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软组织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

陈海波;王颖;杨丽;余日胜

关键词:软组织, 神经外胚层肿瘤, 影像学, 影像表现, 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 小圆形细胞, 样本分析, 小脑, 文献, 外周神经, 免疫组化, 临床医师, 交感神经, 个案报道, 高度恶性, 病理学, 中枢性, 外周性, 神经嵴
摘要: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原mor,PNET)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嵴起源的、高度恶性小圆形细胞肿瘤,主要发生在小脑,也可发生在小脑以外的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和交感神经,主要分为中枢性(cPNET)和外周性(pPNET)两类。既往文献报道多为cPNET和骨pPNET的临床、病理或影像表现,由于发病率低,故均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分析,而软组织pPNET的影像表现国内文献报道很少。笔者搜集经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软组织pPNET共8例,对其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软组织pPNET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的认识。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评估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与正常人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及体积的差异,评估OCT监测MS患者病程中轴突缺失的意义。方法选取MS患者30例(60眼),根据有无视神经炎(ON)发作史分为MS- ON组(41眼)和MS- NON组(19眼),同时选择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0例(60眼)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均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并使用OCT测定RNFL厚度和黄斑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组的RNFL厚度、黄斑中心凹厚度和体积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两组MS患者的RNFL厚度和黄斑参数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MS- ON组和MS- NON组之间的RNFL厚度和黄斑参数也有差异(均P<0.05)。结论 OCT可作为MS诊断的辅助检查手段。

    作者:胡赛静;厉向;游逸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规范化诊治”适宜技术推广的效果评价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正在迅猛增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1]。基层医院和基层医师是我国慢性病防治的主力军,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基层卫生院及街道卫生站的医师对糖尿病的诊治仍停留在随意化状态。本研究通过在本市推广“2型糖尿病规范化诊治”适宜技术,比较推广前后基层医师的糖尿病知识、糖尿病诊治水平以及患者达标率,从而对该技术推广效果作出评价。

    作者:徐芬娟;沈斌林;沈国良;周新安;范蔚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蝎毒抗癌多肽对HL-60细胞凋亡及Bcl-2和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蝎毒抗癌多肽(APBMV)在体外诱导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APBMV作用后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光镜观察APBMV作用后HL-60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APBMV对相关凋亡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CCK-8法显示APBMV能够抑制HL-60细胞增殖,其对HL-60细胞增殖的IC50为15.64μg/ml。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APBMV能诱导HL-60细胞凋亡,且呈浓度-效应关系。APBMV(16μg/ml)作用48h后,细胞凋亡率为(36.1±2.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提示APBMV (4、8、12和16μg/ml)组的Bcl-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78.60%、54.60%、25.50%和4.20%;p5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63.00%、271.00%、355.00%和447.00%。结论 APBMV可有效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进HL-60细胞内p53基因的表达,抑制Bcl-2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庄海峰;郑智茵;庄晓芬;周郁鸿;沈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脑膜异常强化的MRI诊断

    目的:分析不同病变的脑膜异常强化MRI表现,探讨脑膜异常强化模式的形态与病因间的关系。方法对资料完整、MRI增强扫描显示脑膜异常强化的2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者中脑膜癌病11例(其中软脑膜强化模式9例,包括结节样强化4例、线样强化4例、结节样和线样强化并存的混合型强化1例,全脑膜强化模式、混合型强化2例);感染性脑膜炎9例(其中细菌性脑膜炎5例,包括软脑膜强化模式、线样强化4例,全脑膜强化模式、线样强化1例,并伴有硬膜下脓肿、颅骨骨髓炎,结核性脑膜炎3例,均为软脑膜强化模式,2例为线样强化,1例为结节样强化并伴有脑内多发结核结节,病毒性脑膜炎1例,为软脑膜强化模式、局限性线样强化);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2例(硬脑膜强化模式、为弥漫均匀的线样强化);慢性硬膜下血肿4例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伴硬膜下积液1例(硬脑膜强化模式、线样强化)。结论不同病变所致脑膜异常强化,其强化模式及形态具有一定的特点,MRI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俞方荣;王土兴;方春;朱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髓内外复合固定技术选择性治疗胫骨骨折

    胫骨干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不仅骨折粉碎程度高,而且软组织损伤严重,复位固定非常困难,感染率也较高,使得目前骨折不愈合及骨不连发生率居高不下[1]。随着对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 BO)理念的认识,临床上出现了“生物学固定”的概念。外固定支架作为一种桥梁结构,不仅维系了骨干的力线,而且可随时撑开或加压[2];弹性髓内钉(TENs)作为目前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常用固定器械,具有良好的弹性、韧性及生物相容性,能够抵抗骨折处的压力、张力、剪切力及扭转力,保持成角、轴向、侧方及旋转的稳定性,维持复位状态[3]。结合两种固定方式的优势,本文将外固定支架和TENs结合用于治疗复杂胫骨骨折,本院从2011-08-2013-01采用此系统治疗胫骨骨折24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杨训;陈伟凯;崔伟;周贤挺;贺行文;柳维;杨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浙江医学》“病例讨论”栏目征稿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软组织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原mor,PNET)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嵴起源的、高度恶性小圆形细胞肿瘤,主要发生在小脑,也可发生在小脑以外的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和交感神经,主要分为中枢性(cPNET)和外周性(pPNET)两类。既往文献报道多为cPNET和骨pPNET的临床、病理或影像表现,由于发病率低,故均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分析,而软组织pPNET的影像表现国内文献报道很少。笔者搜集经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软组织pPNET共8例,对其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软组织pPNET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的认识。

    作者:陈海波;王颖;杨丽;余日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骨髓造血干细胞调控及其研究进展

    在多细胞生物的组织中,干细胞群对于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维持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成体干细胞(SSC)已经在多种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组织器官中得到鉴定,如肠上皮、表皮及造血系统等。定植在骨髓中的成熟造血干细胞(HSC)是SSC中的重要部分,可以持续不断地产生各谱系的造血细胞并释放入外周血[1]。HSC具有干细胞的两大特性,即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HSC的自我更新通过两种不同的细胞分裂方式来完成,一种是对称分裂,即两个子代细胞均保持干细胞特性,理论上这种分裂方式有助于维持干细胞池中HSC数量的恒定,当机体造血系统受到损害或移植术后这种分裂方式对于补充HSC的数量尤为重要;另一种方式是不对称分裂,即其中一个子代细胞仍然维持干细胞特性,另一个子代细胞则多向分化成造血细胞成分。自我更新是维持HSC壁龛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发挥长期造血功能的先决条件。本文就HSC的调控及相关细胞因子、骨髓微环境和信号通路在调控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胡慧仙;徐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舟山海岛城区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现况调查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指患者有记忆或认知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未受明显影响,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的中间状态。MCI患者是痴呆的高危人群,发展成痴呆的危险性是正常老人的10倍[1]。一旦发展为痴呆,医疗费用就会明显增加,且发展至中晚期已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针对痴呆前期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特别是MCI患者,及早识别,对探索有效干预途径有重要意义。为了解舟山海岛城区老年人MCI的患病率及分布特征,以进一步做好痴呆早期防治工作,我们于2009年对舟山定海城区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追琴;庄妙红;林永清;丁春红;王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血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高血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此过程中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高血糖模型组、复合模型组、氨基胍组和格列美脲组5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糖值,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纤维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检测α-平滑肌动蛋白(α- SMA)的表达评分、ELISA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含量的变化。结果氨基胍组、格列美脲组大鼠的血糖值较高血糖模型组和复合模型组均降低(均P<0.05);光镜下观察高血糖模型组和复合模型组出现肝细胞变性和纤维化改变。与复合模型组比较,格列美脲组肝细胞形态较正常,可见轻度水肿、脂肪变性及炎细胞浸润,纤维化明显降低,α- SMA表达明显降低,TIMP-1、TGF-β1、AGEs含量也显著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与复合模型组比较,氨基胍组肝组织形态明显改善,脂肪变性、水样变性、纤维化程度有所减轻,TIMP-1、AGEs含量降低(均P<0.01),α- SMA表达增高(P<0.05),同时TGF-β1表达减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糖促进了NASH、肝纤维化的形成,通过降低血糖和减少AGEs形成后,肝纤维化程度也有所减轻;机制之一是激活肝星状细胞。格列美脲较氨基胍改善NASH、肝纤维化更明显。

    作者:杜卫东;夏超;项标;李俊杰;施军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抑制TUBA1C的过表达在卵巢癌细胞株CAOV3、SKOV3细胞增殖侵袭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抑制α-微管蛋白特异性1c链(TUBA1C)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株CAOV3、SKOV3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初步阐明TUBA1C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抑制TUBA1C基因的过表达质粒转染CAOV3、SKOV3细胞,CAOV3分为3组:CAOV3实验组、CAOV3空载体转染组和CAOV3空白对照组;SKOV3分为3组:SKOV3实验组、SKOV3空载体转染组和SKOV3空白对照组。采用RT- PCR法检测TUBA1C表达;CCK-8法及Transwel 小室体外侵袭实验评价TUBA1C基因抑制后对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结果靶向TUBA1C基因的siRNA明显、特异性地抑制TUBA1C mRNA的表达水平;培养72h CAOV3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较空载体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实验结果提示SKOV3实验组穿膜细胞数量为(0.95±0.12)个/视野,较空载体转染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OV3实验组穿膜细胞数量为(1.13±0.14)个/视野,较空白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TUBA1C基因过表达可抑制CAOV3、SKOV3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有望成为卵巢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江若安;叶枫;王新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脑卒中后抑郁与孤啡肽及单胺类递质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与孤啡肽(OFQ)及单胺类递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PSD患者102例作为研究组,同期躯体健康、无抑郁的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者血OFQ及单胺递质含量。结果研究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血OFQ、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血5-羟色胺(5- HT)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OFQ与卒中危险因素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与5- HT含量呈负相关(r=-0.613,P<0.05),与NE含量、HAMD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712、0.871、0.443,均P<0.05)。结论 OFQ与5- HT、NE含量相关,NIHSS评分越高,OFQ含量越高。OFQ有可能通过影响脑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从而导致PSD症状的发生、发展。

    作者:谈鹰;王庄;王亚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和(或)免疫组化证实的胸部SFT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中SFT发生在胸膜者18例,其中1例位于叶间裂内;发生在纵隔者1例;发生在肺内者1例。CT平扫14例密度均匀,6例密度欠均匀,内可见低密度区,3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行增强扫描的15例患者中11例肿块呈轻中度强化,3例肿块呈明显强化,其中4例肿块内出现强化血管影,3例呈特征性的“地图样”强化。18例胸膜SFT中4例可见“尾征”,1例带蒂。结论胸部SF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和鉴别诊断,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作者:魏培英;胡浩;郑永飞;孔建国;张华;吴恩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生长抑素治疗轻度胰腺损伤的疗效观察

    生长抑素是一种含14个氨基酸的多肽类激素。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抑制胰液、胃酸等分泌,具有抗肿瘤活性,而且毒副反应小,患者耐受性好,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重症非食管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腹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肿瘤等[1]。胰腺损伤在腹部外伤中的发生率较低,以前报道仅占2%~4%,近年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2]。胰腺损伤治疗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对于诊断明确,胰腺损伤较轻并且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无其他脏器合并伤患者。可在做好手术准备的情况下采取非手术治疗,给于抗感染、抑酶、抑酸及营养支持治疗,可能达到治愈目的。但大多数胰腺损伤患者须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案应根据损伤的部位、范围、程度及合并伤情况决定。对于中重度胰腺损伤患者,术后应常规给予胃肠减压、禁食、抗感染、补液、保持胰腺周围引流通畅等对症治疗,目前普遍认为同时应常规使用生长抑素等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但对于轻度(I~II级)胰腺损伤患者是否常规应用生长抑素尚有不同看法,对此笔者收集本院采用生长抑素治疗的轻度胰腺损伤病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步卓;冯跃;徐小平;夏利峰;张永涛;吴海俊;邓海山;李辉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瘦素对大鼠肝纤维化星状细胞的作用及相关ERK信号转导机制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对大鼠肝纤维化星状细胞(HSC)的作用及相关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改良原位灌注、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大鼠HSC。通过台盼蓝拒染试验评估细胞存活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A)免疫组化鉴定,光镜观察形态学变化。将40只SD大鼠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组(加入10-7mol/L AngⅡ)、Leptin组(加入100ng/ml Leptin)、Leptin+AngⅡ组(加入100ng/ml Leptin+10-7mol/L AngⅡ)。分别采用3H- TdR和3H- Pro掺入法进行HSC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测定。Western blot检测各处理组p- ERK1/ERK1、p- ERK2/ERK2、Ang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大鼠HSC存活率>90%,传代1次后HSC纯度>95%。与对照组相比,AngⅡ组、Leptin组、Leptin+AngⅡ组的HSC增殖和胶原合成均明显增加(均P<0.05);与AngⅡ组、Leptin组相比,Leptin+AngⅡ组HSC增殖和胶原合成明显增加(均P<0.05)。Western blot显示,AngⅡ组、Leptin组、Leptin+AngⅡ组的p- ERK1/ERK1、p- ERK2/ERK2、AngⅡ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与AngⅡ组、Lep-tin组相比,Leptin+AngⅡ组p- ERK1/ERK1、p- ERK2/ERK2、AngⅡ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瘦素可通过上调AngⅡ水平,激活ERK信号转导通路,刺激HSC增殖和胶原合成,导致肝纤维化。

    作者:周光耀;金玲湘;林巍;潘陈为;诸葛璐;方佩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与1型肝肾综合征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变化,并探讨其与1型肝肾综合征(HRS)的关系。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肝硬化伴腹水患者150例,其中单纯腹水(非SBP组)47例,住院期间无HRS发生;肝硬化并发SBP103例,其中1周内并发1型HRS患者28例(HRS组),另75例住院期间肾功能均正常(SBP组)。150例患者均于入院当天(即第1天)和人院后第3、5、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测PCT、C- CRP,同时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肝硬化SBP组及HRS组入院第1、3、5、7天的PCT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B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RS组入院第1、3、5、7天PCT水平明显高于单纯SB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BP组经过治疗1周内病情有不同程度改善,PCT水平也逐渐下降,HRS组治疗效果差,1周内PCT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伴SBP患者入院第1天检测的PCT、CRP及常规肾功能指标预测1型HRS的ROC曲线AUC依次为PCT 0.904、CRP 0.742、血尿素氮(BUN)0.724、血清肌酐(Scr)0.659,即PCT>CRP>BUN>Scr。假定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同等重要,以两者之和大值时对应的浓度为截断点,P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高。结论持续监测PCT可评估肝硬化伴SBP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并可预警HRS发生,从而可以提早实施干预措施。

    作者:洪小飞;应光荣;童秀萍;吴深宝;朱旭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神经传导测定对特发性面瘫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特发性面瘫,即贝尔麻痹,是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中常见的类型。一般认为,特发性面瘫是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段水肿和受压缺血的恶性循环所致[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通常急性、单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3d内达到高峰。临床上常用肌电图(electromyogra原phy,EMG)检查作为判断周围神经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早期使用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帮助判断病情预后[2]。本文通过分析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运动潜伏期(la原tency period,Lat)和M波波幅(amplitude,Amp),并与自身健侧对比,旨在探讨其电生理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俊;牛国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与耐药相关基因检测及亲缘性分析

    目的:了解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 ABA)的菌株亲缘性。方法对20株PDR- ABA进行3种耐药相关看家基因(carO、gyrA、parC)和54种水平转移获得的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以及12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检测。结果20株PDR- ABA中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5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2种获得性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和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耐药相关看家基因carO、gyrA、parC均存在有义突变。结论 PDR- ABA存在5个克隆传播,其中1-3-4-5-9-15-16-18-20号菌株呈流行趋势。

    作者:杨越明;金法祥;钟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立足强化降脂,提倡优化选择探讨适合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降脂策略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其中,约70%为缺血性卒中。近期,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成为热点话题,这源自去年11月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发布的《治疗胆固醇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新指南首次将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人群纳入可从强化他汀治疗中获益的4类ASCVD人群,并依据降脂强度对他汀种类和剂量进行了明确推荐。新指南的颁布对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降脂策略有何借鉴意义,应如何立足中国临床实践优化他汀治疗?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作者:王拥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研究进展加大临床实践的变革步伐2014年NSCLC指南更新解读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不仅是美国肿瘤领域临床决策的标准,也已成为全球肿瘤临床实践中应用为广泛的指南。目前2014年NCCN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疗指南已经更新到第三版(2014.V3),较2013年指南更新内容更广泛,通过这些更新也看到NSCLC的个体化治疗更加趋于规范和完善。现邀请了解放军307医院刘晓晴教授和郭万峰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克能教授、朱广迎教授和北京朝阳医院于会明副主任医师分别就NSCLC指南中综合诊断和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及放射治疗部分的主要更新点进行解析。

    作者:刘晓晴;郭万峰;陈克能;朱广迎;于会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