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香
众所周知,中药的绝大多数是植物和动物组织入药,又具中医药学术语表述的多方面性能和功效,这就决定其现代科学化研究的艰难性.就物质基础而言,若将现有中药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和比例完全研究清楚,虽然从现代的化合物分离、鉴定技术的总体来讲,是能够做到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决非易事,尤其对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研究难度会更大.
作者:佟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现代中药新药新制剂的质量标准、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实验方法.方法:根据<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命名原则要求>和<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对中药新药新制剂质量标准、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实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找出了规范制定制剂质量标准、规范开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的实验方法.结论:对提高我国药厂和医院制剂室开发新药新制剂的研制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作者:杨茂春;杨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心律失常为现代临床医学中的疑难杂证之一,如运用西药治疗,此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本身就有导致心律失常的毒副作用;而运用中医治疗,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在临床上运用母子相生关系治疗心律失常,则显示出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独特优势.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心五行属火,其子为脾,其母为肝.因其母子关系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故在临床治疗心律失常时,从肝、脾入手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常中飞;胡秀敏;宋欣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通过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中医复方配伍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组分配伍因其具有多组分、多靶点、有效部位配伍明确、协同作用等特点.组分明确、靶点清楚的药物对改善病理指标作用明显,受到医药工作者、患者和制药企业的共同青睐.
作者:杨戈;王阶;李美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对湿热分消法作了较系统的诠释,包括除热中之湿、清湿中之热、消湿热兼夹、上中下内外分消湿热4个方面,对临床治疗湿热之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姚实林;王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无论是去年SARS病毒的流行还是今年禽流感病毒的传播,现代社会文明人深感病毒及其变异品种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目前,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亚型为H1N1和H3N2.
作者:孙平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临床药物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能够反映出一个医生医疗水平的高低.如何精当遣药是医生应掌握的一项技术.医者用药犹如将军用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深谙各药的药性和特点才能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以收佳疗效.导师卢秉久教授,行医20余年,熟读四大经典,并拜名医王文彦为师,在继承名师宝贵经验的同时,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遣方用药的宝贵经验和思维方法.
作者:杨新莉;卢秉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调查沈阳城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流行病学特征,寻找可能的预防和中医药干预方法.方法:选择前来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就诊及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98例,入选病例均为沈阳城区人口,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治疗开始前由资深中医师进行辨证诊断和血瘀症评分.结果:198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如下:气虚型33例、阴虚型16例、阳虚型19例、气滞型71例、血瘀型198例、寒凝型37例、痰浊偏寒型34例、痰浊偏热型48例.阳虚证和寒凝型患者的平均血瘀症记分均明显高于总体样本,而阴虚和气滞证患者记分明显低于总体样本(均P<0.05~0.01).阳虚证和寒凝型冠心病患者的重度血瘀症(>23分)例数明显多于总体样本,但上述两种证型的中度血瘀症(15~23分)例数明显少于总体样本,而阴虚型患者的重度血瘀症例数明显少于总体样本(均P<0.05).阳虚证和寒凝型患者的冠脉平均狭窄程度、平均狭窄支数和平均狭窄记分均明显高于总体样本,而阴虚证患者的平均狭窄程度、平均狭窄支数和平均狭窄记分均明显低于总体样本(均P<0.05~0.01).结论:沈阳城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以血瘀型分布多,但阳虚和寒凝型者病情较重,后两者春、冬季发病居多,血瘀症程度和冠脉狭窄得分较高.
作者:张继红;苗志林;刘冬梅;杨俊英;夏丽;孙晶;张爽;王平;白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掌握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规律,提高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针药并用,标本兼治.结论:针刺和中药相结合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佳治疗方法,无副作用.
作者:刘春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先师王以文(1906-1986),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1983年首批名老中医之一.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治医50余载,学验俱丰.临证善用大毒之品马钱子屡建功效,现举其验案数则介绍如下.
作者:宋力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从改善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角度探讨LNT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为临床抗肿瘤药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Lewis肺癌接种于小鼠腹腔内,以中药单体一香菇多糖为受试因素,以DC细胞为靶细胞,以药物对DC细胞功能的影响及肿瘤细胞核抗原为观察指标,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等手段从细胞及分子水平判断并证实香菇多糖对DC细胞的免疫激活作用及增强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揭示该药抗癌作用机理.结果:①LNT通过调节免疫器官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而发挥抗肿瘤作用.②LNT通过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增强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作用.③LNT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而增强其对肿瘤的浸润功能,从而发挥更好的抗肿瘤作用.④LNT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结论:LNT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并降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降低西药对小鼠的毒副作用,提高小鼠生存质量,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机制.
作者:荣微;井欢;刘春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乳汁由气血所化生,气血来源于中焦脾胃,而乳汁的分泌,不仅依赖于中焦脾胃的化生,同时又必须依赖肝气的疏泄与调节,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肾气的蒸腾与气化,因此缺乳的病机主要有精气血津液的不足与乳汁运行受阻所致.现代医学认为乳汁的分泌与乳腺的发育,胎盘功能以及全身情况有密切关系,病因可直接影响丘脑下部,致使垂体前叶催乳素减少而引起缺乳.对缺乳的治疗,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多能取得显著效果.现将几种常见证候分述如下.
作者:张心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虎霸胶囊中淫羊藿苷的含量.方法:采用ODS柱(5μm,4.6mm×250mm),乙腈一水(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0nm.结果:线性范围0.14~1.76μg,r=0.9999,回收率为99.85%,RSD=1.85%.结论:该方法用于测定虎霸胶囊中淫羊藿苷的含量,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唐小辉;胡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前对晚期NSCLC,多主张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放疗、化疗、生物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等,中医药治疗是我国治疗肺癌的特色疗法,中医药疗法的优势体现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有关晚期NSCLC的中医证型研究方面的报道不少,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晚期NSCLC中医证型与细胞免疫功能、肿瘤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为今后临床治疗晚期NSCLC提供参考.
作者:张淑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针灸临床上对于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在针刺补泻法的探求上,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重视理、法、方、穴的应用,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平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
作者:于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GLA口服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及结果:GLA口服55、275mg/kg剂量(以含r-亚麻酸量计)对小鼠自发活动无影响,口服7.5、3.75mg/kg对麻醉狗的呼吸、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董杰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主要讨论肝系证规范的原则和方法,认为肝系证规范应重点从命名、概念、证候术语和诊断规范等方面进行研究.
作者:吴承玉;骆文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总结大戟科药用植物的炮制规律.对古代文献记载的炮制方法进行推敲,去伪存真,使大戟科药用植物的炮制方法更适合现代临床用药的需要.对大戟科药用植物的现代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阐述,提示本科植物的新炮制方法和新的使用途径,并揭示了大戟科药用植物还有非常广阔的研究天地.
作者:马雪松;赵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复方茯苓甘草汤对慢性低氧大鼠肺内p53及PCNA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各组n=10),低氧组(B组)和低氧+复方茯苓甘草汤治疗组(C组).采用常压间断低氧8h/d,连续21天的方法复制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观察复方茯苓甘草汤对慢性低氧大鼠肺血管形态学指标、p53及PCNA基因蛋白表达、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①低氧21天后,B组MT%、MA%、PI及p53基因表达较A组均明显升高(P<0.01),VA%、AI较A组明显降低(P<0.01);②C组MT%、MA%、PI及p53基因表达与B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5).VA%、AI与B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C组除VA%、AI及p53基因表达与A组比差别有意义(P>0.05)外,其它指标与A组比较差别均无意义(P<0.01或P<0.05).结论:复方茯苓甘草汤可抑制肺血管重建,其机理可能与抑制p53及PCNA基因的表达,导致细胞增殖被抑制、细胞凋亡被促进等有关.
作者:王伯章;韩纪昌;魏玉菊;李晓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花粉病可归属于中医鼻鼽范畴.是一种季节性疾病,好发于春夏,一般从5月初至9月底.呼吸道过敏反应是花粉病困扰人们的主要表现方式,病症主要为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通常表现为阵发性鼻痒、连续性喷嚏、大量流清涕、鼻塞,还可有耳、眼、咽喉部痒感及头痛等.过敏性哮喘可有喘、憋、咳嗽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因窒息死亡.花粉病已经成为德国和欧洲的一种日趋普遍的疾病.笔者在德国采用针灸疗法治疗花粉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丽;金国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