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毅;张巧俊;赵睿;丛锐;张航
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在有效封堵夹层破口的同时,保证主动脉弓重要分支供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ies,ARSA)是一种罕见的主动脉弓血管畸形,在Stanford B型夹层中,由于ARSA开口常靠近主动脉夹层第一裂口,给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增加了困难。现回顾性分析本院6例合并ARSA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讨论这种伴有血管变异的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特点。
作者:潘乐门;黄景勇;倪海真;郑祥韬;苏翔;虞冠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2.3亿,每10s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1]。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冠心病有效治疗方法。但对这一新技术患者尚缺乏了解,以往健康宣教普遍采用的是文字式教育,患者和家属不容易记忆。为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了解、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本科对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PCI)患者采用图文式进行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作玲;刘海凤;王艳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对产妇术中心血管系统、术后镇痛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37岁的足月待产需行剖宫产术的孕妇130例,按日期随机分成改良方法组(观察组)和传统方法组(对照组)两组,各65例。观察组首先于T12~L1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再在L2~3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注药;对照组仅在L2~3椎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利用针内针技术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注药,然后再置入硬膜外导管。观察两组麻醉前、麻醉后5min、胎儿娩出即刻及娩出后5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以及胎儿脐带血气分析。结果两组麻醉前后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脐带血气中乳酸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2和p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镇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麻醉效果佳、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少,有良好的术后镇痛作用,并对胎儿代谢影响少。
作者:伍伟明;任建军;王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手术、输血、创伤性检查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但也有可能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血液途径的传染病[1]。为了解本地区手术前、产前、输血前和有创检查操作前患者传染性标志物感染情况,本院开展了抗-HIV、抗-TP、抗-HCV和RPR检查。现将20894例患者检测的结果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林艳双;李维旸;高秀文;刘铁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化疗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常用的治疗方法,口腔炎是化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规化疗患者口腔炎发生率可达40%。一般化疗后1~6d开始出现口腔黏膜破溃、疼痛,导致味觉丧失,胃纳下降,严重者使化疗用药受到限制,给预后带来不利影响。本科采用康复新液含漱预防乳癌根治术后化疗引起的口腔炎,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鲍丽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多元文化护理理论由美国护理学者Madeleine Leininger提出,认为文化照顾是护理工作的本质和中心,是护理实践的原动力[1,2]。该理论在我国已得到推广应用,逐渐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之一[3,4]。绍兴县以“中国轻纺城”而享誉海内外,吸引来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士,外籍患者就医数量也持续增长,相应的护理需求日益突出。本调查旨在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患者对护理的需求,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牟宝华;兰满;孙欢欢;叶志弘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对预防或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采取显露喉返神经的甲状腺手术380例,并与未显露喉返神经的316例对照,比较术后两组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显露喉返神经组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1例,发生率为0.3%,无永久性损伤病例,未显露喉返神经组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13例(4.1%),永久性损伤11例(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冯国清;周纲;陈振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髋关节置换术常见于老年患者,出血量相对较大,由于大多数老年患者各系统功能生理性退变,且常伴随高血压、血管硬化、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机体代偿功能有限,由于椎管内麻醉固有的扩血管效应,麻醉风险较大[1],如何在提高麻醉镇痛和肌肉松弛效果的基础上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值得探讨。本文旨在探讨采用罗哌卡因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麻醉疗效。
作者:骆永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糖尿病(DM)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DM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DN),是DM患者死亡原因之一[1]。从诊断DM到临床上出现蛋白尿一般5~10年,这段时间的肾脏有比较明显的病理改变,且很难恢复,因此,DN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mALB)和尿免疫球蛋白G(IgG)5项指标在D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蔡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EB病毒感染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增加,它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急性期可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重症者可引发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而且病变可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所以,发现小儿感染EB病毒时,特别是近期感染,及时有效的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院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吴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尺骨鹰嘴骨折占肘关节骨折的近十分之一,轻者横行骨折,重者粉碎性骨折,以致肘关节不稳[1]。治疗有张力带、钢板、螺钉固定等多种方法[2],但每种方法的适应证缺乏统一的认识,多取决于临床医师的经验和操作习惯。Mayo IIa型为临床上为常见的损伤类型[3],虽骨折端分离移位且不稳定,但肘关节侧副韧带完整,非粉碎性骨折,无关节脱位。现对Mayo IIa型尺骨鹰嘴骨折采用加压锁定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两种方法作一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柳磊;杨炎;潘俊;孙智勇;刘凌;杨惠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社会-医学-心理治疗模式对血吸虫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影响。方法63例血吸虫性终末期肝病患者(其中5例随访期间死亡)接受社会-医学-心理治疗并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及MNA-SF评分、SF-36评分、MELD-Na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血白蛋白、血清钠浓度、腹水程度和肝性脑病病情均有明显改善(P<0.05),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营养不良发生率、MNA-SF评分、MELD-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社会-医学-心理治疗模式有助于延缓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但无助于改变疾病的预后。
作者:江永平;吴慧超;李雅娟;张勇;杨佐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剖宫产产后切口感染严重影响到创口愈合,另外如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可导致产妇全身性感染,严重影响预后。对剖宫产产后切口感染的防范、控制是临床研究重点,其中预防是研究的热点[1]。而要做到有效预防,对其影响因素分析非常重要,可为预防提供依据。现将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本院剖宫产2425例产妇资料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杜志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目前常用检测方法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在实际检测中常遇到一些不常见的模式,如:HBsAg阳性,HBsAg与HBeAg阳性,HBsAg、HBsAb、HBeAb和HBcAb阳性等。研究表明HBV感染是存在许多少见的特殊的血清学模式[1]。本文通过对110例少见的特殊的血清学模式患者样本进行前S1抗原(Pre-S1)和乙型肝炎DNA病毒(HBV-DNA)测定,旨在探讨HBV-M标志物的不常见模式。
作者:陆文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索大型医疗机构指导院外规范化管理,在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及再入院率等一级终点事件以及提高依从性方面的意义。方法15个社区冠心病患者共2000例,意向治疗1642例,对其中10个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和实施患者管理计划,列为管理组,其余5个社区不进行医师培训和对患者管理,列为非管理组。随访期为23个月。结果管理组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等一级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管理组,分别下降约37%、8%、56%;管理组患者心功能控制率明显高于非管理组,除拜阿司匹林外,两组患者其他冠心病治疗基础药物的使用依从性均较好。结论通过大型医疗机构指导院外规范化管理,能降低冠心病患者一级终点事件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孙丽娜;王宁夫;钟益刚;李虹;周占林;徐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各类呼吸衰竭及顽固性心力衰竭等的治疗。1989年Meduri等[1]首先报道BiPAP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目前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现对本院急危重病中心2010年11月至2012年4月因开腹大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差、腹腔压力增高、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25例,应用BiPAP的效果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来毅;华连琴;蓝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噪声指数指导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肺结核患者CT复查中降低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CATPHAN500模体测试,采用噪声指数10~27,每次增加1进行图像采集,共采集18组,图像采集分别用肺和标准算法重建,获得噪声指数与高对比分辨率的关系。初诊患者采用常规剂量(噪声指数10)扫描,诊断为肺结核后复查时采用低剂量(噪声指数17)扫描,记录扫描中自动生成的受检者X线剂量参数,包括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采用5分制双盲法对图像作量化评价,测量升主动脉的SD值。结果模体测试,高对比分辨率在噪声指数<19时,7LP/cm线对数均能清晰显示。初诊和复查时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初诊及复查图像升主动脉SD值分别为(8.52±1.30)Hu、(13.90±2.3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时图像噪声大于初查睦。CTDIvol、DPL初诊时分别为(9.87±2.23)mGy、(333.79±73.24)mGy.cm,复查时分别为(4.15±1.96)mGy、(139.91±63.86)mGy.cm,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噪声指数指导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用于肺结核CT复查,图像质量符合要求,且可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作者:王益钢;林俊;丁建平;张祖峰;陈丹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乳腺癌是目前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部分患者需要行术后胸壁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率。乳腺癌患者放疗结束时只有4%~5%的患者无明显皮肤反应[1]。严重的放射性皮肤损伤可引起疼痛,局部或全身感染,引起瘢痕,导致放疗暂时中断或长期不能放疗。以往临床沿用的贯新克(复方维生素B12溶液)外喷,效果不够理想,本科对乳腺癌放疗中Ⅲ°皮肤破损采用多爱肤敷料(美国百时美施贵宝Conva Tec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范菊芬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支气管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支气管肺炎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和重型,重型肺炎多伴有内毒血症和外毒血症,可导致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改变。然而在临床中也发现部分支气管肺炎,尤其是重型肺炎患儿,出现外周血小板计数的异常变化。这就提出外周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否作为判断支气管肺炎严重程度的指标?本文为此作一探讨。
作者:赵振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癌症疼痛(简称癌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易使患者丧失生活勇气[1]。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25%,晚期癌症患者约60%~80%[2]。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卫生部提出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活动,本科于2011年设立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推行WHO的癌痛三阶梯药物治疗原则,实施癌痛护理操作流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晓珍;陈芬芬;吕珍;张湘英;王丹丹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