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80例儿童急腹症临床分析

朱仁春

关键词:急性腹痛,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急腹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急腹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80例儿童急腹症临床特点等资料。[结果]180例急腹症原因分别为:肠系膜淋巴结炎39例,占21.7%;急性阑尾炎34例,占18.9%;泌尿系结石6例,占3.3%;胆囊炎胆石症4例,占2.2%;急性胰腺炎2例,占1.1%;肠痉挛45例,占25.1%;肠套叠11例,占6.1%;消化道穿孔4例,占2.2%;肠梗阻18例,占10.0%,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占0.6%;病因不明16例,占8.9%。[结论]急性腹痛是急诊科常见的急诊,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的病例,充分利用辅助检查,密切观察,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抗生素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抗生素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抗生素治疗组)根据患者细茵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组)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7.7%(P<0.05)。[结论]抗生素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中药保留灌肠能明显提高慢性盆腔炎的治愈率。

    作者:蒋敏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氯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氯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确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60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结合氯沙坦口服具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胡小李;王娟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多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是构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大量研究证明其具有广泛的药理及生物活性,已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本文就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庞春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端提捺正法治疗颈性眩晕45例即时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端提捺正法治疗枕寰枢因素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和即时疗效。[方法]45例因枕寰枢部位组织病变引起的颈性眩晕均采用端提捺正法治疗。[结果]45例患者首次治疗,其即时疗效,显效30,有效13例,无效2例。[结论]端提捺正法治疗枕寰枢部位组织病变引起的颈性眩晕即时疗效明显。

    作者:黄炎洪;王仁灿;潘伟江;徐小恩;张良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每组16例,埋线治疗组在患侧翳风、风池、颈夹脊穴、双肝俞穴行埋线疗法,7天1次,4次为1个疗程,针刺对照组在上述穴位行普通针刺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埋线治疗组总有效率87.5%,针刺对照组总有效率56.3%,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在治疗后,穴位埋线组在睡眠质量和焦虑情绪的改善上都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确切,其方便、省时的特点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欣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四种不同产地白术的DNA随机扩增多态性研究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白术的遗传多样性,为白术的种质鉴定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浙江、湖北、安徽、河南产白术的遗传多样性,利用PopGen32软件计算遗传距离,运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树状图。[结果]共筛选了70个随机引物,从中挑选出14条多态性强、重复性好的引物,总共检测出215个位点,多态性位点138个,多态位点比率为64.2%,UPGMA聚类可以将不同来源的白术很好地区分开来。[结论]不同产地间的白术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子标记方法可以用来鉴定不同产地的白术。

    作者:朱振洪;刘文洪;余勤;万海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医论治不同年龄段患者面部色斑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不同年龄段患者面部色斑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3组,中药内服与外用结合治疗色斑。[结果]28~35岁年龄组治愈25(69.4%)例,与35~42岁和42~49岁年龄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5~42岁年龄组治愈19(54.3%)例,与42~49岁年龄组10(30.0%)例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论治不同年龄段患者面部色斑疗效确切,治疗越早疗效越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陶冬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药涂擦在压疮中的辨证施护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愈溃灵和溃疡膏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5月~2010年12月期间中药制剂愈溃灵和溃疡膏在60例压疮患者中的应用,并进行分析。[结果]60例患者: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为90%。[结论]愈溃灵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经、通窍止痛、消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压疮Ⅰ期;溃疡膏具有祛风熄风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作用,适用于压疮Ⅱ期和压疮Ⅲ期,在使用过程中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傅文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21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钾血症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求预防高钾血症和早发现无症状性高钾血症的相应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分析发生高钾血症的原因,21例患者给予常规降钾处理和去除诱因,观察血钾是否降至正常范围。[结果]21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共发生高钾血症58次。在腹膜透析过程中反复出现高血钾的原因可能为:药物、透析不充分、摄入钾过多及上述因素的综合,经治疗后血钾均恢复正常。[结论]在随诊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钾变化,去除诱因,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作者:黄春香;徐佳美;翁宁;张红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浅谈温病清泄滋阴

    在温病发展过程中,温热与阴伤可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温病发展的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其方法及运用规律是邪在卫分宜辛凉清宣兼护阴,邪在气分宜清热兼保阴,邪在营分宜清营兼增阴,邪在血分宜凉血兼救阴。

    作者:冯贤荣;杨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隔药饼灸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经验介绍

    [目的]探讨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近年来运用隔药饼灸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方法,从中总结经验。[结果]隔药饼灸法简单、方便,温度稳定,易控制,无污染,灸法有效率高于针法。[结论]隔药饼灸能有效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值得推广。

    作者:陈玉飞;汪慧敏;杨婷;陈然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徐荣斋对绍派伤寒的贡献

    徐荣斋先生,当代中医经学名家,其学探绍派伤寒之源流、启绍派研究之风气。著《重订通俗伤寒论》,一作提要,二作阐发、补充、辨误,突出实用性,不调整结构,而增删内容,都从临证实用出发。

    作者:沈钦荣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黄连素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介导的炎症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探讨黄连素抑制HUVEC中TNF-α引起的细胞炎症的发生。[方法]分别培养HUVEC和A7r5细胞,不同药物浓度处理后,提取HUVEC m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VCAM-1表达水平;用虎红染色法检测HUVEC和人单核细胞(THP-1)的黏附性;用细胞迁移和MTT增殖实验分别检测黄连素对A7r5迁移和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黄连素预处理能有效阻止TNF-α诱导的VCAM-1mRNA增高,并减弱由其导致的THP-1对HUVEC的黏附性增加,同时抑制由TNF-α诱导的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值作用。[结论]黄连素对炎症及心血管疾病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作者:柴惠;余军伟;马建龙;江婷婷;陈茜;胡耀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与普理灵疝装置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orrhaphy,TAPP)与普理灵疝装置无张力疝修补术(Prolene Hernia System,PHS)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5月共90例腹股沟疝修补术病例资料,TAPP组36例,PHS组54例。[结果]二者术后并发症均低下;与PHS组相比,TAPP组平均住院时间更短(P<0.05),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相对较高(P<0.05),TAPP另具探查对侧及隐匿疝的独特优势。[结论]TAPP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尤其对复发性疝、双侧疝及隐匿疝更具优势。

    作者:金海敏;黄海;李晔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对老年病防治研究的指导意义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提示血液和血管在老年病发生和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收集血和脉与老年病关系的证据,提出中医养血护脉防治老年病的研究思路,为全面阐明和发掘防治老年病方药作用机制提供思路,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李志强;王志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自制全蝎膏在治疗Ⅱ~Ⅳ度压疮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制全蝎膏治疗压疮的疗效,探讨治疗Ⅱ~Ⅳ度压疮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随机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压疮患者分成两组,其中40例采用自制全蝎膏换药治疗,20例使用龙血竭粉剂换药治疗。[结果]40例用全蝎膏的压疮患者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100%;20例用龙血竭的患者,有效率为80%,治愈率为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蝎膏具有良好的去污、生肌和抗感染的作用,在有效的护理下,能缩短病程,降低费用,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刘建芳;孙晓芬;赵晓利;虞伟力;马惠仙;方华谨;俞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骨形成蛋白7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7(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程的关系,以探讨BMP7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各32只。以四氧嘧啶复制糖尿病模型。动态观察空腹血糖(FBG)、24h尿微量蛋白,光镜(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RT-PCR技术检测肾脏组织中BMP7、TG-Fβ1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模型大鼠BMP7mRNA表达降低,而TGFβ1mRNA表达升高(P<0.01);并且随着病变的加重,BMP7m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而TGFβ1mRNA表达逐渐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与肾功能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结论]在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BMP7表达减少,而TGFβl表达增加,表明在DN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其重要作用。

    作者:杜月光;杨明华;柴可夫;金国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干燥综合征从肾阴虚论治

    肾阴虚五脏失养,五窍失充,复感于邪,邪气稽留,生痰生瘀,化火蕴毒,外阻五窍,内侵五脏,津液不行,变生干燥。故其治应以补肾阴为主,兼补五脏,并根据病因、病理产物的不同,随证治之。

    作者:张艳;黄继勇;王新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疏降饮对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血VIP、MTL的影响

    [目的]观察疏降饮在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前后血浆中血管活性肠肽(vasoaetive intestional peptide,VIP)及胃动素(motilin,MTL)含量的变化,探讨VIP、MTL在RE中的发病机制及疏降饮治疗RE患者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选择30例符合肝胃不和型RE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疏降饮治疗组,并在疏降饮治疗组治疗前、后根据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进行评分;利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检测疏降饮治疗组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血浆VIP、MTL含量。[结果]疏降饮治疗组治疗后、健康对照组分别与疏降饮治疗组治疗前比较,血中VIP明显降低(P<0.01)、MTL明显增高(P<0.05);疏降饮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主要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疏降饮治疗组治疗肝胃不和型患者,临床症状愈显率(治愈率+显效率)为73.33%,总有效率达86.67%;胃镜愈显率(治愈率+显效率)达66.67%,总有效率达83.33%。[结论]肝胃不和型RE患者的发病与VIP含量的升高、血浆MTL含量的降低有关;调节VIP分泌减少、MTL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胃肠运动、收缩食道下括约肌,防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可能是疏降饮治疗肝胃不和型RE的作用机制之一;疏降饮治疗肝胃不和型RE患者疗效可靠,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吴晖;陈朝元;何顺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0例经头颅CT、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用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颅外段血管,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10例脑梗死患者中81例(73.64%)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降低高血脂、高血糖等相关的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志辉;刘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浙江中医药大学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