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叶皮瓣转移并帽状腱膜间断切开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

薛建荣;张作洪;陈世洁;刘建雄;余辉;吴明灿

关键词:头皮缺损, 转移皮瓣, 帽状腱膜
摘要:头皮外伤清创或头皮肿瘤切除后遗留大面积头皮缺损修复比较困难.我院从1994年7月至1999年10月,采用三叶皮瓣转移并帽状腱膜间断切开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共15例,效果满意.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重型颅脑损伤中止亚低温治疗原因分析

    1998年1月至2001年4月采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74例,其中14例因病情原因中止亚低温治疗,其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陈汉民;张诚华;廖圣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完全胃肠外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附28例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及合并有肝、脾、胃肠破裂(MODS)的病人,在稳妥处理好颅脑损伤的基础上,患者并发症的防治成为又一重点.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atrion,TPN)的应用为该类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营养支持.本文就我们收治28例病人的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路楷;黄建华;常兴中;王国强;李旭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囊性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分析囊性脑膜瘤形成的机理、诊断及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囊性脑膜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讨论术前诊断、病因以及外科治疗.结果MRI和CT常发现近硬膜的囊性病变伴或不伴囊壁强化,术中切除瘤结节及其附着的硬膜,在不损伤脑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切除囊壁.结论准确的术前诊断和术中病理诊断是制定外科手术策略和获得良好预后的基础.

    作者:孙青芳;卞留贯;赵卫国;沈建康;丁美修;张天锡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老年人脑膜瘤50例

    我院自1986年10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颅内脑膜瘤250例,其中老年人脑膜瘤50例,占20%,报道如下.

    作者:王玉亭;王成东;王道奎;王永和;曹培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硬脊膜外血管畸形出血致截瘫1例分析

    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2000年1月17日凌晨1时突发颈背疼痛,向双上肢放射,3 h后逐渐出现双下肢瘫,感觉丧失,下午7时入住我科.查体:神志清楚,胸乳头平面以下所有感觉丧失,平面以下驰缓性瘫痪.

    作者:张曙光;张方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立体定向手术展望

    现代立体定向手术无论是在精确度,还是应用范围都有极大的提高,随着科技进步,仍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崔高宇;冯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早期手术改善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和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9年我科28例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手术效果.结果动眼神经麻痹后3 d内手术(0~3 d)的9例病人中有8例,4~6 d手术的6例病人中有4例,7~13 d手术的4例病人有2例,14~30 d手术的3例病人中1例,其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0 d后手术效果差,6例中仅1例完全恢复.结论为避免神经功能废损,建议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好在3日内手术.

    作者:叶伟;陈政良;李永利;王社军;康军;杨立庄;刘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脑肿瘤术后并发非手术区硬脑膜外血肿成因及预防

    脑肿瘤术后非手术区出现硬脑膜外血肿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1994年1月至1997年10月我院各类脑肿瘤术后并发非手术区硬脑膜外血肿12例.现就其病因及预防分析如下.

    作者:邓斌;张承徐;王军;孙波;叶应湖;陈坚;王国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嗅神经母细胞瘤

    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 neuroblastoma,ONB)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外胚层起源的恶性肿瘤,曾命名为嗅神经上皮瘤、嗅神经细胞瘤、成感觉神经母细胞瘤.

    作者:杨柳松;周良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脑创伤后bcl-2蛋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液压脑损伤后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变化规律及bcl-2基因在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大鼠中型液压脑损伤伤前及伤后6 h、12 h、1 d、3 d、7 d bcl-2蛋白表达情况,应用TUNEL和电镜观察伤后细胞死亡的形态.结果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位于伤侧大脑半球皮质、皮层下白质、海马CA1、CA3及齿状回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以海马CA3区为显著.在高倍镜下,表达Bcl-2蛋白的神经细胞胞核形态正常,很少见到凋亡或坏死的形态特征.伤后早期(6h),打击侧海马CA3区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Bcl-2早期改变出现在伤后6 h,比细胞凋亡提前表现;伤后1~3h,Bcl-2的表达下降相对缓慢.结论bcl-2蛋自在抑制脑创伤后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bcl-2可能是一种可诱导的神经保护因子.

    作者:骆纯;朱诚;卢亦成;江基尧;张光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前颅底嗜酸性肉芽肿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5岁.因头痛、左眼视力下降1个月,鼻腔流血10 d入院.查体:左眼视力0.6,右眼视力1.0,鼻腔内有血痂.CT见前颅底、蝶窦、筛窦略高密度占位性病变,左眶内侧壁、颅底骨质破坏.MRI见前颅底、蝶窦、筛窦略长T1、略长T2占位性病变,左眶内侧壁、颅底骨质破坏.

    作者:单振宇;周定标;徐龙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引流手术的改进

    钻孔冲洗引流术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但仍有一些严重并发症影响其病程和预后.笔者近五年来对该方法作了一些改进,手术40例,无1例发生并发症,报告如下.

    作者:环一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髓母细胞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髓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程度高的神经上皮性肿瘤之一.好发于儿童,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20%,多位于第四脑室顶上的小脑蚓部,生长极为迅速,手术不易全切除.

    作者:舒凯;雷霆;胡文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丙泊酚用于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临床观察

    随着丙泊酚在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以及在ICU镇静中的使用日益广泛,我们也将其试用于血管内治疗的神经安定麻醉,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维民;陈利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液中VEGF、bFGF的测定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病机制及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对40例CSDH患者血肿液和血清VEGF、bFGF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血肿液VEGF、bFGF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的含量(P<0.01),而且血肿液中VEGF、bFGF含量复发组患者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结论VEGF、bFGF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及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何升学;陈建良;吴耀晨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术式浅析

    我科自1995年至2000年5年间,分别采用骨瓣成形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及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三种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48例,取得一些临床经验,现就三种手术方法的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和分析.

    作者:陈维福;程远;马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骨瓣漂浮硬膜减张缝合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24例,男22例,女2例,年龄20~46岁.GCS评分3~5分13例,5~8分11例.硬膜下血肿16例,脑内血肿8例.血肿均位于幕上.血肿量30~40 ml 17例,大于40 ml 7例.

    作者:李亚捷;雷永德;代成国;宋晓斌;庄永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伴颅盖骨折的颅脑损伤的手术指征

    回顾总结14年来79例伴颅盖骨骨折的颅脑损伤的治疗情况,认为伴颅盖骨折的颅脑损伤放宽手术指征有利于降低死亡率.

    作者:陈善;常会民;林永青;姚雪峰;田喜光;刘清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Liliequist膜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Liliequist膜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对Liliequist膜进行显微镜下的解剖和观察.结果①Liliequist膜由中脑叶、间脑叶和中间叶组成;②间脑叶分隔视交叉池、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池、后交通动脉池或颈内动脉池与脚间池和动眼神经池,中间叶分隔脚间池和动眼神经池;③间脑叶和中间叶有游离缘,中脑叶无;④Liliequist膜与下丘脑关系密切.结论Liliequist膜是鞍区及颅底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其解剖学特点有助于改善术中显露,减少手术侵袭.

    作者:吕健;朱贤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腰池持续引流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腰穿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通过脑脊液引流来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我科自1997年1月至2001年6月采用腰池持续引流治疗各种颅内疾患89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胜;戴学元;裴永恩;王峻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