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忠;程天明;连建敏;葛英辉;雷志丹;张继良;汪鹏
目的研究不同化疗栓塞方法对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I)、S期细胞比率(S-phase fraction,SPF)、DNA指数(DNA index,DI)的影响及PI、SPF、DI与HCC转移的关系,以便进一步研究化疗栓塞对HCC转移潜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7种不同组织学类型的HCC共98例,单纯手术57例,4种化疗栓塞治疗后Ⅱ期手术切除41例.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各标本PI、SPF和DI,并与转移情况对照. 结果 PI和SPF与HCC转移潜能密切相关(P<0.01,P<0.05),DI与转移关系不大(P>0.05).PI、SPF和DI存在组织学差异,Ⅲ级高于Ⅰ级,梁索型、索状腺样型、透明细胞型低于实体型和低(未)分化型.化疗栓塞使HCC PI、SPF下降,其中多材料联合化疗栓塞组(C组和D组)下降明显(P<0.05);单材料化疗栓塞组(B组)PI上升显著(P<0.05);重复3~4次化疗栓塞PI、SPF下降显著(P<0.05,P<0.01);化疗栓塞后1~2个月PI、SPF下降,2个月后增高. 结论 HCC高转移性与高PI、SPF相关,化疗栓塞通过抑制HCC的PI、SPF来抑制其转移潜能,多次、多材料联合化疗栓塞且重复治疗间隔<2个月抑制作用强.
作者:肖恩华;胡国栋;李锦清;张亚奇;陈敏山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正常和损伤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MRI表现. 材料与方法对61例正常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冠状位上测量内侧副韧带的宽度,评价21例内侧副韧带损伤的MRI表现. 结果正常膝关节冠状位MRI上,内侧副韧带股骨段平均宽度3mm,胫骨段平均宽度2mm.内侧副韧带损伤的MRI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局部或弥漫性肿胀,信号增高. 结论 MRI是一种准确诊断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方法.
作者:李晋川;马强华;王云冰;王秀兰;李志国;周怀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患者女,32岁.突发持续性全程肉眼血尿伴右腰部疼痛22小时.1年前曾有类似发作,行B超、逆行尿路造影及CT检查均无阳性发现.当时予止血、抗炎及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既往无外伤及手术史.体检:Bp 105/70mmHg,贫血貌,右肾区可闻及血管杂音,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HGB 89g/L;尿常规:RBC(+++).膀胱镜检查:导出血性液体约400ml,内有大量凝血块,右输尿管口清晰喷血性液体.B超示:膀胱内可见多数血块.根据临床体征及辅助检查,考虑肾动静脉瘘.
作者:王吉;贺能树;孙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实验性心肌梗死早期(6小时)DSA的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材料与方法 14头幼猪采用改良闭胸式中孔合金珠法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6小时时,经中孔合金珠行DSA,实验组7头幼猪体外反搏治疗1小时,对照组7头幼猪无任何处理观察1小时,7小时时DSA采集图像,并即刻处死实验动物,将龙胆紫染色的心肌送病检,部分送电镜.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DSA表现为层状、斑片状对比剂聚集染色,中央区密度较高,外周密度稍淡.DSA可定量显示受损心肌的染色范围.病理证实龙胆紫染色的心肌范围与心肌梗死的心肌受损范围相符.DSA所显示的对比剂染色的心肌体积与龙胆紫染色的心肌体积相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证实染色区显示典型的缺氧性损害. 结论改良闭胸式中孔合金珠法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DSA可以定量显示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其表现与病理表现相符合,是评价各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法疗效的实验研究的客观标准.
作者:董兰强;潘纪青;顾菊康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肾小管性酸中毒(RTA)临床及X线表现,以提高诊断认识水平.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RTA者27例,女性占78%,平均年龄30.3岁.18例摄有腹部平片,6例行静脉肾盂造影,4例行肾脏CT检查. 结果继发型占70.37%,其中63.16%继发于干燥综合征.骨骼改变出现率45.8%,表现为生长迟缓、骨质软化.肾脏钙化出现率38.9%,为特征性的双肾锥体乳头部钙化.在病程长(>1年)者中钙化率为50%. 结论骨骼改变及肾脏钙化是RTA较晚期的表现,出现骨骼及肾脏X线异常表现,尤其出现双肾锥体乳头部特征性钙化可以确定诊断.
作者:张冰;蒋钟玮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例1 女,36岁.1999年3月19日因车祸跌入河中溺水合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3月21日撤机,拔去插管.4月10日出院.1个月后出现呼吸困难,吸气费力,稍活动即感胸闷、咽部不适,偶有轻咳,并有少量白色粘痰.经用抗菌素、地塞米松静滴和倍乐米松喷雾吸入,均无效.CT检查:示声门下2cm处开始至锁骨水平部位,约2cm长移行性狭窄,内径0.7cm.CT诊断:颈段中下部气管局限性狭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声门下2~3cm处气管疤痕挛缩致明显狭窄,内径约0.5~0.6cm,纤支镜不能伸入下端气管.MRI示环状软骨下2cm处开始气管局限性狭窄,长约2.5cm
作者:许有生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患者女,13岁.干咳、气促20天,腹胀18天入院,无发热.体检:面色苍白,消瘦,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右下肺叩浊,腹膨隆,腹壁静脉显露.B超:右胸腔、腹腔、盆腔积液,盆腔多发肿块,考虑为结核性.CT平扫示: 腹腔积液,盆腔内充满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不清,膀胱、子宫、直肠受压变形,密度不均,CT值42、18HU,未见脂肪及钙化.增强后显示肿块由多个大小不等软组织结节融合而成,强化不均,CT值67、84、20HU,子宫位于肿块中央(附图).CT诊断:盆腔内恶性占位病变.
作者:杨亚英;宋光义;普苹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 BAE)是一项应用于控制因支气管动脉破裂出血的介入技术.它不受患者一般情况及咯血病因的限制,其治疗适应证主要取决于咯血量的多少.BAE治疗咯血现已见于多篇文献报道并为临床广泛认可[1~5].由于常使用的栓塞剂明胶海绵存在再通的可能,因此行BAE术后患者常出现复发出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尝试采用自制的白芨微球作为栓塞材料应用于BAE技术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健;冯敢生;许林锋;梁惠民;郑传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患者女,70岁.下腹部胀痛并发现包块1个月.近来自觉包块迅速增大,伴尿频及便秘.体检:下腹部可扪及直径约22cm实质性包块,表面稍不平坦,质硬可活动.B超提示为混合性包块,主要为实质性,大小22.8cm×12.0cm,囊性占5.9cm×3.5cm,多房,下腹两侧及肋下均可见液性暗区. CT表现: 平扫腹部可见一囊实性肿块,实性为主,偏右侧边界清晰,大小19cm×12cm×16cm,CT值14~35HU.块影、肝脾周围及Douglas'腔均有低密度积液征.小肠受压左移(图1).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有轻度强化,CT值58HU,囊性部分无强化(图2).腹膜后无肿大淋巴结.诊断:盆腔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右侧卵巢囊腺癌可能. 手术所见: 右侧卵巢有一约25cm×15cm肿瘤,肿瘤大部分为实性,小部分为囊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左侧附件及子宫正常,腹主动脉淋巴结无肿大,行双侧附件及全宫切除.
作者:高莉红;舒先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线恶性肉芽肿鼻、鼻窦、咽及肺部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 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0例CT及X线表现. 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组织学证实.10例中有4例鼻腔、鼻窦、咽部与肺部病变并存.肺部表现为空洞及结节病变. 结论中线恶性肉芽肿在鼻腔及鼻窦的病变具有明确的CT特征,即弥漫浸润病灶伴骨质破坏.咽部病变与早期鼻咽癌和炎症区别困难,需靠组织学诊断.肺部空洞与结节病变在鼻、咽部中线恶性肉芽肿组织学确诊后可以考虑肺部受侵的诊断.
作者:王孝英;张振亚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患者男,65岁.腰痛,乏力,食欲不振,面黄消瘦1年余.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不良,贫血貌,强迫卧位,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3×109/L,中性粒细胞0.54,淋巴细胞0.24,幼稚细胞0.22, 红细胞2.38×1012/L,血红蛋白66g/L,血小板77×109/L.
作者:刘怀民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评价CT仿真支气管内镜(CTVB)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限度. 材料与方法使用CTVB对44例患者行气管、支气管树内表面成像,全部病例均有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对照并经病理证实. 结果 CTVB对腔内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75.4%,其特异性较低,假阳性率高. 结论 CTVB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手段,可作为纤支镜的补充.
作者:刘万花;陈峰;储成风;郑凯尔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CT征象与ABH(O)血型抗原(BGA)表达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对7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NSCLC患者术前进行CT扫描,并用SP法对肿瘤标本BGA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1)肿瘤BGA表达阴性率随着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高(P<0.01),且在有淋巴结转移或肺外浸润组中明显升高(P<0.005). (2)CT征象中,肿块大径>3cm组其肿瘤BGA表达阴性率比≤3cm组高(P<0.005);有纵隔淋巴结增大组其肿瘤BGA表达阴性率高于无纵隔淋巴结增大组(P<0.005);胸膜受累胸膜外脂肪线消失组其BGA表达阴性率高于胸膜外脂肪线存在组(P<0.005);具有含气支气管征或空泡征的肺腺癌BGA表达阴性率低于无此征象的肿瘤(P<0.05),肿瘤BGA表达阴性组的强化曲线与阳性组间有差别,前者CT值在达到了强化峰值后有下降更快的趋势(P≤0.05). 结论 CT显示肺癌瘤体>3cm,含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受累胸膜外脂肪线消失、肿瘤强化曲线及有纵隔淋巴结增大与肿瘤BGA表达有关.
作者:赵欣;曾纪珍;夏宇;陈友良;朱智明;周晓琳;周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患者女,25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呈间歇性钝痛,行B超检查发现膀胱占位而来院就诊.查体:腹软,下腹部见一长约15cm的手术疤痕,其深部可触及约4cm×4cm大小的肿块,质硬,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0×109/L,淋巴细胞0.19,中性粒细胞0.71,其他0.10.肝功能及尿常规均正常.B超检查示膀胱内实性占位.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顶部有一肿物凸向膀胱,表面有多个突起.CT检查:平扫见膀胱前壁有一实性肿块突入膀胱内,CT值45HU,大小约5.3cm×3.8cm,以广基与膀胱前壁相连.左侧腹直肌局限性增厚,并与膀胱前壁肿块有“蒂状物”相连(图1).盆腔内未见增大的淋巴结影.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一显著强化,“蒂”状部强化更甚,其内见小的液化坏死区(图2).进一步了解病史,患者1年前曾行剖腹产手术,无血尿.综合分析后CT诊断为膀胱前壁及腹前壁炎性肉芽组织增生.
作者:刘奉立;苏续清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患者女,15岁.主要症状为高血压.入院时血压为160~170/100mmHg,心率106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率过速.血尿素氮、肌酐及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肾素、抗“O”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右肾动脉狭窄,右肾发育不良.MRI显示右肾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远端有狭窄后扩张,右肾缩小(图1).同位素肾图:右肾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右肾明显缩小,右肾图呈低水平延长线形,提示右肾基本无功能.诊断为先天性肾动脉狭窄并肾发育不良.
作者:尚鸣异;王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视神经管骨折CT分型. 材料与方法对19例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进行CT分型. 结果将视神经管骨折分为3型:(1)管内型(10例); (2)管外型(7例),又分为颅口型和眶口型2个亚型; (3)混合型(2例). 结论视神经管骨折CT分型诊断有助于临床确定手术适应证和制定手术方案.
作者:李银官;游瑞雄;江飞;郑义浩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分期价值. 材料与方法 72例患者初次手术前行CT检查,28例作盆腔扫描,44例作全腹扫描.对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对全腹扫描组进行肿瘤分期并与手术病理对照. 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CT诊断正确率达96%,肿瘤分期准确率为89%,Ⅲ期准确率达91%.腹腔内种植病灶检出率73%,大网膜病灶阳性检出率77%,壁层腹膜病灶阳性检出率87%. 结论 CT检查对卵巢恶性肿瘤初次手术前诊断准确率较高,肿瘤分期的准确率适中,对Ⅲ期患者分期准确率较高,但对盆、腹腔播散病灶的检出有一定局限性.
作者:楼芬兰;潘芝梅;向可伟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腹膜后原发肿瘤的特征性CT表现. 材料与方法对25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CT显示腹膜后原发肿瘤的敏感性为100%,定位诊断正确率为84.0%,良、恶性定性诊断率为68.0%.肿瘤径线较大,腹膜后器官和相邻的血管受压移位,肿瘤与邻近腹腔内器官间的脂肪间隙中断或消失,以及与邻近盆壁和/或腹后壁间界限不清均为肿瘤定位、定性特征性CT表现. 结论 CT对腹膜后原发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有一些重要的征象.
作者:吴景忠;程天明;连建敏;葛英辉;雷志丹;张继良;汪鹏 刊期: 2001年第08期
例1 男,3岁.腹部增大2周.体检:全腹明显膨隆,柔软.B超:腹腔内巨大含液性包块,内见多条分隔光带及散在细小光点,拟诊大网膜囊肿.CT平扫(图1):腹盆腔内巨大均匀低密度囊性肿物,CT值约20HU,大小19.5cm×21.0cm×8.5cm,内见数条较粗小梁分隔,囊壁薄、光滑.肿物推挤肠管成团上移及推向脊柱前方.CT诊断:大网膜囊肿.手术所见:大网膜巨大囊性肿物,青紫色,囊壁薄、光滑,见大网膜发出粗大血管进入肿物内.囊内为暗红色液体,不凝固,并有多条粗的小梁交织成网状结构.病理所见:镜下肿物以血管增生、扩张为主,部分区域见淋巴管增生扩张,管壁间有淋巴滤泡形成.诊断:大网膜淋巴血管瘤.
作者:陈恩明;管同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AVM)出血危险因素及CAVM γ刀治疗后并发症与血管构筑的关系,为CAVM患者选择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31例CAVM患者进行了MRI和MRA检查.MRI T1WI和T2WI重点观察颅内出血情况;MRA使用TOF法、PC法及增强MRA.按照Spetzler分级标准对CAVM进行分级,并描述CAVM的血管构筑特点,分析CAVM出血与其血管构筑的关系.同时对16例行γ刀治疗的患者,随访观察3~13个月,探讨CAVM γ刀治疗后并发症与其血管结构的相关性. 结果 31例CAVM中有11例在γ刀治疗前发生过出血,出血发生率为35%.1~3级CAVM易出血,而CAVM的直径、引流静脉的数量以及深静脉引流是出血危险因素,即小的CAVM、单支静脉引流尤其深静脉引流者易出血.浅静脉引流伴引流静脉扩张者,γ刀治疗后易出现水肿. 结论小的CAVM、单支静脉引流尤其深静脉引流的CAVM患者应尽早治疗;浅静脉引流伴引流静脉扩张的CAVM γ刀治疗前应行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俊功;孔祥泉;冯敢生 刊期: 200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