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不典型生殖细胞瘤MRI表现

刘孟辉;彭双林;刘建玲;欧阳丽蓉;邢妩;廖伟华

关键词:颅内不典型生殖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不典型生殖细胞瘤MRI特征.方法 搜集2009年7月至2016年3月经本院病理证实或诊断性放射治疗证实的20例颅内不典型生殖细胞瘤患者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检查,其中4例患者行磁共振波谱(MRS)、3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详细分析不同部位的颅内不典型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 20例患者,男18例,女2例,平均年龄(14±0.4)岁,发病部位依次为基底节区9例、侧脑室4例、左侧额叶3例、脑干2例、下丘脑-垂体2例.不同部位肿瘤的MRI表现不一:基底节生殖细胞瘤囊变出血多见,轻中度不均匀强化,5例出现不同程度脑萎缩,表现为同侧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变细,其中3例行MRA检查,2例表现为同侧大脑中动脉分支稀疏;侧脑室生殖细胞瘤出血多见;脑干生殖细胞瘤以囊变为主,呈环形强化;额叶生殖细胞瘤MRI表现多样,可呈实性或囊变;下丘脑-垂体生殖细胞瘤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垂体增大.4例患者MRS显示病变区域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肌酸(Cr)峰降低,胆碱(Cho)峰降低或升高,均出现乳酸(Lac)峰.4例患者合并松果体区结节,5例患者合并垂体柄结节.结论 不同部位的颅内不典型生殖细胞瘤具有不同的MRI表现,掌握各种部位肿瘤的MRI特征,有利于提高不典型生殖细胞瘤的诊断率,从而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嗅神经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 女,67岁.因右侧眼眶突出5年,加重2年入院.体检:右侧鼻腔可见新生物,质软,右侧总鼻道见脓性分泌物.MRI检查示右侧筛窦、右侧眼眶、右侧额窦内软组织肿块,呈等T1、稍短T2及长T2混杂信号(图1、2).T2WI抑脂序列示瘤体以低信号为主,伴有稍高混杂信号(图3、4).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图5、6).CT检查显示病灶主体位于右侧眼眶内,可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4.6 cm x6.6 cm,平扫密度不均匀,肿块内可见条状及结节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跨区域膨胀性生长,向邻近眶外、右侧鼻腔、上颌窦、蝶窦及鼻咽腔内侵犯,向上突入右侧额叶,各区域病灶大小不等,边界不清.肿块突出眶外2.9 cm,右侧眼球被推挤至眼眶右外上方,邻近右侧眼眶内侧壁、右侧筛板及额窦骨骨质破坏(图7、8).

    作者:陈林;邹子然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腹腔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伴多部位转移一例

    患者 男,17岁.因间断腹痛半年,以左上腹为主,间断性呕吐,加重1周入院.无发热,无皮肤黄染.体检:左颈部、左锁骨下、双腋窝触及大小不等淋巴结,直径大者约2cm.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肿瘤标志物阴性.CT(平扫、增强):腹腔内左上腹巨大分叶状肿块影,大层面直径约19 cm(图1),与正常肝实质分界欠清,部分病变似自肝左叶外生性生长,胃受压右移,胰腺受压下移,病变前界达前腹壁,后界位于左肾前方.增强后动脉期示病变边缘及分隔有明显不均匀强化,病变内亦可见多发弧形及条片形强化影,以病变前方及左后方显著,强化幅度与腹主动脉相仿(图2);门静脉期及平衡期病变边缘依然强化,较动脉期密度稍有增高,其内弧形及条片形强化影消失(图3),病变中央区未见明确强化,其周围病变大部稍有强化,呈渐进性.肝左动脉分支可见进入肿块内.胰腺、左侧肾上腺区、右侧腰大肌旁及腹膜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影(图4).

    作者:王莉;刘冲;张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双源光子CT双能量扫描鉴别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双源光子CT双能量扫描在肺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肺肿瘤患者(良性11例,恶性30例)的双能CT图像.所有患者均行双能量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通过测量得出肿块的动脉期CT强化值(CTAp)、静脉期CT强化值(CTVp)及动静脉期CT净增值(CTAV)、动脉期及静脉期碘分布图CT值(CTIAP、CTIVp)及净增值(CTIAV),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良、恶性肿瘤之间CTAp、CTVp CTIAp和CTI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AV和CTIAV有统计学意义(t=2.70,P<0.05;t=3.38,P<0.05);CTAV诊断良恶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3.6%、83.3%;CTIAV分别为72.7%、90.0%.结论 相对肺内肿瘤强化值,碘图CT值更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

    作者:刘国强;邢伟;陈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椎动脉夹层致Wallenberg综合征一例

    患者 女47岁,无诱因头晕、恶心2天,晨起睁眼时感眩晕、黑朦l天伴右后颈部剧痛、顽固性呃逆、口齿不清、咽喉疼痛,无法坐起或站立,无意识障碍,无四肢活动障碍.当地医院MRI检查提示脑干梗死.体检:BP 142/83 mmHg,神志清楚,口齿不清,双侧额纹对称,右侧眼睑下垂、眼裂减小,双眼水平震颤,左侧瞳孔约5 mm,右侧瞳孔约2 mm,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稍向右侧偏,伸舌右偏,悬雍垂左偏,右侧软腭下垂,咽反射减弱;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痛温觉减退,右侧肢体共济失调,四肢深感觉正常.右侧指鼻试验欠稳准,右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百分比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48.7 mg/L);血沉增快(38 mm/h);铁蛋白升高(654.8 ng/ml).临床诊断:Wallenberg综合征.

    作者:张睿;肖新兰;黄江龙;尹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肾上腺乏脂性皮质腺瘤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CT表现与肾上腺乏脂性皮质腺瘤的差异,提高对肾上腺神经鞘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肾上腺神经鞘瘤和51例肾上腺乏脂性皮质腺瘤患者的CT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钙化、囊变及强化方式等特点.结果 高血压病史或血压升高症状,神经鞘瘤较乏脂腺瘤更少见(P =0.001).病灶长径神经鞘瘤普遍大于乏脂腺瘤(P <0.001),而且神经鞘瘤长径多≥5 cm(P <0.001).平扫肾上腺神经鞘瘤密度与乏脂腺瘤相比更加不均匀(P =0.028),且平扫CT值神经鞘瘤高于乏脂腺瘤(P<0.001),而动、静脉期神经鞘瘤强化值均低于乏脂腺瘤(P均<0.001).神经鞘瘤强化程度较乏脂腺瘤低(P =0.008),而神经鞘瘤囊变较乏脂腺瘤更常见(P <0.001).结论 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与乏脂腺瘤有差异.

    作者:王全忠;郭华;高剑波;张丽英;韩雪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双源CT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一例

    患者 女,9岁.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口唇发绀、杵状指9年,心脏超声提示先天性心脏病.CT所示:心尖位于左侧,单心房,双侧心耳表现左心耳形态,房间隔未见(图1),心内膜垫完全未见显示,心房借两组房室瓣与两心室相连,室间隔上部延续性中断14 mm (图2),左心室无大动脉连接,右心室与主动脉相连接(图3),主动脉位于左前方,瓣膜呈三叶,主动脉窦见顺时针转位,左前降支与左侧冠状窦相连,右后方动脉窦与右侧冠状动脉相连(图4).右位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左位,主动脉弓下见粗大动脉导管直接与左侧肺动脉相连,走行迂曲,局部见线状狭窄,肺门区肺动脉呈三角形改变,左肺动脉干宽约为13 mm(图5);右侧肺动脉由主动脉弓上无名动脉外侧壁发出侧支血管相连,血管迂曲走行于纵隔内,管腔粗细不均匀,局部呈线样狭窄,右下肺动脉干宽约13 mm(图6).

    作者:罗洪建;李仕广;刘家骥;蒋国元;罗义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盆腔深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合并会阴部疝一例

    患者 女,49岁,2年半前出现左臀部肿胀不适伴局部隐痛,近5个月来左臀部肿块逐渐增大并突出,并下腹坠胀感及排便困难.一般情况:饮食、睡眠欠佳,小便正常,大便困难,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体检:腹软,下腹部轻度压痛,无腰大肌刺激,左侧臀部及会阴局部突出,质软,可推移.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肿瘤标记物均正常.

    作者:邓文友;孙艳秋;黄晓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区域选择对乳腺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选择不同区域(即病灶中央区与边缘区)测量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322例(良性142例,恶性180例),共358个病灶,术前或活检前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量所有病灶中央区及边缘区TIC类型,统计分析良、恶性病灶中央区与边缘区TIC类型分布有无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比较病灶中央区及边缘区TIC类型在不同诊断界值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良、恶性病灶中央区与边缘区TIC类型分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病灶边缘区测量TIC类型且以诊断界值≥3级(即Ⅲ型曲线诊断为恶性)作为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且与选取病灶中央区测量TIC类型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有统计学差异(P<0.05),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35%、93.08%.结论 选择病灶不同区域测量MRI TIC类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存在差异,选取病灶边缘区测量TIC类型且以Ⅲ型曲线作为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可以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能力.

    作者:赵欣;苏丹柯;阳君;金观桥;刘丽东;罗宁斌;康巍;赵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基于神经网络分析法的肺磨玻璃密度结节侵袭性CT分析预测模型研究

    目的 利用神经网络分析法构建肺磨玻璃密度结节(GGN)侵袭性的CT预测模型,探讨其预测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肺GGN的CT影像特征.采集患者基本信息,统计肺结节密度(纯磨玻璃结节或混合磨玻璃结节)、是否含有内核、大小、实性成分比例;采用评分法对空泡征、胸膜牵拉征、血管集束征三个影像特征进行量化评分,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CT特征在不同病理分组间的差异,利用神经网络法将病例随机分为培训组(103例)和检验组(100例),建立各CT特征与GGN病理之间的预测模型.结果 203例肺GGN中AAH 20例,AIS 26例,MIA 74例,I-ADC 83例.四组病理类型间的结节性质、直径、实性成分比例以及三个影像特征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基于此数据而使用神经网络的“多层感知器”(MLP)建立预测模型.培训组总体预测准确率为80.6% (AAH 92.9%,AIS 38.5%,MIA 91.2%,I-ADC81.0%)检验组预测总体准确率为72.0% (AAH 50.0%,AIS 46.2%,MIA 72.5%,I-ADC 82.9%),各自变量在模型中的重要性WTMW/WTLW(0.270,100%),影像特征评分(0.263,97.6%),WTMW(0.099,36.7%),WTLW(0.097,36.0%),胸膜牵拉征(0.085,31.5%),血管集束征(0.084,31.0%),空泡征(0.051,18.8%),内核(0.027,9.9%),结节密度(0.025,9.4%).结论 基于神经网络建立的GGN侵袭性CT预测模型可用于GGN病理侵袭性评估.

    作者:崔效楠;赵颖如;李绪斌;叶兆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体素不相干运动成像在腹部应用的进展

    体素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作为扩散加权成像(DWI)的一种成像方式,已经逐渐应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疾病中,在腹部疾病中的应用亦日渐增多,尤其在疾病良恶性鉴别以及肿瘤治疗反应评估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在阐述IVIM原理基础上,对其在腹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总结.

    作者:韩铮;刘爱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技术对胰腺占位显示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技术对胰腺占位显示的情况及优重组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胰腺占位患者的双能量CT(80 kVp/Snl40 kVp)增强扫描图像.将胰腺实质期图像数据进行不同方式的非线性融合重组,融合中心(BC)为胰腺占位与胰腺正常实质CT值的平均值,融合宽度(BW)分别设置为0、50 HU、100HU、200 HU、500 HU,终得到5组非线性融合图像.以常规线性融合(M=0.3)的图像为参考,比较各组非线性融合图像中病灶的对比度和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所有非线性融合图像质量均高于参考图像.实性占位BW=50 HU、囊性占位BW =0时CNR值高(P <0.001),主观评价结果示读片者倾向对实性占位选择BW =0~100 HU重建图像,对囊性占位选择BW=0~ 200 HU重建图像.结论 非线性融合技术显示胰腺占位优于常规线性融合图像,推荐使用较窄的融合宽度(BW =0~ 100 HU)进行重建.

    作者:王慧慧;刘婧;刘建新;曹新鸣;王子岩;王霄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腹腔纱布瘤三例

    例1 女,37岁.自觉腹部包块2个月,无压痛、无腹胀,包块逐渐增大而就诊,无恶心、呕吐、便血等不适.2个月前有结扎手术史,余无特殊.体检:腹软,右附件区触及女性拳头大小包块,质中,无压痛.腹部CT平扫:右侧盆腔见大小约59mm× 50 mm× 56 mm的混杂密度肿块,边缘清晰,肿块内见条片状稍高密度影,CT值约34 HU;肿块壁较薄,厚约2 mm,呈稍高密度,CT值约44 HU(图1A);增强扫描见肿块壁轻度强化,CT值约58 HU,肿块内部无强化,并见其位置发生变化(图1B).

    作者:林洪平;肖大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左额叶斑块状影——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 女,10岁.因“反复抽搐1年”入院,近半年来发作频率增加.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双瞳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无异常,病理征阴性.实验室检查: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16.68 ng/ml.CT检查:左侧额叶可见楔形低密度灶,CT值约13~36 HU,边界尚清,邻近颅骨未见骨质破坏(图1).MRI检查:左侧额叶皮层及皮层下可见斑块状长T1、长T2信号,FLAIR示病灶边缘环形高信号,内部低信号,灶周未见水肿(图2~4).增强扫描:左侧额叶病灶边缘呈轻度强化,内部无强化(图5、6).

    作者:朱正红;梁奕;石敏;杜柏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胶质肉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胶质肉瘤的影像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胶质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其病理学特征.结果 13例胶质肉瘤均为幕上单发肿块,多跨脑叶生长.12例为原发性,1例继发性.囊性伴壁结节1例,囊实性3例,实性为主7例,完全实性1例,其他类型1例.6例实性为主胶质肉瘤呈脑膜瘤样外观,位于大脑凸面,瘤周水肿轻或无;1例实性为主和3例囊实性胶质肉瘤呈胶质母细胞瘤样外观.CT可见4例伴出血,MRI增强可见4例脑膜侵犯,其中1例破坏颅骨.光镜所见肿瘤细胞部分为圆形、肥胖形或多形性细胞弥漫排列,部分为胶原纤维样基质内梭形细胞不规则束网状排列,部分可见骨组织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DH1 R123H为阴性(3/3),1p/19q无杂合性缺失(2/2),其中1例IDH基因测序阴性.Ki-67增值指数15%~75%,平均43%.结论 胶质肉瘤以间叶成分为主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确诊仍有赖于病理检查.

    作者:康晓伟;卫一宾;唐兴;印弘;魏光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孤立性病变的MRI、1H-MRS表现及其持续时间与ADC值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总结胼胝体压部(SCC)可逆性孤立性病变的MRI、1 H-MRS特点,初步研究病灶持续存在时间与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SCC可逆性孤立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探讨SCC病灶持续时间与年龄、大横截面积、ADC值的相关关系,以病灶持续时间为因变量(Y),年龄(X1)、大横截面积(X2)、ADC值(X3)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求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病灶位于SCC中线区,单发,边界清楚,呈等/长T1、长T2信号,T2-FLAIR及DWI序列呈高信号,ADC图低信号,增强后无强化,平均经过18.4天后消失.MRS均未见明显异常表现.ADC值与病灶持续时间呈中度正相关(r=0.624,P<0.05),病灶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包括大横截面积和ADC值(R2=0.618,F=2.924,P=0.01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C值对病灶持续时间有正向预测作用(R2=0.389,F=8.277,P=0.013).结论 SCC可逆性孤立性病变的MRI表现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对其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根据其ADC值初步推测病灶持续存在的时间.

    作者:方强;刘娜;曹鑫;张超;史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MRI诊断前置血管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I在产前诊断前置血管(VP)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VP的产前MRI表现.结果 产前MR1诊断VP的准确率为100%.中央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球拍状胎盘、帆状胎盘并发VP概率高,分别为1.1%、1.1%、1.47%、1.47%,脐带汇入位置异常并发VP概率高于胎盘位置异常(0.22%、0.13%).VP在不同切面上,T2WI FSE及SSFSE序列均表现为管状或类圆形断面流空信号.20例中8例在胎盘边缘走行,14例轴位走行方向白后向前,16例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走行方向自下斜向上.结论 MRI多方位成像可以清晰显示VP,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谭昱;黄育斌;罗辉;江魁明;沈敏;钟熹;麦慧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有和无家族史的青年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脑灰质体积基于体素形态学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有和无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BD-Ⅰ)青年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脑灰质体积差异,探讨BD-Ⅰ遗传相关的脑灰质结构改变.方法 搜集BD-Ⅰ型青年患者有精神疾病家族史18例、无家族史39例及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49名,运用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BM)方法分析组间全脑灰质体积差异,并进一步对患者脑灰质总体积及有异常改变脑区的体积值与一般临床资料、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躁狂量表(BRMS)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有家族史组左侧颞上、下回,右侧颞上回,双侧梭状回及双侧前扣带回灰质体积明显减小,右侧额极-眶额回、右顶上小叶及小脑蚓部灰质体积增大;无家族史组双侧海马-海马旁回-杏仁体、双侧前扣带回灰质体积明显减小.BD患者组之间比较,有家族史组小脑蚓部灰质体积明显大于无家族史组.总体BD患者全脑灰质体积与病程呈负相关(r=-0.549,P=0.03),与PANSS阴性分呈正相关(r=0.479,P=0.01).结论 有和无家族史BD患者均存在脑灰质体积异常,前者异常脑区更广泛,小脑蚓部灰质体积增加更可能是与BD遗传相关的结构改变.

    作者:邹文锦;邓文皓;张晓菲;崔立谦;张一智;成雄超;林鄞;李烜;杨婵娟;曹莉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对伴食管梗阻晚期癌症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对因食管梗阻不能进食的晚期癌症患者补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术后患者营养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6月本院行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治疗的18例伴食管梗阻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耐受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前、术后1个月、2个月的营养指标变化,包括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白蛋白、血糖、尿素、肌酐、血Na+、血K+、淋巴细胞;采用汉化版SF-36生活质量量表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生理机能、心理健康与社会功能的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在局麻下手术耐受性好,置管成功率100%;肠内营养后1个月、2个月BMI、Hb、血白蛋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手术后并发症包括造瘘口处轻度疼痛7例、口周少量脓液3例、吸入性肺炎5例、造瘘管堵塞3例、黑便2例.术后1个月、2个月患者的生理机能、心理健康与社会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对因食管梗阻不能进食的晚期癌症患者补充营养创伤轻微、耐受性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肠内营养方法.

    作者:刘再加;焦次来;程志刚;刘应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超选择性肝肿瘤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超选择性肝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S-TACE)联合肝区局部高频深部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方法 选取延边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病灶>5 cm的原发性HCC患者,分成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每组各25例,A组采用单纯S-TACE治疗,B组采用S-TACE联合肝区高频深部热疗治疗.检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肝功能、sIL-2R、VEGF、IL-6、COX-2,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热、恶心、呕吐、腹胀、疼痛等)以及KPS评分,并随访生存期.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和DBIL在A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明显升高(P<0.05),B组治疗后第1周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4周KPS评分升高,但仅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第1周和第4周血清VEGF及SIL-2R的含量均下降(P<0.05);两组IL-6水平在治疗后第1周和第4周下降(P<0.05);A组术后第4周COX-2表达增强(P<0.05),B组术后第4周后弱表达,甚至比治疗前更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后第1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第4周IL-6水平均下降(P<0.05),治疗后第4周A组血清VEGF和sIL-2R含量升高(P<0.05),而B组中两者术后第4周下降(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副反应发生率低(P<0.05).B组的2年生存率较A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TACE联合热疗可提高HCC患者KPS评分,降低不良反应,改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血清SIL-2R、VEGF、IL6及组织中COX-2变化可能与HCC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

    作者:薄雪萍;崔现;金永民;金秀颖;朴学哲;权香兰;沈雄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原发于椎管内精原细胞瘤一例

    患者 男,37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麻木乏力,逐渐向上发展并累及右下肢,尚能行走,继而出现腰背部间断性疼痛伴麻木感,伴小便充盈性失禁,并性功能降低,大便控制差.外院腰椎MRI检查示骶尾部占位.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精神一般,饮食、睡眠欠佳,体重未见明显改变.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病史、精神病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过敏史.体检:双侧睾丸无肿大,外生殖器无畸形;双侧腹股沟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王秋江;王骋;王荣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