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信波;侯立静;孔世奇;杨群福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成形术治疗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后脑积水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7例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成形术治疗.结果 术后出现无菌性腹膜炎1例、分流过度1例、分流不足5例,无感染、死亡.术后31例临床症状改善.术后复查头颅CT,侧脑室额角水肿较前均改善或基本消失,31例脑室不同程度缩小,23例基本恢复正常大小.依据Salmon标准:+3级11例,+2级12例,+1级8例,0级6例.术后6个月GCS评分3~8分6例,9~12分20例,13~15分11例.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成形术治疗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后脑积水的效果良好,分流术中使用可调压式分流管,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浪;严正村;佘磊;董伦;张恒柱;王晓东;魏民;王杏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治疗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7年3月单独开舱进行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135例,分析高压氧治疗中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 135例共行高压氧治疗2951次.133例顺利完成高压氧治疗;1例因呼吸、心跳暂停,紧急减压出舱抢救;1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而中止治疗.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在进行高压氧治疗前,需全面了解病情,做好充分准备;在氧舱内治疗时,规范操作,正确评估各种潜在风险,消除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是保证高压氧安全治疗的关键.
作者:李琴;袁辉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解聚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手术切除68例新鲜脑胶质瘤标本,其中高级别胶质瘤42例,低级别胶质瘤26例.另选择同期颅脑损伤内减压术获取的正常脑组织标本1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DAM17和EGFR表达.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ADAM17和EGFR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而低级别胶质瘤ADAM17和EGFR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胶质瘤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44,P<0.001).结论 随着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EGFR和ADAM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提示EGFRA、DAM17可作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评估指标.
作者:呼铁民;褚会松;田甜;王昆鹏;杨国军;杨立军;王维兴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CRMP2)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分布及对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 CRMP2及其模拟磷酸化质粒CRMP2-S522D、CRMP2-T555D,转入体外培养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转染72 h后,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CRMP2、CRMP2-S522D、CRMP2-T555D在神经元中的分布差异以及对神经元突起分枝和突起长度的影响.结果 CRMP2及CRMP2-T555D在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均有分布,CRMP2-S522D则主要分布于胞体.CRMP2-T555D对神经元的突起长度和分枝数均没有明显影响;CRMP2-S522D对突起数目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显著降低突起长度.结论 CRMP2的不同磷酸化形式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存在分布差异,并对神经元的突起长度产生影响.
作者:朱亮;陈奎;黄国辉;冯东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以三叉神经痛和/或面肌痉挛起病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21例以三叉神经痛和/或面肌痉挛起病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其中17例同期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肿瘤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3例.术后原有面部疼痛或不自主抽搐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术后随访3~27个月,临床症状和肿瘤均无复发.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以三叉神经痛和/或面肌痉挛起病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对于同时存在血管压迫的病例,可同期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作者:王宁;王林;陈国强;黄乙洋;焦永辉;郭宇鹏;王晓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1 病例资料病人,男,42岁,因交通事故致头部外伤后头痛、头昏5 h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10余年.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GCS评分15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入院后头颅CT示左侧额叶挫伤性小血肿,左侧额部硬膜下薄层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顶骨骨折.入院后予保守治疗,予脱水、止血、神经营养药物应用等处理.病人伤后有头痛、恶心、呕吐,予肌肉注射胃复安对症处理,恶心、呕吐等症状缓解.10 d后,病人头痛等症状渐好转,两周后复查CT示颅内出血基本吸收.伤后18 d左右,病人又出现恶心、呕吐频繁,当时考虑颅内压增高,予静脉滴注小剂量甘露醇、肌肉注射胃复安等处理,但疗效欠佳.腰椎穿刺术测压为125 mmH2O.肝肾功能基本正常,血糖13.76 mmol/L,血钠136.3 mmol/L,血钾5.1 mmol/L,血氯98.6 mmol/L.请内分泌科会诊,考虑合并糖尿病性胃轻瘫,予停用脱水剂,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加用莫沙比利促进肠胃运动,少食多餐,病人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病情好转出院.
作者:顾庆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 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单纯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其余10例行支架取栓术.结果 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2~19分,治疗后24 h评分降至3~9分.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4(2/13),病死率为7.7%(1/13).12例存活病人出院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7个月;病人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DSA显示,病变支血管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在治疗时间窗内采用血管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极大地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闫忠军;徐东为;胡焱;张玉凯;杨建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凋亡相关诱导配体(TRAIL)联合氯喹对U251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构建稳定表达TRAIL的质粒pEGFP-TRAIL,然后转染到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中(TRAIL组),以pEGFP-C1质粒为阴性对照,以不转染质粒为空白对照;将氯喹(50μmol/L)加入到转染pEGFP-TRAIL质粒U251细胞培养基中,作为联合组.共聚焦显微镜检测GFP-TRAIL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GFP-TRAIL和Cleaved caspases-8蛋白表达.结果 质粒转染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 显示,pEGFP-C1在细胞质中成弥散分布;而GFP-TRAIL在细胞质中成聚点分布,且荧光表达可以持续48 h以上;免疫印迹法分析结果 显示TRAIL组TRAI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联合组细胞增殖抑制率[(47.22±0.15)%]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3.21±0.04)%,P<0.05]和TRAIL组[(23.88±0.22)%,P<0.05].联合组细胞凋亡率[(41.62±0.44)%]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2.14±0.09)%,P<0.05]、阴性对照组[(3.46±0.17)%,P<0.05]和TRAIL组[(22.48±0.43)%,P<0.05].联合组Cleaved caspases-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TRAIL组(P<0.05).结论 外源性TRAIL基因转染后可以在细胞中稳定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与氯喹联合应用可以增强TRAIL诱导的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氯喹抑制细胞自噬.
作者:冯驰;郭双毅;程龙海;罗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快速可吸收颅骨夹在开颅骨瓣复位中的固定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44例开颅手术中采用瑞士产快速可吸收颅骨夹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结果 4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例颞肌波浪式蠕动收缩、1例颅骨夹固定处硬膜外积液伴发热.3例外颅骨面欠平整,41例内、外颅骨面平整.头颅外观正常,无局部凹陷、皮下积液、头皮感染等.头颅CT三维重建显示颅骨夹在术后12~18个月吸收.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影像学伪影.结论 应用快速可吸收颅骨夹进行骨瓣复位固定创伤小、安全,避免终生携带金属异物,能较好地提高病人满意度.
作者:何木良;植汉兴;钟向球;骆志明;易椿钧;李雄辉;王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划分成六大行政政区,即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和西南区,其中中南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1988年海南从广东省分出独立建省,从而中南区由五省(区)变为六省(区).
作者:马廉亭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合并脑疝的显微手术方法 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6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伴脑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中,血肿位于侧裂6例、颞叶5例、额叶2例、额颞叶3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9例术前头部CTA检查发现动脉瘤8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9例,Ⅳ级3例,Ⅴ级4例.16例均行血肿清除术,术中探查明确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共夹闭动脉瘤18个,位于M1段2个、M1分叉14个、M2段2个;术中发现并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个.术后随访6~12个月,按GOS评分,恢复良好7例,中残4例,重残3例,死亡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结论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合并脑疝急诊显微手术治疗,能够清除颅内血肿,夹闭动脉瘤,疗效良好,即使Ⅳ~Ⅴ级动脉瘤,积极治疗可获得较高的存活率.
作者:杨俊;吴文昌;潘荣南;林宝利;梁军飞;吴雪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AA)与自发性脑出血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钻孔引流术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78例,术前及术后1、3、5、7、14 d动态检测外周血AA水平.术后6个月采用GOS评估预后.结果 78例中,预后良好56例(GOS评估4~5分),预后不良22例(GOS评分1~3分).血清AA水平术后1 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并于术后7 d逐渐降至正常水平.预后良好组血清AA水平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再出血以及术后1 d血清AA水平是自发性脑出血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后1 d血清AA水平升高预示自发性脑出血病人预后不良,术后血清AA水平可作为自发性脑出血病人的预后评估指标.
作者:朱郭婷;陈思思;黄书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1 病例资料女性,62岁,因发现额部包块1个月余入院.既往有甲状腺包块切除术病史(自诉病理检查为良性),有结核病史(自诉已治愈).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额部可及一大小约3 cm×3 cm质软包块,压痛阳性,不能移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0 mm,光反射存在;颈软,颈部见术后疤痕;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外院颅脑MRI示额部包块.入院后复查颅脑MRI平扫+增强示(图1A~C):额骨骨质破坏,肿瘤可能性大,感染不排除;额骨示骨质破坏,局部示软组织肿块,病变侵及额窦及前组筛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额骨病变均匀强化,与局部脑膜分界不清,脑实质未见明显受累.全麻下行额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似结缔组织样,侵及前颅底骨质,硬脑膜未受累.术后复查颌面部CT三维重建示额部术后改变(图1D).术后行放疗.随访2年无复发(图1E~G).术后病理检查考虑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图1H).
作者:张相华;方娟;黄宽明;田晓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夹闭术治疗的10例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个.结果 10例动脉瘤夹闭完全,其中5个动脉瘤内弹簧圈术中全部或部分去除,5个动脉瘤内弹簧圈予以保留.术后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10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8例,4分1例,3分1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GOS评分5分9例,4分1例(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造成脑梗死);随访期间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夹闭术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作者:李正伟;徐成仕;陈新军;李志强;江普查;陈劲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Ⅲ~Ⅳ级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效果.方法 2010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47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8例(内镜组),显微镜下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29例(对照组).结果 内镜组血肿清除时间[(43±16)min]显著低于对照组[(58±23)min;P<0.05],而血肿清除率[(92.6±6.2)%]则显著高于对照组[(83.2±9.6)%;P<0.05].术后7 d,内镜组GCS评分[(8.9±2.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9±2.7)分;P<0.05].术后6个月,两组GO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大骨瓣开颅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清除术中,神经内镜也可作为很好的辅助手段.
作者:刘重霄;郭振宇;王睿智;师蔚;周任;高李贵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11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57例外伤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根据GOS评估预后:恢复良好35例,中残12例,重残5例,死亡5例.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外伤性脑积水的有效方法 ,大多预后良好,早期诊断对脑积水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葛信波;侯立静;孔世奇;杨群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再通术治疗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8月行血管内再通术治疗18例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中,16例(88.9%)实现闭塞血管再通,闭塞血管远端中位TIMI血流分级由术前的0提高到2.4;术后6例症状改善,9例症状稳定,1例因颅内出血死亡.15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其中1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术前改善,4例没有明显改善;Malek评分1分12例,2分3例;DSA随访仅1例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程度大于50%),余未见明显血管内再狭窄.结论 亚急性、慢性椎基-动脉闭塞腔内支架成形再通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并且可以取得良好的中远期效果.
作者:孙文华;樊翊凌;丁圣豪;赵兵;潘耀华;万杰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方法 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9月手术治疗的60例颅内双侧多发性动脉瘤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侧扩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治疗34例;双侧翼点入路一期或分期手术治疗26例,分期手术治疗时间间隔为15 d~4年.结果 单侧入路手术病人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例、低钠血症1例、脑积水2例、脑血管痉挛1例;双侧入路手术病人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例、低钠血症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单侧扩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治疗的34例中,GOS评分5分14例,4分18例,3分2例.双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26例中,GOS评分5分10例,4分14例,3分2例.DSA复查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结论 单侧及双侧扩大翼点入路夹闭治疗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的效果均较好,但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需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状况,对手术方式进行合理选择.
作者:石小斌;胡国强;许红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16例头颅CT、MRI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颈动脉中度狭窄3例,重度狭窄13例.均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结果 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1例.结论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 ,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评估,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并发症的防治,CTA在其诊断、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董辉;张晖;蔡磊;叶权亿;刘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弥漫性胶质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级别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2016年手术切除的弥漫性胶质瘤标本45例,其中低级别胶质瘤20例(WHOⅡ级),高级别胶质瘤25例(WHOⅢ~Ⅳ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检测VEGF、MMP-9及uPA的表达水平.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VEGF、MMP-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不同级别胶质瘤uP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VEGF、MMP-9在弥漫性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王佳;王焕明;封华;梁奕;杜柏林;徐海波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