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种粘接系统在正畸磨牙颊面管粘接固位的应用

陈新;陈雪君;谢晓珍;陈宏

关键词:正畸磨牙, 颊面管, 粘接固位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正畸磨牙颊面管粘接固位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临床试验数字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20例,其中A组使用而至富士ⅡLC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日本株式会社而至),B组使用3M Unitek粘接剂(美国3M公司),C组使用非调拌型牙釉质粘合树脂(杭州西湖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所有患者按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时段来统计脱落数,计算脱落率,并统计学分析差异. 结果 A组粘接剂为颊面管的粘接能够达到较大的粘接强度,效果显著优于B、C两组,且B组粘接强度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1个月、3个月、6个月和9个月的脱落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富士ⅡLC优于3m uncik优于牙釉质粘合剂.富士ⅡLC:粘接强度大,是粘接颊面管选择粘接剂的佳选择.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脾破裂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治疗方法与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3月39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保守治疗14例,2例中转手术治疗痊愈;手术治疗25例,脾修补术8例,脾部分切除术11例,脾切除加自体脾移植术6例,3例出现并发症,对症处理后痊愈. 结论 对于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掌握各种治疗方法的特征和优势,争取佳时机选择佳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谨遵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

    作者:周东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应用超声骨刀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法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本院行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12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超声骨刀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凿骨劈冠法,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d疼痛程度、术后2d张口受限程度和面部肿胀程度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骨刀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效果优于凿骨劈冠法.该技术安全可靠,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丁涛;江根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掌侧与背侧不同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掌侧与背侧不同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到2015年3月,慈溪市慈林医院收治的桡骨C型骨折患者62例,治疗医师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背侧组(30例)、掌侧组(32例),分别行背侧双钢板内固定和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早期、远期并发症、桡骨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功能恢复和整体临床疗效评估. 结果 同组治疗医师通过门诊复查方式对所有患者行6~12个月随访,平均(11.27±1.36)个月.背侧组和掌侧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大致相同,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组术后6个月X线检查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旋前、旋后、屈曲、背伸活动度恢复程度明显优于掌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估,背侧组有效率优于掌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背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及临床疗效优于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但这两种方法的早期及远期并发症方胜率并无显著的差异,因此在使用方面,需要临床医师结合患者骨折的具体要求及适应条件进行治疗.

    作者:龚竞成;童松林;陈立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慢性肛裂应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疗效及对复发的影响

    目的 探讨改良纵切横缝术应用于慢性肛裂患者临床治疗中效果. 方法 截选本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66例慢性肛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传统肛裂切除术,33例)与观察组(改良纵切横缝术,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肛管直径变化,统计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切口平均愈合时间、并发症,如疼痛、切口水肿及感染、排尿障碍);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肛管直径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差异显著(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1.7±2.7)天明显短于对照组(16.9±3.1)天,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切口感染及水肿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然术后两组排尿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无复发. 结论 应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患者可促进其切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尤其是术后疼痛、切口感染及水肿,同时其不会增加手术难度,从而有利于临床推广.

    作者:孟澍;崔巍;汪闻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腹腔镜探查术在38例腹部创伤患者的应用体会

    目的 分析腹腔镜探查术治疗腹部创伤的临床疗效,确定其在治疗腹部创伤中的地位. 方法 经腹腔镜探查术治疗腹部创伤患者38例,观察术中术后情况. 结果 患者术中出血量为(75.73±29.03)ml,术口长度为(5.86±2.74)cm,术后排气时间为(13.36±5.24)小时,手术时间为(189.98±18.02)分钟,术后进食时间为(16.35±6.46)小时,住院时间为(5.26±1.42)天.术后CD3、CD4分别为(5.36%±2.02%)、(4.73%±2.13%),CRP水平为(10.86±2.74)mg/L,疼痛评分为(2.96±1.84)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肠梗阻、腹腔感染、深静脉血栓比例分别为7.89%(3/38)、37.84%(1/38)、43.24%(2/38). 结论 腹腔镜探查术对于腹部创伤患者,加大手术操作的确定性,避免盲目操作加大手术风险,降低患者承受的手术风险,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范宇华;胡培灿;饶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胫骨骨折内固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将68例行胫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对照组,n=34)和全麻诱导后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组(观察组,n=34).对比两组的全麻药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MAP)、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全麻药用量、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15、30、45、60分钟的MAP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且较本组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拔管后30分钟的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全麻复合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术中全麻药用量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苏醒快、疼痛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胫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方法.

    作者:严晓娟;莫肖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评估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的意义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95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24小时内RDW水平将患者分为RDW增高组(RDW>15.0%,n=22例)及非RDW增高组(RDW≤15.0%,n=73例);按照入院后第30天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各组相关指标的差异. 结果 与RDW≤15.0%组比较, RDW>15.0%组患者入院时间较长、收缩压(SBP)及舒张压(SDP)偏低、入院GCS评分较低、APACHEⅡ评分较高、死亡率较高(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入院24小时内RDW水平较高,入院GCS评分较低,APACHEⅡ评分较高(P<0.05);患者30天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升高是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RDW水平升高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检测RDW水平对于评估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朱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治疗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以及相应的导管护理措施在肿瘤患者整个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有效提高患者在整个治疗中的生活质量. 方法 首先将本院所收集到的130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分成观察组和治疗组两个大组,随后再将观察组又分为A、B两个亚组,对照组实施一般静脉留置针穿刺法以及临床上经常使用的饮食卫生护理和简单的置管前、中、后护理措施;对观察组则使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A组实施饮食卫生护理以及简单的置管前、中、后护理措施,B组患者则在A组的基础上实施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记录并观察各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不良症状.结果 对照组留置管保留时间远远比观察组要长(P<0.05),而且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则远远比观察组要低(P<0.05);对照组对于自己所接受的护理方式满意度远远比A组要低(P<0.05),A组患者对于自己所接受护理措施的满意度则远远比B组要低(P<0.05);对照组中留置管不良事件和患者不良症状的发生率远远比观察组要高(P<0.05),而观察组中A组发生的留置管不良事件和患者不良症状发生率要远远比B组高(P<0.05).结论 使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并加以细致的护理可以显著缩短肿瘤患者的留置管时间,并降低其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作者:项明珍;蔡觉萍;朱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钬激光经皮肾镜碎石与输尿管镜碎石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分析钬激光经皮肾镜碎石与输尿管镜碎石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将102例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钬激光经皮肾镜碎石组(观察组,n=51)和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组(对照组,n=51),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30天的结石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钬激光经皮肾镜碎石术和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各有优势,前者结石清除率更高,但后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

    作者:李国栋;李志江;陈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普萘洛尔联合激光治疗浅表血管瘤的应用研究

    目的 本研究分析普萘洛尔联合激光治疗浅表血管瘤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对本院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诊治的浅表血管瘤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普萘洛尔组、激光治疗组和普萘洛尔联合激光治疗组,分析各组患者的疗效评分、不良反应发生及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 结果 普萘洛尔联合激光治疗的治疗效果和效果评分明显优于普萘洛尔组合激光治疗组,且该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下降明显,且与其余两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 结论 普萘洛尔联合激光治疗对浅表血管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相关.

    作者:李昉恒;陆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出现脑梗死的患者23例,总结分析临床资料. 结果 按Glassgow预后分级:良好3例,中残4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7例. 结论 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的认识,注意预防,及时诊治,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积极意义.

    作者:张正文;蒋仁晓;文湘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联合膀胱灌注对表浅性膀胱癌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并发症及其复发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表浅性膀胱癌患者46例,为观察组,进行TURBT术后联合膀胱灌注.选取同期39例作为对照组,行TURBT术治疗.评估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及肿瘤复发率,应用Kanorfsky Performance Score评分量表(KPS)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半年、1年和1.5年肿瘤总复发率为6.52%(3/46),低于对照组17.95%(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KPS评分为(85.61±6.28),明显高于对照组(76.03±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URBT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表浅性膀胱癌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复发率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作者:王锦宏;楼小彬;熊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究腹腔镜技术在医治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肝胆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42例胆囊结石合并CB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71例.对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腹腔镜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出院时间上均优越于开腹组(P<0.05);总并发的发生率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是(5.63%vs 15.49%,P>0.05);残石率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是(4.23%vs 5.63%,P>0.05);复发率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是(1.41%vs 2.82%,P>0.05). 结论 胆囊结石合并CBDS采用腹腔镜医治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残石率低,复发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

    目的 评价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72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PFNA组及动力髋螺钉(DHS)组.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术中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PFNA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DHS组(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和DHS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2.5%和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5/40)和28.1(9/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FNA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蔡飞龙;邵强;黄秩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后二次骨折患者的骨代谢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后二次骨折患者的骨代谢特征,为其临床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髋部骨折、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其中11例发生二次骨折.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后定期测定髋部singh指数与骨密度,并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I型胶原N末端肽(N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骨特异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 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前singh指数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的骨密度水平均低于正常值,且观察组治疗后1周和6个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和6个月的BGP、OPG及BALP水平高于对照组,NTX与TRACP5b水平低于对照组,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分析,BGP、OPG及BALP水平与骨密度呈直线正相关(R2=0.7914、0.7811、0.7198),NTX与TRACP5b水平与骨密度呈直线负相关(R2=0.7704、0.7914). 结论 髋部骨折术后实时监测骨代谢指标,可为二次骨折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作者:吕志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浆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CRP)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97例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入院时、入院后12、24及48小时的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按照住院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n=70例)及死亡组(n=27例),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 结果 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收缩压(SBP)偏低、心率(HR)偏快、入院IS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较高(P<0.05);死亡组患者入院后12、24及48小时的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后12、24及48小时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与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呈独立正相关(P<0.05). 结论 入院早期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与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诚;张红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CO2激光联合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CO2激光联合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和分析其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尖锐湿疣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2例,对照组应用CO2激光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CO2激光联合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进行治疗.治疗2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估,并观察患者主要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后第2、4、6个月复发情况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基本治愈率为83.87%(52/62),高于对照组75.81%(4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治愈时间为(45.61±3.50)天,少于对照组(50.38±3.4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4%(3/62),高于对照组12.90%(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复发率为4.84%(3/62),低于对照组14.52%(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O2激光联合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治疗尖锐湿疣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缩短患者治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方爱兰;方德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分析采用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8例,治疗医师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即观察组行微创经皮空心螺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不完全负重功能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恢复评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开始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8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9.4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是治疗符合标准的踝关节骨折有效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等优点,适合临床医师广泛应用、

    作者:叶圣昭;冯永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究输卵管妊娠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2例输卵管妊娠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研究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40例),对照组采取氨甲喋呤化疗(32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有效率、住院时间、出院时血β-HCG值、患侧输卵管通畅率、再次宫内妊娠率及再次同侧异位妊娠率. 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2周末的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有效率为93.8%(3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血β-HCG值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侧输卵管通畅率及再次宫内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次同侧异位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输卵管妊娠患者采取腹腔镜保守手术相较于氨甲喋呤化疗方案,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输卵管畅通率提高,且能提高患者再次宫内妊娠率,近远期不良症状可控,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劳月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对中青年男性盆腔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青年男性患者腹腔镜下行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对盆腔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术前95例排尿及性功能正常的中青年直肠癌男性(DukesC1期、B期)纳入研究对象,其中接受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的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的50例(研究组),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4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及相关指标、术后性功能障碍及排尿障碍的发生率.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恢复排气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两组术式中的肿瘤下缘离远切缘距离以及术中切除的淋巴结总数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排尿障碍、勃起功能障碍及射精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Z=-0.325、Z=-0.206、Z=-0.185,P均>0.05);排尿障碍、勃起功能障碍及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χ2=0. 101、0.042、0.021;P均>0.05). 结论 DukesB期、C1期的中青年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具有与开放手术具有相仿的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的疗效,且该术式具有微创、损伤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邹武军;朱锡元;郭景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