疗1642例,对其中10个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和实施患者管理计划,列为管理组,其余5个社区不进行医师培训和对患者管理,列为非管理组。随访期为23个月。结果管理组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等一级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管理组,分别下降约37%、8%、56%;管理组患者心功能控制率明显高于非管理组,除拜阿司匹林外,两组患者其他冠心病治疗基础药物的使用依从性均较好。结论通过大型医疗机构指导院外规范化管理,能降低冠心病患者一级终点事件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孙丽娜;王宁夫;钟益刚;李虹;周占林;徐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癌痛护理操作流程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中的实施

    癌症疼痛(简称癌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易使患者丧失生活勇气[1]。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25%,晚期癌症患者约60%~80%[2]。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卫生部提出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活动,本科于2011年设立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推行WHO的癌痛三阶梯药物治疗原则,实施癌痛护理操作流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晓珍;陈芬芬;吕珍;张湘英;王丹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前后β羟丁酸浓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β羟丁酸浓度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1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共完成检测62例次透析前后β羟丁酸浓度,并与22例健康人空腹所测值进行比较。同时将血透组患者透析前后β羟丁酸浓度变化值与对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甘油三酯水平、胆固醇水平、BMI指数、白蛋白、透析脱水量/干体重比值、透析前后血糖差值、透析前后血肌酐差值、整体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R)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血透组透析后血浆β羟丁酸浓度平均值高于透析前平均值(P<0.05),两者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透析前后β羟丁酸浓度差值与白蛋白(R=-0.441)、血红蛋白(R=-0.366)、透析前后血肌酐差值(R=0.288)、胆固醇值(R=-0.292)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前后血肌酐差值、血清白蛋白、原发病和年龄是血透患者透析前后β羟丁酸浓度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维持性血透患者体内β羟丁酸浓度高于正常人水平,透析可致血浆β羟丁酸水平进一步升高,且升高程度受年龄、原发病、血白蛋白、透析前后血肌酐差值的影响。

    作者:郑志贵;施力颖;沈月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绍兴地区外籍患者护理服务需求调查

    多元文化护理理论由美国护理学者Madeleine Leininger提出,认为文化照顾是护理工作的本质和中心,是护理实践的原动力[1,2]。该理论在我国已得到推广应用,逐渐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之一[3,4]。绍兴县以“中国轻纺城”而享誉海内外,吸引来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士,外籍患者就医数量也持续增长,相应的护理需求日益突出。本调查旨在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患者对护理的需求,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牟宝华;兰满;孙欢欢;叶志弘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多爱肤治疗乳腺癌Ⅲ°放射性皮损疗效观察

    乳腺癌是目前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部分患者需要行术后胸壁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率。乳腺癌患者放疗结束时只有4%~5%的患者无明显皮肤反应[1]。严重的放射性皮肤损伤可引起疼痛,局部或全身感染,引起瘢痕,导致放疗暂时中断或长期不能放疗。以往临床沿用的贯新克(复方维生素B12溶液)外喷,效果不够理想,本科对乳腺癌放疗中Ⅲ°皮肤破损采用多爱肤敷料(美国百时美施贵宝Conva Tec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范菊芬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