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聚ADP核糖聚合酶1在人类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

王旭;林哲洙;张春苗;姚凡;佟伟民;金锋

关键词:聚ADP核糖聚合酶1, 乳腺纤维腺瘤,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研究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在人类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探讨纤维腺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6例人类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包括育乳腺癌家族史的26例和无乳腺癌家族史的130例)和40例腺瘤旁组织中PARP-1的表达,并对其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8.3%(13/156)的纤维腺瘤组织中PARP-1表达阳性,40例腺瘤旁组织中未发现PARP-1的表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有乳腺癌家族史的纤维腺瘤患者中26.9%(7/26)PARP-1表达阳性,无乳腺癌家族史的纤维腺瘤患者中4.6%(6/130)PARP-1表达阳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有乳腺癌家族史的纤维腺瘤患者PARP-1袭达上调,与腺瘤旁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ARP-1可能参与乳腺纤维腺瘤,特别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乳腺纤维腺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红细胞补体受体1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红细胞补体受体1(E-CR1)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细胞计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测定72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血E-CR1水平,同时测定SLE患者血细胞计数--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及血小板(PLT).结果 SLE患者E-CR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LE患者中E-CRI水平与HGB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性(P<0.01),与HCT有明显正相关性(P<0.05);在活动期SLE患者中,E-CR1水平与RBC、HGB、HCT均明显正相关(P<0.01);在非活动期SLE患者中,E-CR1水平与HGB及HCT有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 E-CR1水平降低可能是引起SLE发病,造成HGB及HCT减少,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亦可能是SLE病理免疫损伤的结果 .

    作者:张洪峰;肖卫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聚ADP核糖聚合酶1在人类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在人类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探讨纤维腺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6例人类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包括育乳腺癌家族史的26例和无乳腺癌家族史的130例)和40例腺瘤旁组织中PARP-1的表达,并对其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8.3%(13/156)的纤维腺瘤组织中PARP-1表达阳性,40例腺瘤旁组织中未发现PARP-1的表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有乳腺癌家族史的纤维腺瘤患者中26.9%(7/26)PARP-1表达阳性,无乳腺癌家族史的纤维腺瘤患者中4.6%(6/130)PARP-1表达阳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有乳腺癌家族史的纤维腺瘤患者PARP-1袭达上调,与腺瘤旁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ARP-1可能参与乳腺纤维腺瘤,特别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乳腺纤维腺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王旭;林哲洙;张春苗;姚凡;佟伟民;金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嗅鞘细胞促进脊髓损伤轴突再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嗅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嗅鞘细胞促脊髓半横断大鼠轴突再生作用的关系.方法 用改良的Nash法培养嗅鞘细胞,进行长时间连续观察,将鉴定后的细胞移植于成年大鼠T10脊髓左半侧横断处,在4周时取材.应用p75、NF200和GAP43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 判断轴突再生情况.结果 体外细胞培养观察发现嗅鞘细胞生长由散在分布逐渐趋向集中,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移植术后4周,p75染色显示移植的嗅鞘细胞仍然存活,主要分布在损伤区周围,且p75阳性嗅鞘细胞呈条索状分布,与CAP43阳性着色神经纤维有共同分布区域.NF200和CAP43阳性神经纤维末端向嗅鞘细胞分布区偏转,而对照组并未见上述现象.结论 嗅鞘细胞这种特有的生长方式在体内、外表现一致,与该细胞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相关.

    作者:孙德日;朱悦;朱海涛;王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上皮钙黏蛋白和γ-连环蛋白在大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大肠癌组织中上皮钙黏蛋白(E-cad),γ-连环蛋白(γ-cat)的蛋白表达,了解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E-cad及γ-cat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并观察临床病理参数.结果 E-cad表达阳性率:正常大肠组>大肠腺瘤组>大肠癌组,γ-cat表达阳性率:正常大肠组>大肠腺瘸组,正常大肠组>大肠癌组;E-cad的膜表达缺失率在大肠癌组织标本中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Dukes分期有密切关系;γ-cat的蛋白表达缺失率在大肠癌组织标本中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有关;在大肠癌组织中E-cad及γ-cat的表达率降低,但两者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肠癌组织中E-cad和γ-cat的表达下降与肿瘤相关.E-cad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浸润转移有密切的关系,γ-cat的表达与肿瘤转移有关.

    作者:胡长梅;霍继荣;周世权;任剑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3种模型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拟合预测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3种不同的模型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率拟合预测中的应用,并选用合适的模型预测HFRS在该地区未来的发病趋势,为合理调配HFRS防治的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灰色GM(1,1)模型、自回归模型、ARIMA模型对1990~2007年沈阳市HFRS的发病率资料进行数据拟合,并比较3个模型的拟合效果,选择优模型预测沈阳地区未来几年的HFRS发病趋势.结果 针对沈阳市HFRS发病率建立的GM(1,1)模型、自回归模型和ARINA模型的平均误差率(MER)分别为52.76%、20.53%和6.75%,R2分别为0.466、0.945和0.991;预测在2012年前后沈阳市HFRS发病将会出现一个高峰,达到4.4035/10万.结论 对于隐含波动周期并且不稳定的循环型时间序列,无论拟合还是预测,ARIMA模型的效果都优于灰色GM(1,1)模型和自回归模型.目前沈阳市HFRS正处于发病率的低谷期,预测未来几年呈上升趋势,应引起注意.

    作者:梁会营;李雪莲;郭军巧;王萍;周宝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三维CT重建对小儿气道异物诊断及治疗分析

    总结2005年11月至2007年1月间47例住院治疗患儿气管支气管三维CT检查对小儿气道异物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李巍;王宏伟;季文樾;刘磊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Ki67、p53和P糖蛋白在肺鳞癌、腺癌中的表达关系及意义

    目的 探讨Ki67、p53和P糖蛋白(P-gp)在肺鳞癌、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Ki67、p53和P-gp在112例肺鳞癌、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Ki67、p53和P-gp的阳性率分别为40.2%(45/112)、49.1%(55/112)和37.5%(42/112),Ki67和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0.191,P=0.043),并且Ki67和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与肺鳞癌、腺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同时二者的协同表达是肺癌低分化的密切因素;而P-gp的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正相关(r=0.240,P=0.011).结论 Ki67和p53的表达分别与肺鳞癌和腺癌的低分化程度相关,P-gp的表达与肺鳞癌和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Ki67和p53的协同表达可能是促进肺癌的恶性进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树立;姜波;徐彦金;李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Hallervorden-Spatz病1例报告

    报告1例Hallervorden-Spatz病,探讨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

    作者:陈柳静;欧茹;丰岩清;冼文彪;刘焯霖;徐评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突变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及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突变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3例AMVT患者和75例健康对照者血浆Hcv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FA浓度,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进行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的分析.结果 AMVT组与对照组血浆Hcy水平分别为(23.5±8.8) μmol/L和(12.2±6.6) μmol/L,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Hcy水平与FA呈负相关(AMVT组:r=-0.42,P<0.01;对照组:r=-0.39,P<0.01).MTHFR C677T TT基凼型在AMVT组的分布频率(33.3%)高于对照组(17.3%),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P<0.05).结论 血浆高Hcy水平和低FA是AMVT形成的危险因素.MTHFR C677T多态性中TT基因型可能是AMVT形成的一个重要遗传风险因子.

    作者:胡新华;杨军;李志文;张志深;何家安;杨德华;张强;辛世杰;段志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红细胞表面CD44s对红细胞免疫黏附胃癌细胞的影响

    目的 研究红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标准型CD44(CD44s)对红细胞黏附胃癌细胞的影响.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正常人红细胞表面CD44s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胃癌细胞表面透明质酸(HA)表达情况;以胃癌细胞红细胞花环形成率来评价红细胞对胃癌细胞的黏附能力.结果 正常人红细胞表面CD44s平均荧光强度为308.694±8.643;胃癌细胞表面的透明质酸平均IOD值为4617±1775.363;经鼠抗人CD44s单克隆抗体处理过的正常人红细胞黏附胃癌细胞的能力显著下降,胃癌细胞红细胞花环形成率为(20.6±9.232)%,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红细胞表面CD44s在红细胞免疫黏附胃癌细胞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进涛;郝一文;陈海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仿真人颅脑骨骼模型

    目的 将快速成型技术应用在现代医学上,使CT/MRI原本只能在二维上看到的人体颅脑断层扫描图像,通过快速成型机制造成直观的实体模型.方法 用逆向工程理论,Mimics逆向工程软件,激光快速成型(RP)机.结果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特定病人头部的CT/MRI图像,通过Mimics逆向工程软件,设计并重建三维颅脑骨骼模型,应用快速成型技术把二维图像制造成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模型.结论 RP机制造的颅脑骨骼实体模型,能帮助外科医生进行手术规划,使手术方案更加切合实际,避免更多的手术风险,使医患的沟通更加容易、便捷.也为种植体、人工假体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制造奠定了基础,在骨科、口腔颌面外科生物制造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何叶松;徐韬;何婧;洪洋;李莉;吴琳;付淼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观察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疗效.回顾性分析了行PTSMA治疗的24例HOCM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室间隔厚度及心功能(NYKA分级)的变化.2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TSMA是有效治疗HOCM的手段之一.

    作者:杨宏锋;高远;贾志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的特点和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的特点并比较植入不同机器后听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 以接受Nucleus N24 和Clarion S 人工耳蜗植入的47例语前聋儿童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2组在手术操作中的不同点,并采用Nottingham大学听觉活用进步教育听力进程评价体系(LIP)探讨研究2组患儿在术后不同时期的听功能变化.结果 Nucleus N24 组手术损伤小,Clarion S 组插入电极的比率高;2组在术前及开机3,6,12个月时的LIP平均得分Nucleus N24 组为(8.5±9.9),(35±8.6),(39±2.4),(40±2.9)分,Clarion S 组为(5.6±6.5),(28.1±13.4),(34.4±9.2),(39.8±3.5)分.开机后的初3个月听功能显著提高,3~12个月时提高稍缓慢.结论 开机1年后Nucleus N24 组和Clarion S 组的听功能都接近满分,语前聋儿童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功能可获得不同程度提高.

    作者:马秀岚;宋岩;久保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FANCF蛋白表达研究

    目的 研究FANCF蛋白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相关性.方法 以84例AML患者骨髓提取的单个核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FANCF蛋白表达.结果 FANCF蛋白表达率在初诊AML组为5.0%,完全缓解AML组为68.5%,对照组为75.0%;初诊AML组较对照组中FANCF蛋白表达率明显减低(P<0.05);完全缓解AML组与对照组表达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NCF蛋白在初诊AML中表达率减低,缓解AML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FANCF蛋白可能与AML发病、预后有相关性.

    作者:娄晔;于艺冰;詹立辉;孟锐;邓娜;樊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腰椎间盘内分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椎间盘内分化的情况.方法 从兔骨髓中分离和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核标记物BrdU标记后注入到兔的椎间盘中,8周后取材采用双染的方法 检测移植骨髓间充质于细胞的细胞质中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部分双染璺阳性显色,即胞质内含有Ⅱ型胶原蛋白,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 在椎间盘环境的影响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软骨样细胞.

    作者:孙禹;朱悦;夏茂盛;仲涛;田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SOD和MDA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复苏后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评价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复苏后脑组织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C组)、大剂量肾上腺素组(H组)、大剂量肾上腺素+大剂量地塞米松组(HD组).采用窒息致心跳骤停,停跳10 min后复苏,HD组自主循环恢复后给予地塞米松(5 mg/kg).C组动脉置管15 min后和H组、HD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后30,60,120 min时点采集脑组织标本,检测脑组织SOD活性、MDA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主循环恢复后各个时点,HD组、H组SOD活性均明显低于C组(P<0.05),MDA含量均高于C组(P<0.01).自主循环恢复后各个时点HD组SOD活性较H组高(P<0.05),而MDA含量低于H组(P<0.05).结论 伍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可明显提高大剂量肾上腺素复苏后脑组织SOD活性、降低IVIDA含量.

    作者:于铁英;孟凌新;王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不同浓度脂多糖对JEG-3细胞系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对JEG-3细胞系凋亡的影响,以阐明LPS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JEG-3细胞凋亡率,荧光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滋养细胞凋亡的数目变化、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 荧光染色及电镜观察到LPS处理后滋养细胞染色体浓缩,细胞核裂解,见凋亡小体等典型凋亡表现.25、50、100 ng/ml的LPS处理后JEG-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06±0.33)%、(7.44±0.68)%、(13.44±0.90)%,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LPS能够诱导滋养细胞过度凋亡,且凋亡率随着LP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作者:吴婷;李思扬;李淑娟;尚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镍接触工人中Cap43蛋白的过表达:一个潜在的筛查指标

    目的 通过检测钙激活蛋白43(Cap43)在镍接触工人尿液及血清中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Cap43表达在镍接触人群与非镍接触人群之间有无差异,及其表达高低与镍接触检体标本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150例镍接触工人[尿镍超标(>0.17 μmol/ml)17例,尿镍未超标133例]及10例正常人群尿液及血清中Cap43的表达.结果 尿液中Cap43的表达:尿镍超标组为(1.138±0.230)ng/ml,尿镍未超标组为(0.987±0.098)ng/ml,正常人群组为(0.609±0.012)ng/ml.血清中Cap43的表达:尿镍超标组为(2.4145±0.3475)ng/ml,尿镍正常组为(1.5614±0.5101)ng/ml,正常人群组为(1.2127±0.4135)ng/ml.结论 Cap43表达与镍接触直接相关,尿中Cap43含量高低与血清中Cap43含量有正相关关系(r=0.7755,P<0.01),Cap43检测应以血清标本为宜,本实验结果 为Cap43蛋白作为镍接触人群一个普查和疾病预防指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作者:吴迪;曹春燕;王大庆;张志强;付立业;王新利;姜又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喉鳞状细胞癌中EphB4基因突变与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EphB4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喉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 ,以癌旁组织为参照检测EphB4基因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差异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 检测肿瘤组织中EphB4基因的扩增情况,聚合酶链反应-低离子浓度-单链构象多态性(PER-LIS-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筛查喉癌患者EphB4基因第13、14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EphB4基因mRNA和蛋白质在喉癌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分别为0.738±0.137对0.450±0.173和0.757±0.174对0.509±0.168,均P<0.01),且EphB4基因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级、肿瘤的直径大小以及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40对配对样本中来检测出基因的扩增和突变.结论 EphB4基因的过表达可能与喉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作为喉癌诊断和治疗的一个靶点.

    作者:李子政;刘剑利;李巍;李晓瑜;郭星;李福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肺癌患者血清TNF-β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应用ELISA法对肺癌患者血清TNF-β以及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TNF-β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作为TNF-β的产生细胞T淋巴细胞(CD3+CD19-),特别是活化性T淋巴细胞(CD8+CD28+)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TNF-β的水平均下降,且两者变化呈正相关,提示其与肺癌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作者:孙文利;许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中国医科大学