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铭;林影;林友诚
目的旨在从电生理角度了解腹部爆炸伤后早期脑的损伤情况.方法建立犬腹部爆炸伤动物模型,对伤后24hSEP、MEP及BAEP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伤后3 h SEP及MEP的潜伏期较伤前明显延长(P<0.01),且在伤后24h潜伏期延长更加明显,显著长于伤后3 h(P<0.05).BAEP除I波外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期于伤后12 h显著延长(P<0.01),且持续发展至伤后24h.结论腹部爆炸伤后,无论是感觉、运动还是脑干听觉通路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作者:陈向阳;李兵仓;张良潮;李向东;孙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颅骨-脑膜的缺损引起蛛网膜下腔与鼻腔或鼻窦的沟通,即形成脑脊液鼻漏.
作者:陈亮;周良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双侧瞳孔散大是一种极其严重的临床危症,往往预后差,死亡率极高.
作者:张中原;张彦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特点,提出术前评价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对180例蝶骨嵴脑膜瘤(内侧型116例,外侧型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此180例脑膜瘤均经额颞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结果18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134例(74.4%),近全切除35例(19.5%),大部切除11例(6.1%).手术死亡5例(2.8%).统计学分析表明,除肿瘤与血管粘连情况有明显差异外,上述二型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并无明显差异;而内侧型脑膜瘤因与血管、颅神经关系密切,术后易出现颅神经功能损伤.结论根据肿瘤与蝶骨嵴的位置关系可将蝶骨嵴脑膜瘤分为内侧型和外侧型,头颅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显微手术切除肿瘤为主,对于未能全切除的蝶骨嵴脑膜瘤病人,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
作者:倪明;赵继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笔者97年以来遇到新生儿颅骨凹陷骨折12例,采取非手术治疗,均自行复位,未留后遗症.
作者:朱铭;林影;林友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优力舒、沙袋压迫及绷带加压包扎对股动脉穿刺点的止血效果,为股动脉穿刺点止血选择好的局部压迫方法.方法将207例行股动脉穿刺术患者分为3组:优力舒组(105例)、沙袋组(62例)及绷带组(40例).三种不同方法对血管内治疗后股动脉穿刺点进行局部压迫,分别观察止血效果.结果优力舒组仅1例发生穿刺点渗血;而沙袋组及绷带组分别有4例及7例发生穿刺点渗血.3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相比.沙袋组明显低于绷带组(P<0.01),而优力舒组则明显低于另两组(P<0.01),且优力舒粘贴部位皮肤无过敏现象.结论使用优力舒压迫股动脉穿刺点具有止血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操作简便,病人易于接受.
作者:陈丽玲;梁立华;陈耀强;叶秀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自1985年2月至1999年3月共收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145例,约占我院同期收治的颅脑损伤病人的1.4%,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10.5%,略高于国内蒋先惠等[1]的报导,治疗总有效率92.4%,病死率3.4%.
作者:王东军;闫炜炜;谢培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对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临床初步观察.方法26例DAI患者,分为GM1治疗组(n=13)和常规综合治疗组(n=13),观察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头颅CT或MRI变化、意识转归、GCS变化和GOS评分情况.结果GM1治疗组患者意识清醒快(接受GM1治疗后平均7.56 d);GCS和GOS评分,GM1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GM1对DAI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起到了明显的、肯定的作用.
作者:刘卫东;蒋万书;黄光富;张立福;袁利民;李志立;谭海斌;陈隆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少见病,约有50%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作者:唐忠;朱炎昌;李志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为对动脉瘤经国产钨弹簧圈栓塞后的病理变化进一步进行估价.方法建立犬的动脉瘤模型18枚,以国产可控电解钨弹簧圈进行栓塞,栓塞后24 h、2周、2月和6月行血管造影复查,并立即随机抽取动物处死,取动脉瘤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动脉瘤模型完全闭塞13例,大部闭塞5例.2例在2周复查时发现残腔扩大行二次栓塞.病理检查发现栓塞后24h,动脉瘤内被弹簧圈及血栓所紧密填充.2周后动脉瘤颈部被新生的内皮组织所封闭.2个月后动脉瘤腔内的血栓完全机化,动脉瘤颈部被成熟的内皮细胞封闭,内皮细胞下为完整的结缔组织层和肉芽组织层.结论应用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后可诱发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和机化,以及动脉瘤颈部内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生长.这些病理变化是动脉瘤治愈的病理学标志.
作者:张友平;杨新健;李良;吴中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为探讨动眼神经鞘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侧尸颅的动眼神经鞘及其毗邻结构,并用测微尺测量之.结果46.7%(14/30)的动眼神经在跨越后床突和(或)后岩床皱襞处存在压迹.动眼神经鞘在水平切面和冠状面上均呈三角形,神经居于鞘腔内上角.结论动眼神经鞘属于牵拉和固定结构.颞叶可直接压迫动眼神经,致瞳孔改变.该鞘缺乏血管,可安全切开.
作者:王守森;章翔;张发惠;王如密;郑和平;荆俊杰;张锡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心电图及血清CK-MB活性变化,了解心肌损害情况.方法入院后即行24 h动态心电图描记,1周及2周时复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伤后4、12、24、72 h和1周、2周静脉血CK-MB活性.结果本组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59例出现心电图异常(88.1%),血清CK-MB伤后均持续升高,24 h达高峰.结论心电图改变,血清CK-MB活性变化两者结合可从不同侧面反映颅脑损伤后心肌损害程度.
作者:陈峻严;黄金钟;杨波;陈玲玲;赵丽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与脑膜瘤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9例脑膜瘤中EGFR、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脑膜瘤中EGFR表达阳性率为92.3%(36/39),不同级别脑膜瘤中EGFR表达强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CNA标记指数(PCNA labeling index,PCNA LI)与脑膜瘤的病理分级有明显相关(P<0.01).EGFR与PC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EGFR可能在某些脑膜瘤的恶性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刚;陈坚;薛德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蝶骨嵴脑膜瘤(sphenoid ridge meningioma,SRM)位置深在,附近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且其可能侵犯海绵窦或颈内动脉,极难全切.
作者:薛德麟;雷霆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sphenoid ridge meningiomas SRM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0至2001年收治的157例SRMs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肿瘤分为内侧型、中1/3型和外侧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内侧型以视力下降和典型Foster-Kennedy综合征为主要表现.中外侧型以头痛等高颅内压症为主要表现.全切除率分别为53.5%、81.1%和89.5%.手术优良率分别为85.4%、91.5%和86.7%.结论中和外侧1/3型之间差别较小,可合并进行分析,但与内侧型在临床表现和手术效果上有明显差别.在尽可能全切除肿瘤的前提下,采用手术和放射外科综合治疗方法可改善内侧型SRMs预后.
作者:毛颖;陈亮;周良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具有病情危重,临床变化快,护理工作量大的特点.但在繁重的护理工作中抓住重点,不延误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是重中之重.
作者:林秀兰;孙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脑包虫病在我国中南地区极为罕见,作者于1997年11月至1999年11月赴阿尔及利亚援外工作期间,共收治脑包虫病9例.
作者:郭国炳;俞苏寰;兰翠琼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VEG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ODN)对大鼠C6胶质瘤生长的影响,探讨抗血管生成作为胶质瘤辅助治疗新途径的可能性.方法制备大鼠皮下C6胶质瘤模型,在接种细胞后不同时间点局部给予VEGF-AODN和其他处理因素,观察皮下肿瘤形成情况,测量肿瘤体积及重量,TUNEL法和电镜技术检测瘤细胞凋亡.结果接种72 h后开始局部注射反义寡核苷酸,使大鼠皮下C6胶质瘤的成瘤潜伏期延长,为(25.13±3.00)d,肿瘤重量减轻,为(1.13±0.17)g;皮下局部肿瘤形成后连续注射AODN,使肿瘤体积缩小,瘤细胞凋亡增加,瘤内坏死区扩大,但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电镜观察到AODN治疗组微血管基膜增厚,管径变小.结论抗血管生成治疗可望成为胶质瘤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志强;袁先厚;王诚;陈卫国;袁忠惠;文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前MRI表现和不同手术方法与其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126例(共149个血肿)CSDH术前MRI资料,依血肿在MRI T1 WI的表现分为高信号组(62例)和非高信号组(64例);又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钻孔冲洗治疗组和钻孔冲洗+闭式引流治疗组,分别比较其复发率.结果高信号组和非高信号组复发率分别为4%和17.6%,两者相较,相差显著(P<0.05);钻孔引流和单纯钻孔复发率分别为6.1%和16.4%,两者相较,亦相差显著(P<0.05).结论 CSDH术前MRI表现可以预测其复发率,采用闭式引流可以明显地减少其复发率.
作者:杨子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自2000年8月至2002年3月,应用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共治疗脑出血86例,收到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杨炼球;胡友权;王世清;聂正夫;苏求才;胡国良;文洪波;熊明;余罗星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