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永洪;林世珍;牛海艳;张彦慧;齐亚灵
目的:研讨实施分步教学法对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的影响.方法:从我院老年科2015年6月-2016年2月的实习护生中随机选取56名参与研究试验,对照组28名接受传统模式教学,实验组28名接受分步教学法带教,从教学满意度、综合实践能力两方面对两种方案的教学情况作评估.结果:两组护生的教学态度满意度基本相近,数据对比,统计学不成立(P>0.05),但在带教内容、带教模式与学术水平上,实验组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成立(P<0.05).经综合实践能力评测,显示实验组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与授课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成立(P<0.05).结论:在老年科实施分步教学法教学,利于提高护理带教质量,增强护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值得推荐.
作者:刘霄妃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初步构建一套客观、科学及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信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利用文献调研法、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筛选并确定指标权重,进而构建护理信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初步构建了一套包含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的护理信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论: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为护理信息能力的评估提供了工具,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者:罗红;彭歆;于双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数字健康作为数字技术与医疗健康的融合,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焦点,同时也为高等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展数字健康创新教育,包括以创新为导向的数字健康课程和以创业为导向的课外实践活动.这是国内首次以人文为核心,连接医学、技术和商业跨学科式地针对我国医疗健康领域的实际问题开展创新教育,是顺应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潮流的新尝试.
作者:李晏锋;王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LBL与PBL结合教学法应用于医学免疫学(基础与临床)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方法:试验班采用结合教学法,对照班采用LBL教学法,PEMS 3.1统计分析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班各学习团队PBL课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的成绩等级分布、平均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P<0.001);超半数学生对结合教学法的满意度较高.结论:LBL与PBL结合教学法可优化该课程的理论课教学效果.
作者:刘樑英;章涛;韩艳非;林颖颖;吴林青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为了提高医学信息的专业水平,对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首先,结合医疗大数据时代背景及DIKW体系,剖析重构医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意义.其次,按照多维度培养目标、多学科融合、多维度知识体系、多维度人才培养的指导原则,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学科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构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以DIKW体系为导向、医疗大数据为核心进行医学信息相关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群设计.
作者:牟冬梅;王萍;郑晓月;赵丹宁;琚沅红;戴文浩;刘汉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教育规模的扩大与许多院校软硬件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不容小觑.研究生自身素质、导师的业务能力与科研水平、教育与培养模式等均会对研究生培养产生影响.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必须摒弃“无师而导”与“师而不导”,严把研究生入学准入关,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与培养模式.
作者:石士奎;汤晓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法与“传统课堂”教学法在护理学教学中教学效果的研究,为今后的护理学课间实习提供出效果更佳的教学模式.方法:研究内容为护理专业学生在消化内科的课间实习.研究对象为哈尔滨医科大学2013级护理系一班全体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翻转课堂教学法,对照组为传统课堂教学法.通过授课前后共八次测试,比较两组教学结果.结果: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对消化系统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翻转课堂教学法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法所得效果更好,学生可以更长时间地将知识记忆且遗忘速度较慢、遗忘内容较少.
作者:潘超;金世柱;刘冰熔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见习阶段是医学生从书本到临床的第一步,血液科患者以血液恶性肿瘤为主,医学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而且影响着治疗效果,所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分析临床见习阶段教学和血液科临床的特点,探讨在血液科见习带教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以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
作者:董菲;景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本课题采用文献分析法,依据生物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处于教学环节前、中、后,将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国内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生物化学各教学环节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奠定基础.
作者:李艳花;于婧文;李自青;马存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标准化病人在国内临床教学和考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人员的招募、培训、应用等多个环节成为制约其在国内教学普及的难点,通过分析新桥医院呼吸内科标准化病人团队的建设,总结标准化病人的选择、培训与应用经验,以期能为课堂和临床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
作者:刘俊彦;吕学军;赵维;李玉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以学生为主讲的角色变换法在口腔黏膜病课程《全身性疾病的口腔表现》教学中的应用与意义.方法:以接受传统教学方法的67名学生和新教学方法的96位学生的教学质量为对照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以学生为主讲的角色变换法在主客观指标上显示优势.结论:以学生为主讲的角色变换法对教学效果和人才储备有促进作用.
作者:何虹;姚立平;张洁銎;孙晓爽;周锦翰;刘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是一种小组学习模式,近年来在医学教育领域中使用逐年增加.文章综述了TBL教学法的设计要素及其在医学院校妇产科教学领域的具体实施情况,并比较了T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之间教学效果的差异.
作者:周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针对海南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学生,从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全方位完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经过探索,药学专业的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12年该专业成为首先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6年期的5个院校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作者:张俊清;刘侠;钟霞;李海霞;侯杰;罗喻超;黄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以预防医学本科生为例,采用德尔菲法组织两轮专家函询,终初步建立了由基础知识(0.28)、实验技能操作(0.22)、科研能力(0.18)和实际运用能力(0.32)4项一级指标和16项二级指标构成的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综合能力考核方法.
作者:于佳;刘学;刘晓秋;史力田;唐玄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2012级临床学生150人为试验组,以循证医学法讲授,2011级学生140人为对照组,以传统教学法讲授.学期末进行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并对试验组学生行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学生主观理论及实践技能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医学法有助于循证思维形成,提高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者:吴凤兰;程琦;范柳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自主学习环境已经成为新的教学辅助措施.结合我们教研团队构建组织学实验自主学习网络环境的实际情况,从平台建设、硬件配置、资源构建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蓝永洪;林世珍;牛海艳;张彦慧;齐亚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生理学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在我校2013级预防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为平时表现、实验考核和期末成绩.终以形成性评价的考核结果和调查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形成性评价的综合成绩与终结性评价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前者及格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问卷调查显示70-80%的学生认可形成性评价.结论: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生理学教学质量.
作者:李婷;刘燕;高莉晶;郭晓姝;张翠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选择2011级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42人作为研究组,课程为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超声诊断学,通过对考试进行成绩分析及反馈;选用2010级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学生4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相同教学方法、使用相同教材、授课教师等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两组学生的成绩.研究组与对照组成绩比较结果为t=6.249,P=0.000,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研究组进行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考试反馈非常有必要性.通过对我院实施专业课程反馈制度进行效果分析,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
作者:吴丽娜;张淑丽;李超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学生社区是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对个性飞扬的90后大学生,必须改进现有的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模式,贯通鸿沟,集中资源,办出一些凝聚关注的品牌活动.本研究通过对所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社区党建工作进行调研与分析,揭示现存问题,阐明构建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学生社区党建活动模式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从而为高校的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林小桦;高理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改革教学方法,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以2014级280名护理大专生为研究对象,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以问卷调查评价其效果.结果:课程结束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课程开始前(P<0.01),97.1%的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给予正性评价,49.6%的学生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18.6%的学生表示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结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护生的认可,有助于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
作者:杨希;宋峰;干敏;王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