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脓毒症的抗感染治疗策略

刘春峰

关键词:脓毒症/治疗, 抗生素, 儿童
摘要:脓毒症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等抗感染策略可以显著降低脓毒症的病死率。根据流行病学、患者年龄、感染部位、地点等判断可能的病原,进行初始经验治疗,并根据病原培养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是脓毒症治疗的基础,治疗当中还要考虑抗生素的 PK/PD特性,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注意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如提高机体免疫力、病灶清除等,抗生素疗效不佳时要注意重新评估诊断是否正确。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浅淡现代教学方法在中医药院校儿科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结中医院校儿科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现代教学方法,从“带着问题学习”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课堂互动教学法、比喻式教学法、其他辅助教学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分别举例说明。其中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情感目标等几种其他辅助教学法应当在现代高校综合素质教育中提起重视。通过在高校教育中实践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达到教师提升自我、学生增长知识及提高综合素质的双赢目标。

    作者:井欢;易佳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预防性护理对静脉留置针患儿并发症的干预

    目的: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正确使用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将240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对于并发症采取对症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预防性护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5%(63/1200),对照组为10.00%(120/1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发生静脉炎30例、液体渗漏20例及套管堵塞5例,明显低于对照组61例、33例和1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预防措施及宣传教育,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姜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加味葛根芩连汤贴敷治疗小儿湿热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葛根芩连汤贴敷治疗小儿湿热泻的疗效。方法将110例湿热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葛根芩连汤外敷,两组均治疗3 d后评价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3%(48/55),高于对照组70.9%(3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医证候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50/55),高于对照组76.4%(4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加味葛根芩连汤贴敷治疗小儿湿热泻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作者:毛娜;郭凯;陈艳霞;王红娟;肖和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儿童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的治疗策略

    脓毒症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国际国内普遍采用2012年更新的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包括快速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原发病灶的清除、抗生素的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镇静镇痛治疗等,在维持呼吸、循环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保护各脏器功能。

    作者:王丽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关于前言的书写要求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喜炎平注射液佐治儿童急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儿童急性支气管炎患儿2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每日按体质量5~10 mg/kg (0.2~0.4 mL/kg ),高剂量不超过25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250 m 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5~7 d。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在治疗小儿支气管炎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谷艳春;杨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与免疫有关的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其病因尚不明确,患儿发病前多有感染史或接种疫苗史。感染并不是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而是感染导致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以及相关细胞因子活化,使得血小板破坏增多。此外,血小板抗体作用于骨髓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IT P属于Ⅱ型超敏反应,治疗缺乏特效药物,针对超敏反应过程多靶点使用药物进行干预,具体包括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以及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副反应明显,疗效有限。本文就近几年关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病因、实验室检查和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孙蕊芸;余惠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医治疗矮小症临床文献分析

    矮小症是儿科的一种发育性疾病,中医认为此病归咎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肾,旁责心肝。在防治矮小症方面,无论中西医都基本达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共识。同时有临床报道显示,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矮小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尚存在中医研究范围相对局限、临床经验尚未形成规范的辨证论治体系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宋鹏;夏桂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综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11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综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3例,对照组55例。两组患儿均在哮喘发作期给予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每年夏至至秋分时间段给予定期中药膏剂穴位敷贴并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胎盘组织液,连续治疗3年,观察患儿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63例患儿中:治愈35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治愈率55.6%,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55例患儿中:治愈16例,有效24例,无效15例,治愈率29.1%,总有效率72.7%。观察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贴敷综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作者:尤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轮状病毒感染致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轮状病毒感染导致肠道外损害的发病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分析15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肠道外损害的发病比例、各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15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生肠道外损害96例,其中合并存在呼吸道症状52例,心肌损害73例,肝功能损害42例,良性惊厥13例,脑炎5例,2个系统以上损害64例。泌尿系统损害32例。并发呼吸道症状者52例。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外损害广泛,主要表现为心肌损害,其他为呼吸系统、肝功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预后良好。提醒临床医师重视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外损害表现,积极干预、治疗。

    作者:任晓红;穆亚宁;雍彩霞;杨会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益气固本胶囊对哮喘小鼠组织病理改变及转化生长因子β1、P-Smad3水平的作用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益气固本胶囊对哮喘小鼠病理及气道重塑中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干预组、童康片组、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和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以卵清白蛋白致敏和激发复制哮喘模型,于第21天起,在每次激发前1 h分别给予模型组和用药各组以纯净水及药物灌胃,正常组不给予任何处置。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气道及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TGF‐β1和P‐Smad3蛋白的表达。结果小鼠气道病理切片观察模型组的气管、肺组织病理改变程度高于正常组、地塞米松干预组、童康片组、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干预组与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TGF‐β1蛋白在模型组、地塞米松干预组、童康片组、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干预组、童康片组、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TGF‐β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塞米松干预组与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与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P‐Smad3蛋白在模型组、地塞米松干预组、童康片组、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干预组、童康片组、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P‐Smad3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塞米松干预组 P‐Smad3蛋白表达比童康片组、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康片组与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固本胶囊高剂量组与益气固本胶囊低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固本胶囊可抑制哮喘小鼠体内TGF‐β1和P‐Smad3的过度表达,从而阻断TGF‐β1胞内信号转导,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抑制气道重塑的发生发展。

    作者:孙丽平;丁利忠;王雪姣;陈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在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患儿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潮气呼吸肺功能在不同时期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后反复喘息患儿中的变化和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3岁以下毛支后反复喘息患儿8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哮喘预测指数(A PI )分为A PI阳性组37例和A PI阴性组45例。另选30例健康婴幼儿为对照组。喘息患儿于急性期(入院时)、缓解期(病情缓解出院时)和恢复期(出院3个月后)分别进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比较两组患儿的达峰时间比(TPTEF/TE)和达峰容积比(VPEF/VE),并与30例健康婴幼儿对比。结果 API阳性组和API阴性组的TPTEF/TE与VPEF/VE在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呈上升趋势。急性期API阳性组、API阴性组TPTEF/TE、VPEF/VE、每公斤潮气量(Vt/kg)、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TPTEF/TE、VPEF/VE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API阳性组、API阴性组的 TPTEF/TE、VPEF/VE均升高,且API阴性组高于API阳性组,仍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API阳性组TPTEF/TE、VPEF/VE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API阴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支后反复喘息患儿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组较阴性组肺功能损害持续时间长,恢复慢,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可为毛支后反复喘息患儿早期干预防治哮喘的发生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

    作者:左艳芳;王荣;何珺;张静;张丽;周九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早产儿胆红素脑病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儿胆红素脑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0例早产儿胆红素脑病患儿,记录入选病例的胎龄、体质量、日龄、基础疾病、并发症及入院时胆红素水平,胆红素/白蛋白比值(B/A),头颅MRI表现,听力监测情况,治疗转归。结果30例患儿平均出生体质量(1388.5士259.02)g,平均胎龄(32.43±0.97)周,其中34~36周的晚期早产儿15例(50%),34周以下的早产儿11例(36.7%),另有4例(13.3%)胎龄不详。其中男婴17例(56.7%),女婴13例(43.3%)。平均入院日龄为(7.34±5.4)d ,其中在出生7 d以内入院的11例(36.7%),14 d以后入院的19例(63.3%)。30例入院后测得的胆红素峰值为(378.1±175.8)mmol/L ,其中24例(80%)伴发其他疾病,常见疾病包括细菌感染12例(50%)、ABO溶血7例(29.2%)、围产期窒息3(12.5%)等,21例(70%)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住院期间7例(23.3%)患儿接受了换血治疗,白蛋白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的应用也很常见。随访23例(76.6%),失访7例,失访率为23.3%,住院和随访期间共死亡5例,占随访患儿的21.7%。结论早产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与早产儿的胎龄、体质量及其他高危因素如缺氧、感染、酸中毒及高碳酸血症、寒冷损伤、低白蛋白血症、低血容量等密切相关,并可在血清胆红素较低的水平上发生。

    作者:李相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清心肌酶检测对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伤的诊断意义

    目的:观察血清心肌酶检测对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伤的诊断意义。方法将9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100例健康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采用ELISA双抗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血清心肌酶的检测,是判定患儿继发心肌损伤的诊断依据。

    作者:王学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布拉氏酵母菌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的效果及对其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的影响。方法选取轮状病毒肠炎患儿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补液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治疗4 d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IL‐8、TNF‐α水平等。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46/48),高于对照组79.17%(3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中IL‐8、TNF‐α水平下降程度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对于治疗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效果显著,血清IL‐8、T N F‐α水平下降明显,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杨香红;李艳莉;李月萍;王敏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自拟中药贴外敷神阙穴防治红霉素胃肠道反应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贴外敷神阙穴防治红霉素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静脉滴注红霉素治疗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红霉素,观察组在静脉滴注红霉素前15 min加用自拟中药贴外敷神阙穴。观察两组患儿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生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为34.21%(13/38),明显低于对照组68.57%(2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贴敷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拟中药贴外敷神阙穴对减轻红霉素胃肠道反应安全有效。

    作者:许正香;林文龙;唐中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检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浆 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检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血浆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检测血浆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水平,计算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分析其与患儿血浆D‐二聚体、降钙素原的关系,另选取30例健康早产儿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ARDS患儿血清D‐二聚体、降钙素原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RDS患儿治疗5 d和7 d后血浆D‐二聚体分别为(6235.65±1443.42)μg/L和(4141.56±1154.45)μg/L,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6.67±1.21)μg/L和(6.12±1.12)μg/L,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上述血清指标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治疗前、治疗1、3、5、7 d的APACHE Ⅱ评分持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DS死亡患儿血浆D‐二聚体、降钙素原水平和APACHE Ⅱ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水平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存在明显高水平,其对判断 ARDS患儿病情的变化和不良预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俊荣;刘日阳;梁燕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双歧杆菌活菌片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总结双歧杆菌活菌片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217例婴幼儿腹泻患儿,按住院先后顺序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108例,对照组109例,两组在给予病毒唑静脉滴注、调整饮食结构、纠正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双歧杆菌活菌片治疗,疗程1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退热时间、大便性状改变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3%(104/108),对照组总有效率92.3%(101/1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在退热时间、大便性状改变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活菌片可使正常菌群得到有效补充,恢复微生态平衡,增加腹泻患儿天然屏障,使腹泻疾病尽快痊愈。

    作者:张丽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早产儿败血症5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方法对56例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原菌及药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6例早产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42.9%,对夫西地酸、万古霉素敏感率高(91.7%~100%),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耐药(8.3%~20.8%)。革兰阴性菌占57.1%,以大肠埃希菌(25.0%)、肺炎克雷伯菌(17.8%)为主,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等敏感率高(78.1%~93.8%),对氨苄西林敏感率低(9.4%)。结论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症状不典型,尽早行病原学检查,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作者:蔡家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辽宁省基础医学研究所,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