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钢;张昌才;励月辉;邱承均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的降血脂作用.方法:高脂血症患者158例,用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连服4周和8周后各复查血脂1次,进行疗效分析.结果:4周后,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有下降,其中以TC降低为明显.结论:辛伐他汀降血脂疗效确切.
作者:陈梅莉;丁洁卫;阮调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并用丹参治疗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IUGR孕妇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采用丹参30 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静脉滴注,及复方氨基酸250 mL静脉滴注,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1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2周后测量孕妇宫高、腹围、体重,同时使用B超测量胎儿双顶径及股骨长净增长值.结果:治疗组的孕妇宫高、腹围及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胎儿双顶径及股骨长净增长值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高压氧并用丹参治疗IUGR可明显改善孕妇及胎儿各项指标.
作者:张英;张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病例资料,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9~2000年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的53例过敏性休克病例,从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病死率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致过敏性休克占41.5%,静脉给药致过敏性休克占58.5%,用药30 min后发生过敏性休克9例,死亡6例(11.3%).结论: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积极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抢救水平.
作者:唐志华;曹国建;蒋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丹参粉针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丹参粉针剂0.8 g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qd,连用10~14 d,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分别由用药前的(6.68±0.56),(13.76±2.01),(1.87±0.11) mPa*s和(22.15±0.56) s,降至用药后的(6.18±0.43),(12.23±1.86),(1.64±0.09) mPa*s和(20.18±0.36) s(均P<0.05),有效率为94.2%;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改善(P>0.05),有效率为88.2%.两组疗效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使用丹参粉针剂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参粉针剂是一种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的制剂,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疗效.
作者:邱栋发;黄窕姮;庄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氟康唑对泌尿系统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泌尿系统真菌感染15例,用氟康唑200 mg,静脉滴注,bid,疗程一般为7~10 d,临床症状基本控制后改为氟康唑100 mg,bid,po,维持治疗15~20 d.结果:总有效率为93.3%,真菌清除率为8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氟康唑为治疗泌尿系统真菌感染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作者:郝俊文;李香铁;杨得安;刘少鸽;刘仰东;张爱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功能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DCM心衰患者84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用缬沙坦80 mg,qd,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包括卡托普利25 mg,bid)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两组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疗效,检查心脏彩色B超,同时检查心电图测量QTd.比较两组以上三方面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心功能变化及QTd变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缬沙坦治疗DCM明显优于卡托普利,对于DCM心衰的患者,应早期尽快使用缬沙坦,这对于阻止心肌的进一步损伤,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律失常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作者:刘向儒;谭小军;张晓红;陈小亮;王仲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为抗甲状腺药的传统药物,他巴唑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发现其新的不良反应,包括膜性肾病、药物性肝炎、胆汁瘀积性黄疸并发粒细胞缺乏、急性造血功能停滞以及剥脱性皮炎等,临床使用中应引起注意.
作者:解庆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冬青散治疗疮疡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冬青散喷洒患处,每次适量,每日数次,对于有水疱者应先用消毒针刺破,再用冬青散喷洒患处.结果:108例患者,2~14 d治愈,临床治愈率100.0%.结论:冬青散治疗疮疡使用方便,经济适用,见效快,药性持久,透皮吸收好,无毒副作用,适合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作者:巴焕玲;胡清华;余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简述硫酸链霉素治疗成人结核病引起的前庭损害的发生情况、机制、临床表现、预防及治疗.
作者:阮汉利;张和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超微粉碎对当归散镇痛、免疫作用影响.方法:采用扭体法、热板法、免疫器官重量法比较超微粉碎对其药效学的影响.结果:同剂量情况下超微当归散的镇痛作用、免疫增强作用皆明显强于传统当归散,而7.8 g*kg-1的超微当归散的镇痛作用、免疫增强作用则与11.7 g*kg-1的传统当归散的作用相当.结论:超微粉碎可明显提高当归散的药效活性.
作者:王爱武;刘丽娟;张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现行中药饮片的调配计量方法,是沿用千年以戥称为中心的传统方法,其种种弊端是其误差不可控制性产生的根源.这种戥称凭手抓目测经验进行调配的方法,是传统中医中药缺乏科学性的表现.由于传统的习惯和人们未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考察,长期以来成为人们熟视无睹而迟迟得不到解决的计量死角.
作者:李铁钢;张昌才;励月辉;邱承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在临床药动学、药效学基础上,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合理用药咨询为特征的临床药学工作,并以药师下临床指导个体化给药为特色,对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我院2000年开展TDM情况及用药情况作一简单分析.
作者:丁洁卫;阮调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医药电子商务是指以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单位、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以及保险公司为网络成员,通过Internet网络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开放并易于维护的医药贸易电子商务平台[1].
作者:王建平;项迎春;蔡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提高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衰)治疗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对12例传统疗法无效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积极寻找造成难治的原因,并去除诱因、病因及治疗并发症.结果:9例去除病因和诱因后,病情得到控制;另3例因并发症严重,心力衰竭难以纠正而死亡.结论:难治性心力衰竭治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难治的原因与诱因是否能正确诊断与全面解除.
作者:任智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0年6月~2001年7月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门诊药物不良反应病例85例,从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品种、用药到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自然人群分布一致,无年龄选择性,无性别差异,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其中变态反应发生率高达62.4%.结论:合理用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周江霞;唐志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对后基因组时代医药新兴学科进行简略地介绍.这些学科包括:化学生物学、预防药学、疾病基因组学、药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药理蛋白质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对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亦有概述.
作者:符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确诊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给予葛根素注射液400 mg*d-1,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40例行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症状与体征有较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有效率45.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四项神经传导速度,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葛根素能明显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葛根素是治疗DPN较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作者:陈国钟;方明;王吉如;陈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经分离直接测定银黄口服液中绿原酸及黄芩苷的含量的方法.方法:用联立方程组新解法,绿原酸在3~15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各自的平均吸收度(A)与浓度(C)的回归方程为:C=-18.197 0+101.233 3A绿324(r=0.999 9);黄芩苷在6~30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C=-28.074 3+201.566 7A黄276(r=0.999 9).结果:绿原酸平均回收率为100.22%,RSD为0.93%;黄芩苷平均回收率为100.17%,RSD为0.74%.结论:以联立方程组新解法测定银黄口服液中绿原酸与黄芩苷含量准确、快捷.
作者:马平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仪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结果:有效血药浓度为50~100 μg*mL-1,在此浓度范围抗癫(间)作用较好,低于此范围抗癫(间)作用较差,高于此范围可增加不良反应.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疗效有较好的相关性.
作者:唐荣福;于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国产氨苄西林所致药疹的临床类型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氨苄西林所致的128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关文献分类,并分析产生药疹的因素. 结果: 128例患者中麻疹样皮疹46.1%,猩红热样皮疹19.5%,多型红斑型14.8%,荨麻疹10.9%,红皮病型3.9%,紫癜型3.1%,大疱性表皮样松解萎缩坏死型1.6%.与文献报道的分类和所占比例基本一致.结论:氨苄西林所致药疹在临床上绝大多数为迟发性过敏反应,除个体因素外,均与药品的纯度、溶媒的pH值、药品的用量、药液的存放时间有关.
作者:张雷;张振家;李中华;孙卫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