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芳;杨永峰

关键词:结核, 药物性肝损伤,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胸科医院2013年诊断为结核病的451例病例,并对可能影响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年龄(≤45岁)和脂肪肝为危险因素。结论对青壮年(≤45岁)人群、脂肪肝患者,应采取勤监测、早发现、早治疗的措施,以减少抗结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负担。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脑靶向纳米载体材料研究进展

    血脑屏障的存在使许多药物难以入脑,促进药物跨血脑屏障成为关键。纳米粒具有小粒子特征,能携载药物跨血脑屏障实现脑靶向,并提高脑内药物浓度。本文综述了PLA、PLGA、PCL、PBCA、PAMAM、CS等作为载体材料制备的纳米粒入脑的情况,并重点探讨纳米粒粒径大小、表面修饰等对入脑的影响。

    作者:王彬辉;章文红;张晓芬;贺露佳;吴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纳米载体逆转肿瘤耐药的研究进展

    联合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有积极的意义,但肿瘤细胞产生的耐药性又是肿瘤化疗失败常见而又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多药耐药性( Multidrug resistance,MDR)为常见。 MDR使药物从靶细胞中清除或阻断发挥药效的途径,是癌症治疗的重大障碍之一。纳米颗粒药物传递系统( DDS)是一种潜在的逆转MDR的工具,可以通过靶向针对多药耐药的肿瘤细胞本身或肿瘤的内皮细胞来实现功能。本文就逆转MDR中DDS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黄菁;王玉珏;卢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RP-HPLC法测定酮洛芬凝胶中药物含量

    目的:建立酮洛芬凝胶中药物含量测定的方法,并明确光照对含量测定的影响。方法采用Diamonsil ODS柱(4.6 mm ×200 mm,5μm);流动相为0.01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pH值至3.0)-乙腈(50∶5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5 nm,柱温为室温。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酮洛芬凝胶中与辅料及有关物质分离度均符合要求,酮洛芬进样量在0.525~1.57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n=5),平均回收率为98.41%,RSD为1.35%(n=3)。经光照,酮洛芬含量明显降低,杂质A明显增加,杂质A为酮洛芬的光照降解产物。结论本方法简单、快捷,可用于酮洛芬凝胶中药物含量的测定。

    作者:石莉;张晶;李乐;沙延淳;邓波;杨祝仁;杨红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低分子肝素对预防骨盆骨折手术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佳用药时间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 LMWH)对预防骨盆骨折手术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佳用药时间。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骨盆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3例,根据术后使用LMWH的时间随机分为6 h组和12h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术后1、2、7d的大腿与小腿周径差值,术后1、3d的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术后1、3 d的凝血功能。结果12 h组患者出血量明显少于6 h组(P<0.01),术后1、2、7 d的大腿周径差值明显大于6 h组(P<0.05),术后2、7 d的小腿周径差值明显大于6 h组(P<0.05),术后3 d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6 h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3 d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h组的APTT、PT和TT水平在术前与术后3 d和6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骨盆骨折手术老年患者术后6 h使用LMWH能够显著降低术后肢体肿胀,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作者:郑豪芬;杨腾衡;陈其福;邓宇;郑豪侠;王家冠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及儿童用药评价

    目的分析 ICU患者和 PICU患者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以成人血药浓度为基准,为儿童患者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测定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于我院PICU病房治疗的49例重症感染患儿使用万古霉素后的血药浓度值,以及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于我院 ICU病房治疗的68例重症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后的血药浓度值。将浓度值、年龄、肝肾功指标等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人患者和儿童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有显著性差异( P=0.00)。进一步分析显示,成人患者中,当万古霉素谷浓度为15~20μg/mL时,其疗效好( P=0.03);儿童患者中,当万古霉素谷浓度为10~15μg/mL 时,其疗效好( P =0.00)。结论以成人血药浓度为基准,儿童万古霉素给药剂量偏低,血药浓度偏低,应给予足量万古霉素,以使其血药浓度尽快达到有效抑菌浓度。

    作者:周敬凯;张媞;邹佳运;李爽;孙浩;肇丽梅;陈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克雷伯杆菌引发肺炎的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克雷伯杆菌引发肺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克雷伯杆菌肺炎患者86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应用头孢哌酮联合庆大霉素治疗,治疗组应用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获知痰培养药敏结果后,检测患者白细胞计数( WBC)、C反应蛋白( CRP)、动脉血氧分压( PaO2)、尿蛋白、呼吸频率、红细胞沉降速率( ESR)、体温,比较两组呼吸困难、紫绀、寒战及死亡例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BC、CRP、PaO2、尿蛋白、呼吸频率、ESR、体温、呼吸困难例数、紫绀例数及寒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获知痰培养药敏结果后的WBC、CRP、尿蛋白、呼吸频率、ESR、体温、呼吸困难例数、紫绀例数、寒战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PaO2分别为(82.16±19.21)、(73.24±18.17) mmHg,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应用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可明显提高克雷伯杆菌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降低死亡率。

    作者:邢首行;张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我院798份用药咨询的药学服务记录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3年798份用药咨询记录,提高咨询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分析寻找用药咨询可进行的药学服务,如用法用量、适应证、不良反应、预防保健用药、配伍或禁忌、特殊人群用药(老、婴幼、孕等)、皮试、法律法规、贮存条件、有效期,以及咨询药物种类等。结果患者咨询较多的是使用方法及用法用量(307次,38.47%)、适应证(180次,22.56%)、不良反应(128次,16.04%)、预防保健用药(79次,9.90%)、配伍或禁忌(50次,6.27%)。结论通过用药咨询可发现潜在的不合理用药隐患,对解决临床中出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伟;袁媛;李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妥洛特罗贴剂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性治疗中的应用及评价

    目的:评价妥洛特罗贴剂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诊断性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妥洛特罗贴剂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CV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1例疑似CVA的慢性咳嗽患儿,给予妥洛特罗贴剂诊断性治疗1~2周后,根据咳嗽严重程度评分将其分为诊断性治疗阳性组(A组)和诊断性治疗阴性组(B组)。 A组继续给予妥洛特罗贴剂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2周;B组根据初步诊断,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2周。记录妥洛特罗贴剂在儿童CVA诊断性治疗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起效时间,并对A组终诊断为CVA的患儿进行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结果①妥洛特罗贴剂诊断性治疗儿童CVA的灵敏度为98.78%,特异度为87.50%,平均起效时间为(12.15±2.58) d。②妥洛特罗贴剂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后,临床控制率较诊断性治疗期显著增高(P<0.05),而总有效率有增高趋势。③与基线期相比,妥洛特罗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对日间及夜间症状均有显著改善(P<0.05)。④总体用药依从性及用药满意度均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06%。结论妥洛特罗贴剂可作为儿童CVA的诊断性治疗药物,诊断性治疗时间以2周为宜。妥洛特罗贴剂联合孟鲁司特钠在治疗儿童CVA上具有协同作用,可达到更好的疗效。

    作者:冯雍;尚云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碘化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碘化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以不同厂家的鲎试剂进行干扰试验,并对3批样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将碘化钠注射液稀释为20倍稀释液,用灵敏度为0.25 EU/mL的鲎试剂进行干扰试验,进行不干扰细菌内毒素检查。结论本研究的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碘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

    作者:赵昕;贺康洪;赵文军;高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偶联因子6表达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前后血浆偶联因子6( CF6)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随机入选60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心功能分级情况,按照指南规定提供标准化治疗,于入院即刻及入院后第5、10、14天分别测定血浆CF6及前列环素( PGI2)变化水平,观察慢性心衰患者经过治疗后,其CF6及PGI2的变化情况。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组入院时血浆CF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GI2水平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入院后治疗的进行,心衰各组CF6水平较入院时下降,且在不同时间点出现显著性差异,PGI2逐渐上升,且随着培哚普利剂量的增加,其下降或上升趋势更为明显。结论 CF6参与了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培哚普利通过纠正心衰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等途径抑制CF6释放,提高PGI2,达到治疗心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作者:章海燕;龙明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精细化管理在降低我院门诊调配差错中的应用

    目的降低门诊药房药品调配差错,提升门诊药房药学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结合本院门诊药房的实际情况,从药品调配流程、药品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探讨。结果调配差错数由每月201例降至118例。结论通过精细化的各项管理措施,提高调配人员的操作规范、专业知识水平,减少药品调配差错,保证药品质量,从而逐步提高药学服务的水平。

    作者:覃柏;欧茜;李洋;叶俊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艾塞那肽的临床不良反应和处置措施研究进展

    通过检索国外有关艾塞那肽的不良反应的报道,对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处置措施进行总结。艾塞那肽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在患者的胃肠道方面,主要临床症状有腹泻、恶心、呕吐等。此外,艾塞那肽可造成患者多个系统的不良反应。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其不良反应的危害性,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刘京伟;罗艳;崔松林;王丽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肠内营养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通过鼻饲行肠内营养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40例,采用自制匀浆膳食配合能全力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能全力进行肠内营养。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鼻饲5 d内出现腹泻例数依次为3例、27例,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鼻饲4周内出现腹胀例数依次为4例、11例,用餐支出费用依次为(2382.68±277.69)元、(5393.45±244.66)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血红蛋白均值依次为(141.6±14.79) g/L、(135.33±9.47) g/L,体质指数均值依次为(25.50±2.98)kg/m2、(23.92±1.52)kg/m2,上臂围均值依次为(33.60±1.10)cm、(33.00±0.56)cm,三头肌皮褶厚度均值依次为(26.60±0.08)mm、(26.29±0.09)mm,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匀浆膳食配合能全力对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并发症少、费用低,可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利于长期使用。

    作者:张博;肖适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干扰素( IFN)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8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IFN治疗后,分析影响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385例接受IFN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32例(8.3%)甲状腺功能出现异常。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的基线及治疗12、36、48周后的甲状腺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异常组(P<0.05)。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及女性为IFN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POAb水平及女性患者为INF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牟建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不同治疗时程利多卡因乳膏对淋巴免疫治疗患者注射痛及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时程下,利多卡因乳膏对淋巴免疫治疗注射患者注射穿刺痛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行淋巴免疫治疗的139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 C组)、利多卡因1组( L1组)、利多卡因2组( L2组)及利多卡因3组( L3组)。 L1组、L2组和L3组涂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C组涂以凡士林乳膏,贴3 M薄膜覆盖,L1组、L2组和L3组分别于贴薄膜后1、15及30 min时揭去薄膜后常规消毒注射,观察各组患者疼痛及满意度情况。结果与C组和L1组相比,L2组和L3组患者VAS评分降低,患者满意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L2组相比, L3组患者 VAS 评分无显著变化,而 L3组满意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15 min治疗时程下,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有效抑制淋巴免疫治疗注射患者的注射穿刺痛并提高其满意度。

    作者:曾洁群;刘春林;胡佩英;赵柏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胸科医院2013年诊断为结核病的451例病例,并对可能影响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年龄(≤45岁)和脂肪肝为危险因素。结论对青壮年(≤45岁)人群、脂肪肝患者,应采取勤监测、早发现、早治疗的措施,以减少抗结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负担。

    作者:王芳;杨永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某肿瘤医院去甲万古霉素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某医院临床去甲万古霉素的使用情况,评价其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选择2013年1-7月使用去甲万古霉素的87份病历,参照相关指南,对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87份病历中,用药合理30例(34.48%),不合理57例(65.52%)。其中适应证不适宜42例,疗程不适宜33例,溶媒不适宜27例,用法用量不适宜1例。结论去甲万古霉素在该院的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用药监护,保证合理用药。

    作者:刘妮;龚倩;朱青;符一岚;曹丽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金银花-山银花水提液不同配比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金银花、山银花水提液不同配比(1∶0、2∶1、1∶1、1∶2、0∶1)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对H2 O2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 DPPH·)、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 O])清除法测定金银花-山银花水提液5个不同配比组的抗氧化活性;采用体外培养HUVECs细胞并复制细胞损伤模型,测定金银花-山银花水提液5个不同配比组受损细胞的活力、受损细胞上清中乳酸脱氢酶( LDH)和一氧化氮( NO)的含量。结果金银花-山银花水提液不同配比均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其中金银花-山银花2∶1组佳。金银花-山银花水提液不同配比能够使受损细胞NO的含量增加、LDH释放减少,其中金银花-山银花1∶0组作用强,2∶1组次之。结论金银花-山银花不同配比在体外有较强的抗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并且能够保护损伤的HUVECs细胞,金银花-山银花2∶1综合效果佳。

    作者:田磊;蒋宝平;何苗;李申;樊晓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罗红霉素在AMI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目的:探讨罗红霉素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术后心肌再灌注损伤( MIRI)中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我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AMI患者80例,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ELISA )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细胞介素( IL)-6。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结果两组术前TNF-α和IL-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NF-α和IL-6表达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24 h时达到峰值(P<0.05),以后逐渐下降(P<0.05),但术后12、24、48、72 h,观察组TNF-α和IL-6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PCI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6%±3.4%和11.8%±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8.3%±7.9%和47.5%±11.2%,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且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肌梗死面积分别为42.53%±4.36%和21.03%±4.02%,观察组为48.91%±4.82%和16.55%±3.27%,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红霉素可以抑制PCI术后的炎症反应,对预防PCI术后MIRI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晓妲;李淑杰;章岳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及死亡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于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巴胺组(42例)、去甲肾上腺素组(42例),分别给予多巴胺8~20μg/( kg·min)和去甲肾上腺素0.05~2.0μg/( kg·min)微量泵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死亡率、治疗前后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血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等。结果多巴胺组和去甲肾上腺素组患者临床死亡率分别为30.95%、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胺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R分别为(123.15±18.41)、(110.12±17.05)次/min,MAP分别为(72.25±9.36)、(73.72±9.84) mmHg;去甲肾上腺素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R分别为(120.38±18.20)、(108.69±16.52)次/min,MAP分别为(73.01±9.40)、(74.28±9.96) mmHg。两组患者治疗后HR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巴胺组和去甲肾上腺素组患者24 h 乳酸清除率分别为45.82%±6.07%、67.15%±8.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巴胺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乳酸分别为(5.10±0.88)、(3.19±0.65) mmol/L;去甲肾上腺素组分别为(3.29±0.65)、(2.11±0.43) mmol/L。两组患者治疗前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乳酸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去甲肾上腺素组患者血乳酸水平下降程度高于多巴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用于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可有效减慢心率,提高血乳酸清除率,降低血乳酸水平及死亡率。

    作者:潘姣;陈朴;郑宇;瞿纪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药学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