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甲双胍联合钙剂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的影响

李晓艳;何蓉;姜友昭

关键词: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 钙剂, 骨代谢
摘要: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单独治疗或与钙剂联合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老年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二甲双胍组、联合组.二甲双胍的起始用量为500 mg/d,观察期间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可增加至2 000 mg/d;钙剂补充:患者每日口服钙片(含钙1 000 mg/d).观察患者治疗24周前后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变化.结果 两组骨密度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联合组骨钙素和血钙水平明显升高,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酶水平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的血清骨钙素和血钙水平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P<0.05),血清硬化蛋白和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酶水平明显低于二甲双胍组(P<0.05);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钙水平和骨钙素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二甲双胍和钙剂联合治疗可能通过增加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来降低2型糖尿病致骨质疏松的发生率.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RP-HPLC法测定患者血浆中异烟肼及乙酰异烟肼的浓度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血浆中异烟肼和乙酰异烟肼的浓度.方法 色谱柱为Inertsil ODS-SP(4.6 mm×150 mm,5μm),以甲醇-0.05 mol/L磷酸二氢钾(三乙胺调pH=5.6)为流动相,柱温:40℃,流速:1.0 mL/min,进样体积:20 μL,检测波长:261 nm.结果 三组分在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 >0.99),日内、日间精密度RSD< 10%,平均回收率为80% ~ 120%.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好,样品处理简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作者:张亮;侯文洁;钱智磊;周秋云;丁红梓;王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非那雄胺联合经直肠微波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出血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探讨非那雄胺联合经直肠微波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中出血的影响.方法 将预实施TURP的患者分为4组,非那雄胺组(19例):行TURP前口服非那雄胺(保列治)5 mg/d,疗程10 d;微波组(17例):行TURP前经直肠前列腺微波治疗1个疗程(10 d);联合组(21例):行TURP前经直肠微波,加口服非那雄胺(保列治),疗程10d;空白组(21例):行TURP前无特殊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切除前列腺重量、出血量并计算出血指数.结果 四组手术时间、切除前列腺重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那雄胺组、微波组、联合组和空白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35.03±74.97)、(247.92±94.07)、(201.76±65.94)、(392.71±112.92)mL;出血指数分别为7.08±0.83、7.60±1.04、6.05士1.12、11.75±0.80.非那雄胺组、微波组和联合组的出血量均显著少于空白组(P<0.05),非那雄胺组出血指数小于微波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少于非那雄胺组和微波组(P<0.05).结论 非那雄胺联合经直肠前列腺微波可显著减少TURP的术中出血,效果优于单用非那雄胺或经直肠微波.

    作者:赵晓风;张予才;刘亮;潘家波;王顺雨;赵志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聚合物载药胶束的制剂学性质考察

    目的 以硝苯地平为模型药物,考察自制两亲性聚合物胶束的制剂学性质.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法考察了胶束的外观、粒径,采用透析法考察体外释放.结果 胶束溶液为澄清透明液体,粒径20 ~ 60 nm,呈圆整球形,药物的释放与聚合物的组成有关.结论 胶束粒径分布均匀,聚合物的种类一定时,疏水链越长,聚合物胶束药物释放越慢.

    作者:杨君;梁慧敏;丁平田;杨跃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化浊通脉散对ASO家兔ICAM-1指标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化浊通脉散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家兔的动脉硬化斑块中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指标表达的影响.方法 纯种新西兰雄性白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化浊通脉散组(C组)、西洛他唑组(D组)、通塞脉片组(E组),予高脂饮食及股动脉球囊扩张术建立ASO家兔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测定药物干预后ICAM-1 mRNA在家兔股动脉标本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化浊通脉散可以显著降低动脉硬化斑块中ICAM-1阳性的表达率(P<0.01).结论 化浊通脉散具有保护动脉血管内膜、防治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的作用.

    作者:李慎贤;吴迪;程磊;陈苏宁;金钟太;胡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单纯罗哌卡因用于第一产程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产妇第一产程潜伏期单纯使用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以评价该给药方案和给药时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90例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初产孕妇,ASA Ⅰ~Ⅱ级,排除自然分娩及硬膜外麻醉禁忌证,随机分为3组.潜伏期A组(LA组)及潜伏期B组(LB组)均在产妇进入产程、宫口开大<3 cm时开始镇痛,活跃期组(A组)在宫口≥3 cm时开始镇痛.三组均给予负荷剂量0.125%罗哌卡因8 mL+ PCEA自控镇痛.其中PCEA设定如下,LA组:整个第一产程药物为0.125%罗哌卡因,背景剂量8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LB组:除PCEA药物为0.1%罗哌卡因外,其余设置与LA组完全相同.A组设置与LA组完全相同.观察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及运动神经阻滞分级,记录产妇产后不良反应,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结果 三组镇痛后VAS评分均降低,三组镇痛后5、15、25 min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组、LB组在镇痛即刻及潜伏期(宫口开大3 cm即刻)时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宫口开全时LA组及A组VAS评分均低于LB组(P<0.05),同时此时间点LA组及A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运动神经阻滞分级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组下肢麻木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程、缩宫素使用、器械助产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组产妇镇痛满意度略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第一产程潜伏期单独使用0.125%罗哌卡因进行分娩镇痛不影响产程进展,效果满意.

    作者:邱鹏;刘坤;董有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茉莉酸类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茉莉酸类属于植物激素,能介导植物对外界伤害和病原菌侵染做出的应激防御反应,并对哺乳类动物癌细胞表现出抗癌活性.茉莉酸甲酯(MJ)是天然茉莉酸类中有效的抗癌衍生物,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癌细胞死亡.茉莉酸类还具有引起基因表达异常等其他抗癌活性.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茉莉酸类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对茉莉酸类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简单介绍.

    作者:杨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右美托咪定对内毒素血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内毒素血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6只.C组持续泵注生理盐水;L组静脉注射脂多糖LPS 5 mg/kg;D组静脉注射LPS 5 mg/kg后,先给予负荷量的右美托咪定7μg/kg,15 min后以5μg/(kg·h)持续泵注.各组均观察6h,取外周血和肾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含量变化;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含量;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C组相比,L组和D组的血清TNF-α、IL-1β、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D组的血清TNF-α、IL-1β、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L组(P<0.05);D组的肾组织病理学变化较L组有所减轻.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减轻脓毒血症引起的肾组织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于冬梅;张铁铮;周锦;陈克研;曹惠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小剂量芬太尼用于PICU气管插管患儿镇痛的有效剂量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90% PICU气管插管患儿(ED90)有效止痛的芬太尼推注剂量.方法 应用行为疼痛量表(Behavioural Pain Scale,BPS)从移动到侧卧位期间进行疼痛评估.纳入BPS评分达到3或4分、入住PICU 48 h内Ramsay评分为3~5分的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患儿.在72 h连续侧卧位研究期间,采用BPS量表评价推注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每次翻身侧卧位直到BPS评分为3~4分,芬太尼剂量从0开始按比例升高.收集患儿的Ramsay评分、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结果 共纳入25例患儿,进行超过6个月的研究.ED90芬太尼的推注剂量是0.15 μg/kg,之后40%的患儿BPS量表评分增加.结论 治疗5d内,90%的患儿镇静有效剂量为0.15 μg/kg,无不良反应.经常定期给予PICU患儿急性疼痛评估、预防性推注0.15 μg/kg芬太尼可以镇痛,并且可指导医生如何应用低有效剂量的镇痛药和麻醉药,达到充分镇静止痛的目的,但是应根据不同患儿的病情调整相应剂量.

    作者:翁志媛;张又祥;肖雪;罗梅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二甲双胍联合钙剂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单独治疗或与钙剂联合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老年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二甲双胍组、联合组.二甲双胍的起始用量为500 mg/d,观察期间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可增加至2 000 mg/d;钙剂补充:患者每日口服钙片(含钙1 000 mg/d).观察患者治疗24周前后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变化.结果 两组骨密度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联合组骨钙素和血钙水平明显升高,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酶水平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的血清骨钙素和血钙水平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P<0.05),血清硬化蛋白和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酶水平明显低于二甲双胍组(P<0.05);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钙水平和骨钙素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二甲双胍和钙剂联合治疗可能通过增加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来降低2型糖尿病致骨质疏松的发生率.

    作者:李晓艳;何蓉;姜友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硼替佐米对大鼠肾移植AMR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硼替佐米对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输血致敏法构建大鼠肾移植AMR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静脉注射硼替佐米,研究其对移植肾功能和病理损害的保护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供体特异性抗体(DSA)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肾C4d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CD68表达以反映巨噬细胞的浸润.结果 硼替佐米可以明显改善肾移植AMR大鼠移植肾功能(P<0.05),减轻移植肾病理损害.硼替佐米显著降低大鼠肾移植AMR模型血清中IgM、IgG2b和IgG2c等DSA亚型的水平(P<0.05),同时抑制移植肾组织中C4d的表达和巨噬细胞浸润.结论 硼替佐米对肾移植AMR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受体DSA产生及减少移植肾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作者:黄耿文;丁翔;雷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我院肾内科超说明书用药医嘱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肾内科住院医嘱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在我院肾内科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的病历中,每月随机抽取20份,根据药品说明书内容,判断其是否为超说明书用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抽取的240份病例中,长期医嘱3 718条,超说明书用药医嘱684条,主要包括超适应证(16.0%)、超用法用量(3.8%)等.其中心血管系统药物超说明书用药比例为39.36%.结论 肾内科超说明书用药较为普遍,医疗过程中存在潜在风险,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医生和药师均应加强重视,共同促进药物合理使用,避免和减少因超说明书用药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张晓荧;李艳娇;张四喜;肖旭;宋燕青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甲巯咪唑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

    目的 探讨并分析甲巯咪唑严重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类型及处理对策,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甲巯咪唑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有关甲巯咪唑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对其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及处理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甲巯咪唑的严重不良反应以血液系统损害及肝损害为多见,另外可见皮肤损害、骨骼肌肉损害及内分泌异常等.结论 临床医药人员应重视甲巯咪唑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加强临床用药监测,防止和减少ADR的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

    作者:王晓虹;马建丽;罗艳;黄欣欣;刘京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异烟肼、吡嗪酰胺浓度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异烟肼(INH)和吡嗪酰胺(PZA)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检测条件:色谱柱为岛津C18色谱柱(CLC-ODS 6 mm×150 mm),流动相为0.05 mmol/L磷酸二氢钾(pH=5.6)∶乙腈=96∶4,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68 nm.结果 线性范围:INH为0.3 ~ 19.2 mg/L(r =0.999 5),PZA为0.3~ 19.2 mg/L(r =0.999 6),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两种药物的日内、日间RSD及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要求.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无干扰,满足人体血药浓度监测的需要.

    作者:陆磊;王洁;丁红梓;周秋云;钱智磊;张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小儿上消化道内镜术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目的 探讨门诊对小儿行上消化道内镜术时,复合少量芬太尼、丙泊酚静脉诱导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 观察47例ASA Ⅰ级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门诊患儿,首先均静推芬太尼1μg/kg,5min后再按1 mg/(kg· min)的速度静脉泵注丙泊酚.丙泊酚的起始诱导剂量为2 mg/kg,根据麻醉诱导是否能满足检查需要,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减少或增加0.5 mg/kg丙泊酚,确定下一位患儿的诱导剂量.如出现眼睑反射未消失,下颌紧闭,牙垫,胃镜导管不能置入或置入时患儿有明显体动,出现呛咳及喉痉挛阳性反应,下例患儿丙泊酚诱导剂量增加0.5 mg/kg,若能满足检查需要未出现阳性反应,则下例患儿丙泊酚诱导剂量减少0.5 mg/kg.结果 Probit 分析表明,小儿在胃镜检查时复合1 μg/kg芬太尼,丙泊酚诱导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为4.2 mg/kg(95% CI:3.9 ~4.7 mg/kg),95%的有效剂量(ED95)为5.7 mg/kg(95%CI:5.2 ~ 6.3 mg/kg).结论 复合1μg/kg芬太尼时,能使50%的儿童满足无痛胃镜检查的丙泊酚静脉诱导剂量为4.2 mg/kg,使95%的儿童满足无痛胃镜检查的诱导剂量为5.7 mg/kg.

    作者:汪莉;何旋;柳璐;向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HPLC法测定哮喘颗粒中苦杏仁苷的含量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哮喘颗粒中苦杏仁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c18(250 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1%磷酸水(21∶79);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10 nm.结果 苦杏仁苷的线性范围为0.161 4 ~3.228 μg,r =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02%,RSD =0.81%.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苟小军;黄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表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观察表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周给予膀胱灌注化疗,观察组患者膀胱内灌注表柔比星,对照组采取丝裂霉素治疗,每周1次,维持8周,以后每月1次,持续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分别有2例(6.7%)、9例(30.0%)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患者的无病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7% vs.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较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朱乾浩;刘伟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5组,每组30只,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高血压脑出血模型组(M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向双肾双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右侧尾状核注入含0.4U胶原酶(Ⅶ型)的生理盐水2μL,诱导脑出血.S组大鼠与模型大鼠手术过程相同,仅向尾状核注入2L生理盐水.D组于制作模型前经腹腔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100 μg/kg,N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不行任何处理.评估高血压脑出血大鼠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采用TUNEL染色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计算凋亡指数,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血肿周围细胞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C组、s组比较,M组、D组和N组大鼠高血压脑出血后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1、3、5d血肿周围脑组织凋亡细胞增加,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P<0.05);与M组比较,D组大鼠高血压脑出血后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l、3、5d血肿周围脑组织凋亡细胞减少,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P<0.05);与D组比较,N组大鼠高血压脑出血后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1、3、5d血肿周围脑组织凋亡细胞增加,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抑制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肿周围脑组织Bcl-2表达和下调Bax表达有关.

    作者:栾宏权;姚柱炜;蒙剑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利福平降低硝苯地平降压效果的案例分析

    目的 探讨利福平与硝苯地平的药物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及相关文献,对1例伴高血压的肺结核病例的用药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利福平可引起硝苯地平血药浓度降低,可能与利福平对CYP3 A4的诱导作用有关.结论 临床医师应该加强对利福平药物相互作用的观察和研究,以促进抗结核药物的合理应用.

    作者:陈旭丽;王金明;杨赛成;王石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喹硫平两种剂量快速加量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两种剂量喹硫平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入院治疗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按数字表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首次使用喹硫平200 mg/d,以后每天增加200 mg,4d内剂量达到600 mg/d.观察组喹硫平首剂100 mg/d,以后每天增加100 mg/d,7d内使用剂量达到600 mg/d.4周后,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4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和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 喹硫平100 mg/d快速加量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阿霉素诱导小鼠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病模型的研究

    目的 观察阿霉素诱导小鼠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发生的过程,为未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给BALB/c小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阿霉素,按10 mg/kg给予,动态观察阿霉素注射后1、2、4、6周尿蛋白、血生化及光镜、电镜下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从第1周开始尿蛋白增加,第2周达高峰,4、6周与2周相比稍有下降;血清白蛋白(ALB)于第1周开始下降(P<0.01),2周达低值,4、6周较2周稍升高.光镜下,第1周肾小球无明显变化,肾小管可见蛋白管型;第2周部分肾小球可见节段性硬化,肾小管蛋白管型增多,较易见到;第4、6周可见50%以上肾小球中出现节段性硬化,肾小管扩张明显,可见大量蛋白管型及局部间质纤维化.电镜下,第1周偶可见足突融合,第2周足突融合更广泛,第4、6周出现足突融合变形,体积变大,胞质中微丝增多,并出现囊泡及包涵体,毛细血管袢闭塞,充血,大量红细胞填塞,内皮细胞孔消失,基底膜正常.结论 单次BALB/c小鼠鼠尾静脉注射10 mg/kg阿霉素,可成功诱导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模型.

    作者:刘娜;王艳秋;杜丰;边晓慧;孙广萍;张蓓茹;周光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药学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