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张新广;陈凯;杨清
目的 观察头孢妥仑匹脂片联用清淋颗粒和单用头孢妥仑匹脂片治疗非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治疗组99例给予头孢妥仑匹脂片联用清淋颗粒,对照组97例单用头孢妥仑匹脂片,疗程3~14 d.结果 治疗组总的临床治愈率为94%,总有效率为99%,对照组总的治愈率为88%,总有效率为92%.结论 头孢妥仑匹脂片联用清淋颗粒治疗非复杂性尿路感染较单用头孢妥仑匹脂片获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商惠萍;张蓓茹;刘大军;李德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CD20+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5例均为住院患者,用药剂量:375 mg/(m2·次),每周1次,连续 4次.可与化疗方案联用.结果 5例为完全缓解,其中Ⅲ期2例,Ⅳ期3例(白血病期1例).主要不良反应:低热2例,消化道反应、头晕 1例,关节疼痛、皮疹等,均未出现骨髓抑制.心、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为主方案化疗是治疗CD20+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效而安全的方案.
作者:王秀丽;郝良纯;徐刚;王欢;王弘;边爽;朱会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米氮平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确诊的90例抑郁症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米氮平组45例,文拉法辛组45例.疗程8周,评定两组疗效、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文拉法辛相当.结论 米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疗效与起效时间与文拉法辛相当,且服用方便,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
作者:赵青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在吸入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儿童哮喘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60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进行3个月的治疗.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治疗,早晚各1次,每次1揿.在此基础上口服孟鲁司特5 mg,每晚1次;对照组单纯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每次1吸,早晚各1次.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咳嗽、呼吸困难和肺部哮喘音消失时间等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前、后两组的呼吸频率、FEV1、P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EOS、IgE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EOS减少,IgE降低(P<0.01).结论 在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显著提高对儿童哮喘的疗效.
作者:于霞;林忠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型(OSMS)及经典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型的28例患者为A组,经典型多发性硬化患者28例为B组.所有患者以甲泼尼龙1 000 mg+生理盐水 500 mL静脉缓慢滴注,1次/d,连用5 d,继之以泼尼松片60 mg/d,晨顿服,逐渐减量至停药,疗程4~6周.分别在冲击治疗前1 d及治疗后第15天,采用EDS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DSS评分差值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D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D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满意,但在视神经脊髓型及经典型多发性硬化急性期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冯雪梅;李瞿;冯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是指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肺部改变.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确诊困难,临床上会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延误疾病治疗,同时本病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对其定义、病原学特点、临床症状及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常用药物进行综述.
作者:高媛;谭明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中成药消炎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色谱柱:Diamonsil 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2 mol/L磷酸二氢钠缓冲液(磷酸调pH值为2.7)(40:60);检测波长:275 nm;流速:l.0 mL/min.结果 黄芩苷在0.201 0~0.704 2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1%,RSD为1.24%(n =5).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本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高旺;张骥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纳洛酮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85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采用补液利尿常规治疗;实验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1 h、2 h血浆β-内啡肽水平.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纳洛酮能够降低血浆β-内啡肽的水平,用于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安全有效.
作者:胡晓;崔雪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建立在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七氟烷对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氧自由基(OFRs)表达的影响,探讨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和七氟烷肺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96只雄性wistar大鼠,参照改良的Eppinger方法建立在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共分4组,每组24只大鼠.C组:开胸游离左肺门,未行肺门阻断;IR组:阻断肺门45 min后开放再灌注;Sev-C组:吸入1MAC七氟烷30 min,游离肺门不阻断;Sev-IR组:吸入七氟烷30 min后阻断左肺门45 min,然后开放再灌注.每组包括3个时点:缺血阻断45 min、再灌注60 min、再灌注120 min,每时点6只大鼠,另外再灌注120 min时,各组另取6只大鼠行支气管灌洗.记录各时点MAP、SpO2,测定W/D、肺通透指数(LPI),生化法检测肺组织MDA、SOD和MPO含量.结果 与C组和Sev-C组比较,IR组和Sev-IR组再灌注后W/D、LPI均上升(P<0.05),Sev-IR组W/D、LPI升高的程度低于IR组(P<0.05);IR组再灌注60 min、120 min肺组织MDA、MPO含量增加(P<0.05),SOD含量减少(P<0.05).Sev-IR组MDA、MPO增加、SOD减少的程度都低于IR组(P<0.05).结论 肺缺血再灌注后血管通透性增加,再灌注后肺损伤的机制与OFRs产生过多有关,七氟烷预处理能抑制OFRs的生成,对再灌注后肺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柴军;王大为;沈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静滴复方甘草酸苷40 mL,1次/d,口服左西替利嗪5 mg,1次/d;对照组32例,单服左西替利嗪5 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3周.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11%、62.50%(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考察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8:1,PPCL-SBT(8:1)]、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4:1,PPCL-SBT(4:1)]、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PPCL-TZBT(8:1)]的体内抗菌试验,比较3种受试物的ED50值.方法 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大肠杆菌(E.coli)作为感染菌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对已感染的小鼠按不同组别分别静脉注射PPCL-SBT(8:1)、PPCL-SBT(4:1)和PPCL-TZBT(8:1)各剂量,计算半数有效量(ED50).结果 PPCL-SBT(8:1)、PPCL-SBT(4:1)和PPCL-TZBT(8:1)对S.aureus感染小鼠的ED50分别为803.8、947.8和785.7 mg/kg,对K.pneumoniae感染小鼠的ED50分别为685.4、670.1和544.5 mg/kg,对E.coli感染小鼠的ED50分别为1 108.7、1 133.9 g和1 076.4 mg/kg.其ED50值经t检验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CL-SBT(8:1)、PPCL-SBT(4:1)和PPCL-TZBT(8:1)对S.aureus、K.pneumoniae、E.coli感染的小鼠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体内的抗菌作用相当.
作者:余洋;李平;王秀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抗菌药物在全面、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不合理的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造成资源负担.本文对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徐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观察罗哌卡因伍用哌替啶、吗啡或曲马多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复合哌替啶(A组)、复合吗啡(B组)和复合曲马多(C组),各30例,分别于用药后4、8、24和48 h观察血压、心率、脉搏血氧(SpO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B组、C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大于A组、B组(P<0.05).三组患者均无明显的呼吸抑制,B组有3例发生瘙痒,C组53%的患者出现多汗;三组患者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5.6%、51.0%和54.3%,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9.0%、54.6%、57.6%.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哌替啶用于术后PCEA的效果优于罗哌卡因复合吗啡或曲马多,而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能获得平衡镇痛的较好方法.
作者:陈艳红;许霁虹;张铁铮;刘晓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RP-HPLC测定人血浆中盐酸氨溴索含量的方法.方法 选用Hypersil-BDS C18柱(5.0 mm×150 mm,粒径5 μm),流动相:乙腈-pH值7.5磷酸钠缓冲液(65:35),流速:0.9 mL/min,检测波长:248 nm,柱温:25 ℃.结果 该方法低、中、高3种浓度的提取回收率为85.2%~97.7%,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差为0.77%~12.2%(n=6),在20~64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 本法简便、灵敏、专属性强,能满足含量测定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需要.
作者:孙亚欣;肇丽梅;邱枫;何晓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巴酚丁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4例住院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抗感染、吸氧、改善通气和利尿等基础治疗相同.在此基础上,治疗组:5% GS 200 mL+多巴酚丁胺10 mg静滴,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1次/d,疗程10 d.对照组:5% GS 200 mL+利其丁10 mg静脉滴注,1次/d,疗程10 d.并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0%、86.7%(P>0.05),治疗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31.6%(P<0.01).结论 多巴酚丁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肯定,可大大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陈文峰;唐娴;陈艳;赵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钠对大肠杆菌(E.coli K1)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对照实验,培养E.coli K1至佳状态,实验组细菌加入头孢曲松钠100 μg,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孵育1 h.通过western-blot方法检测E.coli K1外膜蛋白A的表达变化,软件分析蛋白表达灰度值.结果 实验组OmpA与对照组比较,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 头孢曲松钠可以诱导E.coli K1的外膜蛋白A表达下降,从而影响E.coli K1外膜的完整性.
作者:方文刚;兰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球后阻滞眼底手术患者应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自控镇静(PCS)的优越性.方法 42例择期球后阻滞眼底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P组15例,应用1%异丙酚;R组15例,应用0.5%异丙酚+0.001%瑞芬太尼;C组12例,空白对照组.PCS组(P组、R组)采用爱朋全自动注药泵,选择负荷剂量+持续背景输注+PCS(LCP模式)静脉输注异丙酚和(或)瑞芬太尼.术中监测BP、HR、SpO2、RR、听觉诱发电位(AAI)、镇静评分(Ramsay评分)、患者合作评分、术者满意度,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MAP、HR、SpO2和A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RR显著低于P组、C组(P<0.05),PCS组的镇静评分、合作评分、满意度评分、球后阻滞疼痛评分明显优于C组(P<0.05),PCS组用药量个体差异较大.三组均无术后恶心、呕吐等现象.结论 应用异丙酚、瑞芬太尼进行PCS可安全用于球后阻滞眼底手术,是一种适用于不同患者的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李存友;王舒燕;孟凌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盐酸二甲双胍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工艺及体外释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 盐酸二甲双胍渗透泵控释片的体外释药符合零级释放规律,释药速率受 PEG种类、PEG用量、包衣膜重量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释药孔大小、片芯硬度、溶出介质pH值和桨转速对其影响较小.结论 盐酸二甲双胍渗透泵控释片工艺稳定,能够达到9 h明显的恒速释药.
作者:尹飞;李威;潘卫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优选风寒感冒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处方中葛根的主要药效成分葛根素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筛选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 本制剂的优化条件为加8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30 min,浸泡1.0 h.结论 优选出佳制备工艺方案能确保产品质量.
作者:林清;吴雪梅;马晓鹂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我院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种类及发生原因.方法 回顾2006年1月-2008年8月我院上报的输液反应报告101份,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1份报告中,发热75例,过敏反应14例,心血管反应5例,消化道反应5例,其他2例.其中,配伍大容量注射液类输液不良反应55例;抗生素类25例;生物生化药及酶类9例;中药7例;其他5例.结论 输液反应引发因素众多,以发热反应为主,其中配伍大容量注射液类药物发生率高,临床医护人员应熟悉药学性质,合理配伍并正确操作.
作者:邓汉英;李斌;区林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